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聚焦于2025年10月20日至10月27日的前列腺癌研究动态,精心筛选并汇总了多项具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进展。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我们将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力求呈现一个系统、全面的研究概览。
本文汇总了前列腺癌领域的最新高影响力研究,涵盖药物开发、治疗策略、诊断技术及基础机制。N Engl J Med发表的恩杂鲁胺联合亮丙瑞林治疗高风险生化复发前列腺癌患者,显著提升8年总体生存率,降低死亡风险40%,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强有力证据。Ann Oncol报道了卡普伐替尼联合阿比特龙在PTEN缺失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中的应用,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开辟了双重通路阻断的新策略。Cancer Discovery揭示了p21阳性衰老基质细胞促进免疫抑制和前列腺癌进展,靶向清除衰老细胞疗法可逆转免疫抑制,激活抗肿瘤免疫,为免疫治疗带来新思路。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创新设计了携带胶原结合域IL-12的STEAP1 CAR-T细胞,显著降低毒性并在小鼠模型中根除肿瘤,突破了实体瘤CAR-T治疗的难题。Eur Urol发表的PACE-B研究分析了前列腺立体定向体部放疗后尿毒性相关因素,强调基线尿路症状评估对风险预测和治疗方案优化的重要性。整体研究为前列腺癌的个性化治疗和精准管理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药物类:
1. N Engl J Med(IF:78.5):恩杂鲁胺改善生化复发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2. Ann Oncol(IF:65.4):Capivasertib联合阿比特龙治疗PTEN缺失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CAPItello-281 III期研究;
3. J Am Chem Soc(IF:15.6):诱饵SELEX:靶向PSMA的药物定向适体筛选用于小鼠前列腺癌异种移植瘤体内靶向;
4. Acta Pharm Sin B(IF:14.6):剖析223镭对骨微环境的作用;
5. Adv Sci (Weinh)(IF:14.1):ZDHHC2依赖性棕榈酰化通过调控ACSL4降解和脂质过氧化决定前列腺癌的铁死亡与去势敏感性;
6. J Colloid Interface Sci(IF:9.7):利用核壳型金属有机框架纳米颗粒靶向并破坏细胞骨架以抑制癌细胞迁移;
7. J Transl Med(IF:7.5):USP21/YBX1/HIF1-α促进前列腺癌进展;治疗类
1. Cancer Discov(IF:33.3):P21阳性衰老基质细胞促进前列腺癌免疫抑制和进展,且可通过衰老细胞清除疗法逆转;
2. Nat Biomed Eng(IF:26.6):胶原结合IL-12武装STEAP1 CAR-T细胞降低毒性并在小鼠模型中治疗前列腺癌;
3. Eur Urol(IF:25.2):探索与前列腺立体定向体部放疗后晚期尿毒性相关的因素:PACE-B研究发现;
4. J Adv Res(IF:13.0):泌尿系统肿瘤的异质性:靶向治疗和精准医学的新途径;
5. J Natl Cancer Cent(IF:9.4):前列腺癌局部冷冻治疗后复发的转录组预测因子:II期试验与前瞻性队列数据的汇总分析;
6. J Nucl Med(IF:9.1):放射性药物治疗:快速增长、日益严峻的挑战及专业知识的关键需求;
7.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IF:7.6):基于人工智能的68 Ga-PSMA-11 PET全自动肿瘤负荷体积评估预测去势抵抗性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177 Lu-PSMA治疗后的生存期;手术类:
近期在该领域未有新的文章,敬请期待诊断类:
1. Eur Urol(IF:25.2):基于组织病理学的人工智能算法预测前列腺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转移;
2. Nat Rev Urol(IF:14.6):在有利的中间风险前列腺癌中排除PLND:基于PSMA-PET的观点;
3. JAMA Netw Open(IF:9.7):复发性前列腺癌评估中PSMA-PET的成本效益与证据空白;
4. ACS Sens(IF:9.1):通过血清外泌体表面双蛋白的正交识别实现自催化信号放大用于前列腺癌的精确诊断;
5.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IF:7.6):PSMA阳性骨病变揭示: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模拟转移性前列腺癌;
6.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IF:7.6):超越PSMA:MRI在低PSMA表达表型前列腺癌分期中的关键互补作用;
7.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IF:7.6):68Ga与Al18F标记的PSMA/FAP双特异性示踪剂在前列腺癌成像中的临床前评估及首次人体研究;其他类:
1. J Clin Oncol(IF:41.9):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生化复发性前列腺癌工作组:临床试验设计考量;
2. JAMA Netw Open(IF:9.7):社区因素与县级癌症筛查、患病率及死亡率;
3. J Natl Cancer Cent(IF:9.4):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趋势、基因组学洞见及优化管理的未来方向;
4. J Natl Cancer Cent(IF:9.4):三级淋巴结构的空间与成熟异质性塑造前列腺癌免疫微环境及进展;
5. J Natl Cancer Cent(IF:9.4):昼夜节律紊乱对癌症风险的多方面影响:系统综述与经济学启示;
6.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IF:9.1):PHF19-YTHDC1冷凝体促进EZH2介导的基因抑制向激活转变并驱动前列腺癌进展;
7. BMC Med(IF:8.3):首发原发癌生物老化特征:基于英国与香港两大队列的泛癌分析;
8. J Natl Cancer Inst(IF:7.2):美国新冠疫情期间Medicaid扩展与癌症诊断分期的相关性;药物类:1. 恩杂鲁胺联合亮丙瑞林治疗生化复发高风险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获益研究
