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在特朗普政府持续的政治压力下,制药行业的巨头纷纷宣布增加在美国的投资。这一趋势的开始,可以追溯至美国挥舞关税大棒之时。据统计,自此以来,已有十余家跨国制药公司表示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新建或扩建在美国的工厂,总投资额累计为303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643亿元),相当于建设636个国家体育场“鸟巢”。
美国医药制造业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经历了显著萎缩,许多活性成分(API)的生产转移到了中国和印度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导致医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根据美国普查局的数据,2024年美国的医药和药品进口额为2340亿美元,其中最大供应国为爱尔兰,约占进口总额的21%,其次是瑞士、德国等欧洲国家,而来自中国的进口则为95亿美元。
为了推动制造业回流并确保供应链的稳定,近两年来,美国政府频频出台法案,并施加关税压力。今年以来,特朗普多次表示要对进口药品加收关税,并且已在四月份启动了药品关税调查。在此背景下,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宣布增加对美国的投资,以拓展生产能力。礼来公司早在今年2月就宣布将至少投资270亿美元在美国建立四个新生产基地;而接着在3月,强生宣布未来四年将在美国投资超过550亿美元,用于制造和研发新技术。
与此同时,罗氏也在今年4月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内投资500亿美元用于扩大现有生产设施,并在美国建设新厂。此外,为应对潜在的贸易壁垒,诺华、BMS、艾伯维、武田以及赛诺菲等制药巨头也先后宣布将在美国的研发和制造业务上投入超100亿美元。
然而,在大量资金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下,制药行业的并购活动可能会受到影响。据路透社报道,自4月2日特朗普宣布加收关税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并购活动明显放缓。其中一些大型制药公司的交易已经陷入停滞。罗氏首席执行官特里萨·格雷厄姆在一季度会议上表示,如果美国政府真的对药品加收关税,制药巨头的并购计划将会受到严重冲击。
尽管如此,面临核心产品专利到期危机的企业仍需通过并购拓展产品管线。BMS和默沙东的首席执行官公开表示,尽管当前环境增加了决策的复杂性,但他们仍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优质资产,以加速推进管线建设。
产能回流是否真的能实现,仍然存疑。制药产能的建设周期长且投资巨大,新建一个药品工厂需要20亿美元,并需经历5到10年的建设过程。即便是扩建现有的生产线,也需要长时间的工艺转移和监管手续。因此,从当前来看,跨国药企的新建计划在短期内可能难以实现。
特朗普政府多变的政策也给MNC的美国投资计划带来诸多变数,罗氏考虑到特朗普“最惠国”行政命令可能会重新评估其在美国投资的决策。这场由政治推动的制药产能回流浪潮,前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恐怕难以在短期内见效。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