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过了几个月,天境杭州与赛诺菲的BD就掀起了波澜。2024年九月,天境杭州以大约2.5亿人民币的首付款拿到了CD73单抗的尤莱利单抗(Uliledlimab)的大中华区开发及商业化权益,且该药的后续临床推进主要是由天境杭州负责。
而昨晚海外的天境生物(I-MAB)却传来消息,公司宣布放弃CD73单抗的开发,转而将重点放在推进CLDN18.2/4-1BB双抗Givastomig(TJ-CD4B)的开发上,同时,I-MAB在美股股价迎来了大涨。
一次对管线研发的放弃,得到的却是股价大涨的结果,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01
天境生物情况回顾
先叙述本次天境生物的决策,需要先了解两个点:其一,天境生物此前完成了境内境外的拆分,境外的天境生物在纳斯达克名为I-MAB;其二,赛诺菲与天境生物的BD发生在分拆之后,也就是说与其交易的是国内的天境杭州,而本次宣布放弃开发的是境外的I-MAB。
首先是天境生物的坎坷历程。天境生物原本是由三境生物和天视珍合并,202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也就是现在的I-MAB。之后的故事并不美好,天境生物股价的峰值与中国biotech整体板块的估值巅峰可以对应,在2021年Q2-Q3左右,超过了60亿美元,之后便是一路下坡,如今市值已经不到一亿美元。其中比较知名的里程碑事件是去年天境生物的CD47单抗在以19亿美元巨额资金BD给艾伯维后被退货。
之后便是“分家”。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寒冬阶段,天境生物面临国内的杭州天境的一次巨额对赌压力:如果杭州天境在境内没有上市成功,天境生物就需要拿出2亿美金来回购股东们手里的股票。在天境生物自身市值都不到2亿美元的情况之下,这笔资金无疑是个巨额数字,于是拆分境内资产给杭州天境的股东,成了一个无奈之下的选择。
而境外的天境生物则专注于在海外发展,让自己成为一家美国底色的biotech。它带走的管线包括一条CD73单抗和两条双抗。当然,三条临床阶段管线的权益都不包括大中华区,大中华区的权益属于境内的天境生物。
(I-MAB管线)
之后便是第二个点,境内的天境生物,它现在的名称为TJ biopharma,手上留有多条临床III期阶段接近商业化的资产,不过可以看到在权益上,即将商业化的资产天境的权益都限于中国或大中华区。
(天境杭州管线)
而赛诺菲和天境杭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达成BD的,这在当时被看成是境内天境生物的一次翻身仗:将大中华区的权益卖出了总付款19.5亿人民币的高价格。
而如今境外的I-MAB选择终止研发CD73单抗,不免有些戏剧性,境外的I-MAB决策宣布,I-MAB获得了投资者认可,但在部分市场投资者的眼里:赛诺菲间接当了一回“接盘侠”。
02
CD73单抗本身
在管线上,如何看待CD73单抗,为什么境外的I-MAB要选择放弃该管线的开发?
先从机制开始叙述。CD73单抗同样是与PD-1单抗联用,来提高免疫细胞功能的。如图所示,CD73是一种酶,将单磷酸腺苷(AMP)水解成腺苷(途中的ADO),而腺苷在肿瘤微环境中一方面可以削弱免疫细胞如T细胞,NK细胞的杀伤效应,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与肿瘤细胞的增殖。
(图片来源:I-MAB官网)
从这个角度出发,阻断AMP转化成腺苷,就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因此才会有从CD73这个腺苷转化酶上下手的思路。
(图片来源:药闻窗)
竞争格局如图所示,阿斯利康的Oleclumab遥遥领先,2022年开始三期临床,预计2026年5月读出顶线数据,主要适应症是NSCLC,这与天境生物的尤莱利单抗是一样的。这个靶点也主要是在2020-2022年极度热门。
早期的数据来看,可以从阿斯利康的Oleclumab与Durvalumab(PD-1单抗)联用的情况来窥探一二。根据该临床II期试验,两者联用ORR达到了30%,高于Durvalumab单药治疗的ORR17.7%,PFS的HR达到了0.44,从HR上看有显著的差异性。
不过,该II期临床还做了另一项联用试验:durvalumab与monalizumab(NKG2A抗体)联用,该联用试验的ORR要比Oleclumab的效果要好,达到了35.5%,PFS的HR达到了0.42。
对于阿斯利康而言,二者两条管线是共同推进的,III期临床试验PACIFIC-9的设计上,也被设计成PD-1单抗单用,以及分别于两种药物联用的三个组。
也就是说,对于阿斯利康而言,CD73单抗只是它之后免疫联用疗法中备选的一项,同一个临床III期试验共同推进,最后根据结果,看未来商业化主要推哪款单抗。
就II期临床来看,CD73单抗疗效相比较而言略微占劣势。
另一家推进该靶点的巨头是BMS,管线为BMS-986179,不过BMS-986179给人的感觉是推进速度并不快,换句话说,并没有那么受重视。其2016年就开展了临床I期试验,2021年才完成,自此之后,clinical.gov网站上便查不到它的任何临床试验。也就是说,从2021年之后,该药的研发推进便中断了。
同样的趋势还发生在诺华的CD73单抗——NZV930上,其临床试验并不是结束,而是终止(terminated)。
MNC在国际市场上对该管线的态度是值得寻味的,它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靶点,或者说有一些问题国外无法解决,但是国内可以解决?
