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24-09-26 |
To Evaluate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Open, Positive Parallel Controlled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 of Semaglutide Injection (HD1916) in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
This i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open, positive parallel controlled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nce-weekly HD1916 and semaglutide injection and to evaluate immunogenicity in obese non-diabetic adult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of TG103 Injection Monotherapy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his i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parallel, multicenter phase 3 clinical trial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G103 injection 7.5mg and 15mg once a week monotherapy compared with placebo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ith poor glycemic control after diet and exercise.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Open-label, 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of TG103 Injec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Metformin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his is a randomized, open-label, dulaglutide-controlled, multicenter Phase 3 trial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different doses of TG103 injec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metformin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ith poor glycemic control treated with metformin monotherapy.
100 项与 石药集团百克(山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石药集团百克(山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并购潮到来的原因很多,除了政策面的放开,更深层原因是许多企业迟迟无法IPO,现金流快撑不住了。选择被上市公司并购,不管是从财务角度,还是从战略角度,抑或从行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恐怕都是当下的最优解。
撰文| 石若萧
10月份,医药界传出的并购消息出乎寻常地多。
从千红制药重整方圆制药算起,到新里程集团收购重庆新里程医疗管理有限公司、药师帮收购一块医药、新诺威收购石药百克、赛乐仙成为康惠制药第二大股东、多瑞医药收购上海建瓴、科源制药公告对宏济堂的收购,再到做水泥的四川双马宣布跨界收购健元医药……据E药经理人不完全统计,本月已经有近1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并购重组相关事宜。
表面上看,并购潮的到来,同9月底“并购六条”的落地关联颇大。
但事实上,企业并购几乎不可能是“一拍脑袋”的结果,背后必然要经历旷日持久的规划、出价和谈判,绝不会上个月出政策,下个月就发公告。
更合理的解释或许是,收购方其实早有意为之,被收购方也因为种种考量早已萌生退意。待到政策放开的消息传来,一切都是顺水推舟。
