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24-08-20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一项评价GFH009联合泽布替尼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单臂、开放、多中心Ib/II期临床试验
主要目的为评估GFH009联合泽布替尼治疗复发或难治性DLBCL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及初步疗效
一项评估GFH009在复发或难治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的多中心、开放标签、Ib/II期临床研究
Ib期:主要目的:对GFH009单药在目前最高剂量下治疗复发或难治PTCL受试者进行安全性确认,综合FIH研究中所有数据最终确定II期推荐剂量(RP2D)。次要目的:评估GFH009单药治疗复发或难治PTCL受试者的疗效,评价GFH009的药代动力学(PK)特征。
II期:主要目的:评估GFH009单药治疗复发或难治PTCL受试者的疗效。次要目的:使用其他疗效指标评估GFH009单药治疗PTCL的疗效,进一步评估GFH009单药治疗复发或难治PTCL受试者的安全性,评价GFH009的PK特征。
在健康受试者中评价伊曲康唑或右美沙芬与IBI351药物相互作用的开放、双周期临床研究
评价伊曲康唑对健康受试者口服IBI351后药代动力学影响;IBI351对健康受试者口服代谢酶CYP2D6敏感底物右美沙芬后药代动力学影响。
100 项与 浙江劲方药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浙江劲方药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恒瑞医药,创建于1970年,从江苏省连云港起家,2000年在上交所上市,是抗肿瘤药、手术用药和造影剂的研究和生产基地。
从卖红药水、紫药水的小药企,发展为国内最大的药企,“肿瘤一哥”、“市值一哥”、“研发一哥”,连续10年肿瘤药销售第一,目前市值高达5800亿元。
不仅如此,恒瑞还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被医药领域广泛认可的各种人才。恒瑞某医学项目经理曾说,“恒瑞是中国临床研究行业的黄埔军校,基本上中国的制药企业,不管是大药厂,还是biotech,都会有恒瑞人的影子。”
离开恒瑞之后,他们又去了哪里?
申华琼
现任天境生物CEO
原恒瑞医药CMO
曾在国内取得医学学士及硕士学位,后赴美深造获得印第安纳大学生命科学博士学位并成为美国有处方权的执照医生,任职于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作为临床兼职教授的同时在礼来公司从事临床药物研发。
她还获得国际糖尿病基金会专项研究基金奖励进行内分泌与代谢学博士后研究,在糖尿病及肥胖学的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此后从事了精神病药物学和临床药理学的博士后研究。
2009及2010年,连续两年被授予“美国最佳精神心理医生”的荣誉称号。申华琼博士曾在美国礼来、惠氏、辉瑞担任全球临床研发高管10多年后被辉瑞外派回国。后又加入恒瑞医药并帮助建立了创新药临床团队,成功开拓了在澳洲及美国的临床试验。
后任强生中国开发中心总负责、副总裁,期间强生中国多个新药通过CFDA审批上市。
2017年,以研发总负责和董事的身份加入天境生物。
曹国庆
现任明慧医药创始人
原恒瑞医药副总经理
198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90年赴美,于1995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德州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从事胆固醇代谢和心血管疾病的博士后研究。
1999年,加入美国礼来制药心血管及代谢疾病部门任资深生物学家,并担任多个新药研发项目领导和部门领导,曾获得礼来研发最高奖研发总裁奖。
2012年,加入恒瑞医药任集团副总经理。2018年,创办明慧医药有限公司从事化学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新药研发。
郑玉群
现任景峰医药董事,美国Ruby制药首席科学官
原恒瑞医药副总经理
1982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获药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药理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美国依阿华大学药学院博士学位。
从依阿华大学毕业后,加入了美国亚培制药 (Abbott Labs) 从事药物制剂学研究;2001年被美国礼来制药公司(Eli Lilly)聘请担任首席科学家,后升任为制剂室主任兼研究指导;2009年加入恒瑞医药,担任恒瑞医药副总经理兼美国恒瑞公司首席执行官。
徐莉
现任创胜集团 CMO(代理)
原恒瑞医药肿瘤事业部副总裁兼主管
徐莉博士拥有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和菲尔莱狄更斯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以及山东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徐莉博士拥有 20 多年丰富的国际临床开发经验。此前,徐博士曾在 ACEA Biosciences 和江苏恒瑞分别担任首席医学官和肿瘤事业部副总裁兼主管。在江苏恒瑞任职之前,徐博士曾任辉瑞肿瘤事业部副总裁兼肿瘤临床运营全球负责人,主要负责战略、计划和其执行。
她还曾在默克担任全球医学/科研运营、肿瘤临床研究运营总监。徐博士主导和参与过多个美国、欧盟和全球性的 I、II 和 III 期临床试验,其中 9 项为美国、欧盟和全球性 III 期临床试验。
