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一项在肾功能不全受试者和健康受试者中评价单次口服LNK01001胶囊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安全性和耐受性的单剂量、开放的I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
评价LNK01001胶囊在肾功能不全受试者与健康受试者中的药代动力学(PK)差异,为制定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用药方案提供依据。
次要目的:
评价肾功能不全受试者和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LNK01001胶囊后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评价肾功能不全受试者和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LNK01001胶囊的PK特征。
A Phase 3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Study to Evaluate LNK01001 in Adults Subjec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Atopic Dermatitis.
This i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y comparing LNK01001 to placebo in participants with moderately to severely atopic dermatitis who were candidates for systemic therapy (ie,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inadequate response to topical treatments, those who were using a systemic treatment, or those for whom topical treatments are otherwise medically inadvisabl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NK01001 in adult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AD who are candidates for systemic therapy.
评价LNK01001胶囊在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受试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
主要目的:在中-重度AD受试者中比较LNK01001胶囊和安慰剂治疗16周的疗效和安全性。
次要目的:在中-重度AD受试者中评价LNK01001胶囊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药代动力学(PK)目的:在AD受试者中评价LNK01001的群体药代动力学(Pop PK)特征。
100 项与 凌科药业(杭州)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凌科药业(杭州)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来源:药研网
前言
自免靶点药物是指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相关的生物靶点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近年来,随着对自身免疫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这一领域的药物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
前有阿达木单抗登顶“药王”,现有度普利尤单抗强势增长,自免药物市场方兴未艾,药企纷纷加注潜力靶点,一场治愈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竞赛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
自免赛道 千亿级蓝海市场
尽管肿瘤是第一大疾病领域,市场空间广阔,但由于抗肿瘤新药研发风险大、成本高,再加上全球药企的争相涌入、同质化问题凸显,早已是红海竞争。
事实上,仅次于肿瘤赛道的自身免疫赛道市场蛋糕也不小。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2年全球自免药物市场规模约1323亿美元,预计至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767亿美元。
自免疾病领域不仅市场增速快,而且时常见证多个“百亿美元分子”重磅药物的诞生。2023年全球药品销售额TOP10中,3款为自免类药物,合计销售额达484亿美元,包括赛诺菲/再生元的Dupixent,艾伯维的Humira,强生的Stelara。
图:2023年全球药品销售额TOP10药物
自免疾病靶向制剂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正常细胞而引起的一类疾病。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研究表明,炎症因子的异常表达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过去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等传统的抗炎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目前自免疾病领域常用的创新药已经转变为创新靶向制剂,也就是抗TNF(肿瘤坏死因子)制剂、抗IL(白介素)制剂和JAK1抑制剂等。
表:传统抗炎药和创新药针对自免疾病的治疗现状对比
实际上,在自免领域,无论是大分子还是小分子领域已经涌现出不少科学家持续探索,热门靶点更是有不少药企角逐亮相。一起来了解当下的热门药物靶点。