情况不同,但相似很多
梳理下来,这些不同的并购案例之间,存在许多相似的地方。
比如科源制药收购宏济堂和康惠制药的股东持股变化,两起事件背后就都有借壳上市的影子。
宏济堂与科源制药属于同一股东(力诺集团)控制下的企业,且前者规模并不亚于后者。事实上,宏济堂早有独立上市的计划,多次冲刺过资本市场。
早在2016年,宏济堂挂牌仪式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交易中心举行。然而不到一年时间便宣布终止挂牌。
2020年,宏济堂又开始谋划借壳上市,当时交易的对手方是ST亚星,不过结果又是无疾而终,原因是“交易各方对本次重组的交易价格、业绩承诺及补偿等核心事项未能达成一致”。
到了2021年,宏济堂又与华泰联合证券签订辅导协议,并进行了八期辅导,该期辅导时间由2023年7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不过今年1月,宏济堂又到山东证监局进行了IPO辅导备案,直至今年9月30日才刚刚结束。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然而IPO政策却越收越紧,希望愈发渺茫。因此尽管从业务角度,宏济堂与科源制药看起来交集并不多,也只好“内部消化”了。
无独有偶,赛乐仙对康惠制药的“接盘”,也让外界捕捉到了一丝借壳上市的影子。10月11日,康惠制药公开股东持股情况变化。上海赛乐仙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成为了公司持股10%的第二大股东。
这两年康惠制药正处于业绩低谷期,自2022年开始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而另一边,赛乐仙为湖南恒昌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恒昌医药)的控股股东,后者是一家地方医药流通企业,主要盈利来源为产品的购销差价。2022年1月,恒昌医药IPO申请获受理,却最终于今年7月主动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正因此,此次收购也被视作恒昌医药借壳上市的前奏。
情况相似的还有新诺威对石药百克的收购。10月15日,新诺威发布关联交易进展公告,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石药百克100%股权,交易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本次交易作价76亿元,其中股份对价68.4亿元、现金对价7.6亿元。
石药百克原为石药系港股上市平台旗下创新药资产,本次交易实质是将港股资产注入石药系A股上市平台,交易对手均属于上市公司关联方,也算是一次另辟蹊径的“曲线回A”。
再看药师帮对一块医药的收购。资料显示,一块医药创立于2019年,是一家新型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公司。有知情人士告诉E药经理人,一块医药原本计划的退出路径也是IPO,但由于上市政策整体收紧,感觉希望渺茫,才选择了与想要在今年重点发力连锁药店领域的药师帮进行了“强强联合”。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近年来IPO收紧的必然结果。
综合整理上述交易后,不难发现许多案例都存在共同之处:具备关联交易性质(科源制药收购宏济堂,新里程集团收购重庆新里程,新诺威收购石药百克);本意都想IPO,只是没办法才选择了“退而求其次”(药师帮收购一块医药,赛乐仙成为康惠制药第二大股东)。两种情况间还有一定重合。
千红制药重整方圆制药,多瑞医药收购上海建瓴两大案例稍显不同,都属于上市公司把资产重新“盘活”的过程。
方圆制药于2023年1月4日被裁定破产重整。千红制药的收购旨在通过整合方圆制药的资产和业务,进一步拓展公司的产品线,并利用千红制药的销售资源和营销管理模式提升方圆制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而多瑞医药方面,尽管本次收购上海建瓴70%股权的对价为7700万元,但除此之外其还需替四川前沿向前沿生物偿还借款本息余额1.94亿元。综合计算下来,本次收购多瑞医药实际支付的价格合计将达2.71亿元。
四川双马和深圳健元的案例则更加“特殊”。两者既无关联,还属于跨界交易。据悉,深圳健元从未想过走上IPO之路。有分析师表示,深圳健元股东基本上没有市场化投资机构,这也让四川双马的并购交易更容易达成。
至少,“肉烂在锅里了”
东吴证券研报统计,今年第三季度,A股共有57家上市公司(作为竞买方)披露并购重组进展,数量显著上升,创下自2018年以来的单季度历史新高。
其实短暂的高潮背后,是至少长达两年的纠结。
“没机会退出。”早在2022年,就有投资人如此抱怨投融资市场退出之难。其举了一个令人唏嘘的例子:一家市值约几十亿的公司去香港IPO,本应是D轮融资水平,但市场只给了A轮估值,这家企业最后只好放弃上市转而寻求并购。