期刊名称:N Engl J Med影响因子:78.5JCR分区:Q1作者:Neal D Shore(一作),Stephen J Freedland(通讯)单位:Oncology Division, Pfizer, South San Francisco, CADOI:https://doi.org/10.1056/NEJMoa2510310摘要:【背景】在3期EMBARK临床试验中,恩杂鲁胺联合亮丙瑞林及恩杂鲁胺单药治疗均较单用亮丙瑞林显著延长了生化复发前列腺癌患者的无转移生存期。最终的总体生存分析尚未报告。【方法】本研究将高风险生化复发前列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恩杂鲁胺联合亮丙瑞林组、亮丙瑞林单用组及恩杂鲁胺单用组,主要终点为无转移生存期,关键次要终点为总体生存期。研究还描述性总结了其他预设次要终点。【结果】8年总体生存率恩杂鲁胺联合组为78.9%,亮丙瑞林单用组为69.5%,联合组死亡风险显著降低(HR=0.60,P<0.001)。恩杂鲁胺单用组8年存活率73.1%,未显著优于亮丙瑞林单用组(P=0.19)。次要终点及安全性与先前报告一致。【结论】恩杂鲁胺联合亮丙瑞林显著延长了高风险生化复发前列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恩杂鲁胺单药未显示生存优势。
总结:本研究明确显示,对于高风险生化复发的前列腺癌患者,恩杂鲁胺联合亮丙瑞林治疗显著提升了8年总体生存率,且死亡风险降低40%,优于仅用亮丙瑞林治疗。恩杂鲁胺单药治疗在总体生存方面未显示显著优越性,安全性良好。该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推荐联合用药策略以改善患者预后。2. PTEN缺失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中卡普伐替尼联合阿比特龙的III期CAPItello-281研究
期刊名称:Annals of Oncology影响因子:65.4JCR分区:Q1作者:Karim Fizazi(一作),Karim Fizazi(通讯)单位:Institut Gustave Roussy, Centre Oscar Lambret, University of Paris Saclay, Villejuif, FranceDOI:https://doi.org/10.1016/j.annonc.2025.10.004摘要:【背景】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中,PTEN缺失激活PI3K/AKT通路,导致AR路径抑制剂无效,预后更差。卡普伐替尼联合阿比特龙可双重抑制PI3K/AKT和AR通路,延缓疾病进展。【方法】CAPItello-281研究中,PTEN缺失(≥90%无PTEN染色的恶性细胞)mHSPC患者随机接受卡普伐替尼或安慰剂加阿比特龙、泼尼松/泼尼松龙及ADT。主要终点为放射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OS为关键次要终点。【结果】25.3%患者PTEN缺失。卡普伐替尼组rPFS中位33.2个月,安慰剂组25.7个月(HR=0.81,P=0.034)。不同PTEN缺失阈值下卡普伐替尼均优于安慰剂,且安慰剂组表现随PTEN缺失程度加剧而变差。OS分析未达统计学显著。主要不良事件包括腹泻(51.9%)、高血糖(38%)、皮疹(35.4%)。治疗相关死亡率略高于安慰剂组。【结论】卡普伐替尼联合阿比特龙在PTEN缺失的mHSPC中显著延长rPFS,副作用符合预期。该组合为PTEN缺失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双重通路阻断治疗方案。总结:本研究针对PTEN缺失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验证了卡普伐替尼与阿比特龙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该联合治疗显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尤其是在高比例PTEN缺失患者中效果更明显,提示双重抑制PI3K/AKT和AR通路是应对该亚型前列腺癌的有效策略。尽管总生存期尚未显著改善,不良事件可控,显示出临床应用潜力。3. 诱饵SELEX:用于小鼠前列腺癌异种移植体体内靶向的PSMA药物引导适配体筛选
期刊名称:J Am Chem Soc影响因子:15.6JCR分区:Q1作者:Kun Liu(一作),David M Perrin(通讯)单位:Vancouver Prostate Centre, Mohseni Institute of Urologic Scienc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660 Oak St, Vancouver, BC V6H 3Z6, CanadaDOI:https://doi.org/10.1021/jacs.5c13307摘要:我们报告了一种将药物药效团连接至退化DNA文库的筛选策略,用于细胞及整体动物的指数富集系统进化(SELEX),以指导适配体对特定靶标的选择。该方法通过结合小分子药物与适配体,增强结合亲和力及组织特异性。将FDA批准药物Pluvicto的荧光类似物与N40-DNA文库共轭,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引入两种修饰dNTP以提升适配体亲和力和血清稳定性。经过31轮细胞SELEX及一轮携带LNCaP异种移植鼠的体内筛选,结合高通量测序识别出多种高亲和力适配体(Kd约0.8 nM),其结合依赖于小分子药物和修饰核苷酸。重要的是,筛选出能够选择性结合肿瘤PSMA而避开唾液腺的适配体,实现了对肿瘤特异表达靶点的精确识别。该策略首次展示了以药物药效团为“诱饵”进行SELEX,获得增强小分子亲和力和肿瘤特异性的混合生物制剂。总结: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创新的SELEX技术,通过将药物药效团与DNA适配体库结合,成功筛选出高亲和力且能特异性识别前列腺癌PSMA的适配体。该方法不仅提高了适配体的结合能力和血清稳定性,还实现了肿瘤与正常组织(如唾液腺)中同一靶标的区分,显示出在肿瘤靶向治疗和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4. 解剖223镭对骨微环境的影响
期刊名称: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影响因子:14.6JCR分区:Q1作者:Sergio Barrios(一作),Eleonora Dondossola(通讯)单位:David H. Koch Center and Genitourinary Medical Oncology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TX 77030, USADOI:https://doi.org/10.1016/j.apsb.2025.07.035摘要:镭-223(223Ra)是一种骨靶向的α粒子放射性核素,获批用于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治疗,目前也在临床试验中评估其对骨原发及转移癌的疗效。223Ra在骨骼矿化区积累,作用局限于骨髓界面100微米范围内。近期临床研究发现223Ra使用后,尤其是在无肿瘤骨骼中,骨折率显著升高,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结合微型CT、力学测试和3D荧光显微镜空间生物学分析,揭示223Ra引起显著的松质骨丢失,但对皮质骨无明显影响。同时223Ra抑制成骨细胞骨形成活性,伴随成骨细胞数量短暂增加及长期脂肪细胞形成。结果表明223Ra对骨健康的影响涉及多种骨基质细胞。联合使用唑来膦酸可预防223Ra介导的松质骨丢失,建议临床应联合应用。总结:223Ra作为治疗骨转移癌的放射性药物,虽能靶向骨矿化区域发挥杀伤作用,但也会导致松质骨显著丧失和骨形成受损,增加骨折风险。其骨损伤机制涉及骨形成细胞抑制和脂肪细胞增多。临床联合使用唑来膦酸能有效防止骨质流失,提示联合用药策略对保护骨健康至关重要。该研究为优化223Ra临床应用和骨保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5. ZDHHC2依赖性棕榈酰化通过调控ACSL4降解和脂质过氧化决定前列腺癌的铁死亡与去势敏感性