她还曾在两项十分成功的国药监 NDA 注册中担任战略领导职务,包括在辉瑞任职期间使克唑替尼(治疗 ALK 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同类首个 ALK 抑制剂)加速获批,在江苏恒瑞任职期间使 Apatinib(治疗晚期胃肠道癌的 VEGF 抑制剂)加速获批。
李玲
现任艾力斯医药 CMO
原恒瑞医药临床开发副总裁
李玲女士在新药临床开发和人员管理上有超过二十年的经验,涉及到不同治疗领域,包括免疫学、肿瘤学、血液学、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科学等。李玲女士熟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欧盟药品监督局(EMA)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相关法规,具有在全球和中国药物开发的广泛经验。
李玲女士曾先后在西安杨森、昆泰、拜耳、先声药业、恒瑞制药等多家跨国制药企业和CRO公司,以及本土大型制药企业担任TA Head,临床运营负责人、全球研发Lead、临床开发副总裁等职务。
2020年3月,李玲女士的加入将进一步加强艾力斯的新药开发能力,升级公司的药物创新开发策略、完善新产品临床开发计划,并从医学技术和临床角度为公司创新的医疗项目及投资项目提供可行性评估建议,以加速药品开发及项目引进的进程。
蒋皓媛
现任青峰医药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
原恒瑞医药医学执行总监
蒋皓媛博士长期致力于肿瘤发病的遗传和分子机理以及信号传导途径的深入研究,曾经主持3个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工作,在蛋白翻译起始因子调控应激因子的基因表达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其研究成果曾获印第安纳大学杰出研究成果和优秀论文一等奖(Bowman Award)、印第安纳州立青年科学家研究基金奖(Showlter Award)和美国心血管协会青年科学家研究基金奖(AHA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蒋皓媛博士2010年被聘为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的临床医学部执行总监,她领导的恒瑞临床研究团队承担了多个国家和上海市重大专项和数十个中国1.1类新药的临床研究和开发工作,其中3项超预期完成的临床研究任务,已经申报生产批件,为研究成果产业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蒋博士于2014年1月加入上海康德保瑞医学临床研究有限公司,担任科学事物部及临床运营部高级副总裁,领导50多项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引领中国临床研究标准化管理和外包服务。
蒋博士于2015年10月加入江西青峰医药集团公司,担任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
项安波
现任齐鲁制药首席医学官(非肿瘤领域)
原恒瑞医药医学总监和资深医学总监
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疗系及日本筑波大学医学研究科。具有11年临床医师经验和20余年国内外新药研发经验。
任职于GSK R&D日本筑波研究所和东京本社的14年间,参与和负责了多个创新药的临床前期药理研究、临床开发及上市后研究。
2013年回国,先后任恒瑞医药医学总监和资深医学总监,负责免疫、血液、肾病、肝病、心血管、麻醉镇痛等领域的创新药IND申报及I到III期临床研究。
2017年加入齐鲁制药,主持非肿瘤领域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的临床研究。
承担了十三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及上海市科委科技支撑项目课题,为江苏省“创新团队计划”引进团队核心成员、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袁纪军现任吉凯医药CEO
曾就职于恒瑞医药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系学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G蛋白偶联受体药物靶点的结构及功能研究。
回国后就职于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负责药物筛选生物模型的建立,主导或参与了包括PD-1抗体在内的多个大分子和小分子药物的研发工作。参与多个小分子药物的研发工作,治疗领域涉及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后期负责多个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工作,主导或参与了PD-1抗体、PCSK9抗体、长效胰岛素等项目的研发。
2015年加入上海吉凯基因化学技术有限公司担任副总裁兼研发总监,负责整个集团的研发工作,承担了多个国家及地方的重点专项项目。
2016年成立吉凯医药,专注于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抗体药物等全新药物的研发。
兰炯
现任劲方药业创始人兼CEO
曾就职于上海恒瑞
兰州大学有机化学博士,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后。曾就职于美国Traid Therapeutics Inc、Neurogen Corp、诺华制药和上海恒瑞。2013年加入扬子江药业,先后出任扬子江药业上海海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
拥有20年以上的科研及工业界从业经验,涉及抗癌、抗炎、抗菌、代谢和中枢神经药物多个领域的开发研究工作。曾先后在国外领先杂志发表论文和专利70余篇,并主导开发了13个临床化合物和多个临床前化合物。省级领军人才。
