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11月19~22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七次学术会议(CDS2025)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在会议期间,诺和诺德安排了多场专题会议,众多内分泌与代谢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聚焦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基础胰岛素/GLP-1RA等新型降糖药物的研发前沿、心血管保护机制、代谢综合征综合管理以及真实世界研究证据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从减重到心血管、肝病,
司美格鲁肽2.4mg药物新“症”拓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对肥胖相关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减重已成为临床医学中备受关注的一大亮点。在赵家军教授为主席的专题中,于淼教授以“从STEP到SELECT——从减重到多维健康获益”为题,解读了一系列临床研究,展示了司美格鲁肽超越减重的多重健康获益。
STEP系列研究,全面评估了司美格鲁肽在减重治疗领域对不同人群、不同临床终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中,STEP 1、3、4、5、8探究了司美格鲁肽2.4 mg在不同超重/肥胖成人的疗效,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2.4 mg可显著降低体重17%,约1/3患者减重超过20%[1-5]。
STEP-UP则评估了司美格鲁肽7.2 mg在不超重/肥胖人群中临床疗效,72周后司美格鲁肽7.2mg治疗体重降低21%,1/3的患者体重降低≥25%[6]。
SELECT研究作为全球首个证实体重管理药物可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心血管结局研究(CVOT),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2.4mg可使MACE风险降低20%,且获益独立于减重[7]。此外,对SELECT研究二次分析发现,司美格鲁肽2.4mg具有多重健康获益,如降低进展为T2DM风险73%,降低主要复合肾脏终点风险22%,非糖尿病超重/肥胖患者中的长期减重疗效可达4年,降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非心血管死亡风险等[8-11]。此外,STEER研究在真实世界中比较了司美格鲁肽2.4 mg与替尔泊肽对已确诊ASCVD但不伴糖尿病的超重/肥胖患者心血管结局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组的修订MACE-3风险显著低于替尔泊肽组[12]。
基于此,司美格鲁肽2.4mg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降低患有确诊心血管疾病且合并超重或肥胖的成人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卒中)的风险,2025年4月,其心血管获益数据正式纳入中国说明书。
紧随其后,在包玉倩教授为主席的讲题中,毕艳教授对《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版)》进行了详细解读。毕教授指出,共识中提出可“评估-滴定-维持”的用药全程管理框架,可结合安全性优化策略,解决减重治疗依从性和可持续性难题[13]。在临床应用中,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且通常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轻。对于可能出现的胆道结石等问题,治疗时需及时进行评估并定期随访。最后,对于特殊人群用药,共识也指出,老年患者以及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使用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无需调整剂量[13]。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影响约1/3的全球成年人,中国患病人数及增速居全球之首[14]。其中,MASH是MASLD的严重进展性亚型。司美格鲁肽2.4 mg是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在3期临床试验中证实能够缓解MASH并改善纤维化的肠促胰素类药物。
在赵家军教授担任主席的主题会上,毕艳教授的另一场演讲——“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管理”中指出,2025年5月,ADA发布首个针对糖尿病患者中MASLD管理的共识报告,推荐对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肝纤维化筛查和风险分层,以预防肝硬化事件[15]。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也提出了针对合并MASLD的T2DM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建议[16]。