类似的一二级市场倒挂的例子,在当时比比皆是。
如果说港股只是估值低,交易量低迷,那么A股就是基本等同于“没有”。2023年,21家医药生物公司登陆A股,较2022年数量减半,仅海森药业1家公司于主板上市。至少29家医药企业在2023年终止了IPO进程,其中26家为撤回终止。
2024年情况更糟。据统计,仅在第一季度,就有80家企业选择主动撤回申报材料,其中医疗健康类企业多达23家。而截至今年7月,沪深北三家交易所今年终止审查的IPO企业(包括撤回材料和否决或终止注册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IPO终止数。
退出端卡死,但创业者和股东的退出需求仍在,于是“并购潮”开始出现。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从阿斯利康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开始,国内biotech被海外企业并购的案例连续发生了四起。
BD首付款总额也开始与IPO募资额发生了倒挂。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业通过项目BD获得的首付款总额达210.21亿元,首次超过IPO渠道募资总额,并且是后者的近两倍。此前2020年,中国创新药IPO募资总额达781.5亿人民币,为BD首付款总额的约13倍。
考虑到许多Biotech的优质管线也就那么一两条,被BD出去,实质也同被并购相差无几了。
彼时产业界的态度普遍乐观,认为是中国生物科技产业研发能力受到全球认可的表现,但等兴奋劲一过,很快感到了些许“不对劲”,加上近期猛增的License-out数量,“生物科技核心资产被外资密集收割”“外资正在抄底摘桃子”等悲观说法渐渐流传了开来。
国内的上市大药企也不少,为什么不“出手”呢?原因很多,比如研发能力不足,眼光跟不上,出不起价……但政策约束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2015年前后,证监会曾发文鼓励过上市公司兼并重组,但随着“股灾”发生,2016年风向又变了,又开始了对并购重组交易的从严审核。据联储证券,2023年证监会仅审核26起交易,创下2015年以来的新低。
许多鼓励政策戛然而止的背后,原因都很让人无奈:当年有志进行科研攻关的企业实在不多,大多数并购重组最后都沦为了炒概念、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不但没能鼓励科技发展,反而将资本市场搞得越来越乱。
当下,随着时代进步,许多条件都发生了改变。为了支持上市公司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布局,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聚集,政策再度放松。9月24日证监会的“并购六条”推出仅一个月,并购重组活跃度明显提升,尤其是此前被严格限制的跨界并购又开始兴起波澜。
瞌睡碰到了枕头,政策呼应了现实。
尽管当下的并购案依然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并购方市值不高,存在亟待转型的困境,IPO之路坎坷等。但把时间拉远一点,一切都是周期,问题也都能在矛盾运动中得以解决——至少这次开了个好头,许多优质资产都留在了国内。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 点击上方 一键预约 ☝
最新最热的医药健康新闻政策
不算晚,但会很吃力
石药集团好像在2024年突然睡醒了。
10月15日晚,A股上市的新诺威确定了重组方案,计划以76亿元的高价收购石药百克生物100%股权,其中现金支付10%,剩下的以增发股份方式支付。
这一年里,新诺威陆续整合了巨石生物和石药百克,连名字都改成了“石药创新制药”。石药集团对外号称在研创新药管线超过50个,但实际家底并不算厚。过去十个月里,石药暗度陈仓,通过这两次注入把最有价值的品种都装进了新诺威,而且很多是能在近期快速变现的管线,
▌基本都是干货
这一番操作大约让新诺威的市值在一年内涨了3倍左右,接近500亿元,在创业板生物医药类公司中仅次于智飞生物、爱美客、泰格和康龙化成,甚至逼近母公司石药集团的市值。
而且,石药手中还有源源不断地管线,存在继续注入预期。
国内传统药企做创新药的不少,比较典型的模式如恒瑞,在体系内孵化、逐渐替代既有业务;也有如科伦,体系外独立运作、独立上市。
像石药这样硬拆之后搞注入的,还没出现过。
1
论营收,石药不输给任何一家国内药企。
这几年石药一直在压缩原有的原料药业务,2023年光是成药业务收入就已经达到256亿,算上原料药等,总营收不输给恒瑞、正大天晴等老牌药企,只是略逊于复星医药,但也是妥妥的国内第一梯队。
但是论创新药,石药集团的表现却并不突出,基本没赶上2015年之后这一轮创新潮。