表:自身免疫疾病热门靶点
主要靶点及相关药物
01. TNF相关
TNF-α是一种主要的促炎细胞因子,靶向TNF-α的单克隆抗体,如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和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已经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TNF-α和TNFR结合,通过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发挥调控作用。TNF-α不适当或过度激活与慢性炎症有关,并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银屑病和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发展。
目前,国内已有多款靶向TNF-α的药物获批上市(详见下表),此外,还有一些TNF-α抑制剂药物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OX40信号通路在多种免疫相关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OX40是一种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超家族的共刺激分子,OX40通过与OX40L结合导致T细胞活化以及效应功能增强。OX40/OX40L阻断可改善自身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并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免疫活性。因此,阻断 OX40/OX40L通路对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正在针对OX40或OX40L自免领域的临床试验中,进度较快的分别是安进/协和麒麟的rocatinlimab,及赛诺菲的amlitelimab。
此外,TNF家族成员TL1A/DR3信号在黏膜免疫中扮演关键角色,影响T细胞亚群如Th1、Th2、Th17和Th9,以及调节性淋巴细胞和ILC2、ILC3。而阻断TL1A可能对多种由不同T效应免疫表型主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治疗价值。临床已验证其可用于炎症性肠病(IBD)治疗。
目前,全球正在研发的TL1A项目中临床开发进度最快的是罗氏TL1A抗体RVT-3101和默沙东以108亿美元现金收购Prometheus的MK-7240,均已进入临床Ⅲ期。
近两年,多家MNC巨头已完成针对TL1A靶点的交易。2024年6月,艾伯维宣布获得明济生物TL1A抗体FG-M701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许可权,交易额高达17.1亿美元。由此可见,TL1A靶点已成为自身免疫和IBD领域中的热门研究焦点。
02. 白介素靶点
多个药物上市,研究前景广泛
自免行业的白介素靶点主要包括IL-17、IL-23、IL-2、IL-6等。白介素靶向药物最主要针对的适应症是银屑病,在银屑病领域头对头击败TNF-α单抗。自免药物包括靶向IL-6的托西利珠单抗、靶向IL-12/23的乌司奴单抗、靶向IL-17A的司库奇尤单抗和靶向IL-23的古塞奇尤单抗。
IL-17
IL-17细胞因子,包括IL-17A和IL-17F,在IB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全球共上市5款靶向IL-17A/IL-17RA药物,即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尼塔奇单抗、布罗利尤单抗和比吉利珠单抗。其中,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和布罗利尤单抗已在国内获批,比吉利珠单抗也已在国内申报上市。截至目前,国内IL-17靶点药物适应症以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和中轴型脊柱关节炎为主。
近期,FDA刚批准IL-17A/IL-17F抑制剂Bimzelx用于治疗活动性银屑病关节炎(PsA)成人患者、有客观炎症症状的活动性非放射学中轴型脊柱关节炎(nr-axSpA)成人患者以及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AS)成人患者。该药物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这三种适应症的IL-17A/IL-17F抑制剂(PsA、nr-axSpA、AS)。
IL-12/IL-23
由树突状细胞产生的IL-12和IL-23均属于IL-12家族,在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IL-23和IL-12共用p40亚基,但IL-23更广泛地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通过靶向IL-12/IL-23p40或IL-23p19,可以阻断IL-23信号。IL-23的阻断可有效治疗银屑病和PsA。
目前全球有4种IL-23抗体药物获批,分别为乌司奴单抗、古塞奇尤单抗、替拉珠单抗及瑞莎珠单抗,其中前3款药物已在国内获批,瑞莎珠单抗在国内的上市申请已获批受理。
9月26日,CDE官网显示,信达生物自研的1类新药—重组抗白介素23p19亚基(IL-23p19)抗体匹康奇拜单抗申报上市,用于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该药物是首款递交上市申请的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IL-23p19靶向药物。
IL-2
IL-2最早于1976年被发现,事实上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抗癌靶点。IL-2是对免疫系统具有多效作用的关键细胞因子之一。IL-2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发挥信号调节作用。IL-2与IL-2R亲和力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下游信号传导,影响了最终塑造效应T细胞、Treg细胞,NK细胞等细胞的功能活性,这也为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思路。