后续在郭立新教授为主席、袁明霞教授分享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药物研发进展”讲题中,分享了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包括靶向脂质代谢、炎症通路的等新药。同时,重点解读了首个GLP-1RA类药物用于MASH治疗的3期试验——ESSENCE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脂肪性肝炎缓解且肝纤维化未恶化方面,司美格鲁肽组达到62.9%,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34.3%;在肝纤维化改善且脂肪性肝炎未恶化方面,司美格鲁肽组达到36.8%,高于安慰剂组的22.4%。此外,司美格鲁肽显著降低了受试者的肝纤维化相关无创检测(NIT)指标、肝酶水平、肝脏脂肪含量、体重、心血管代谢指标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17]。事后分析表明,肝脏获益部分归因于体重减轻,部分则独立于体重变化[18]。
2025年8月15日,司美格鲁肽2.4mg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MASH。
左右滑动即可直接查看
从全链到并发症管理,
夯实司美格鲁肽T2DM患者综合管理基础
2023年,AHA首次提出CKM概念,为构建“健康为中心”的慢病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持[19]。在周智广教授担任主席的专题会上,李焱教授以“解密司美格鲁肽在CKM全链管理优势”为题发表了精彩演讲,详细阐述了司美格鲁肽在CKM管理中的独特价值。
在我国,多数CKM患者处于早期代谢异常阶段,遵循CKM分期管理原则,抓住早期防控机遇至关重要[20]。内分泌科作为阻止病情进展的“第一道关口”,可在2期尽早干预[21]。以T2DM(T2DM)为例,2期患者心肾疾病或死亡风险显著增加,需尽早综合管理[20]。然而传统降糖药仅在CKM早期有效,GLP-1RA则能从代谢到器官保护带来全链条更优获益[22-29]。2023年AHA推荐GLP-1RA用于CKM患者全程管理,ADA和CDS指南也推荐其为T2DM患者糖心肾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案[30,15,16]。
司美格鲁肽(0.5/1.0mg)是中国首个且唯一*拥有T2DM、CVD、CKD适应症的GLP-1RA。其完整循证证据覆盖CKM1-4期全链条管理[31]。究其原因,GLP-1RA与人体多器官/组织(胰腺高、心脏低、肾脏极低)中的GLP-1受体结合,介导血糖等代谢调节[32-35];司美格鲁肽与天然人GLP-1同源性高达94%,可产生28-36a肽链片段,通过非受体途径直接介导心血管、肾脏保护作用,实现独立心肾获益[36-39]。最后李教授指出“司美格鲁肽的疗效与耐受性已在超过58项随机对照试验(RCT)中得到充分验证,具有心血管和肾脏获益,为CKM管理中的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提供简便方案。”
在本次会议中,在“T2DM合并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PAD)患者的治疗新选择”专题中,纪立农教授担任主席,苏青教授作为讲者,详细解读了降糖药领域首个且唯一*以改善T2DM合并症状性PAD患者功能为研究目的的RCT研究(STRIDE研究)[38]。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司美格鲁肽1.0mg可显著改善最大步行距离(MWD)13%,平均增加40米,显著延长无痛步行距离(PFWD)。且这些改善不受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合并用药、吸烟等基线特征影响,停药5周后依然显著。此外,司美格鲁肽1.0mg还显著提高PAD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下肢灌注,并延缓PAD患者病情进展。基于此,苏教授强调,司美格鲁肽的出现带来了革命性的治疗获益,它已展现出对MACE(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衰、肝脏、肾脏、MALE(下肢动脉病变)和全因死亡等多种结局的改善作用。
左右滑动即可直接查看
从既往循证到新证,
司美格鲁肽片临床疗效仍然惊艳
司美格鲁肽片作为全球首个口服GLP-1RA药物,在本次演讲中也备受关注。在李小英教授为主席的主题中,臧丽教授以“惊艳回响:2025司美格鲁肽片PIONEER与SOUL研究数据的多维延展与真实世界验证”为主题,对PIONEER系列研究和SOUL研究进行回顾与解读。结果显示,PIONEER系列研究和SOUL研究数据的多维延展与真实世界的广泛验证一致:作为全球首个口服GLP-1RA,司美格鲁肽片兼具多重代谢获益与心肾保护作用,尤其在降糖与心血管获益方面,在中国/亚洲人群中优势明显[40-52]。