石药现有的创新产品主要是2005年上市的恩必普和2011年上市的津优力,两个品种的销售额大概能占到公司成药板块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他创新品种多为脂质体等改良剂型的纳米药物和生物类似药。
真正有“创新味”的后期管线,除了代理的康诺亚、康宁杰瑞的品种之外,目前看只有PD-1恩朗苏拜单抗、独立研发的HER2 ADC药物SYSA1501,以及买断的GLP-1药物TG103。
恩朗苏拜单抗今年6月底获批,稍显来迟。但另两个管线都不白给:SYSA1501今年1月启动头对头临床,对标罗氏的恩美曲妥珠单抗;TG103则是很少见的两周一针GLP-1,依从性上要高于目前主流GLP-1,正在三期临床。
这三个品种分别在巨石生物和石药百克手里,现在都注入了新诺威。
当然,石药还有很多临床前期管线。其中巨石生物手里有CLDN18.2、Nectin4、EGFR三个ADC,再加上奥马珠、帕妥珠、乌司奴三个生物类似药,都归了新诺威。可以说
▌新诺威不输给国内任何一家biotech
其实早在2020年5月,石药就筹划过登陆科创板。那时石药的上述三款创新药早就全部到位,又符合H+A的上市模式,只是不知为何科创一事没能成行。
当时石药如果能将几款创新药从子公司里拆出来,装到一家biotech里去申报IPO,千亿市值是跑不了的。
如今的新诺威虽然也不差,只是没赶上行情好的时候,市值要再上台阶还是有难度的,只能感叹时过境迁。
2
石药在拆分创新药板块这件事上拖了那么久,说到底大概是因为不缺钱。
9月中旬,石药集团刚在港股宣布两年50亿港元的巨额回购计划,一举成为国内医药上市公司的回购金额纪录榜上的榜一大哥。
要知道,50亿港元这个金额,现在能买下五六家港股上市的biotech。石药却轻描淡写地回购、注销自家股份,真让人觉得背后有点什么密谋。
2015年,联想正式退出之后,石药集团的股权结构变得比较清晰:实控人蔡总独大,加上高管持股平台共成国际,内部人大约控股30%。外部长期投资者包括瑞银、花旗、贝莱德等,都是一线大投行。回不回购都不会影响公司的控股关系。
要是想做投资,50亿港币大可有其他更稳健的去处。石药偏偏重金拿来回购股份,或许真如公告所说:
▌“认为本公司股价太低。”
相比起恒瑞来,石药的股价是有点拉跨。如果都从10年前算起,恒瑞从2014年10月至今股价涨幅在9倍左右,石药只涨了3倍左右。
当然,香港资本市场肯定影响了石药的股价发挥。因为业绩同样稳定上升的中国生物制药,过去十年里股价只涨了1倍。但就算以市值的峰值来算,石药也是拉跨的。
恒瑞在2020年底达到市值最高峰,近6100亿元。这代表着资本市场当时对医药创新的最高礼赞。
石药在2021年6月市值达到区间顶峰,也不过1300亿港元。尽管石药营收和利润都不逊于恒瑞,手中也有不少好的管线,但在“讲好创新故事”这一节上,石药显然输了第一场。
今天石药倾力打造新诺威,不能说太晚,只是会比较费力。
石药9月初挖来了信达生物前总裁刘勇军担任执行总裁、全球研发总裁,必定是要硬拉创新药板块的。谋求管线品种国内上市的同时,海外BD也会是重要方向之一。
好在蔡总不小气,将现金奶牛之一津优力给了新诺威。津优力上市已经十多年,每年营收稳定在20亿左右,完全能为新诺威的其他创新管线输血。而且石药的PD-1已经上市销售,石药本身又拥有一支销售大军,只要新诺威花钱不是太大手大脚,短期内可以不用为钱发愁。
地利、人和都有了,石药现在要等的就是创新药再度崛起的天时。希望这一次蔡总能押对。
(来源: 拇指药略 作者:西北哽)
药闻康策
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
点击下方 一键关注
【免责声明】
1.“药闻康策”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司联系。2.“药闻康策”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3.“药闻康策”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药闻康策”内容发生偏差,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点在看
作者 | 相宜
来源 | 赛柏蓝
频繁的人事变动下,石药创新制药正在努力完成石药集团创新药的发展目标。
01
石药创新制药董事长辞职
新董事长已确定
9月23日,石药重要子公司石药创新制药(新诺威)发布公告称,因工作变动,潘卫东申请辞去董事长及董事职务兼任的战略委员会委员及召集人职务,辞职后不再担任石药创新制药任何职务。
与潘卫东同一天辞职的还有董事杨栋,也是因工作变动原因,其申请辞任石药创新制药董事职务、兼任的审计委员会委员职务、兼任的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职务, 辞职后不再担任石药创新制药任何职务。
值得注意的是,潘卫东和杨栋原定任期届满时间都是2026年4月6日。
赛柏蓝查询发现,潘卫东自2017年起就开始担任石药创新制药董事长,至今已经近7年。在其任职期间,从近四年业绩来看,2020-2022年石药创新制药的营收都实现了增长,2023年营收同比下滑4.75%;2024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27.72%(9.72亿元)。