赵小平
现任上海天泽云泰生物医药CEO
曾就职于恒瑞医药
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学博士。
现任上海天泽云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任职于恒瑞医药,保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上海益诺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曾出任益诺思(海门)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14年+的非临床和转化医学领域工作经验,10年+的管理经验。
张富尧
现任时莱生物联合创始人/总经理
曾就职于恒瑞医药
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87-1992年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沈之荃教授攻读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和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4年破格晋升为浙江大学副教授。1994年由浙江大学选派前往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留学深造,在欧洲科学院院士Wilhelm Keim教授的指导下从事高分子化学和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1995-1998年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教授,获得香港理工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9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后奖学金前往美国哈佛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E. J. Corey教授课题组留学深造。
2001年,加入美国礼来制药公司,先后以科学家、高级科学家和首席科学家身份从事药物合成工艺研发工作。2009年,回国加盟江苏恒瑞医药股份公司,被江苏恒瑞医药股份公司委任创建上海源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任职上海源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2016年,以合伙创始人身份创立上海时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任职上海时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富尧博士曾荣获美国少数裔杰出科学家奖、美国化学会青年研究员奖、礼来制药公司绿色化学奖和礼来制药公司总裁奖等奖项。
张博士在新药研发、药物合成路线设计、合成路线选择、合成工艺优化及中试放大、原料药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管理以及绿色化学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等方面均有丰富的经验,为中国的复杂仿制药和新药成功上市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咏梅
现任斯丹姆医学事务总监
曾就职于恒瑞医药
协和医学院病理系博士,在2001-2005年在美国Emory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拥有20余年临床经验,作为医生在美国执业多年,曾在上海交大任副教授,曾就职于上海深久、润东CRO、励奥医药、恒瑞医药,历任医学经理、医学总监等职位。曾任国内某大型CRO医学负责人擅长肿瘤等领域,尤其是项目医学策略和医学监查。有丰富的医学团队管理经验。
牟男现任吉凯医药细胞治疗平台负责人
曾就职于恒瑞医药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曾就职于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负责药物筛选、靶点验证、药物肝脏毒性评价、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等。
2016年加入吉凯医药,专注于细胞免疫疗法相关靶点发现与验证。
扬子江对外宣传的口径有:
扬子江药业有一支年轻
朝气蓬勃的管理队伍
这里没有“圈子文化”
一切均以业绩和工作态度说话
干事的人在扬子江越干越顺,因为周围的环境很单纯;不干事的人即使身居高位也不会一劳永逸,因为这里能上能下没有懒政的土壤。QC活动被誉为扬子江独特的“黄埔军校”,从这个平台上走出了一批把质量看作天的管理干部。
吕强
现任劲方医药创始人兼董事长
曾担任扬子江药业首席科学官
吕强,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之后在美国Brandeis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美国Tufts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进入工业界,曾先后在惠氏和诺华任职,领导全球项目开发与平台运营。2008年回国,先就职于药明康德,随后在扬子江药业担任首席科学官,主要职责是建立创新药研发平台(即上海海雁)。此后还在誉衡药业和基石药业任职。
吕强回国所加盟的这四家公司可以说是代表了四种类型,有CRO领导者,有传统制药集团,有力争变革的新兴制药公司,也有靠资本推动强势崛起的创新药公司。这四段经历使吕强对国内创新药环境有了深刻认识,为其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回国9年后的2017年,吕强创立劲方医药。公司以免疫学为核心,聚焦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治疗领域,打造创新药物管线,致力于开发全球新药物。
