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f Hysteroscopic "360°" Surgery for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in Cesarean Scar Defects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Cesarean Scar Defect (CSD) who are expected to undergo hysteroscopic surgery will b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aditional hysteroscopic "channelization"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hysteroscopic "360 °" Surgery group of cesarean diverticulu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ostoperativ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two groups will be compar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wo surgical method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of women with symptomatic cesarean diverticulum through a high-quality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in order to provide high-level evidence-based medical evid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Exploring the Safety and the Efficiency of Hyperbaric Oxygen in Treat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During Nonacute Phrase
The goal of this observational study is to learn about the safety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in participants over the age of 18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The main question it aims to answer are: Does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raise independence in daily living and the ability to engage in social activities in participants with TBI when treated with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during the non-acute phrase after injury? What medical problems do participants have when treated with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Whether or not participants have used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as part of their routine medical treatment for TBI, they will answer online or telephone survey questions about their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for 2 years.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编者按“患糖尿病十多年了,打胰岛素、吃药,血糖还是忽高忽低,并发症也慢慢来了,难道这辈子就被这病‘套牢’了?”别急,减重手术(bariatric surgery)或能带来新转机!近期,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减重外科中心孟化团队发现“remission(缓解)”不再是新诊2型糖尿病(T2DM)治疗的专利。诊断糖尿病10年,已经胰岛素治疗多年的肥胖糖尿病患者减重手术1年后65.6%可实现糖尿病缓解,且缓解患者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峰值已经达到空腹水平的5~8倍,提示长期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仍存在可逆性。肥胖与糖尿病:全球“甜蜜”负担在当今全球范围内,肥胖与T2DM的流行态势日益严峻,已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2021年全球有5.36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7.83亿。在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持续上升,给患者健康、家庭经济以及社会医疗资源均带来沉重负担。减重手术或为糖尿病缓解带来新希望?在长期对抗糖尿病的过程中,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而言,传统治疗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在此背景下,减重手术为糖尿病治疗指出了新方向。减重手术通过减轻体重和改善代谢紊乱,已被证实对T2DM具有显著缓解作用,且缓解效果与病程密切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对于病程5~10年的T2DM患者,减重手术的缓解效果优于药物治疗。但多认为病程≥10年的T2DM患者因β细胞功能严重受损甚至衰竭,对各类治疗(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的反应较差,常被视为难以实现糖尿病缓解的群体。此前欧洲的研究曾报告了不同病程T2DM患者的缓解率,显示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而缓解率大幅度降低。针对亚洲人群,尤其是长期T2DM患者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年龄、糖尿病病程、术前HbA1c和C肽(CP)水平以及术后体重减轻等因素被认为会影响减重手术后糖尿病缓解的可能性,但哪些因素可以用于预测糖尿病缓解尚不明确。此外,传统观点认为,病程≥10年的T2DM患者,尤其是胰岛素治疗多年者,β细胞功能似乎已达到了不可逆转的阶段。减重手术后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是否可以逆转?