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申请上市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Open-label, Treatment Switching Phase II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XW003 Injection and Semaglutide Injection in Chinese Adults With Obesity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XW003 injection versus semaglutide injection in Chinese adults with obesity
评价CPX102吸入溶液治疗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b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评价CPX102吸入溶液治疗婴幼儿 RSV 感染的有效性。
次要目的:评价CPX102吸入溶液治疗婴幼儿 RSV 感染的次要疗效。评价CPX102吸入溶液治疗婴幼儿 RSV 感染的安全性;评价CPX102吸入溶液在 RSV 感染婴幼儿中的药代动力学(PK)特征;评价CPX102吸入溶液治疗婴幼儿 RSV 感染的免疫原性。
探索性目的:探索CPX102吸入溶液给药后 2~8 天 RSV 合并病毒感染中的其他病毒载量较基线的变化情况。
XW003注射液在肾功能正常和肾功能不全受试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XW003注射液在肾功能正常和肾功能不全受试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00 项与 杭州先为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杭州先为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8月5日,辉瑞公布2025第二季度业绩,同时更新了管线信息,公司终止8个临床项目,包括一款名为PF-06954522的口服GLP-1激动剂。
辉瑞是最早开发口服小分子GLP-1的大厂,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肥胖产品是公司应对80亿美元的专利危机的潜力增长点”。辉瑞曾算过一笔账:到2030年,全球GLP-1口服药能达到300亿美元。目前全球只有诺和诺德的口服版司美格鲁肽Rybelsus在美国获批,连礼来都没口服版GLP-1上市。
全球都在等能和诺和诺德、礼来“对打”的第三家出现。PF-06954522已是辉瑞口服GLP-1管线中的“独苗苗”,这个时候,辉瑞却主动终止了。
辉瑞官方表示,这次PF-06954522的终止不是由于安全问题,而是基于对“I期试验数据和GLP-1市场格局”的评估。这也说明,这次口服GLP-1的“清盘行动”完全是公司战略主导,辉瑞是否认为口服GLP-1已经不吃香了?
口服的百亿美元市场,兑现是个难题
从诺和诺德开发司美格鲁肽开始,众多大制药企业都想着如何规避传统GLP-1注射液在生产、运输的问题,开发口服制剂。
GLP-1口服药的整体研发路径可以大致分为多肽类和小分子类。辉瑞是最早布局小分子GLP-1口服制剂的大厂。
辉瑞有意跟诺和诺德、礼来错位竞争,从一开始就重点在小分子GLP-1上布局,开发两条管线分别是Lotiglipron和Danuglipron。但2023年,已步入II期临床的Lotiglipron因肝损伤率先失利,辉瑞转而押注有潜力挑战诺和诺德、礼来的大单品Danuglipron。可惜今年4月,Danuglipron也因肝损伤问题终止了。
这次辉瑞没有说PF-06954522也存在毒性问题,退出口服小分子GLP-1的开发,可能是因为这类制剂的市场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
据辉瑞发布的《Near-Term Launches High-Value Pipeline Day》预测,2030年,GLP-1市场的规模将达到约900亿美元,而口服GLP-1将占据总GLP-1市场的30%,达到300亿美元。但实际市场需求存在很大泡沫,口服制剂整体上不如注射剂。
目前,诺和诺德GLP-1口服药Rybelsus的降糖适应症就已在美国、中国上市,可以说一家独大。即便如此,今年口服版GLP-1的销售增长仍有疲软趋势。据财报数据,2024年上半年,Rybelsus的销售额约合16.0亿美元,同比增长31%;到了今年上半年,Rybelsus的销售额约合16.79亿美元,和去年比增长不多。
辉瑞手中的管线还刚刚到I期,安全性这一关都还没过,就已经看到了市场表现的颓势。如果继续开发,辉瑞CEO估计又要被行业非议了。
格局生变,搅动一池春水
跨国大药企向来嗅觉敏锐,当断则断。不过这一次,辉瑞并没把话说死,表示在肥胖症领域将通过外部合作与收购来补充。
辉瑞研发思路的变化,向行业散发了一个鲜明信号:GLP-1小分子口服制剂可能要迎来巨大变化,届时,口服制剂的产业危机或将沿着GLP-1的生态链向下传导。