图:IL-2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许多企业开始发力工程化IL-2,改变IL-2与不同受体亚单位的亲和力,从而增加活力,降低毒性,主要类型包括IL-2 muteins,聚乙二醇化IL-2,IL-2-抗IL-2免疫复合体和IL2-CD25融合蛋白。从工程化IL-2全球进展来看BMS、赛诺菲、罗氏等纷纷在这一领域布局。在国内,针对IL-2靶点的布局,以恒瑞医药(SHR-1916和RS2102)、信达生物IBI363、君实生物LTC002等为代表。
03.B细胞相关
针对B细胞的靶点包括CD20、补体系统以及FcRn等。其中CD20蛋白位于B细胞质膜表面,针对CD20的抗体能直接诱导免疫系统对于B细胞的杀伤,在血液瘤和自身免疫病治疗中有广泛应用。FcRn位于内皮细胞表面,能够结合并延长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体的半衰期。通过单抗靶向补体系统的蛋白,可以减少补体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的杀伤。
CD3
CD3蛋白是一种存在于人类T细胞和B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在T细胞识别和应答外来抗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T细胞免疫应答的关键组成部分。
图:TCR-CD3 蛋白复合物
CD3重磅交易
CD3 抗体以及相关的生物制剂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另一方面,扩展到自免疾病这一更广大的市场。近期嘉和生物GB261、同润生物CN201纷纷出海也再次验证了这款靶点的巨大潜力。8月5日,嘉和生物就CD20/CD3双抗GB261与TRC 2004达成4.5亿美元加股权的海外授权协议,双方合作将主要集中探索GB261在自免疾病方面的潜力,嘉和当日涨幅便11.57%。
CD20
CD20属于跨膜4结构域家族A(MS4A)蛋白家族,分子量为33-37KDa的非糖基化蛋白。
CD20仅在pro-B细胞到记忆B细胞谱系中表达,不在浆细胞中表达。过去几十年,抗CD20疗法一直是B细胞耗竭的主要工具。
CD20因其治疗领域的广泛性,不仅拥有B细胞肿瘤治疗研发者的爱戴,又得到自体免疫开发者的青睐。自1997年利妥昔单抗上市以来,抗CD20单抗发展迅速,已经出现了大量相关靶点的新药及仿制药。目前以此为靶点的单抗包括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替伊莫单抗(商品名:泽娃灵)、托西莫单抗(商品名:BEXXAR)、奥法木单抗(商品名:Arzerra)、奥瑞珠单抗(商品名:Ocrevus)以及奥妥珠单抗(商品名:Gazyva)。治疗的领域包括淋巴瘤、白血病和某些自体免疫疾病等。
FcRn
FcRn是一种位于细胞膜表面的IgG抗体受体,主要在内皮细胞中表达。FcRn通过结合IgG的Fc部分,阻止IgG在体内的自然代谢,延长了IgG的作用时间。通过靶向FcRn的药物可以促进IgG降解,起到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效果。目前该类药物主要应用于重症肌无力治疗。
目前,全球已有两款FcRn单抗获得FDA批准上市:Argenx/再鼎的efgartigimod和优时比的rozanolixizumab,均已获批重症肌无力适应症。还有一些 FcRn 靶点抗体类药物也在临床试验进程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进展靠前的在研FcRn药物具体信息总结如下:
2024年7月25日,Argenx发布二季度财报,FcRn靶向Efgartigimod加速放量,二季度销售额4.78亿美元,同比增长78%,环比增长20%!
04.激酶靶向
JAK家族的酪氨酸激酶(如JAK1、JAK2、JAK3及TYK2)在多种细胞因子信号传导中起关键作用,尤其是在自身免疫疾病中。JAK抑制剂(如托法替尼、巴瑞替尼等)已经被批准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
截至2023年11月底,全球共有14款JAK抑制剂新药获批上市,乌帕替尼(JAK1)、托法替布(泛JAK)两大单品在AS/IBD/RA/PsA/JIA等自免类大适应症领域均有所布局,其余产品主要集中覆盖IBD、RA、皮炎、骨髓纤维化等领域。国内管线中,江苏恒瑞的艾玛昔替尼(JAK1)针对AS与RA的适应症已分别于2023年8及2023年11月申报NDA,泽璟生物的杰克替尼(JAK1/JAK2/ALK2)针对RA适应症的管线已进入III期临床,凌科药业、无锡福祈与杭州高光针对RA布局的管线也均进入III期临床。
除JAK抑制剂外,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也有望通过调节 B 细胞功能来改善自身免疫性炎症。目前正在研究BTK抑制剂在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包括 RA、MS、pSS 和SLE。
总结
白介素与JAK逐渐替代TNF-α,成为新一代自免药品布局的热门靶点。2021年至今,有多款JAK抑制剂集中获批上市,自免药物领域延续高景气发展态势,靶点布局呈现明显代际。
图源:开源证券研究所
随着对自身免疫疾病机制的进一步理解,新的靶点和治疗策略不断涌现。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
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以指导治疗
开发新型靶向药物,尤其是针对尚未有效治疗的疾病表型
结合多种治疗机制改善患者的治疗反应和生活质量
总之,自免靶点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代表了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期待未来将继续推动个体化治疗的发展和新的靶点发现,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声明:“药渡”公众号所转载该篇文章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世界首例通用CAR-T成功治疗自免疾病,自免CAR-T有望领先于实体瘤出线?