期刊名称:Adv Sci (Weinh)影响因子:14.1JCR分区:Q1作者:Shuai Shao(一作),Xin Jin(通讯)单位:湖南省长沙市中南大学第二湘雅医院泌尿外科DOI:https://doi.org/10.1002/advs.202514077摘要:铁死亡作为克服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治疗难题的潜在靶点,其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发现棕榈酰转移酶ZDHHC2通过导致ACSL4蛋白降解,抑制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从而促进CRPC对恩杂鲁胺的耐药。ZDHHC2受FOXA1/CXXC5/TET2复合体转录激活,促进去泛素化酶USP19的S-棕榈酰化,干扰其与ACSL4的结合,导致ACSL4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研究开发的小分子ZDHHC2抑制剂TTZ1可恢复ACSL4表达,激活铁死亡并逆转耐药。该研究揭示了棕榈酰化调控铁死亡的新机制,强调ZDHHC2-USP19-ACSL4轴作为前列腺癌耐药治疗的潜在靶点。总结:本研究揭示了前列腺癌中ZDHHC2通过调节USP19介导的ACSL4蛋白稳定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进而引发对恩杂鲁胺的耐药。通过开发ZDHHC2抑制剂TTZ1,能够恢复ACSL4水平,重新激活铁死亡机制,有效逆转耐药性,为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和策略。6. 利用核壳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粒子靶向破坏细胞骨架以抑制癌细胞迁移
期刊名称:J Colloid Interface Sci影响因子:9.7JCR分区:Q1作者:Xiao Yu(一作),Congzhou Wang(通讯)单位:Nanoscience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outh Dakota School of Mines and Technology, 501 E St Joseph Street, Rapid City, SD 57701, USADOI:https://doi.org/10.1016/j.jcis.2025.139298摘要:癌症转移由癌细胞的迁移能力驱动,该过程受细胞骨架中肌动蛋白的调控。然而,目前用于抑制癌细胞迁移的肌动蛋白破坏药物选择性差且存在非靶向副作用。本研究设计了核壳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粒子,专门靶向并破坏迁移性癌细胞的肌动蛋白骨架。通过低剂量表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抗体功能化的ZIF-8纳米粒子(ZIF-8 NPs@Ab),显著抑制了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单细胞成像显示,迁移抑制源自肌动蛋白骨架被破坏。机制研究表明,可降解的ZIF-8核心与EpCAM抗体壳层协同作用实现细胞骨架破坏。鉴于癌细胞迁移相关表面标志物的广泛表达及ZIF-8纳米粒子的通用肌动蛋白破坏活性,该纳米粒子系统为抑制癌细胞迁移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高效且潜在更安全的策略。总结: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核壳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粒子,通过靶向癌细胞表面的EpCAM标记,特异性破坏癌细胞的肌动蛋白骨架,有效抑制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此策略克服了传统肌动蛋白破坏药物选择性差和副作用多的问题,展示了利用功能化纳米材料精准干预癌细胞迁移的新途径,具有广泛应用潜力和较高安全性。7. USP21/YBX1/HIF1-α促进前列腺癌进展
期刊名称:J Transl Med影响因子:7.5JCR分区:Q1作者:Zhuoran Gu(一作),Xudong Yao(通讯)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DOI:https://doi.org/10.1186/s12967-025-07199-3摘要:【背景】前列腺癌(PCa)是男性常见癌症之一。尽管去泛素化酶参与肿瘤发生和进展,但泛素特异性肽酶21(USP21)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首次全面分析USP21作为驱动PCa进展的关键癌基因。【方法】通过TCGA和GEO数据库筛选预后相关去泛素化酶,结合免疫组化、西方印迹和RT-qPCR检测USP21在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利用患者来源类器官及体内外实验评价USP21功能。通过免疫共沉淀质谱鉴定USP21底物,发现YBX1为主要靶标。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染色质免疫沉淀分析YBX1转录活性。用USP21抑制剂Bay-805评估其抑制效果。【结果】USP21在PCa中高表达且与预后不良相关。敲低USP21显著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转录组分析显示USP21调控HIF1信号通路。机制上,USP21去泛素化并稳定YBX1,促进HIF1A(编码HIF1-α)转录。Bay-805抑制USP21活性,阻断PCa进展,显示治疗潜力。【结论】USP21通过调控YBX1上调HIF1-α表达,促进前列腺癌恶性进展,Bay-805或为潜在治疗药物。
总结:该研究揭示USP21作为前列腺癌的关键致癌基因,通过稳定YBX1蛋白激活HIF1信号通路,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实验验证USP21的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且其抑制剂Bay-805能有效阻断癌症进展,提示USP21是治疗前列腺癌的新靶点,Bay-805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治疗类1. P21阳性衰老基质细胞促进前列腺癌免疫抑制和进展,可通过清除衰老细胞疗法逆转