整体上GLP-1口服制剂的开发难度都很大,以至于到现在都没有出现第二个上市品种。但就是因为有巨大的利益诱惑,市场的火药味一直十分浓郁。全球范围有约十余款的口服GLP-1在研,大多数为小分子,礼来、罗氏、阿斯利康企业都在开发。
这次辉瑞溜得最快,可能和公司业务调整也有关系。辉瑞将在2025年底削减57亿美元成本,为潜在交易储备资金。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可以节约不少资金。另一方面,竞争对手下手速度比辉瑞快得多,辉瑞再砸钱意义不大。
口服小分子GLP-1中,目前进展最快的礼来Orforglipron,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提交减重适应症上市申请,2026年提交糖尿病适应症上市申请。今年4月,诺和诺德的Rybelsus减重适应症的上市申请也已提交。花旗银行预测,2030年,Orforglipron的销售额将超过400亿美元,远高于300亿美元的市场共识。
国内市场也十分火热,恒瑞医药一马当先,其HRS-7535已推进至临床III期;8月5日,信达生物的口服小分子GLP-1R激动剂IBI3032获美国FDA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批准,将在中美同步推进;其余,还有像翰森制药、华东医药、诚益生物、硕迪生物、先为达生物、闻泰医药、德睿智药等。
辉瑞GLP-1小分子口服制剂管线全军覆没,主要是因为不良反应问题。这一状况似乎在其他小分子口服GLP-1中还未出现。不过,如果不良反应是普遍问题,倒有可能连带CDMO行业也受到影响。
GLP-1小分子口服制剂是CDMO大订单来源。在行业向好时,国盛证券曾测算,仅减重适应症,按最低剂量服用Orforglipron,每位病人年需求量为1095mg,2030年,全球对应到CDMO产业的规模就能达到1122.4吨。
如今,随着GLP-1小分子口服产品受挫,CXO行业的估值恐怕也要打上个问号了。
撰稿丨苗苗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丨晨曦
插图丨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狂涨230%的医药牛股,启动“跨界”BD
一半中国人感染!丹诺医药赴港IPO,开发幽门螺旋杆菌新药
阿斯利康抗体新药在中国获批新适应症
近日,在广州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园的中欧专业之光PRO会场,浩悦资本董事总经理刘珍珍的演讲以一组震撼数据开场:"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首付款从2015年的1.2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前五个月的455亿美元。"这条近乎垂直向上的增长曲线,恰如其分地勾勒出中国创新药产业过去十年的发展轨迹。在这场题为《从实验室产品到万亿市场》的演讲中,刘珍珍通过37页PPT、89组数据和16个典型案例,系统梳理了中国创新药从跟随模仿到全球创新的完整跃迁路径。三个时代的战略突围中国创新药的发展史被清晰地划分为三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时代。2000-2014年的仿创结合期,是一个"戴着镣铐跳舞"的阶段。创新药研发开始起步,海归科学家回国创业,以 “Me-too”药物为主,布局首仿药实现进口替代。而贝达药业耗时8年研发的埃克替尼成为这个时期的标志性突破,这款中国首个小分子靶向药迫使进口药吉非替尼降价55%。但数据同时显示,同期获批的1.1类新药中,真正原创占比不足5%。转机出现在2015-2020年的创新转型期。这个阶段的驱动因素一方面是外部政策和资本的红利,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和临床资源红利,fast-follow爆发。"这是资本狂欢与资源错配并存的年代。"刘珍珍的点评直指行业痛点。信达生物信迪利单抗通过医保谈判快速放量,却在FDA审批时遭遇挫折的案例,生动诠释了这个阶段的机遇与挑战。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1年后的全球竞合期,从量变到质变,资本寒冬下的技术硬核突围。 康方生物双抗依沃西三期临床数据显示其头对头击败默沙东K药,成为全球首个在关键试验中超越“药王”的国产药,同时引爆了各大TOP MNC对于”PD-1/VEGF”的大手笔抢夺中国式的临床资产交易。"中国数据正在重新定义临床价值",成为这个阶段最有力的注脚。政策与资本的动态博弈演讲进入第二个篇章,刘珍珍通过多维度数据对比,揭示了政策与资本如何塑造产业格局。政策层面,她重点分析了"三医联动"改革的深远影响。审评审批方面,2025年实施的"30日快速通道"将创新药上市周期压缩至5.2年,虽然相比FDA的孤儿药审批仍慢1.8倍,但已经大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医保改革方面,动态调整机制让创新药入院时间从24个月缩短至6个月,但支付标准日趋严格。集采方面,心脏支架价格从1.3万元降至700元的案例,既展示了改革成效,也凸显了转型压力。"政策就像一把双刃剑,"刘珍珍总结道,"它既加速了行业洗牌,也倒逼企业创新。"资本市场的演变同样耐人寻味。