恒瑞PD-1组合重新在美申报获受理,“瞄准”肝癌一线疗法
最新!罗氏核心专利布局分析
前言
自免靶点药物是指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相关的生物靶点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近年来,随着对自身免疫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这一领域的药物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
前有阿达木单抗登顶“药王”,现有度普利尤单抗强势增长,自免药物市场方兴未艾,药企纷纷加注潜力靶点,一场治愈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竞赛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
自免赛道 千亿级蓝海市场
尽管肿瘤是第一大疾病领域,市场空间广阔,但由于抗肿瘤新药研发风险大、成本高,再加上全球药企的争相涌入、同质化问题凸显,早已是红海竞争。
事实上,仅次于肿瘤赛道的自身免疫赛道市场蛋糕也不小。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2年全球自免药物市场规模约1323亿美元,预计至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767亿美元。
自免疾病领域不仅市场增速快,而且时常见证多个“百亿美元分子”重磅药物的诞生。2023年全球药品销售额TOP10中,3款为自免类药物,合计销售额达484亿美元,包括赛诺菲/再生元的Dupixent,艾伯维的Humira,强生的Stelara。
图:2023年全球药品销售额TOP10药物
自免疾病靶向制剂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正常细胞而引起的一类疾病。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研究表明,炎症因子的异常表达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过去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等传统的抗炎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目前自免疾病领域常用的创新药已经转变为创新靶向制剂,也就是抗TNF(肿瘤坏死因子)制剂、抗IL(白介素)制剂和JAK1抑制剂等。
表:传统抗炎药和创新药针对自免疾病的治疗现状对比
实际上,在自免领域,无论是大分子还是小分子领域已经涌现出不少科学家持续探索,热门靶点更是有不少药企角逐亮相。一起来了解当下的热门药物靶点。
表:自身免疫疾病热门靶点
主要靶点及相关药物
01. TNF相关
TNF-α是一种主要的促炎细胞因子,靶向TNF-α的单克隆抗体,如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和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已经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TNF-α和TNFR结合,通过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发挥调控作用。TNF-α不适当或过度激活与慢性炎症有关,并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银屑病和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发展。
目前,国内已有多款靶向TNF-α的药物获批上市(详见下表),此外,还有一些TNF-α抑制剂药物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OX40信号通路在多种免疫相关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OX40是一种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超家族的共刺激分子,OX40通过与OX40L结合导致T细胞活化以及效应功能增强。OX40/OX40L阻断可改善自身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并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免疫活性。因此,阻断 OX40/OX40L通路对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正在针对OX40或OX40L自免领域的临床试验中,进度较快的分别是安进/协和麒麟的rocatinlimab,及赛诺菲的amlitelimab。
此外,TNF家族成员TL1A/DR3信号在黏膜免疫中扮演关键角色,影响T细胞亚群如Th1、Th2、Th17和Th9,以及调节性淋巴细胞和ILC2、ILC3。而阻断TL1A可能对多种由不同T效应免疫表型主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治疗价值。临床已验证其可用于炎症性肠病(IBD)治疗。
目前,全球正在研发的TL1A项目中临床开发进度最快的是罗氏TL1A抗体RVT-3101和默沙东以108亿美元现金收购Prometheus的MK-7240,均已进入临床Ⅲ期。
近两年,多家MNC巨头已完成针对TL1A靶点的交易。2024年6月,艾伯维宣布获得明济生物TL1A抗体FG-M701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许可权,交易额高达17.1亿美元。由此可见,TL1A靶点已成为自身免疫和IBD领域中的热门研究焦点。
吉满生物推出(☞点击靶点,了解更多产品详情)TNF-α/OX40/TL1A一系列工程化改造的稳定表达/功能检测细胞系、抗体及蛋白相关产品助力药物研发,详情咨询吉满客服联系同微信:18916119826!
02. 白介素靶点
多个药物上市,研究前景广泛
自免行业的白介素靶点主要包括IL-17、IL-23、IL-2、IL-6等。白介素靶向药物最主要针对的适应症是银屑病,在银屑病领域头对头击败TNF-α单抗。自免药物包括靶向IL-6的托西利珠单抗、靶向IL-12/23的乌司奴单抗、靶向IL-17A的司库奇尤单抗和靶向IL-23的古塞奇尤单抗。
IL-17
IL-17细胞因子,包括IL-17A和IL-17F,在IB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全球共上市5款靶向IL-17A/IL-17RA药物,即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尼塔奇单抗、布罗利尤单抗和比吉利珠单抗。其中,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和布罗利尤单抗已在国内获批,比吉利珠单抗也已在国内申报上市。截至目前,国内IL-17靶点药物适应症以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和中轴型脊柱关节炎为主。
近期,FDA刚批准IL-17A/IL-17F抑制剂Bimzelx用于治疗活动性银屑病关节炎(PsA)成人患者、有客观炎症症状的活动性非放射学中轴型脊柱关节炎(nr-axSpA)成人患者以及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AS)成人患者。该药物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这三种适应症的IL-17A/IL-17F抑制剂(PsA、nr-axSpA、AS)。
IL-12/IL-23
由树突状细胞产生的IL-12和IL-23均属于IL-12家族,在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IL-23和IL-12共用p40亚基,但IL-23更广泛地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通过靶向IL-12/IL-23p40或IL-23p19,可以阻断IL-23信号。IL-23的阻断可有效治疗银屑病和PsA。
目前全球有4种IL-23抗体药物获批,分别为乌司奴单抗、古塞奇尤单抗、替拉珠单抗及瑞莎珠单抗,其中前3款药物已在国内获批,瑞莎珠单抗在国内的上市申请已获批受理。
9月26日,CDE官网显示,信达生物自研的1类新药—重组抗白介素23p19亚基(IL-23p19)抗体匹康奇拜单抗申报上市,用于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该药物是首款递交上市申请的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IL-23p19靶向药物。
IL-2
IL-2最早于1976年被发现,事实上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抗癌靶点。IL-2是对免疫系统具有多效作用的关键细胞因子之一。IL-2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发挥信号调节作用。IL-2与IL-2R亲和力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下游信号传导,影响了最终塑造效应T细胞、Treg细胞,NK细胞等细胞的功能活性,这也为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思路。
图:IL-2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许多企业开始发力工程化IL-2,改变IL-2与不同受体亚单位的亲和力,从而增加活力,降低毒性,主要类型包括IL-2 muteins,聚乙二醇化IL-2,IL-2-抗IL-2免疫复合体和IL2-CD25融合蛋白。从工程化IL-2全球进展来看BMS、赛诺菲、罗氏等纷纷在这一领域布局。在国内,针对IL-2靶点的布局,以恒瑞医药(SHR-1916和RS2102)、信达生物IBI363、君实生物LTC002等为代表。
吉满生物推出(☞点击靶点,了解更多产品详情)IL-5/IL-12/IL-17/IL-2/IL-23一系列工程化改造的稳定表达/功能检测细胞系、抗体及蛋白相关产品助力药物研发,详情咨询吉满客服联系同微信:18916119826!