在代谢获益方面,PIONEER系列研究证实司美格鲁肽片可强效降糖、显著减重,并兼具降压与调脂作用[40-52]。在中国人群中,司美格鲁肽片展现出更优的降糖效果(单药HbA1c降幅最高达1.6%,达标率最高达92.3%),其降糖和减重效果不受HbA1c、BMI、糖尿病病程等基线特征影响[49,50]。在真实世界中,司美格鲁肽片的降糖和减重幅度分别最高可达1.4%和7.19kg,且患者治疗满意度较高[53-58]。
在心肾获益方面,司美格鲁肽片可显著降低MACE风险14%,在亚洲人群中获益更大(风险降低27%)[59],且不受基线BMI、SGLT2i应用及血管受累范围等因素影响。在合并心衰的T2DM患者中,司美格鲁肽片可显著降低复合心衰结局风险22%,且不受多种基线特征影响[60,61]。司美格鲁肽片的潜在肾脏获益在SOUL事后分析中初现端倪,Renal_ENDO2S-RWD研究进一步提供真实世界证据:UACR显著降低>40%且持续,eGFR长期稳定[62,63]。
此外,在匡洪宇担任主席的会议中,李焱教授以“口服GLP-1RA的心血管获益新证”为题,深入探讨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显著优势。李教授指出,2025年ADA和2024年CDS指南均建议,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GLP-1RA可作为T2DM合并ASCVD或其高风险患者的一线治疗[15,16]。SOUL研究显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司美格鲁肽片可显著降低合并ASCVD和/或CKD的T2DM患者MACE风险14%,且这一获益不受多种基线特征(如年龄、BMI、CVD病史、SGLT2i使用等)以及HbA1c和体重降幅的影响。此外,司美格鲁肽片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事件[41]。
左右滑动即可直接查看
从希望到现实,
基础胰岛素/GLP-1RA助力血糖管理新发展
近年来,基础胰岛素/GLP-1RA联合治疗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逐渐增加。随着周制剂的问世,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GLP-1RA的联合周制剂(IcoSema)也应运而生。在本次会议中,特别设置了“基础胰岛素/GLP-1RA周制剂”相关专题。首先,窦京涛教授担任主席,李焱教授作为讲者分享了“基础胰岛素/GLP-1RA周制剂的研发与循证探索”,强调IcoSema通过依柯胰岛素与司美格鲁肽的创新联合,完美契合了创新降糖药物在多维度考量上的需求。对此,窦教授在讨论中也提到“基础胰岛素与GLP-1RA的联合应用,不仅能够增强降糖疗效,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尤其在实现高质量达标方面尤为突出,如COMBINE 1结果所示,IcoSema治疗组糖化达标且无低血糖、无体重增加的患者比例高达55.7%,是目前已上市的降糖药物中最高的。”
基于此,李教授详细介绍了COMBINE系列相关研究结果。COMBINE系列研究设计基于IcoSema的研发策略,旨在确认其相较单组分的临床优势,并系统评估IcoSema的疗效与安全性[64-66]。COMBINE1和3研究结果显示,在既往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中,相较于依柯胰岛素和基础-餐时胰岛素,IcoSema组HbA1c降幅显著更优或相似,体重显著降低,有临床意义或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更低[64,66];COMBINE2研究结果显示,在既往使用GLP-1RA治疗的T2DM患者中,相较于司美格鲁肽1.0mg,IcoSema组HbA1c降幅显著更优,有临床意义或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相似[65]。
基于此,邀请肖新华教授担任主席,姬秋和教授就“基础胰岛素/GLP-1RA周制剂数据深究与临床思考”进行分享,基于COMBINE研究的事后分析,对其数据进行深入探究以及为临床带来思考。结果显示:IcoSema在CGM数据、餐后血糖、患者治疗满意度及心血管危险因素上带来获益,同时在中国T2DM患者中、不同肾功能T2DM患者中以及联合或不联合SGLT-2i的情况下验证了兼具疗效和安全性[67-69]。
令人瞩目的是,本次会议期间,COMBINE 4结果首次公布,纪立农教授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享。有别于以往的研究,COMBINE4 研究将目光投向了口服降糖药控制效果不佳的T2DM患者群体,深入研究IcoSema在这一特定人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在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T2DM患者中,每周一次lcoSema的HbA1c降幅和体重变化均优效于甘精胰岛素U100。此外,lcoSema在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基础胰岛素周剂量、HbA1c<7.0%且无体重增加和低血糖的达标率等方面表现也更佳。具体而言,IcoSema的TIR高达79.8%,远超甘精胰岛素U100的64.5%,优势显著。就安全性而言,未发现lcoSema有新的安全性问题,其安全性特征与lcoSema及其单成分的已知特征一致。