其变化情况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均有待明确。研究探秘:如何寻找糖尿病缓解密码?为了弄清楚减重手术对病程≥10年T2DM患者的影响,中日友好医院减重外科中心孟化教授团队张念荣医师等收集2017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减重外科中心接受减重手术的T2DM患者数据,开展了系统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选择:纳入标准为年龄18~70岁,术前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确诊T2DM且病程≥10年,接受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或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RYGB),且术后随访超过1年。排除标准包括合并影响体重的其他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相关疾病、病历资料不全以及手术前或随访期间怀孕的患者。数据收集与指标评估:收集患者术前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糖尿病病程、降糖药物/胰岛素使用情况、术前HbA1c和血脂水平等。术后随访记录体重、降糖药物使用情况、空腹血糖和HbA1c等指标。体重指数(BMI)计算公式:体重(kg)/身高(m2)。总体体重减轻百分比(%TWL)=(术前体重-术后体重)/术前体重×100%。通过标准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评估术前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使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HOMA-IR),通过计算C肽曲线下总面积和葡萄糖曲线下总面积之比(C-peptide AUC30/Glucose AUC30)评估β细胞功能。糖尿病缓解定义为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HbA1c<6.5%(48 mmol/mol)。对术后1年糖尿病缓解的患者进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观察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情况。统计分析:使用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分类变量以患者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HOMA-IR、β细胞功能和%TWL与糖尿病缓解的关系,并调整年龄、性别、腰围、T2DM病程和手术方式等混杂因素。研究结果:减重手术效果超乎想象!1、基线特征与术后随访研究共纳入203例病程≥10年的T2DM患者(平均年龄48.5±8.4岁,女性占60.6%),糖尿病病程为13.0(10.0,15.0)年。其中,73.3%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14.5%使用磺脲类药物,11.3%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59.6%(121/203)使用胰岛素(中位剂量42单位/天,中位使用时间为7.5年)。与术前未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年龄更大,体重、BMI、臀围、2小时和3小时负荷后血糖水平(BG2h和BG3h)以及所有5个时间点(空腹、0.5小时、1小时、2小时和3小时)的CP水平均较低(所有P值<0.05)。共有83.7%的患者接受LRYGB手术,其余患者接受LSG手术。整个队列的中位术后随访时间为2年(范围1~4年)。术后1年、2年和3年的体重下降(%TWL)分别为22.5±7.1%、22.0±8.1%和22.7±7.8%,术前接受或未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2、糖尿病缓解率与药物停用术后1年、2年和3年的糖尿病缓解率分别为65.6%、53.8%和41.9%,年均下降约10%。术后1年、2年和3年停用降糖药物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4.3%、65.2%和53.5%,同样年均下降约10%。胰岛素(Insulin)停药率在术后1年、2年和3年分别为91.6%、89.7%和86.7%(图1)。图1. 长期T2DM患者减重手术后1年、2年和3年的血糖状态比例和降糖药停药率3、影响糖尿病缓解的因素多变量Cox回归模型显示,β细胞功能(BCF)和%TWL与糖尿病缓解呈显著正相关。术后1年,β细胞功能每增加1ug/mmol与糖尿病缓解显著相关,风险比(HR)为1.20(95%CI:1.03~1.40);%TWL每增加一个%点,HR为1.04(95%CI:1.01~1.07)(表1)。%TWL分层分析表明,术后1年体重下降最高三分位组(平均减重30.14%)的糖尿病缓解风险是中三分位组(平均减重22.01%)的1.94倍(P=0.042),是最低三分位组(平均减重15.12%)的2.33倍(P=0.011)。显示体重下降为30%组比下降20%的组获益更大。这一结果打破了先前文献报告的体重下降超过20%不会有更多额外获益的结论!表1. BCF、HOMA-IR和%TWL与减重手术后1年糖尿病缓解的相关性随访结束时,较高的BCF和%TWL仍是糖尿病缓解增加的显著预测因素,HR分别为1.29(95%CI:1.10~1.52)和1.05(95%CI:1.01~1.09)。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糖尿病缓解之间无显著关联,无显著预测价值(表2)。表2. BCF、HOMA-IR和%TWL与随访结束时糖尿病缓解的相关性4、糖尿病缓解后的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对50例减重手术1年后实现糖尿病缓解的患者进行IVGTT,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相比,患者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峰值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年龄和BMI匹配的健康受试者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峰值大约是空腹水平的13倍,而术后HbA1c<5.6%的患者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峰值为空腹水平的8倍,HbA1c在5.6%~6.5%的患者则约为5倍。显示这一时相的胰岛素分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了重建,既往认为在长期糖尿病人群中这一时相的胰岛素分泌已经消失!图2. 病程≥10年的T2DM患者接受减重手术后第一时相胰岛素水平(平均值±标准误)。红色=正常对照组;绿色=术后HbA1c<5.6%组;蓝色=术后HbA1c 5.6%~6.5%组研究结论:减重手术带来新希望,但仍有挑战本研究表明,1. 病程≥10年的T2DM患者,减重手术仍可实现较高的糖尿病缓解率(1年达65.6%)。