03.B细胞相关
针对B细胞的靶点包括CD20、补体系统以及FcRn等。其中CD20蛋白位于B细胞质膜表面,针对CD20的抗体能直接诱导免疫系统对于B细胞的杀伤,在血液瘤和自身免疫病治疗中有广泛应用。FcRn位于内皮细胞表面,能够结合并延长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体的半衰期。通过单抗靶向补体系统的蛋白,可以减少补体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的杀伤。
CD3
CD3蛋白是一种存在于人类T细胞和B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在T细胞识别和应答外来抗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T细胞免疫应答的关键组成部分。
图:TCR-CD3 蛋白复合物
CD3重磅交易
CD3 抗体以及相关的生物制剂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另一方面,扩展到自免疾病这一更广大的市场。近期嘉和生物GB261、同润生物CN201纷纷出海也再次验证了这款靶点的巨大潜力。8月5日,嘉和生物就CD20/CD3双抗GB261与TRC 2004达成4.5亿美元加股权的海外授权协议,双方合作将主要集中探索GB261在自免疾病方面的潜力,嘉和当日涨幅便11.57%。
CD20
CD20属于跨膜4结构域家族A(MS4A)蛋白家族,分子量为33-37KDa的非糖基化蛋白。
CD20仅在pro-B细胞到记忆B细胞谱系中表达,不在浆细胞中表达。过去几十年,抗CD20疗法一直是B细胞耗竭的主要工具。
CD20因其治疗领域的广泛性,不仅拥有B细胞肿瘤治疗研发者的爱戴,又得到自体免疫开发者的青睐。自1997年利妥昔单抗上市以来,抗CD20单抗发展迅速,已经出现了大量相关靶点的新药及仿制药。目前以此为靶点的单抗包括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替伊莫单抗(商品名:泽娃灵)、托西莫单抗(商品名:BEXXAR)、奥法木单抗(商品名:Arzerra)、奥瑞珠单抗(商品名:Ocrevus)以及奥妥珠单抗(商品名:Gazyva)。治疗的领域包括淋巴瘤、白血病和某些自体免疫疾病等。
FcRn
FcRn是一种位于细胞膜表面的IgG抗体受体,主要在内皮细胞中表达。FcRn通过结合IgG的Fc部分,阻止IgG在体内的自然代谢,延长了IgG的作用时间。通过靶向FcRn的药物可以促进IgG降解,起到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效果。目前该类药物主要应用于重症肌无力治疗。
目前,全球已有两款FcRn单抗获得FDA批准上市:Argenx/再鼎的efgartigimod和优时比的rozanolixizumab,均已获批重症肌无力适应症。还有一些 FcRn 靶点抗体类药物也在临床试验进程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进展靠前的在研FcRn药物具体信息总结如下:
2024年7月25日,Argenx发布二季度财报,FcRn靶向Efgartigimod加速放量,二季度销售额4.78亿美元,同比增长78%,环比增长20%!
