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近日,备受瞩目的2024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指南[1]正式在线上发布,不仅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更为具体、实用的防治策略。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版指南的核心理念和更新要点,《国际糖尿病》特邀CDS主委、2024版指南的通信作者——南京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从指南更新的背景出发,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实践,对指南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解读。期待在朱大龙教授等专家的引领下,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推动国家慢性病防控作出更大贡献。
大咖访谈·精彩视频
紧跟前沿、扩大范围
2024 CDS指南迎来重大更新
时隔4年,CDS指南终于迎来全方位大升级、大更新。在谈及指南的更新背景时,朱大龙教授首先提到,“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从2024年3月开始着手进行指南的更新工作,以确保其内容不与国际前沿先进的指南相脱节。”新版指南共收录了1000余篇参考文献,包括近年来国内外糖尿病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诊疗新方法、新技术,通过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实践。
与既往均为《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不同,新版指南升级更名为《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对此,朱大龙教授表示:“尽管在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T2DM)占90%以上,但仍有10%左右的一些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如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也均需要常规的管理。因此,新版指南扩大了范围,以期为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或二级医院的医生提供更好的参考。”
具体而言,与2020版指南[2]相比,新版指南增加了1型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两个章节,并将原来独立的“戒烟”章节整合至“生活方式管理”章节。朱大龙教授表示:“这一更新体现了对1型糖尿病和青少年糖尿病管理的高度重视。”在1型糖尿病章节,指南细化了1型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流程、分级风险等。他进一步强调,“1型糖尿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就目前而言,仍需要胰岛素替代治疗。血糖控制对其预防并发症和延长寿命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希望大家都能够加强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筛查和管理。”
在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章节,包括儿童和青少年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两部分内容。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家族性超重/肥胖人群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少年,进而导致青少年T2DM。朱大龙教授介绍,“青少年T2DM的管理相对较为困难,容易与1型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相混淆,导致误诊。因此,亟需加强重视和筛查,正确诊断青少年T2DM,同时进行更加积极的处理,因为患者通常有非常高的血糖甚至出现酮症。”
早期联合、良好控糖
2024 CDS指南升级治疗策略
在T2DM综合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章节,指南更新强调重视个体化治疗,血糖管理仍是基本策略,并特别指出“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早期联合是实现早期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A)”。在谈及这一重大调整的原因时,朱大龙教授表示:“早期控糖就是指早期血糖达标,在糖尿病患者诊断后,首先应该筛查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之后单从控糖角度而言,结合既往指南和临床经验,单药治疗往往不能实现早期达标,因此我们倡导早期联合治疗。”
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不仅有助于保护β细胞功能,利于远期血糖控制,还可通过代谢记忆或遗留效应减少远期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UKPDS研究后续24年随访的结果显示,早期血糖控制带来的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风险降低及微血管获益几乎是终身的[3]。另有研究显示,诊断后第1年HbA1c和将来微血管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和死亡风险密切相关[4]。
早期联合及早期胰岛素治疗是达到早期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改善患者远期临床结局。VERIFY研究显示早期联合治疗带来更为持久的血糖控制[5-6]。STTT最近发表的一项我国学者基于全国19家医院电子病历信息进行的大型真实世界研究显示,新诊断T2DM患者接受早期胰岛素治疗与未接受该治疗策略相比,卒中风险降低31%,心衰住院风险降低28%,冠心病风险无显著差异,首次证实早期胰岛素治疗可降低新诊断T2DM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7]。因此,2024版指南强调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的重要性。早期联合及早期胰岛素治疗策略能高效达成良好的血糖控制,进而对患者的远期并发症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
对此,朱大龙教授进一步补充道:“早期达标除上面所说的血糖外,还包括血压、血脂以及体重等全方位的达标。早期联合的手段有很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或联合不同的药物,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联治疗、胰岛素起始治疗
2024 CDS指南新增FRC推荐
近年来,固定比例复方制剂(FRC)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好的应用。FRC是将基础胰岛素和GLP-1RA以固定比例组合而制成的复方制剂,目前进入临床应用的包括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注射液(简称甘精利司)和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德谷利拉)。在T2DM患者中,使用基础胰岛素与GLP-1RA的FRC可以简化治疗方案,强效降糖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带来的体重增加和低血糖风险等相关不良反应。因此,新版指南在T2DM高血糖治疗路径中,首次将FRC作为高血糖治疗路径的二联治疗推荐(见图1);在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中,也首次新增了FRC的推荐,作为胰岛素治疗的起始优选(见图2)。
注:ASCVD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HF为心力衰竭;CKD为慢性肾脏病;GLP-1RA为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SGLT2i为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HbA1c为糖化血红蛋白;DPP-4i为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TZD为噻唑烷二酮;GKA为葡萄糖激酶激活剂;PPAR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a高风险指年龄≥55岁伴以下至少2项:肥胖、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白蛋白尿
b如基线HbA 1c较高,可起始二联治疗,如伴显著高血糖症状或酮症,可起始胰岛素治疗
c伴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者选择有肝脏和心血管获益证据的GLP-1RA或双激动剂
d有卒中病史者选用GLP-1RA或吡格列酮
e包括固定剂量复方制剂和基础胰岛素/GLP-1RA的固定比例复方制剂
f包括注射制剂和口服片剂
g包括基础胰岛素、基础胰岛素/GLP-1RA的固定比例复方制剂和双胰岛素类似物
图1. T2DM高血糖治疗的简易路径
