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海正药业董事长、总裁肖卫红做客E药经理人·微解药“投资人去哪儿”第四季【第一期】直播间,与东建国际证券00329.HK资管部总裁、矩阵资本管理合伙人范译阳,直击中国医药行业的变革浪潮,共探发展新径。
回顾创新药十年的发展,肖卫红以回归二字作为关键词,直言医药行业的大起大落。展望未来,怀揣着“让海正再次伟大”的炽热愿景,海正将顺应大势,以工业基础为核心,持续深耕原料药、制剂、动物药、医美大健康等领域,与各界携手共同为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海正力量。
回放目前已在微解药APP上线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
作为一位经历过外资、合资、民企和国企等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者,您认为这些企业的文化有什么样的特点?
外企最初也是民企的性质,在创业阶段,也会有所谓的狼性文化,随着实力变大变强而成为了跨国公司。对于国企而言,融入了家国情怀,更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最终都会走上现代企业制度。合资公司比较特殊,特别是当时的海正辉瑞(现为瀚晖制药有限公司),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融合所碰撞出的火花是最大的。但我认为更多的是战略的问题,很多冲突在于彼此对大的理念有不同的理解。我对这些冲突是包容的、接受的,因为任何存在都有其道理。外企有从国外带来的一整套管理逻辑,国企亦有土生土长的文化底蕴,我的角色就是把这些协调好,搞清楚各自的优势是什么,并将其充分发挥。
您现在重回海正,对于公司未来的战略是如何规划的?
海正曾经是很伟大的公司,我的目标是让海正再次伟大。在战略层面上,我们明确了海正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在于强大、高效的工业能力,因为任何的创新、研发和合作最终都需要大工业支撑。以工业为基石,以合成生物学为引领,无论是普药还是集采产品都能具有成本优势,同时,在绿色发展方面也能贡献海正力量。
在业务领域,原料药尽管市场竞争激烈,凭借海正在国内外市场的口碑,持续成本优化,原料药将重新成为发展支柱;制剂业务方面,既有我们自己的产品,也有特治星、甲强龙、玫满等原研地产化产品。制剂业务有一支专业能力过硬的团队,未来仍将是公司发展的最大支撑。当然,制剂业务的发展还需要有更多的新药研发,公司在上海揭牌了创新药物研发中心,精准研发,聚焦资源,聚焦领域。
海正在兽药领域的发展也是依托于强大的研发体系和工业实力。我们目标是把海正宠物药品牌做大做强,成为新的支柱。此外,医美大健康是我们新的战略方向,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我们将在相关产业的生产上发挥天然优势。
未来,我们将基于工业基础,聚焦原料药、医院制剂、动物药、医美大健康四大板块的优势领域,国际化市场布局,推动公司持续发展。
过去10年,您认为对整个医药行业影响最大的政策是什么?
过去十年实际上是大起大落的十年,“大起”的核心是国家支持、资本助力,外企进入中国,海归回到中国,这几件事共同推动了中国创新,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是时代造就了这些“大起”。现在所谓的资本降温,我觉得一方面是回归,另一方面是经济周期。如果整个经济都处于下行周期,那么医药行业下行也很正常,但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我们下行的力度并不是很大。这里面还涉及一个重要的政策——集采,这是国际惯例,以仿制药为主的市场,集采就是必然趋势。
您如何看待未来十年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从个人角度,我希望未来朝着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比如行业的优化与整合。在仿制药方面,能够有更多的龙头型企业,做品质、降成本,让老百姓获益;在新药研发方面,政府强力推动、资源倾斜,坚持原始创新,这样才有可能出真正意义上的好药。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建设问题。在国家层面,要进行资源的整合优化;在社会层面,要塑造对创新包容度更高的体系;在行业层面上,要管理好上上下下的预期,有更多的耐心,不浮躁也不急躁,坚持长期主义,一点点往前进步。
“作为医药行业一名资深从业人员,我们这一代人有很多的情怀,也希望能够把这个行业做好,无论是创新药还是仿制药。这个时代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空间。尽管仍有很多问题,但发展的势头是向上的,我相信随着对这个行业的理解逐步加深,未来依然值得期待。作为医药行业的从业者,我们是有信心的,也希望同行间多交流、多合作,希望我们的客户、广大的患者,也给予更多的理解,推动医药产业更健康、更稳定、更持续地发展。”
回放目前已在微解药APP上线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