吉满生物推出(☞点击靶点,了解更多产品详情)CD3/CD20/FcRn一系列工程化改造的稳定表达/功能检测细胞系、抗体及蛋白相关产品,充分满足药物研发需求,助力药物临床申报。(具体请咨询吉满客服联系同微信:18916119826)
04.激酶靶向
JAK家族的酪氨酸激酶(如JAK1、JAK2、JAK3及TYK2)在多种细胞因子信号传导中起关键作用,尤其是在自身免疫疾病中。JAK抑制剂(如托法替尼、巴瑞替尼等)已经被批准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
截至2023年11月底,全球共有14款JAK抑制剂新药获批上市,乌帕替尼(JAK1)、托法替布(泛JAK)两大单品在AS/IBD/RA/PsA/JIA等自免类大适应症领域均有所布局,其余产品主要集中覆盖IBD、RA、皮炎、骨髓纤维化等领域。国内管线中,江苏恒瑞的艾玛昔替尼(JAK1)针对AS与RA的适应症已分别于2023年8及2023年11月申报NDA,泽璟生物的杰克替尼(JAK1/JAK2/ALK2)针对RA适应症的管线已进入III期临床,凌科药业、无锡福祈与杭州高光针对RA布局的管线也均进入III期临床。
除JAK抑制剂外,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也有望通过调节 B 细胞功能来改善自身免疫性炎症。目前正在研究BTK抑制剂在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包括 RA、MS、pSS 和SLE。
总结
白介素与JAK逐渐替代TNF-α,成为新一代自免药品布局的热门靶点。2021年至今,有多款JAK抑制剂集中获批上市,自免药物领域延续高景气发展态势,靶点布局呈现明显代际。
图源:Insight、开源证券研究所
随着对自身免疫疾病机制的进一步理解,新的靶点和治疗策略不断涌现。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
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以指导治疗
开发新型靶向药物,尤其是针对尚未有效治疗的疾病表型
结合多种治疗机制改善患者的治疗反应和生活质量
总之,自免靶点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代表了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期待未来将继续推动个体化治疗的发展和新的靶点发现,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联系我们
吉满生物助力药物研发,紧随前沿靶点资讯,储备几百株现货细胞,覆盖GPCR、细胞因子、免疫检查点、TAA等多领域,截止当前已布局近300个热门靶向药靶点,1000余株细胞系,旨在助力、加速大分子早期研发,做到进口细胞的国产替代。同时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细胞系服务。自免热门代表性产品如下,具体请咨询吉满客服联系同微信:18916119826。
扫码咨询
扫码找现货
正文共:4399字 2图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2020年10月7日,成立13年的嘉和生物登陆港交所,敲响了IPO的钟声。配售热度高涨,申请人数近50万,认购倍数达到1247倍,一手中签率仅3%,上市首日,报24港元/股,市值超140亿港元。手握筹码的投资者们,眼里的维多利亚港湾灯火越加璀璨。
这是嘉和生物最为高光的时刻。后续公司股价一路下跌,从最高的32.2港元/股跌至最低的不足1港元/股,公司市值更是只剩不足10亿港元。
嘉和生物股价(图片来源:雪球)
嘉和生物绝非近三年里陷入困境的唯一一家biotech公司,他不过是众多中国biotech的一个缩影:对抗资本寒冬,竭尽全力谋求活路的中国biotech。
直到2天前,嘉和生物与另一家药企绑定,双方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2024年10月7日,一则公告在朋友圈炸裂,顷刻间刷屏。嘉和生物宣布与亿腾医药订立合并协议,将被亿腾医药收购。
此次亿腾与嘉和的合并是港交所18A生物科技企业中的第一个反向收购案例,也是港股市场近期唯一公告的反向收购案例。不少业内人士将其定性为“现象级”、“史歌级”。
这笔反向并购交易为何如此受到关注?它对于当下处于资本寒冬侵袭中的中国制药行业和企业意味着什么呢?并购后的新公司,亿腾嘉和,又能否冲出困境,再登上高峰?
港股18A的前世今生
港股18A是指2018年4月30日香港交易所(港交所)实施的《上市规则》第18A章,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这一规则的推出旨在吸引全球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促进香港生物科技行业的发展。
这一特殊政策的推出,备受彼时正蓬勃发展的创新药biotech欢迎。歌礼药业成为首个吃螃蟹的biotech,于2018年8月1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之后,大量的biotech蜂拥而至,截止2024年9月底,66家biotech通过18A在港交所IPO。
曾经的火热令人难忘。药时代曾用“百靶竞技,百炼创新,百家上市,百药争先!”四个一百将其总结。
世事难料,当初火热的场面在2021年开始改变,资本寒冬的到来,笼罩着整个行业,港交所18A公司也难以幸免。多家公司的股价大跌,腰斩、踝斩,甚至低于一元而面临被退市的风险。
2024年8月20日,当同源康医药港交所上市,成为第66家18A公司之际,在这66家企业中,有10家企业股价跌破至1港元以下。大部分18A公司的市值都低于当年上市的融资额。有媒体戏称港交所18A进入“仙股时代”。
许多公司的现金流出现问题,预计只能支撑1~2年。第一次,严峻的生存问题,摆在了曾经被投资人踏破门槛、融资融到手软的biotech公司面前。
常言道,“居安思危”。港交所18A的危机境地曾经在6年前被警示过。
2018年9月,时任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博士在“第三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以“香港生物科技板块的启航”为题目演讲,提出了对18A未来发展的担忧,"会不会出现有一天、有一段时间出现一地鸡毛、上市破发、投资者伤心,最后变成了一种大的问题。”
这是当下港交所18A公司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是中国几千家biotech公司的共同命运。亦如李小加总裁在那次演讲中提到的,“如果发生了一地鸡毛,还有没有可能劫后再生?”