事实上,国内一些知名的biotech对CD73单抗并没有放弃,典型例子是康方的AK119,它将与AK112联用,在多种实体瘤上发挥功效。从这个角度再去看MNC在靶点上的困境,会不会是该管线需要配合强力的双抗,才能打出漂亮疗效的战绩?而康方的双抗正好能够提供CD73单抗最前沿的双抗平台。
但联用方面,I-MAB面临一个问题:单抗与双抗的适应症错配,无法将自身的管线进行联用(其CD73联用的是特瑞普利单抗)。CD73一般首先推的适应症是NSCLC,阿斯利康和天境生物都是如此。但是I-MAB又需要去重点推进其双抗Givastomig上,其主要靶点claudin18.2是众所周知的消化道靶点,其主要推的适应症也是胃癌,目前获得了FDA的孤儿药认定。
这种情况下,对于一家持续亏损的biotech而言,总要做出取舍。是选择一条单药使用无法发挥很好效果,必须至少有PD-1联用的管线,还是一条走在前沿,FDA给了孤儿药认证的双抗管线?I-MAB选择了后者,并且该选择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
03
I-MAB的双抗生力军Giva
如上文所述,I-MAB做出的优先推进Givastomig(以下简称Giva)的决定获得了投资者的认可,股价获得了大涨。该药两个靶点:claudin18.2和4-1BB,其中一个不用多介绍,胃癌,胰腺癌等消化道癌症的热门靶点,4-1BB也并不算冷门,是非常值得开发的免疫共刺激靶点,在双抗和三款的第二,第三靶点上,4-1BB都是一个较为热门的选择。
(图片来源:I-MAB官网PPT)
该双抗结构和作用机制如poster所示,在CLDN18.2高表达的肿瘤细胞中,它可以一边连接CD8+T细胞,一边连接肿瘤细胞,达到类似TCE细胞的效果。
(图片来源:I-MAB官网PPT)
如图所示,临床前的联用模型中,联用的红色曲线,在加入Giva的情况下,达到了非常具有差异化抑制肿瘤生长效果。
此外,在安全性方面,在食蟹猴研究中,Giva在重复剂量高达100 mg/kg/week时耐受性良好,且不会对肝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并且未观察到外周细胞因子释放或免疫激活。
目前Giva已经在2024年ESMO上展现了其初步疗效和安全性。
(图片来源:I-MAB官网PPT)
临床试验设计如图所示,最后确定的剂量为12mg/kg,Q2W。
疗效如下图所示,有待临床Ib/II期试验的进一步观测。安全性方面,34.9%患者报告了三级以上不良反应事件,一例患者发生了四级不良反应(血小板计数下降),没有五级不良反应。
总体而言,疗效方面的有效性可以进一步期待。I-MAB既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那么就应该有它自身的考量。目前有一种猜测是该药与BMS发生BD交易的可能性。主要的依据是Giva正在与O药联用临床试验,受到了该潜力的驱动引起了投资者的热情。
结语:本次I-MAB境外的一通操作确实是壮士断腕,也在股价上取得了积极的反映,总体来说本次事件让人们重新把目光落回了CD73抗体上,这个靶点到底还有多大的潜力,要配合怎样的药物去打组合拳。国内康方还在推,国外MNC却大多已经放弃,这其实说明了很多问题,至少可以确定的是,CD73需要有很强的配套管线,一家家底不够殷实的biotech在它身上黑暗中摸索,或许得不到太过理想的收益。这或许就是本次放弃的底层逻辑。
至于赛诺菲之后会选择如何做,也是非常有悬念的事情。
联系我们
ABC 2025
展位火热预定中!
扫码立即咨询
电话:13816031174
(同微信)
赞助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演讲席位、会场展位、会刊彩页、晚宴赞助、会议用品宣传等。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咨询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