但缓解率随术后时间逐年下降(年均10%),提示需要长期随访以维持疗效。2. β细胞功能与%TWL是糖尿病缓解的关键决定因素,术前早期时相胰岛素分泌功能越好和术后体重下降越多获益越大。3. 术后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部分恢复,打破了长期T2DM患者“β细胞功能不可逆”的传统认知。尽管未实现完全恢复,但这一发现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总之,本研究为临床筛选适合手术的长期T2DM患者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强调体重管理与β细胞功能保护在糖尿病缓解中的关键作用。目前减重手术治疗T2DM已经逐渐被认可,但仍需深入研究。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不同病程、不同手术方式对糖尿病缓解的影响;寻找更精准预测糖尿病缓解的指标;研究术后体重长期稳定的方法,以提升糖尿病缓解率和缓解时长。期待减重手术能帮助更多T2DM患者摆脱疾病困扰,过上更健康的生活!专家简介张念荣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治医师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中日友好医院普通外科代谢减重中心主治医师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专病医联体专家委员会常委孟化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普外科·代谢减重中心主任、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导师北京医师协会手术技艺研究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肥胖合并OSAHS外科减重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国际外科学杂志》编委《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编委,《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中国临床医生》编委等长期从事胃肠道疾病的诊治,擅长腹腔镜下胃肠道疾病的治疗,目前常规开展胃癌腹腔镜根治、食管反流微创手术治疗,以及甲状腺、乳腺疾病的治疗。2011年较先在国内开展腹腔镜下肥胖症及代谢病手术。目前在独立完成糖尿病减重手术近6000例,并率先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单孔腹腔镜减重手术。承担多项课题,发表论文数十篇;荣获2016年(第二届)全国“人民好医生”称号。李光伟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内分泌首席专家教授、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国际医疗部主任,内分泌首席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学科带头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糖尿病及其心脑血管疾病控制和预防,其参与和主持的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被誉为世界糖尿病预防研究的里程碑曾任两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入选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为2015年以来历届“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引学者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副主编参考文献:Zhang N, Zhou B, Wang H, et al. Predictors of diabetes remission after bariatric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uration ≥ 10 year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Published online April 8, 2025. doi:10.1016/j.diabres.2025.112164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最新《国际糖尿病》读者专属微信交流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扫描左边《国际糖尿病》小助手二维码(微信号:guojitnb),回复“国际糖尿病读者”,ta会尽快拉您入群滴!(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版权声明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在临床科研中,最常用的3种研究类型是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是回顾性的,从疾病结果出发探究病因,即“从果到因”;队列研究则是前瞻性的,从暴露因素出发观察疾病发生情况,即“从因到果”。两者都不对研究人群进行人为干预;而随机对照试验则不同,它会对研究对象进行人为干预,通过随机分组,比较观察组和实验组人群的结局,以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吉训明院士团队在医学顶刊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了题为“Normobaric hyperoxia combined with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in China (OPENS-2 trial): a multicentre,randomised,single-blind,sham-controlled trial”的研究论文,通过一项多中心、随机、单盲、伪治疗对照II期临床研究,评估验证了常压高浓度氧联合血管内疗法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预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一、研究背景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引发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其标准疗法是血管内治疗(EVT),但是约有50%占比的患者预后不良。原因在于血流剧降导致的“缺血半暗带”,可能随时间延长加剧,逐渐演变为梗死核心区。因此需结合脑保护策略,与再灌注疗法“双管齐下”干预脑组织的损伤进程。尽管血管内治疗提高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再通率,但对于脑保护策略仍然需要完善,这也一直是国际卒中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焦点。