本次合并,凭什么被称为“现象级”?
带入资本寒冬的背景下,再次审视嘉和与亿腾的并购案,不难发现其意义之重大。药时代将其简单分为两重:(1)集研发资源、商业化资源、稳定现金流的优化整合,顶流股东齐聚,共同打造Biopharma;(2)另辟蹊径,拉升管线价值,为业内biotech带来启示。
先说资源整合,共同打造Biopharma。嘉和拥有15大在研管线,包括1款上市产品GB242(英夫利昔单抗生物类似药,佳佑健),以及多款重磅产品:CDK4/6i来罗西利、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GB261、EFGR/cMET/cMET三特异性抗体GB263T等。
嘉和临床在研管线(图片来源:嘉和官网)
2023年3月,NMPA正式受理来罗西利与氟维司群联用,治疗既往接受内分泌治疗后疾病进展的HR+/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上市申请。2024年3月和5月,嘉和分别完成递交NDA发补材料和中检院药检。2024年3月,NMPA又受理来罗西利一线乳腺癌适应症的NDA。
CDK4/6i在2029年的预计销售额将达到200亿美元,占据乳腺癌市场的半壁江山。相较于其他已上市的 CDK4/6 抑制剂,来罗西利以其更高的耐受性和更低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获批确定性较大。
然而,面对商业化在即的来罗西利,嘉和却有心无力。在过去的资本寒冬中,嘉和裁撤了市场、营销、政府事务部门,无奈放弃自主商业化。
亿腾刚好可以弥补。截止2024年6月30日,亿腾拥有900名销售代表,遍布中国30个省份,覆盖超过12000家医院。此外,亿腾旗下子公司亿腾景昂的HDAC抑制剂景助达,在治疗HR+/HER2-晚期乳腺癌方面,与来罗西利具有较强的协调作用。
此外,嘉和拥有较强的抗体药物研发能力,旗下FIC三抗GB263T的I/II期临床试验已经完成剂量爬坡,3代TKI治疗失败患者见到初步疗效,研究数据被于2024年9月发表于欧洲肿瘤学会年会(ESMO),得到国际广泛认可。
截止2024年6月30日,嘉和已完成5个PCC分子开发,均为全球首创/同类最佳的双/多特异性抗体项目。其中GB268是一款具有创新设计的抗pd-1/CTLA-4/VEGF三特异性抗体,在使用hPD1/hCTLA4 KI小鼠的关节炎诱导模型中,GB268比卡度尼利单抗(Cadonilimab)提高了耐受性,安全性至少比伊匹单抗(ipilimumab)联合纳武单抗OPDIVO提高了20倍。
然而,嘉和生物的现金流却无法与之配位。2021年-2023年,嘉和生物净亏损超过22亿,把IPO融到的26亿港元烧之殆尽。恰逢其会,亿腾绩稳健,利润连年增长,可为未来嘉和研发管线的快速推进提供有力支持。根据亿腾向嘉和股东提供的财务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2022年及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分别录得除税后净利润约人民币1.57亿元、3.06亿元及3.08亿元。
今年8月,嘉和通过当NewCo模式将GB261外全球权益授权给TRC 2004,获得了数千万美元预付款、4.43亿美元里程碑金额,个位数至双位数分红以及数量可观的股权。NewCo作为一种更高级别的出海形式,核心依旧是资产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biotech,都能或者说愿意去NewCo。一般而言,NewCo模式适用于具有众多管线的biotech或pharma,且授权出去的管线应具备较高难度或者优先级不高的条件。因为对于初创biotech而言,仅有一两条管线,一旦通过NewCo模式授权出去,对自身估值便是一种损失。
所以,打铁还得自生硬。亿腾作为曾经的CSO巨头,多年的转型升级使其已具有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的综合能力,形成平台优势,在拓展中国商业化发展的同时,通过包括NewCo模式(如GB261)等的出海方式布局海外市场,寻求新增量空间。
与此同时,嘉和与亿腾背后都有医药界顶级投资者站台。此次两者的合并,汇聚了包括高瓴、淡马锡、奥博资本、红杉资本等豪门。
此次合并中对多方资源的整合,可为酣畅淋漓,无愧“现象级”之称。合并后的亿腾嘉和就变成了一个拥有年利润3个亿,有研发管线,有未来的公司,已然具备明星BioPharma的雏形。
启示:打铁还得自身硬