兰炯
现任劲方药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曾担任扬子江药业上海海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
兰州大学有机化学博士,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后。曾就职于美国Traid Therapeutics Inc、Neurogen Corp、诺华制药和上海恒瑞。2013年加入扬子江药业,先后出任扬子江药业上海海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
拥有20年以上的科研及工业界从业经验,涉及抗癌、抗炎、抗菌、代谢和中枢神经药物多个领域的开发研究工作。曾先后在国外领先杂志发表论文和专利70余篇,并主导开发了16个临床化合物和多个临床前化合物,曾多年在大型制药企业领衔博士级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开展研发工作。
谢雨礼
现任偶领生物创始人兼CEO
曾担任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研究所所长
谢雨礼,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之后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并在美国哥仑比亚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美国期间,在哥仑比亚大学医学院与Merck的联合实验室中担任项目主管,从事项目评价和新药研发工作。
回国后,先后在制药公司担任多个职务,包括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研究所所长,日本大冢上海药物研发中心副总监。之后担任药明康德产品开发服务部主任,从事运营、新药立项、项目管理以及市场研究等工作。
2016年起,谢雨礼先后创立偶领生物和微境生物,致力于抗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小分子药物研发。当然,最为业界熟悉的还是谢雨礼在各大论坛讲述新药研发管理心得体会。
李英福
现任海博为药业总裁
曾担任扬子江首席科学官
李英富于1994年在四川大学获得药物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出国在拜耳工作长达10余年,也在美国最大医药CRO公司AMRI Global有过任职经历。2009年回国,先后在扬子江、睿智化学、成都倍特等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官、副总裁、成都分公司总经理、药物研究院院长等职。
2019年1月,李英富创立成都海博为药业,公司立足于仿制药+创新药,以及外包服务+自主创新协同发展策略,建立了创新药、改良型制剂和高附加值精细化工品的产品管线,尤其是团队积累丰富经验的癌症、感染和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的研发。
2019年5月,海博为药业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川创投领投,厦门亿远跟投。2020年4月,公司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至今累计完成近亿元股权融资。
屈向东
现任启愈生物创始人
曾担任扬子江生物药副总
拥有20余年的国内外新药研发经验。
1999年3月至2012年初曾先后在美国供职于细胞治疗公司(Cell Therapeutics Inc.)、礼来公司(Eli Lilly)和安进 (Amgen)公司。
2012年2月先后任职于恒瑞医药和扬子江药业的研发子公司,担任扬子江生物药副总,上海海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EO,两次组建团队,领导下属60多人,搭建生物药研发平台,在生物医药业内享有被充分认可的业绩;其曾领导的PD-1项目,曾以7.9亿美金授权国外药企,首付2500万美元,现国内批准上市,完成了PD-L1,PCSK9和IL-15等项目,有丰富的蛋白质新药研发及管理经验。
王海盛
现任哈药集团副总经理、研发总裁
曾担任扬子江药业集团北京海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现任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发总裁。曾担任扬子江药业集团北京海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百济神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资深主任研究员;保诺科技有限公司药物化学总监等职。
兰州大学化学学士,北京大学药物化学博士,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及奥本大学博士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
夏祥
现任兰州和盛堂制药董事长
曾担任扬子江药业集团总裁助理
夏祥,1974年5月生,本科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获长江商学院硕士学位;2017年6月,毕业于巴黎第九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以最高荣誉博士毕业 。