期刊名称:Cancer Discovery影响因子:33.3JCR分区:Q1作者:Lin Zhou(一作),Marcus Ruscetti(通讯)单位: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Chan Medical School, Worcester, MA, United StatesDOI:https://doi.org/10.1158/2159-8290.CD-25-1212摘要:细胞衰老是一种公认的肿瘤抑制细胞周期停滞程序。然而,通过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引发的慢性炎症可反过来促进免疫抑制和癌症进展。研究利用前列腺癌患者样本和小鼠模型发现,p16+和p21+衰老细胞在恶性进展过程中积累,并与免疫抑制相关。单细胞测序显示p16和p21标记不同的上皮和基质衰老群体,其中p21+非肿瘤细胞表现最高水平的SASP。去除p21+基质细胞阻断了SASP,逆转免疫抑制并减缓肿瘤生长。使用BCL-xL抑制剂的清除衰老细胞疗法能够清除p21+基质衰老细胞,激活抗肿瘤CD8+ T细胞免疫,抑制小鼠前列腺肿瘤进展。同时,抑制BCL-xL或p21增强了抗PD-1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效果。研究表明,针对p21+衰老基质细胞的治疗策略能够通过激活抗肿瘤免疫和改善免疫治疗结果,为晚期前列腺癌提供新的治疗可能。总结:本研究创新性地揭示了p21阳性衰老基质细胞在前列腺癌免疫抑制和肿瘤进展中的关键作用,且首次证明通过靶向清除这些细胞(特别是利用BCL-xL抑制剂)能够有效逆转免疫抑制状态,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进而抑制肿瘤生长并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这为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全新靶点和治疗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潜力。2. 结合胶原蛋白结合域IL-12的STEAP1 CAR-T细胞减少毒性并治疗小鼠模型中的前列腺癌
期刊名称: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影响因子:26.6JCR分区:Q1作者:Koichi Sasaki(一作),Jun Ishihara(通讯)单位:Imperial College LondonDOI:https://doi.org/10.1038/s41551-025-01508-3摘要: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缺乏免疫细胞浸润以及抗原异质性给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实体瘤带来了挑战。此前,CAR-T细胞通过携带免疫刺激分子如白细胞介素12(IL-12)进行“武装”以克服这些问题,但存在高毒性风险。本研究展示了将胶原蛋白结合域融合的IL-12(CBD-IL-12)由针对人类前列腺六膜上皮抗原1(STEAP1)的CAR-T细胞分泌,CBD-IL-12能在小鼠前列腺肿瘤内被滞留,导致肿瘤内干扰素-γ水平显著升高,同时较未修饰的IL-12降低了肝毒性和非靶器官的T细胞浸润。该治疗激活了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促进对多样肿瘤抗原的识别。CBD-IL-12武装的CAR-T细胞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前列腺癌小鼠模型中根除大肿瘤。此外,携带CBD-IL-12的人CAR-T细胞在22Rv1异种移植模型中表现出强效抗肿瘤活性,同时降低了循环中IL-12水平。将胶原蛋白结合域融合至CAR-T有效负载物,可能解决实体瘤CAR-T临床转化的主要障碍。总结:本研究创新性地将胶原蛋白结合域与IL-12融合,设计了一种局部滞留且毒性更低的新型CAR-T细胞治疗策略,针对STEAP1的CAR-T细胞在小鼠前列腺癌模型中展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效果,且激活了广泛的免疫反应。该方法有效降低了系统性IL-12相关毒性,解决了以往IL-12武装CAR-T细胞高毒性的难题。此外,结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用药进一步提升了疗效。这项技术为实体瘤中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具有较高的转化潜力和应用前景。3. 探索影响前列腺立体定向体部放疗后晚期尿毒性的因素:PACE-B研究结果
期刊名称:Eur Urol影响因子:25.2JCR分区:Q1作者:Ragu Ratnakumaran(一作),Alison C Tree(通讯)单位:The Royal Marsden NHS Foundation Trust, London, UKDOI:https://doi.org/10.1016/j.eururo.2025.07.007摘要:【背景与目的】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在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治疗中应用日益增多,但其2年内相关尿毒性较高。本研究旨在识别SBRT后晚期尿毒性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PACE-B SBRT患者的剂量-体积直方图数据,所有患者均为低/中风险前列腺癌,采用SBRT单独治疗(计划靶区剂量36.25 Gy/5次,临床靶区剂量40 Gy/5次)。提取尿道、膀胱三角区及膀胱的剂量数据。采用逻辑回归分析与晚期尿毒性相关的因素,结局指标为2年内CTCAE 2级以上尿毒性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增加7分以上。【主要发现及局限】390名患者中357人有2年CTCAE数据,12%出现2级以上尿毒性。相关因素包括基线IPSS较高(OR 1.11, p=0.001)、基线使用尿药(OR 2.32, p=0.03)、急性2级以上尿毒性(OR 3.15, p=0.008)。使用带有放射标记物的常规直线加速器(CL-SBRT)与CyberKnife SBRT相比,后者尿毒性风险较低;但以IPSS为终点时未见差异。尿道及膀胱局部剂量与晚期尿毒性无明显关联。【结论及临床意义】基线尿路症状与晚期尿毒性相关,症状较重患者应提前告知风险并考虑适度低分割放疗。不同治疗技术与尿毒性的关联可能反映尿药使用差异,需进一步验证。
总结:本研究通过PACE-B试验数据深入分析前列腺SBRT后2年晚期尿毒性的相关因素,创新地揭示基线尿路症状和尿药使用是重要预测指标,而尿道及膀胱局部剂量与晚期尿毒性无显著联系。结果提示治疗前评估尿路症状有助于个体化放疗方案及风险告知,且不同放疗技术的尿毒性差异可能与临床用药习惯有关,未来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治疗安全性和生活质量。4. 泌尿系统肿瘤的异质性:靶向治疗与精准医学的新途径