刘珍珍展示的融资趋势图显示了近十年来创新药一级市场从狂热到泡沫到寒冬的周期波动,2015-2021年,中国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金额从2015年的13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160亿美元,这期间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的热情高涨,大量资金涌入一级市场,推动了创新药行业在泡沫中快速发展。 之后2022年融资金额骤降至76亿美元,同比下降52%,后持续遇冷。"表面看是资本寒冬,实则是价值回归。"她分析道,"2024年ADC领域融资逆势增长300%,抗体药物、CGT领域和小核酸赛道均占比持续增高,而小分子药物融资占比从40%跌至18%,说明资本正在向真正创新的领域集中。"而从一级市场募资现状来看,这十年也是变化巨大。从美元主导到国资成为绝对主力,同时产业CVC开始频频出手。2015-2018年,美元基金以超60%的份额垄断创新药和CXO赛道,红杉、高瓴等机构通过全球化退出渠道缔造了药明康德、百济神州等标杆案例;而2019年科创板横空出世彻底改写游戏规则,人民币基金占比飙升至60%,地方政府母基金(如江苏40亿、厦门50亿专项)大举进场。2022年寒冬突至,美元基金融资额暴跌10.4%,地缘政治与加息压力迫使资本转战东南亚,中国医疗投资正式进入“国资时代”——广州产投、合肥产投等地方政府联合产业龙头设立专项基金,无锡锡创投、上海国投先导等政府平台强势补位,产业CVC(如远大、信立泰等)更以“BD+投资”组合拳重构生态,快速补充创新管线。最具冲击力的还是二级市场2021年之前的快速造富到2021年港股18A破发率77%再到2025年映恩生物307%估值的巨大起伏对比。刘珍珍特别强调:"资本寒冬冻死的从来不是创新,而是伪创新。" 自科创板和港股18A开通以来,近100家创新药企通过这两个板块上市,募资近2000亿元。但是IPO绝非终点,而是创新药企真正的试金石。若没有后续产品获批和商业化落地,资本市场的狂欢终将昙花一现。管线厚度、临床价值与商业变现能力,才是决定Biotech能否穿越周期、成为Pharma的核心命脉。中国创新药企Global BD交易进入deepseek时刻刘珍珍用大量一手数据和案例,展现了中国药企在资本寒冬下通过Global BD在国际舞台上强势崛起。从交易数量和金额来看,2015-2024年中国药企的License-out交易呈显著增长趋势,2024年交易数量和金额均达到新高,共完成94笔交易,总金额达到519亿美元,且首付5000万美元以上MNC交易中国占比近30%(2023年 20%,2022年 3%);2025年爆发式增长,仅前5个月,国内药企对外授权交易(License-out)总额已达455亿美元,有望刷新历史记录。从交易主体来看,TOP MNC对中国创新药的兴趣日益增长,2024年共达成了29笔交易,占总交易数量的31%。中国企业现已成为TOP MNC的第二大项目来源地,全球巨头对中国创新药物研发成果的认可度不断加深。尤其在ADC和双抗领域,下一代竞争格局均来自与MNC引进自中国的产品管线的PK。中国创新药ADC领域的出海交易硕果累累:2021年就开创了中国ADC出海元年,从2021年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以26亿美元授权出海,到2022年科伦博泰与默沙东达成总金额超百亿美元的ADC合作,再到2023年百利天恒凭借双抗ADC与BMS签下单个项目84亿美元的“天价交易”,国产ADC的License out纪录一次次刷新行业认知。 2023年中国ADC出海更是达到交易顶峰,2023年出海金额达234亿美元,同比增长64%。中国创新药IO领域PD-1/VEGF的出海交易方兴未艾:2021年就开创了中国ADC出海元年,从2021年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以26亿美元授权出海,到2022年科伦博泰与默沙东达成总金额超百亿美元的ADC合作,再到2023年百利天恒凭借双抗ADC与BMS签下单个项目84亿美元的“天价交易”,国产ADC的License out纪录一次次刷新行业认知。 2023年中国ADC出海更是达到交易顶峰,2023年出海金额达234亿美元,同比增长64%。中国创新药自免和代谢领域出海交易异军突起,new modality的出海还未到达高光时刻:自免领域默沙东13亿美元收购同润生物,艾伯维17.1亿美元引进明济生物FG-M701;代谢内分泌领域先为达、豪森和联邦制药的出海交易、核酸领域舶望制药与诺华就心血管项目达成41.65亿美元合作,靖因药业与基因编辑巨头CRISPR Therapeutics就抗血栓siRNA项目达成8.95亿美元合作等。恒瑞60亿美元引爆的NewCo新模式:近一年来已经有十多起NewCo交易,首付款+股权交易模式双方长期收益绑定且风险共担,其中双抗/多抗是交易主力。除分享了这十年创新药的演变和历程外,刘珍珍也分享了对于创新药企成功的重要因素以及在融资和B D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底层逻辑和思考。创新药企成功的三个要素,人、钱、产品。从人(团队)的角度来看,更看重人本身的基因及其成长性,从找钱的角度,融资能力和商业化能力,要经历双重考验,产品立项更要兼具前瞻性和灵活性。