资本寒冬,融资困难,上市通道收紧,面对多重困难,license out成为了biotech们实现财务逆转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业通过BD获得的首付款到达210.21亿元,是IPO募资总额的近两倍。
license out的大爆发,无疑是对我国创新药实力的肯定,可以说里子面子都有了。但交易的达成,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
首先是退货风险,国产PD-1尤为典型,曾经的四小龙无一幸免,均遭过退货。疗效和安全性问题固然是导致“退货”的原因之一,但更多的交易终止是源于战略调整、管线冲突、监管受阻、市场格局变化等。
如百济神州在BMS完成收购新基前主动收回替雷利珠单抗全球权益,凌科药业的JAK抑制剂LNK01001因EQRx公司战略调整被退回。退货的理由有很多,且愈发常态化。当然,更有甚者并不会退回权益,而是选择再度转手,如果“接盘者”的研发能力与重视程度不及原研单位,多半会拖慢研发进度。
其次,license out存在估值过低的风险。最近发生的就有,Aiolos Bio以10亿美元总金额买下恒瑞SHR-1905的全部海外权益,五个月时间,Aiolos Bio以14亿美元的价格卖身GSK。令得不少业内人士,暗道可惜。
根据药时代《2023年中国新药对外授权蓝皮书》分析,纵观全球领域的BD交易,中国创新药资产在临床前阶段海外授权的价格确实相对较低,平均每个分子的首付款为2500万美元,最低仅为383万美元,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最后,license out会限制药企的想象空间。Genmab便是代表之一,虽然手握多个抗体平台,接连产出了达雷妥尤单抗、奥法木单抗超级重磅炸弹,及amivantamab、teclistamab等其余6个重磅炸弹。但其市值,却只有160亿美元,在市场看来,Genmab如果能将任一重磅炸弹的核心权益握在自己手中,市值都有望破千。
当然,许多时候biotech选择license-out并非心甘情愿。一方面是自己无法完成国际化,另一方面无非是为了换取继续“上牌桌”的筹码罢了。
嘉和与亿腾的合并,凭什么被称为“现象级”?因为它为中国Biotech开辟了一种新思路,为中国创新药行业的资本运作及全球化带来了新契机,告诉大家如何充分利用行业战略资源、资本市场及法律工具进行产业整合,进一步提升管线估值,甚至实现自主出海。
自主出海,顾名思义,就是中国药企主要凭借自己的实力在海外开展研发、生产、申请、上市销售。和借船出海相比,这个模式对于中国企业实力的要求要高了很多,包括研发实力、资金储备、各种各样的资源。有付出,就有收获。自主出海可以在欧美国家、全球范围内上市,将一款好药的价值最大化,惠及全球患者的同时,为公司,为投资人带了更大更丰厚的回报。
当然,如果自主出海难以实现,更为后期的资产无疑更能卖个好价钱。
一位投资人表示,嘉和与亿腾的合并颇具启发性,除了他们这类合并方式,资金困难的bioteh还有其他选择:“增资型的控股模式,这个可以找一个大的产业方进行增资,帮助18A公司放心搞研发。对于18A公司而言,这类模式下不必过于计较估值,钱给够了,产品可以研发出来,利于后续股价提升,所有股东都能分钱。”
结语
如何成为Biopharma?无论是吉利德、再生元,还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都会给出各自不同的答案。
可以依靠强有力的研发能力,不断将产品推陈出新,自我造血;也可以凭借雄厚的资金,不断“买买买”,押宝改命;更可以直接被大公司收购,坐等出价。因地制宜,成为Biopharma似乎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而嘉和与亿腾的合并,即集研发资源、商业化资源、稳定现金流的优化整合,或许会为中国Biotech,提供一个更具普适性的,可供选择的成长路径。
封面图来源:pixabay-Pfüderi
参考资料
1.亿腾医药官网
2.嘉和生物官网
3.雪球
4.嘉和生物的黄昏(深蓝观)
5.License out的中国创新药,现在都走到哪里了?(医药魔方)
6.史上最“失落”的Biotech
7.其他互联网公开参考资料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
100 项与 凌科药业(杭州)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凌科药业(杭州)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