历任神威药业、步长制药、扬子江药业、振东制药、葵花药业销售总监、总经理、总裁助理、副总裁等职务;现任兰州和盛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并担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工商联执委、甘肃省陇药产业协会会长、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夏祥博士对企业总体经营及战略管理有独到见解,熟悉制药企业资本运作、研发、营销、供应链、生产、财务等各环节,并拥有实际运作经验。
成森平
现任三迭纪联合创始人兼CEO
曾在美国创立扬子江药业集团分公司 Pan-Pacific Biopharma, Inc.并担任CEO
成森平,美国肯塔基大学毒理学博士,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及临床医学学士;美国太平洋大学药学及健康科学学院兼职教授。曾在美国创立扬子江药业集团分公司 Pan-Pacific Biopharma, Inc.并担任CEO;回国后先后创立南京济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三迭纪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企业法人和CEO。
卜令斌
现任阔然基因CEO
曾就职于扬子江药业集团
2003年,本科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卜令斌加入扬子江药业集团,成为一名研发人员。这在很多人看来,术业有专攻。但对卜令斌而言,他却更希望将研发出来的成果转化到现实生活中去。
2004年,他选择南下上海,在一家药品公司做起了市场策划工作。仅用了2年时间,他就从市场策划助理做到市场经理再到市场总监以及合伙人。
2010年,他选择离职创业,成立了兴阔生物,继续从事医疗行业的市场策划和管理工作。
2015年,他成立了阔然生物。公司最初定位做CRO技术服务,并于2016年,与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深入开展临床多组学研究。
闻晓光
现任越洋医药创始人兼董事长
闻博士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毕业于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回国前曾在GSK和Pfizer等顶尖跨国制药公司从事缓控释制剂新药开发多年,曾参与多个原创制剂新药的开发;回国后曾担任药明康德制剂部执行总监,国家科技部制剂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扬子江药业承载)。
闻晓光博士现任越洋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中国药学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药创制项目(SQ2018ZX090303)课题负责人,科技部973课题分课题负责人(释药技术及其机理研究2010CB735602)。闻博士拥有8项缓控释技术及产品发明专利,包括一个平台技术日本发明专利。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iMeta BD” :
艾美达聚焦全球医药行业发展趋势,深入挖掘行业痛点与合作机会,通过多维度专业分析,助力创新医疗产品的全球化布局。
在当今肿瘤免疫治疗领域,靶向PD-1/PD-L1等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已成为治疗多种癌症的革命性疗法,尤其在一些高突变负荷的肿瘤中,展现出了卓越的临床疗效。然而在某些“冷肿瘤”中,免疫疗法的效果仍然受到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因素的限制。近年来,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因其在肿瘤微环境中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起到的辅助作用受到广泛关注。
TGF-β抑制剂被认为是激活免疫系统的关键“推手”,不仅能够延缓肿瘤发展,还能够通过解除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让PD-1/PD-L1抑制剂发挥更强的效力,帮助那些对免疫疗法无反应的患者受益。这种“1+1>2”的联合疗法模式,正在成为全球药企的研发新靶标,为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带来突破性希望。
01
TGF-β抑制剂对于ICI的免疫放大作用
TGF-β在多种肿瘤免疫中扮演关键角色,尤其和结直肠癌(CRC)的发生发展有直接联系。首先,TGF-β可以促进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分泌促炎因子,促进肿瘤发展;同时TGF-β会促进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生成细胞外基质,构成肿瘤屏障,导致药品难以渗透屏障发挥作用;更为关键的是,TGF-β通过抑制CD8+ T细胞对肿瘤的杀伤作用,形成肿瘤免疫逃逸。
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中,TGF-β抑制剂与PD-1/PD-L1抑制剂的联合使用已经展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TGF-β抑制剂在减少细胞外基质形成的肿瘤屏障的同时,通过减轻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作用,能够增强PD-1/PD-L1的免疫放大效应。在一些难治性癌症中,单独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不佳,但与TGF-β抑制剂联合使用后,肿瘤患者显著受益。这种“强强联手”的治疗模式,未来可能会改变目前结直肠癌及其他免疫逃逸型肿瘤的治疗格局。
图1 TGF-β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
数据来源:Cells. 2023 Apr; 12(8): 1139.