在融资的过程中如果要少走弯路,要把握的三大底层原则:融资节奏和时间窗、合理估值而不是更高估值、把握周期和心态,这样才能更好的匹配公司的发展战略、milestone和外部窗口持续融资,同时用好资本杠杆撬动战略机会。在Glolbal BD的交易实操中,交易的科学性在于把握专业性&差异化优势以及理解MNC的决策流程,交易的艺术性在于充分用好信息和杠杆,而还有一些外部的大形势变化也非常奇妙,要及时把握疾病领域竞争格局变化期带来的运气,快速试错与迭代,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跨界融合的未来图景"除了眼前的分子结构,不要忽略未来十年的宏大叙事大背景。"刘珍珍在演讲的最后章节,将视野拓展至更广阔的技术前沿和跨界融合。从AI应用走进生活的方方面面,AI制药领域以及AI作为一个工具融合进企业的各个环节,到脑机接口和人形机器人带来的未来极大想象空间,再到其他领域的半导体、芯片、量子科技等技术大爆发,在这样一个宏大叙事背景下,行业发展会进入一个指数级变化。"回望过去十年,我们从模仿者变成并跑者;展望未来十年,我们有望成为领跑者。"刘珍珍的结束语掷地有声,"这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基于技术突破、资本支持和政策引导的理性判断。中国创新药的'寒武纪大爆发',已经拉开序幕。"特别感谢中欧校友医疗健康产业协会 (CAHA)中欧校友医疗健康产业协会(CEIBS Alumni Healthcare Association)是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深耕于医疗健康产业的校友们自发组建、共同运营的高端行业平台。协会成立于 2013 年,汇聚千名来自大健康产业的内外资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等中欧校友,致力于加强行业信息沟通、服务协会企业和个人会员的同时,扩大中欧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影响、帮助中欧医疗健康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此外,搭建产业内、跨产业间的互动平台,促进行业内的创业和创新,推动我国医疗卫生政策与体制改革、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目前协会有三个专业委员会,一个区域分会和二个俱乐部。协会在各方支持下已成功开展了企业参访、论坛讲座、新春团拜会等活动。为应对产业转型与变革,协会还将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将涉及医疗服务、影像、基因、人工智能、大数据、基金、投资、养老产业等。协会的宗旨: “服务为荣、服务学院、赋能校友”。 专业委员会: 1)医药专业委员会:聚焦创新药研发、生物技术、化学药、中药现代化等核心领域,探讨政策法规、研发趋势、市场准入及商业化策略。 2)医疗器械与 IVD(体外诊断)专业委员会:关注医疗器械、高值耗材、诊断试剂及设备的创新研发、技术突破、注册审批、市场推广及产业链协同。 3) 商业创新与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探索医疗健康领域的数字化革命、商业模式创新、人工智能应用、大数据价值挖掘、智慧医疗解决方案以及新兴技术对产业的重塑。 区域分会(大湾区分会):深度扎根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发展高地,整合区域内独特的政策、产业、资本和国际化优势,促进区域内外资源高效对接与合作,服务大湾区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与升级。 两大特色俱乐部: 1) 生物医药投资俱乐部:搭建专业高效的投融资交流平台,汇聚产业资本、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及行业专家,洞察前沿投资机会,促进资本与优质项目的精准对接,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2) 生物医药国际化俱乐部:聚焦中国医疗健康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战略需求,分享国际市场准入、海外布局、跨境合作、法规适应、品牌建设等经验与资源,助力中国医疗健康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中欧校友医疗健康产业协会粤港澳大湾区分会 (CAHA-YGA)中欧力量,湾区医健。中欧校友医疗健康产业协会粤港澳大湾区分会是中欧校友医疗健康产业协会下属的粤港澳地区分支机构,接受协会的管理和指导,由粤港澳大湾区内从事医药大健康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内的中欧校友(含在读同学)组成的高品质校友协会。大湾区医健分会秉承着融合、务实、创新、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以服务校友、回馈母校、为产业赋能为宗旨,努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三个专业委员会: 1)医药专业委员会;2)医疗器械与 IVD(体外诊断)专业委员会;3) 医疗投资专业委员会三大特色俱乐部: 1) 医疗健康营销俱乐部; 2) 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俱乐部;3)生物医药出海俱乐部湾区智汇 健康全球——“2025专业之光Pro|行业探索·广州站”圆满举办郭璋:体检大数据如何重塑中国健康未来高楠:生物医药全链条管理中AI的布局和应用罗立刚:大模型驱动临床研发革命——零氪科技的破局与实践李厦戎:AI for Science变革医药研发范式