随后,孙蓓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一项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中国真实世界研究的亚组分析,评估了在临床实践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治疗的中国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显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治疗180天后,患者HbA1c显著降低,HbA1c<7%的达标率显著升高,FPG、PPG和胰岛素剂量也显著降低。既往使用甘精胰岛素U300或U100的患者,转换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治疗后HbA1c显著下降;在不同基线C肽亚组中HbA1c均显著下降,且HbA1c降幅不受患者基线C肽水平的影响。
左右滑动即可直接查看
结语
在本次会议中,诺和诺德通过多个专题会,从多个角度展示了GLP-1RA类药物的前沿科研成果:T2DM患者全链管理的优化、减重药物的突破性进展、口服剂型的亮眼表现以及联合制剂的有力实证等。自1923年诺和实验室、诺德胰岛素实验室创立以来,诺和诺德一直深耕糖尿病领域,从胰岛素到降糖,再到代谢的全面获益,致力于研发和探索创新疗法。未来,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和应用经验的积累,将进一步推动糖尿病诊疗模式的革新,助力实现更精准、更高效、更全面的疾病管理,为糖尿病患者的多维健康未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Wilding J PH, et al. N Engl J Med.2021;384(11):989-1002.STEP1
2.Wadden TA, et al. JAMA. 2021;325(14):1403-1413.STEP3.
3.Rubino D, et al. JAMA. 2021;325(14):1414-1425.STEP4.
4.Garvey WT, et al. NatMed.2022;28(10):2083-2091.STEP5.
5.Rubino et al. JAMA2022; 327(2): 138-150.STEP8.
6.Wharton S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25Sep16.
7.Lincoff AM, et al.N Engl Med.2023;389(24):2221-2232.
8.Kahn SE, et al.Diabetes Care.2024Aug1;47(8)1350-1359
9.Colhoun HM, et al.Nat Med.2024Jul;30(7)2058-2066.
10.Ryan DH, et al.Nat Med.2024Jul;30(7):2049-2057.
11.Scirica BM, et al.J Am Coll Cardiol.2024Oct22;84(17):1632-1642
12.Wilson L, et al. 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Congress together with World Congress of Cardiology; Madrid, Spain; August 29 - September 1, 2025.
13.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08):950-970.
14.Heyens LJM, et al.FrontMed(Lausanne).2021;8:615978.
15.CusiK, et al. Diabetes Care. 2025 Jul 1;48(7):1057-1082.
1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1):16-139.
17.Arun J Sanyal, et al. N Engl J Med.?2025Apr30.
18.32nd European Congresson Obesity ,Malaga, Spain,11-14 May 2025.
19.Circulation.2023 Nov 14;148(20):1606-1635.
20.心血管代谢联盟.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2025,8:e1000185.
21.Daijun He, et al.JAmCollCardiol.2025Jul22;86(3):213-216.
22.Melanie J Davies, et al.Diabetologia.2022;65(12):1925-1966.
23.Abdul-Ghani M, et al.Diabetes Care.2017 Aug;40(8):1121-1127.
24.ADA. Diabetes Care. 2025 Jan;48(Suppl1):S1-S352.
25.Deerochanawong C, et al.Diabetes Obes Metab.2019 Nov;21(11):2354-2367.
26.Dar S, et al.Ann Med Surg(Lond).2022 Apr16;77:103633.