期刊名称:J Adv Res影响因子:13.0JCR分区:Q1作者:Hao Chen(一作),Liang Feng(通讯)单位: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Acute Abdomen Disease-Associated Organ Injury and ITCWM Repair, Institute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f Acute Abdominal Diseases, Tianjin Nankai Hospital,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DOI:https://doi.org/10.1016/j.jare.2025.10.026摘要:【背景】泌尿系统肿瘤,包括膀胱癌、肾癌和前列腺癌,在全球范围内造成重大健康负担,且在分子和遗传层面表现出显著异质性。【综述目的】本综述深入探讨泌尿系统肿瘤靶向治疗的复杂格局及其在推动精准医学中的关键作用。【科学核心概念】泌尿系统肿瘤在分子层面展现出高度异质性,传统治疗效果受限。精准医学是一种基于患者独特的遗传、分子和临床特征定制个体化治疗的策略。精准医学通过多组学数据发现治疗靶点,靶向治疗则基于这些靶点开发药物。靶向治疗聚焦于癌细胞特有的分子或遗传异常,区别于正常细胞。当前批准的靶向疗法涵盖了多种驱动肿瘤的分子靶点。挑战包括耐药机制的产生及潜在不良反应。展望精准医学,综述评估了生物标志物利用、基因组学和个体化治疗等创新方法,显示出定制治疗方案的潜力。【结论】综述强调靶向治疗在异质性泌尿系统肿瘤中的核心地位及其推动精准医学发展的潜能。
总结:本文系统回顾了泌尿系统肿瘤在分子和遗传层面的高度异质性,指出传统治疗面临的限制,并强调了精准医学与靶向治疗的结合是未来治疗的关键。创新点在于利用多组学数据发掘特异性靶点,开发靶向药物,同时关注耐药机制和副作用管理。文章还展望了基于生物标志物和基因组学的个性化治疗策略,为泌尿系统肿瘤患者提供更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推动精准医学进一步发展。5. 局部冷冻治疗后前列腺癌复发的转录组预测因子:II期临床试验和前瞻性队列数据的汇总分析
期刊名称:J Natl Cancer Cent影响因子:9.4JCR分区:Q1作者:Kae Jack Tay(一作),Melvin Lee Kiang Chua(通讯)单位:Duke-NUS Medical School, Singapore. Division of Medical Sciences, National Cancer Centre Singapore, Singapore. Division of Radiation Oncology National Cancer Centre Singapore, Singapore.DOI:https://doi.org/10.1016/j.jncc.2025.04.002摘要:[目的] 局部治疗(FT)是有限体积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的潜在治疗方案,但约20%的患者尽管严格筛选仍早期复发。我们研究了转录组特征与FT后csPCa复发的关联。[方法] 52名患者来自II期试验(NCT04138914)及前瞻性观察队列,接受局部冷冻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均进行多参数MRI和靶向加系统饱和活检。复发定义为1年活检中GG≥2的癌症。治疗前病灶采用Decipher基因组分类器(GC)进行分型。GC评分、前列腺癌特异亚型(PSC)、肿瘤微环境及癌症标志通路表达与复发相关性分析。[结果] 中位PSA为7.0 ng/dl;71.1%为GG2,23.1%为GG3,5.8%为GG4。复发率为17.3%。复发患者的GC评分显著较高(0.60 vs 0.38,P=0.014),且调整GG后仍独立相关(调整OR=1.37,P=0.04)。基于PSC,分型为luminal-proliferative的肿瘤复发率更高(30.4%),显著高于luminal-differentiated(0%)和基底亚型(15.4%和14.3%)(P=0.027)。DNA修复通路表达升高也与复发相关(OR=2.12,P=0.025)。[结论] 较高GC评分与FT后csPCa复发风险相关。GC低风险及PSC-LD亚型患者可能是理想的FT治疗对象,需大规模前瞻性研究验证。总结:本研究创新性地结合了转录组基因组分类器Decipher和前列腺癌特异亚型(PSC)对局部冷冻治疗后前列腺癌复发风险进行预测,发现高GC评分及luminal-proliferative亚型与复发风险显著相关,DNA修复通路活性亦为复发危险因素。结果提示通过分子分型优化患者选择,有望提升局部治疗效果,减少早期复发率。这为精准医疗提供了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基础,强调了转录组分析在前列腺癌局部治疗策略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未来需在更大样本和多中心队列中验证,以推动临床实践转化。
摘要中文翻译:[目的] 局部治疗(FT)是有限体积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的潜在治疗选择。然而,尽管严格筛选,约20%的患者仍发生早期失败。我们调查了转录组特征与FT后csPCa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52名来自II期试验(NCT04138914)及前瞻性观察队列的男性患者接受局部冷冻治疗。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均接受多参数MRI及靶向和系统饱和活检。复发定义为治疗后1年活检中分级组(GG)≥2的癌症。采用Decipher基因组分类器(GC)对治疗前病灶进行分型。GC评分、基于前列腺癌特异亚型(PSC)的腺型分类、肿瘤微环境及癌症标志通路表达与csPCa复发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中位PSA为7.0 ng/dl;37/52(71.1%)患者为GG2,12/52(23.1%)为GG3,3/52(5.8%)为GG4。9/52(17.3%)患者发生复发。复发患者GC评分显著升高(0.60 vs 0.38,P=0.014),调整GG后仍显著相关(调整OR:1.37,95%CI:1.01–1.93,P=0.04)。基于PSC,luminal-proliferative肿瘤复发率较luminal-differentiated(LD)和基底亚型更高(30.4% vs 0% [LD] vs 15.4% [基底神经内分泌]和14.3% [基底免疫],P=0.027)。DNA修复通路表达升高亦与复发相关(OR:2.12,95%CI:1.09–4.57,P=0.025)。[结论] 较高GC评分与FT后csPCa复发风险相关。GC低风险及PSC-LD亚型患者可能为FT的理想亚组,需在大型队列中前瞻性验证。6. 放射性药物治疗:快速增长、挑战上升及专业知识的关键需求