注:HbA1c为糖化血红蛋白;GLP-1RA为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图2. 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后HbA1c≥7.0%的T2DM患者的胰岛素治疗路径图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新版指南在FRC的推荐中,特别新增引用了SoliD磐石研究[8]。研究显示,(1)在口服药(OADs)控制不佳的中国T2DM患者中,甘精利司相比德谷门冬,自基线至24周的HbA1c降幅达到了非劣效与优效标准,两组差值-0.2%,具有统计学意义;(2)在两组FPG降幅相当的情况下,甘精利司三餐后平均血糖较德谷门冬进一步下降25%;(3)此外,甘精利司较德谷门冬总体低血糖事件率减少29%,并较德谷门冬实现-1.5 kg的体重获益。此外,指南对经典研究Lixilan-O-AP和Lixilan-L-CN也均有引用,其中Lixilan-O-AP研究[9]证实,以中国人群为主的亚太地区成人受试者,经OADs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添加甘精利司治疗,HbA1c降幅高达1.9%,HbA1c达标率近80%,显著优于添加甘精胰岛素或利司那肽治疗组;LixiLan-L-CN研究[10]证实,经基础胰岛素+OADs治疗血糖不达标的患者转换为甘精利司治疗,HbA1c降幅、血糖达标率、复合终点达标率均优于甘精胰岛素剂量优化组。这些研究为FRC成功纳入糖尿病诊疗路径提供了强有力的中国循证证据。
朱大龙教授表示:“就我个人而言,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也是非常喜欢使用FRC这一类的药物,因为我们相当一部分患者的饮食控制不好,同时胰岛功能又差,导致空腹与餐后血糖双高,而FRC可在有效解决患者食欲问题、降低餐后血糖的同时,实现空腹血糖达标。目前这类药物在国际和国内上都积累了一定的循证证据,因此我认为其在未来会应用得越来越多。”
结
语
经过4年的筹备,CDS指南终于迎来了全方位的更新与升级。朱大龙教授指出,新版指南不仅收录了1000余篇最新文献,还扩大了覆盖范围,特别新增了1型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章节,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全面的参考。在治疗路径中,新版指南提出个体化治疗策略,无论是新诊断还是已确诊T2DM患者,均需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慢性肾脏病(CKD)等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降糖药物;同时强调早期联合在早期良好控糖中的重要性,首次将FRC作为二联治疗及胰岛素起始治疗的推荐,为T2DM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这些更新体现了对糖尿病管理的高度重视,有助于提升我国糖尿病防治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随着备受瞩目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正式发布, 系列巡讲也即将拉开帷幕。为深入解读新版指南,推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由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主办的赋能基层医路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巡讲全国启动会将于2025年2月9日在江苏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会议将围绕上下联动与基层防治、“三高”共管与“三慢”共防、胰岛素治疗路径与创新药物应用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更多内容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7(00):16-13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41203-00705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04):315-40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0221-00095
[3]Adler AI, Coleman RL, Leal J, et al. Post-trial monitoring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intensive glycaemic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extended from 10 years to 24 years (UKPDS 91). Lancet. 2024 Jul 13;404(10448):145-155. doi: 10.1016/S0140-6736(24)00537-3. Epub 2024 May 18. PMID: 38772405.
[4]Laiteerapong N, Ham SA, Gao Y, et al. The Legacy Effect in Type 2 Diabetes: Impact of Early Glycemic Control on Future Complications (The Diabetes & Aging Study). Diabetes Care. 2019 Mar;42(3):416-426. doi: 10.2337/dc17-1144. Epub 2018 Aug 13. PMID: 30104301; PMCID: PMC6385699.
[5]Matthews DR, Paldánius PM, Proot P, et al. Glycaemic durability of an early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vildagliptin and metformin versus sequential metformin monotherapy 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VERIFY): a 5-year, multicentr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trial. Lancet. 2019 Oct 26;394(10208):1519-1529. doi: 10.1016/S0140-6736(19)32131-2. Epub 2019 Sep 18. PMID: 31542292.
[6]Ji L, Chan JCN, Yu M, et al. Early combination versus initial metformin mono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An East Asian perspective. Diabetes Obes Metab. 2021 Jan;23(1):3-17. doi: 10.1111/dom.14205. Epub 2020 Nov 9. PMID: 32991073; PMCID: PMC7756748.
[7]Luo S, Zheng X, Bao W, et al. Real-world effectiveness of early insulin therapy on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4 Jun 6;9(1):154. doi: 10.1038/s41392-024-01854-9. PMID: 38844816; PMCID: PMC11156919.
[8]Liu M, Gu W, Chen L, et al.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GlarLixi versus IDegAsp in Chinese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suboptimally controlled with oral antidiabetic drugs: The Soli-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4 Sep;26(9):3791-3800. doi: 10.1111/dom.15724. Epub 2024 Jun 22. PMID: 38922731.
[9]Yang W, Dong X, Li Q,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benefits of iGlarLixi versus insulin glargine 100 U/mL or lixisenatide in Asian Pacific people with suboptimally controlled type 2 diabetes on oral agents: The LixiLan-O-AP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2 Aug;24(8):1522-1533. doi: 10.1111/dom.14722. Epub 2022 May 12. PMID: 35441412.
[10]Yuan X, Guo X, Zhang J, et al. Improved glycaemic control and weight benefit with iGlarLixi versus insulin glargine 100 U/mL in Chinese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advancing their therapy from basal insulin plus oral antihyperglycaemic drugs: Results from the LixiLan-L-C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2 Nov;24(11):2182-2191. doi: 10.1111/dom.14803. Epub 2022 Jul 25. PMID: 35762489; PMCID: PMC9795930.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4M:MAT-CN-2501420
版本号:1.0
计划批准日期:2025年1月
最新《国际糖尿病》读者专属微信交流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扫描左边《国际糖尿病》小助手二维码(微信号:guojitnb),回复“国际糖尿病读者”,ta会尽快拉您入群滴!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