02
TGF-β与ICI联合疗法挑战与新生力量逐鹿
目前全球范围暂没有TGF-β和PD-1/PD-L1靶点组合的药品成功获批,但是相关双抗和联合用药方案在多种肿瘤临床研究中热度不减。默克的Bintrafusp alfa(TGF-β/PDL-1双抗)虽然在肺癌三期临床折戟,但近期在宫颈癌后线治疗上又见曙光。恒瑞医药后来者居上,Retlirafusp alfa(TGF-β/PDL-1双抗)用于胃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一线治疗,这是TGF-β和ICI联合疗法赛道全球首个申报NDA的产品,其结直肠癌适应症处于三期临床阶段。MedPacto的小分子TGF-β抑制剂Vactosertib,联合帕博利珠单抗(PD-1)治疗三线以上结直肠癌。劲方药业的小分子TGF-β抑制剂GF-101,联合PD-1治疗实体瘤。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创新药企关注到此靶点组合在改变冷肿瘤免疫治疗格局中的巨大潜力,与其在不同肿瘤适应症的广泛商业化前景。
该靶点组合在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再次强势亮相,向全球展示出这个赛道的巨大潜力,恒瑞在会上首次公布Retlirafusp alfa针对HER2阴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晚期一线治疗的3期临床数据,结果显示,在PD-L1 CPS≥5亚组中,该产品联合化疗显著延长了mOS至16.8个月,相较于安慰剂联合化疗组的10.4个月差异显著;同时实验组的mPFS达到7.6个月,相较安慰剂组5.5个月有显著改善;此外,实验组相对对照组的ORR和DoR明显更优,分别为:56.5% vs. 32.7%、10.2个月 vs. 5.1个月。在安全性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3级TRAE分别为62.6%和59%,总体相似。
表1. TGF-β与PD-1/PD-L1靶点组合疗法在研药品信息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艾美达整理
03
TGF-β与PD-1/PD-L1靶点组合的巨大临床价值与市场空间-以结直肠癌为例
根据基因分型可知,MSS/pMMR型(微卫星稳定/错配修复功能正常型)结直肠癌占比高达85%,当前的治疗选择仍以传统化疗为主,MSS型肿瘤表现出较少的免疫细胞浸润,使得它们难以像MSI-H型肿瘤那样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这一临床现状揭示了MSS型结直肠癌领域内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和市场空间。
根据 GLOBOCAN 2020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版)》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靠前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中国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达55.5万,死亡病例28.6万,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2和第5位。随着现代生活和饮食方式的变化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每年以平均2.5%的速度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和中国的新发病例人数将分别达到247万和70万。
图2 全球及中国结直肠癌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公开流行病学数据,艾美达整理
这一高发病率推动了结直肠癌药物市场的蓬勃发展。根据Nature Reviews的测算,2022年全球结直肠癌市场规模已达到83亿美元(约合581亿人民币),其中,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和化疗药品的销售额分别为24亿美元,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销售额达到20亿美元。展望未来,全球市场预计将在2032年增至103亿美元(约合721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88%。而在中国市场,根据沙利文的报告,2020年结直肠癌治疗的市场规模已达到161亿人民币,预计到2025年突破300亿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26%。这显示出中国结直肠癌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为创新药企带来了广泛的市场机会。
图3 全球和中国结直肠癌药品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Nat Rev Drug Discov, 2024, 23: 0.,沙利文。艾美达整理
TGF-β与PD-1/PD-L1的靶点组合疗法对MSS/pMMR型结直肠癌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思路。TGF-β抑制剂通过减少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作用和细胞外基质屏障,能够有效增强PD-1/PD-L1抑制剂的免疫放大效应,激活免疫系统,尤其对MSS型肿瘤患者而言,这种组合疗法有望突破目前的治疗瓶颈。随着更多的临床数据披露,这一组合疗法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潜力正变得日益清晰。
*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长按」二维码添加小达「进群」
与更多行业伙伴共探市场前沿资讯
艾美达医药咨询
艾美达(北京)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4月,是一家专业的医药行业咨询服务提供商。公司致力于将产业政策研究与真实世界的数据挖掘深度结合,洞悉行业政策对市场的影响,通过专业的研究提供前瞻性的市场分析,为企业产品上市后的市场准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100 项与 浙江劲方药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浙江劲方药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