27.Liakos CI, et al.Am J Cardiovasc Drugs.2021Mar;21(2):123-137.
28.Perkovic V, et al.NEnglJMed.2024Jul11;391(2):109-121.
29.Siddharth M Patel,et al.Circulation.2024Jun4;149(23):1789-1801.
30.Ndumele,C.E.,et al.Circulation.2023;148(20):1606-1635.
31.诺和泰®(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中文说明书,2025年7月15日版本
32.Trends Endocrinol Metab.2010,21(2):59-67.
33.Baggio LL, et al.Gastroenterology.2007;132:2131-57.
34.John RUssher, et al.Endocr Rev.2012Apr;33(2):187-215.
35.Yangyang Liu,et al.J DiabetesInvestig.2020;11(6):1422-1425.
36.Kapitza C, et al.J clin Pharmocol 2015;55:497-504.
37.Lund A, et al. Eur J Intern Med. 2014,25:407-14.
38.Baptist Gallwitz.Front Endocrinol(Lausanne).2022 Oct13;13:1004044.
39.Rasouli N,et al.Diabetes Care. 2025;00(00):1–7.
40.Diabetes Care 2025;48(Suppl.1):S181-S206.
41.McGuire DK,et al.N Engl J Med.2025 May29;392(20):2001-2012.
42.Aroda VR,et al.Diabetes Care 2019;42:1724–32.
43.Rodbard HW etal.Diabetes Care.2019;42(12): 2272–228.
44.Rosenstock J,et al.JAMA 2019;321:1466–80.
45.Pratley R,et al.Lancet 2019;394:39–50.
46.Mosenzon O,et al.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19;7:515–27.
47.Pieber TR,et al.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19;7:528–39.
48.Zinman B, et al.Diabetes Care.2019;42(12):2262–2271.
49.Wang,et al.Diabetologia.2024 Sep;67(9):1783-1799.
50.Linong Ji,et al.Diabetologia.2024 Sep;67(9):1800-1816.
51.王卫庆,等.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4,40(11):932-940.
52.纪立农,等.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10):835-843.
53.Jain AB,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4 May;26(5):1799-1807.
54.Anastas Kick, et al. Diabetes Ther. 2024 Mar;15(3):623-637.
55.William van Houtum, et al. Diabetes Ther. 2024 Aug;15(8):1749-1768.
56.Catrina SB, et al. Diabetes Ther. Diabetes Ther. 2024 Sep;15(9):2079-2095.
57.Saravanan P, et al.Adv Ther. 2024 Nov;41(11):4266-4281.
58.Delgado álvarez E,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5 Sep;27(9):4812-4824.
59.Darren K McGuire, et al. N Engl J Med. 2025 May 29;392(20):2001-2012.
60.Rodica Pop-Busui, et al. Presented at Abstract Sessions, 29 August, ESC Congress 2025.
61.R Pop-Busui,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2025;46(Supplement_1):ehaf784.4317.
62.2025 ERA. Manmn Ft, et al. Oral Semaglutide and Kidney Outcomes in Type 2 Diabetes: A Prespecified Analysis of the SOUL Randomise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63.Moreno-PérezO, et al.ClinKidney J. 2025 Jul11;18(8): sfaf227.
64.Mathieu C,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5 jul; 13(7): 568-579.
65.LingvayI, et al. Diabetologia. 2025 Apr; 68(4):739-751.
66.Billings Lk,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5 jul;13(7): 556-567.
67.Thomas MC, et al. Nat Rev Nephrol. 2016 Feb;12(2):73-81.
68.Sloan L,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4 Apr;26(4):1157-1170.
69.Linong J et al. EASD 61st Annual Meeting. Sept 16–19, 2025, Vienna, Aust. SO-079 (869).
*截止到2025年11月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最新《国际糖尿病》读者专属微信交流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扫描左边《国际糖尿病》小助手二维码(微信号:guojitnb),回复“国际糖尿病读者”,ta会尽快拉您入群滴!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