期刊名称: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影响因子:9.1JCR分区:Q1作者:Heather A Jacene(一作),Cathy S Cutler(通讯)单位: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Upton, New YorkDOI:https://doi.org/10.2967/jnumed.125.271028摘要:治疗学(theranostics)领域已有超过80年的历史,最早由Hertz和Roberts使用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疾病。近期针对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前列腺癌的治疗学获批,极大推动了放射性药物治疗(RPT)的应用,并在多种肿瘤类型中展现出显著的短期扩展潜力。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SNMMI)强调核医学及其专业人员在高质量、安全交付RPT中的领导作用,这包括专门的培训、教育、监管指导和合作。随着放射性药物需求的迅速增长,预计将带来数十万次治疗周期,需建立数百个新中心并培养更多专家。该扩展涉及SNMMI的所有成员,包括医生、技术人员、放射化学家、物理学家、放射药剂师、科学家及相关医护人员,均需经过专门培训以降低风险并个性化治疗流程。未经适当培训的RPT管理将对患者安全、治疗效果及整体护理质量构成重大风险。SNMMI已有70多年制定并持续更新涵盖RPT的综合标准和临床指南,近期设立RPT卓越中心并与国际认证委员会合作建立设施认证项目。通过临床试验网络,SNMMI支持用于临床试验中患者影像评估的设备研究和质量保证。与国际核医学学会的合作进一步推动最佳实践和知识共享,促进核医学领域的全球进步。总结:本文系统回顾了放射性药物治疗(RPT)的快速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强调了核医学专业人员在确保治疗质量与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创新点包括提出专门培训和认证体系以应对RPT需求爆发,设立RPT卓越中心及与国际机构合作推动全球标准化,保障患者治疗效果和安全。此外,文中也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和临床试验网络在推动新疗法临床应用及设备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放射性药物治疗的广泛推广和规范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7. 基于人工智能的68Ga-PSMA-11 PET全自动肿瘤负荷体积评估预测177Lu-PSMA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率
期刊名称: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影响因子:7.6JCR分区:Q1作者:Shiming Zang(一作),Feng Wang(通讯)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南京第一医院核医学科DOI:https://doi.org/10.1007/s00259-025-07628-x摘要:【目的】尽管人工智能(AI)驱动的PET/CT自动分割工具迅速发展,但其预测生存结局的价值尚未充分评估。本研究旨在探索利用AI对PSMA PET/CT肿瘤负荷定量分析在接受177Lu-PSMA治疗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7例接受177Lu-PSMA治疗的mCRPC患者。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自动勾画基线68Ga-PSMA-11 PET/CT扫描中的PSMA阳性病灶,计算总肿瘤体积(PSMATV)、总肿瘤负荷(PSMATU=PSMATV×SUVmean)及总肿瘤商(PSMATQ=PSMATV/SUVmean)。采用Cox回归结合LASSO正则化构建预后列线图。【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较高的PSMATV(HR 1.26)、PSMATU(HR 1.18)和PSMATQ(HR 1.29)均与较短总生存期显著相关。列线图整合PSMATQ及化疗史、血红蛋白、碱性磷酸酶、前列腺特异抗原,校正C指数为0.71(95% CI 0.64-0.78)。基于列线图的风险分层显示低风险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中位OS 30.9 vs. 7.9个月,HR 0.25,P<0.001)。本研究的限制为回顾性设计。【结论】基于AI的PSMA PET肿瘤负荷体积分析对177Lu-PSMA治疗的mCRPC患者生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临床指标的PSMATQ列线图有助于个体化风险分层,支持AI辅助的治疗决策。
总结:本研究创新性地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对68Ga-PSMA-11 PET/CT影像中肿瘤负荷的全自动体积定量评估,首次明确该AI定量指标(特别是PSMATQ)与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接受177Lu-PSMA治疗患者生存率的显著相关性。通过构建结合AI影像参数和临床指标的预后列线图,实现了精准风险分层,体现了AI技术在核医学影像中预后评估及个体化治疗指导的潜力,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研究虽为回顾性,但为未来前瞻性验证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手术类:
近期在该领域未有新的文章,敬请期待诊断类:1. 基于组织病理学的人工智能算法预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前列腺癌转移风险
期刊名称:Eur Urol影响因子:25.2JCR分区:Q1作者:Eumee Cha(一作),Tamara L Lotan(通讯)单位: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Baltimore, MD, USADOI:https://doi.org/10.1016/j.eururo.2025.08.018摘要:【背景与目的】多模态人工智能(AI)算法已在临床试验队列中验证,能结合组织病理学与临床病理参数预测前列腺癌(PCa)转移。本研究采用纯组织病理学基础的AI算法,在手术治疗的群体或医院队列中预测致死性PCa概率,并与基因组分类器及标准临床风险工具比较。【方法】研究纳入五个手术治疗PCa队列中代表性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及针吸活检样本全切片图像(WSIs)或RP标本构建的组织芯片(TMAs)。基于图像的组织病理学数据生成AI转移风险评分。【主要发现与局限】在转移时间的Cox模型中,前列腺切除术WSI的AI风险评分表现与Decipher或Prolaris基因组分类器相近(C-index:0.81-0.85 vs 0.72-0.80)。来自1351名患者的全国性研究中,TMA AI评分对约1平方毫米肿瘤组织分析的C-index为0.71(95% CI:0.67-0.75)。针吸活检队列中TMA AI评分C-index为0.74(95% CI:0.70-0.79),结合CAPRA评分后性能提升(C-index:0.83 vs CAPRA单独0.79)。局限在于队列较旧,许多活检采用现代MRI引导前。【结论及临床意义】本研究首次表明基于组织病理学的AI算法应用于小规模肿瘤组织样本,能有效预测致死性PCa风险。其表现可与常用基因组分类器相媲美,且结合临床病理变量时预测性能更佳。