净利润方面,2020-2023年均实现了增长,分别是同比9.75%、31.15%、84.70%、4.03%;2024年上半年同比下滑48.27%(1.37亿元)。
目前,石药创新制药已经选举了新的董事长姚兵,此前其为石药创新制药的董事、总经理。姚兵是石药的老将,曾在石药集团旗下多个子公司就职,包括石药集团河北中润制药、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曾任石药集团执行总裁。
与此同时,石药创新制药的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相关委员名单进行调整,具体如下:
今年以来,石药创新制药人事变动频频。4月,韩峰辞去总经理一职;王怀玉辞去董事一职。
02
通过收购涉足医药创新
收获多款抗体药物
石药创新制药是石药集团拆分出来的创新药平台。截至9月24日13:49,其市值达到311.96亿元。
虽然石药创新制药名为“创新制药公司”,但其主要经营的还是功能性原料和保健食品的研产销业务,其中功能性原料主要为咖啡因、阿卡波糖、无水葡萄糖;保健食品主要系果维康维生素 C 含片、B族维生素含片等。
对于2024年上半年营收下降,石药创新制药将主要原因归结于咖啡因价格下降导致。功能性原料和保健食品类产品分别占其2024年上半年总营收的近86.89%、9.81%。
2024年初,石药创新制药通过完成对巨石生物的控股,将业务链条延伸至生物创新药领域,涉足 ADC、mRNA 疫苗以及抗体类药物等。
从石药创新制药2024年上半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看,生物制药及其它占其总营收的近0.34%,占比较低。不过,这一业务的毛利率达到99.62%,甚至比功能性原料和保健食品类产品毛利率还要高。
石药创新制药在控股巨石生物后,将多个抗体药物纳入麾下,包括恩朗苏拜单抗(重组抗 PD-1 全人源单克隆抗体)、SYS6023 (ADC,适应症:晚期实体瘤)等。
其认为,未来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生物药研发投资持续增加、居民生物药负担能力不断增强以及政府政策大力支持等因素的驱动下,国内生物医药市场预计将继续保持超过全球市场的增速,发展前景广阔。
03
石药集团的“第二春”?
未来主要加速管线的临床开发
从近些年石药集团的发展看,其逐步退出原料药,向创新药转型。石药创新制药是石药集团发展的重要创新药企之一。
石药集团对石药创新制药的发展期待满满,近年来动作不断。从吸收巨石生物进而获得免疫抗体、ADC、mRNA等到吸收石药百克,获得长效升白制剂津优力、GLP-1等管线。
石药百克的在研产品中,TG103注射液(创新型长效重组人源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Fc融合蛋白)肥胖/超重适应症正在进行III期临床,司美格鲁肽注射液(长效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2型糖尿病适应症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这些临床在研产品/适应症预计从2026年起陆续获批上市。
从石药创新制药吸收的两家药企来看,石药百克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也是石药创新制药新的现金流来源。截至2023年7月,巨石生物营收3470.01万元,净亏损3.35亿元;截至2023年12月,石药百克营收26.6亿元,净利润8.59亿元。
如果完成转型,参照石药创新制药此前业绩计算,其整体年营收或能到达50亿元左右。
在此前的投资者交流会上,石药曾表示:“ 我们始终追求新靶点和新技术,恒瑞做的是me too,我们之前追求新靶点,觉得me too不是创新,因此错过了PD-(L)1风口。”
石药还称其旗下八个创新技术平台(纳米制剂、长效注射剂、mRNA、siRNA、ADC、单抗、双抗、PROTAC等多项研发技术平台),未来每年都将出一个百亿峰值产品。新诺威将加速打造成中国领先的创新药上市公司平台,兼具盈利能力和重量级研发管线。
如今,重新换帅的石药创新制药是否能助力石药集团豪言的实现,值得期待?
END
内容沟通:郑瑶(13810174402)
医药代理商产品交流群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
银发经济市场机遇交流群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
左下角「关注账号」,右下角「在看」,防止失联
100 项与 石药集团百克(山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石药集团百克(山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