常压高浓度氧疗法(NBO)因其高弥散性、成本低、易获取等优势备受关注。有临床研究发现,NBO能有效提高缺血半暗带组织氧分压,保护缺血区脑血管和神经元,延缓脑组织的损伤进程,改善预后。但是初步的临床试验结果不一,需在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进一步评估常压高氧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二、研究方法OPENS-2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单盲、伪治疗对照II期临床研究,招募了来自中国26个中心、发病6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从2021年4月22日到2023年2月5日,共筛选患者473例(患者需符合特定入选条件,包括卒中类型、年龄、NIHSS和ASPECTS评分等。并且由于COVID-19影响,纳入标准后有所扩展),最后对28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所有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NBO组与伪治疗组。试验组140例患者,通过非换气面罩以10L/min流速,吸入100%氧气,持续4小时;伪治疗组142例患者通过侧孔开放的非换气面罩以1L/min的流速吸入100%氧气,持续4小时(期间研究者和介入医生对治疗分配不设盲,但参与者和评估者对治疗分配不知情)。该研究主要终点为:随机化分组后,90天mRS(±14天)(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次要终点主要为:mRS评分(0-1、0-2和4-6)、梗死体积、NIHSS评分、颅内出血风险等评估;安全性结果为:90天内的全因死亡、卒中相关死亡、严重不良事件和90天内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等。共有282例患者均纳入意向治疗人群分析(ITT),268例患者(实验组133例,伪治疗组135例)被纳入符合方案分析(PP)。统计分析采用序数回归、t检验、χ²检验等方法,并进行了事后亚组分析和事后敏感性分析等,以评估结果的稳健性。图1 流程图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项研究中,“事后分析(post-hoc analysis)”作为重要的辅助分析工具,共出现了五次,主要涉及三类核心内容:事后亚组分析、事后敏感性分析以及事后建模分析。这些分析虽然均未在研究设计阶段预设,但在补充和深化主要研究结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助于提高研究结论的解释力和稳健性。首先,研究团队开展了广泛的事后亚组分析,以探讨不同人群在接受规范大气压吸氧(NBO)联合血管内治疗后,其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具体来看,亚组分析涵盖了十个维度,包括年龄、性别、房颤病史、是否接受静脉溶栓、闭塞血管部位、吸氧方式、ASPECTS评分、卒中病因、发病至随机时间以及吸烟状况等。紧接着,为验证主要疗效指标的稳健性,研究团队还设计了两项事后敏感性分析。一方面,他们比较了基于“中央判读”与“本地评估”的mRS评分结果,以确认评分来源对结局评估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他们采用交叉插补策略,构建悲观场景:将干预组缺失数据以对照组的中位值进行填补,反之亦然。考虑到这项研究为多中心研究,研究人员还特别进行了事后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以控制研究中心间可能存在的偏倚。通过引入“中心”作为随机效应的混合效应比例优势模型分析,为研究结果提供了更强的外部效度支持,使得研究结论具备更广泛的可推广性。三、研究结论研究员们共筛选了473名患者。其中282名患者参与研究,随机分为NBO组(140例)和伪治疗组(1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治疗并纳入安全分析。基线时,两组特征相似,中位年龄65岁,女性占27%(75名),282名均为中国汉族。在第90天时,NBO组的mRS评分为2,伪治疗组为3,调整后NBO组的疗效更佳(优势比为1.65)。PP分析结果与ITT分析结果保持一致。在不同年龄、性别、伴或不伴房颤、以及在不同卒中类型的亚组中,NBO组在主要终点均优于伪治疗组;在安全性方面,NBO组有14名(10%)死亡,28名(20%)患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伪治疗组有17名(12%)死亡,33名(23%)患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最后研究员们进行了多项事后分析,验证了NBO联合血管内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90天的功能预后,并且没有引起安全性问题。表1 主要和次要终点表2 安全性结局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产生质疑:在科研界,“事后分析”常常被视为“马后炮”——即数据出来之后再去“找差异”、“找亮点”,缺乏事先假设支持,容易产生伪阳性。这项频繁进行“事后分析”的研究为何能登上《柳叶刀》?而其中原因并非偶然。这项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90天mRS评分分布)是预先设定的,并通过严谨的随机对照设计和充分的样本量进行验证。研究的主要结论——NBO联合血管内治疗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中,能改善功能结局——是主要分析的结果,而非事后分析得出的发现。换言之,主结论站得住脚,才有事后分析登场的“余地”。而这些分析属于支持性、补充性探索,都围绕着主结论而非推翻主结论,这是其在科研伦理与逻辑链条上“合格”的关键。另外,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的一点在于,顶级期刊的标准并不是“不能有事后分析”,而是:问题是否重要?——卒中治疗亟需神经保护新策略,且氧疗具全球适用性;方法是否科学?——RCT设计,控制偏倚,分析逻辑清晰;数据是否诚实?——不遮掩不足,不夸大结果,对事后分析界限划分清晰;结果是否有启发性?——生成假设,指明下一步方向,推动领域发展。参考来源:Li W, Lan J, Wei M, et al; OPENS-2 Investigators. Normobaric hyperoxia combined with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in China (OPENS-2 trial):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single-blind, sham-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25 Feb 8;405(10477):486-497. doi: 10.1016/S0140-6736(24)02809-5.撰写:彤彤编辑:小饼干授权转载等事宜请联系梅斯学术管理员梅斯学术管理员微信bjy1689902068,备注学术转载点击“阅读原文”,即刻加入科研会员,限时折扣开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