总结:本研究利用纯组织病理学数据开发的AI算法,能在手术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中准确预测转移风险,其性能与基因组分类器相当。尤其是在仅分析约1平方毫米的肿瘤组织时,AI评分表现依然可靠,且与临床风险评分(如CAPRA)结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性。这表明基于组织图像的AI工具在临床实践中有潜力作为辅助决策工具,帮助评估患者预后和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2. 排除PLND在良好中间风险前列腺癌中的应用:基于PSMA-PET的视角
期刊名称:Nat Rev Urol影响因子:14.6JCR分区:Q1作者:David Song(一作),Kamil Malshy(通讯)单位:Department of Urolog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Medical Center, Rochester, NY, USA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5-025-01105-8摘要: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SMA-PET)为前列腺癌的分期和治疗规划提供了更高的准确性,尤其是在中间风险患者中。本文探讨了在良好中间风险前列腺癌患者中,是否可以利用PSMA-PET影像结果来排除行前列腺淋巴结清扫(PLND)。研究表明,PSMA-PET能有效识别淋巴结转移,减少不必要的PLND,从而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患者负担。基于影像学的风险分层,有望优化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总结:本文重点讨论了利用PSMA-PET影像技术在良好中间风险前列腺癌患者中代替或排除淋巴结清扫的可能性。PSMA-PET因其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准确判断淋巴结受累情况,帮助医生决定是否进行PLND。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操作,不仅降低了患者手术风险,也优化了治疗流程,提升了临床管理的精准性和个体化水平。该视角为前列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3. PSMA-PET在复发性前列腺癌评估中的成本效益及证据不足
期刊名称:JAMA Network Open影响因子:9.7JCR分区:Q1作者:Natalia Kunst(一作),Michael S Leapman(通讯)单位:Cancer Outcomes, Public Policy, and Effectiveness Research Center, Yale School of Medicine, New Haven, ConnecticutDOI:https://doi.org/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39250摘要:【重要性】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SMA-PET)作为一种分子影像技术,可提高晚期及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检测率,但其因检测增加可能导致的治疗费用上升尚不明确。【目的】评估PSMA-PET在前列腺癌生化复发(BCR)患者临床评估中的终身健康及费用结果,并分析相关证据中的不确定性及未来数据收集的重点。【设计、地点和参与者】基于文献和两家美国大型学术中心BCR患者接受PSMA-PET的研究,构建决策分析模型。分析时间为2024年8月至2025年5月。【干预措施】三组:1)PSMA-PET,2)CT骨扫描(CTBS)阴性或不确定时反射性PSMA-PET,3)CTBS单独。【主要结局指标】终身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费用、增量成本效益比(ICER)及信息价值估计,支付意愿阈值设为15万美元/QALY。【结果】模拟1000名BCR患者,PSMA-PET组QALYs最高(7.12 vs 6.55),但成本亦最高(45.1万美元 vs 35.1万美元),ICER为17.2万美元/QALY,超出支付意愿阈值。低PSA(<2 ng/mL)患者ICER为11.3万美元/QALY,显示潜在成本效益。高不确定性提示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患者筛选和临床应用。【结论】PSMA-PET改善疾病检测,但高额治疗成本使其整体成本效益受限。需进一步研究明确适用患者和情境,以实现最大价值。
总结:本研究通过决策模型评估了PSMA-PET在前列腺癌生化复发患者中的应用,发现虽然该技术提升了生命质量调整年数,但因治疗费用显著增加,其总体成本效益在一般患者中受限。然而,对于低PSA水平患者,PSMA-PET显示出较好的经济性潜力。研究强调当前证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未来需针对具体患者群体及临床情境开展更多研究,以实现精准应用和资源优化。4. 通过对血清外泌体表面双蛋白的正交识别实现自催化信号放大,用于前列腺癌的精准诊断
期刊名称:ACS Sensors影响因子:9.1JCR分区:Q1作者:Junyue Tao(一作),Huihui Wang(通讯)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安徽省泌尿与男性疾病研究及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DOI:https://doi.org/10.1021/acssensors.5c02768摘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常用于前列腺癌(PCa)早期筛查,但其特异性较低,易导致过度治疗或漏诊。血清中来源于PCa细胞的细胞外囊泡(EVs)被视为诊断PCa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鉴于血清EVs的高度异质性和复杂性,特异性捕获和灵敏检测尤为关键。本文基于EV表面膜蛋白CD63和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靶向识别,开发了一种双蛋白正交触发自催化信号放大(DOTASA)策略,特异识别PCa来源EVs并诱导DNA双链变构解旋,启动催化发夹组装(CHA),产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实现临床血清样本中PCa来源EVs的超灵敏检测。