2025年7月30晚获悉,石药集团发布公告,称集团已与Madrigal Pharmaceuticals,Inc.(下称Madrigal)就本集团的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SYH2086在全球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订立独家授权协议。石药集团同意授予Madrigal在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及商业化SYH2086的独家授权,同时保留本集团在中国开发和销售其他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产品的权益。此外,石药集团有权收取最高可达20.75亿美元(约149.19亿人民币)的总付款,包括1.2亿美元的预付款、最高可达19.55亿美元的潜在开发、监管及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SYH2086年度净销售额的高达双位数百分比的销售提成。值得一提的是,这是2025年5月30日石药集团发布重磅“BD预告”后的又一笔交易。01.国产临床前管线,加入700亿美元市场想象空间根据公告,SYH2086 是石药集团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临床前候选药物,属于一种新型口服小分子GLP-1 受体激动剂。GLP-1 受体激动剂是一类通过 GLP-1受体发挥作用的药物,已被开发为用于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管理的治疗方法,其核心作用机制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延缓胃排空及降低食欲,从而兼具降糖和减重效果。值得一提的是,SYH2086目前还处于临床前阶段,具有优异的体外激动活性和体内降糖、减重效果,在啮齿类、犬及非人灵长类不同动物中表现出宽剂量范围线性化的药物动力学(PK)行为、显著降糖与减重活性,且未见GLP-1类药物常见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信号。SYH2086作用机制覆盖胰岛素促泌、胰高糖素抑制、胃排空延迟及中枢性食欲抑制,理论上可同时对标2型糖尿病与肥胖两大适应症,全球潜在市场空间逾700亿美元。石药集团的此次交易,无论从金额还是管线产品,都容易让人联想到2025年开年,先为达生物与Verdiva Bio Limited达成的协议:交易对象包括处于II期临床试验准备阶段的周一次口服 GLP-1受体激动剂在内的3条管线。先为达生物将获得近7000万美元的签约首付等款项并有权获得上述产品最高达24亿美元的潜在开发、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稍后,即2025年2月20日,歌礼制药因旗下口服小分子GLP-1R激动剂ASC30获得的良好临床数据,股价单日上涨35%;2025年开年不足2月,股价已经翻倍;从2024年8月至今,股价上涨750%。事实上,就在2024年底到2025年1月,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三笔GLP-1交易先后达成,涉及金额超44亿美元。其中,备受关注的要数默沙东联手翰森制药,合作金额超过20亿美元,这笔交易压哨跻身2024年国产创新药License-out规模第四名,更为巧合的是,涉及管线也是一款临床前口服小分子GLP-1激动剂。不可否认GLP-1的时代来了。超700亿美元的市场空间想象让GLP-1赛道的天花板越抬越高,当前GLP-1赛道的主力军依然是跨国巨头,并且,他们也在口服、多靶点、小分子和长效等差异化路径的分支中内卷,不同的发展路径加上适应症的差异能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礼来的Orforglipron、诺和诺德的Amycretin等口服小分子GLP-1当前处于II期。不过,差异化路线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在2024年,辉瑞决定终止小分子GLP-1 Lotiglipron的开发项目,这一决策主要基于在第二阶段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肝脏安全性的关键指标出现了异常波动。另一方面,以石药集团SYH2086为代表的国产管线成为全球口服小分子GLP-1预备军。有“口服”“小分子”双重buff的SYH2086有望在2026年初完成IND并启动I期。石药集团2024年业绩下滑,国家药品集中采购(VBP)政策是主要原因,持续冲击其成熟产品线。尽管如此,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依然稳健,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并确立了“创新驱动”和“国际化发展”的双轮核心战略,谋求长远发展。创新方面,石药集团致力于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已建成纳米制剂、mRNA、ADC、双抗、PROTAC及AI辅助药物发现等八大创新技术平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石药集团旗下AI驱动的双重引擎高效药物发现平台,运用AI技术分析目标蛋白与现有化合物分子的结合模式,开展针对性优化,旨在筛选出高效且具有良好开发性的小分子。国际化方面,公司推动产品海外认证与合作,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速产品出海及对外授权,而此次超20亿美元的临床前管线BD,则进一步检验了其国际市场的商业化能力。02.为“全球首个”镀金,抢先布局差异化Madrigal是一家专注于提供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创新疗法的生物制药公司,MASH是一种尚未被充分满足医疗需求的肝脏疾病。Madrigal的药物Rezdiffra(resmetirom)是一款每日一次口服的肝靶向THR-β激动剂,旨在针对MASH发病的关键根本原因。值得一提的是,Rezdiffra是FDA批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肝纤维化(对应F2至F3期)MASH的药物。目前,一项临床三期结局试验正在评估Rezdiffra用于代偿期MASH肝硬化(对应F4c期)的疗效。不难发现,Madrigal本身就是靠单一管线起家的公司,研究领域专注于代谢疾病。且Madrigal创始人均出自罗氏制药,管线也来自罗氏授权,可谓是卧薪尝胆数十年终得产品结果。而凭借Rezdiffra后期的成功,Madrigal一骑绝尘,成为了进入2023年的顶级候选收购标的。但与此同时,Madrigal也面临实力强大的竞对。Viking Therapeutics的MASH产品VK2809,与Rezdiffra属于同一类药物,并在II期研究达主要和次要终点。Madrigal首席医疗官David Soergel博士强调了开发Rezdiffra与口服GLP-1联合疗法的明确临床依据:即通过平衡GLP-1的体重减轻效应与Rezdiffra的纤维化和脂质降低效应,从而在MASH治疗中优化疗效和耐受性,并以每日一次的口服药片形式提供。他补充说明,在关键的III期MAESTRO-NASH试验中,即使是5%或更多的适度体重减轻也能增强Rezdifra的抗纤维化益处,因此公司相信与SYH2086联合治疗有可能为 MASH 患者提供更高的疗效。由此,颇有独角兽风范的Madrigal收购石药集团的临床前管线的举动得以解释,即Madrigal以自身的核心疗法Rezdiffra为基础,推动创新联合疗法,进一步巩固其在代谢功能障碍相关MASH领域的领先地位。Madrigal计划在2026年上半年启动SYH2086的临床开发。Madrigal首席执行官Bill Sibold表示,公司今年在推进战略优先事项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Rezdiffra的持续成功上市、通过新知识产权保护巩固至2044年,以及为Rezdiffra在F4c期和欧洲的下一阶段增长奠定基础。而这一举动也暗合了GLP-1赛道的发展趋势——重复PD-1的竞争路径,从给药周期、从大分子到小分子、从注射到口服递进,而适应症方面,从降糖转向减重,从减重再往肾病、肝炎等代谢类疾病拓展。GLP-1的研发会沿着两条路径走,一是减重的大众用药;二是代谢疾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综合管理。作为行业风向标的跨国巨头们也在布局,以礼来为例,为了追赶诺和诺德,礼来为替尔泊肽布局了心力衰竭、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心血管风险、慢性肾病、斑块状银屑病等适应症的研究。在小分子口服GLP-1药物解决肝毒性、脱靶、副作用等安全性问题后,也有望在这些细分领域持续发光发热。而石药集团与Madrigal达成的高额BD,成为石药集团又一“海外变现、本土深耕”范式。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联系我们国内唯一!多肽、代谢与减肥药领域顶尖盛会!PMO 2025展位火热预定中!扫码立即咨询电话:13816031174(同微信)赞助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演讲席位、会场展位、会刊彩页、晚宴赞助、会议用品宣传等。点击此处“阅读全文”咨询更多精彩!
100 项与 杭州先为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杭州先为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