该方法能以100%的特异性区分早期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优于传统PSA检测的73.3%特异性。临床试验中显示,该方法对PCa的鉴别性能显著,曲线下面积(AUC)达0.9956。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且强效的早期PCa精准诊断方法。总结:该研究针对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PSA检测特异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血清外泌体表面双蛋白(CD63和PSMA)正交识别的自催化信号放大策略(DOTASA)。该方法通过触发DNA结构变化引发催化发夹组装反应,实现对PCa来源外泌体的超灵敏检测,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极高的诊断准确性(AUC 0.9956,特异性100%),明显优于传统PSA检测,具有快速、精准诊断早期前列腺癌的潜力。5. PSMA阳性骨病变被揭示: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伪装成前列腺癌骨转移
期刊名称: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影响因子:7.6JCR分区:Q1作者:Ine Van Thielen(一作),Cédric Draulans(通讯)单位:Department of Radiation Oncology, AZ Sint-Maarten Hospital, Liersesteenweg 435, Mechelen, 2800, Belgium. Department of Oncology, KU Leuven, Herestraat 49, Leuven, 3000, Belgium.DOI:https://doi.org/10.1007/s00259-025-07610-7摘要:本文报道了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M)患者中出现的PSMA阳性骨病变,这些病变在影像学上模拟前列腺癌骨转移。通过多学科评估,明确了这些骨病变并非前列腺癌转移,而是由肥大细胞异常浸润引起。此发现提示在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时需警惕类似SM等罕见病因的假阳性表现,以避免误诊和误治。总结:该研究揭示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可产生PSMA阳性骨病变,极易误诊为前列腺癌骨转移。通过综合病理和影像诊断,明确了病变性质,强调了临床上鉴别诊断的重要性,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癌症治疗。这对核医学和肿瘤学领域的影像解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6. 超越PSMA:MRI在低PSMA表达型前列腺癌分期中的关键补充作用
期刊名称: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影响因子:7.6JCR分区:Q1作者:Ruohua Chen(一作),Gang Huang(通讯)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DOI:https://doi.org/10.1007/s00259-025-07588-2摘要:[目的] 尽管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PET/CT对前列腺癌分期高度敏感,但部分患者PET/CT结果为阴性,可能导致漏诊。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在这一特定群体中的增量诊断价值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评估mpMRI对新诊断前列腺癌且PSMA PET/CT阴性患者的补充价值,并识别预示此益处的患者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期间200例新诊断未治疗前列腺癌患者,均接受68Ga-PSMA-11 PET/CT及盆腔mpMRI检查。筛选PSMA PET/CT阴性但mpMRI阳性患者(PSMA-/MRI+),比较其PSA水平、Gleason评分等临床病理特征,并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独立预测因子。[结果] 200例中18例PSMA PET/CT阴性,mpMRI在其中17例(94.4%)检测到病灶,后经组织病理、随访影像或PSA治疗反应证实为真阳性。PSMA-/MRI+组患者PSA水平(22.6 vs. 60.0 ng/mL,P=0.002)及Gleason评分(中位数7[6,9] vs. 7[7,9],P=0.013)显著较低。多变量分析显示低PSA(OR 0.117,P=0.008)和低Gleason评分(OR 0.218,P=0.020)为PSMA-/MRI+的独立预测因子。PSA<24.05 ng/mL且Gleason<7患者中PSMA-/MRI+检出率最高(37.5%,P<0.001)。[结论] mpMRI在新诊断且PSMA PET/CT阴性的前列腺癌患者中具有显著的补充诊断价值,特别对低PSA和低Gleason评分患者尤为重要。将mpMRI纳入此类患者的诊断流程可减少漏诊风险,优化临床决策。
总结:本研究表明,对于新诊断的前列腺癌患者中,尽管PSMA PET/CT整体敏感,但存在部分患者表现为阴性,尤其是那些PSA水平和Gleason评分较低的患者。多参数MRI能有效补充检测,显著提高这部分患者病灶的检出率,避免漏诊。对于PSMA PET/CT阴性患者,结合mpMRI能更准确地实现病灶定位与分期,从而改善诊疗策略和预后评估。7. 68Ga和Al18F标记的PSMA/FAP双特异性示踪剂用于前列腺癌影像的临床前评估及首次人体研究
期刊名称: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影响因子:7.6JCR分区:Q1作者:Xinlin Wang(一作),Mengchao Cui(通讯)单位:北京市师范大学放射性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DOI:https://doi.org/10.1007/s00259-025-07591-7摘要:目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表达在前列腺癌进展过程中可能降低,影响PSMA靶向影像的效果。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作为肿瘤微环境中的关键成分,提供了补充的影像靶点。本研究开发并评估了基于联苯骨架的PSMA/FAP双特异性示踪剂,以改善前列腺癌的PET检测效果。方法:利用重组PSMA和FAP蛋白测定前体及非放射性标准品的结合亲和力。采用22Rv1(PSMA阳性)和U87MG(FAP阳性)异种移植模型进行PET/CT成像。两例前列腺癌患者接受[18F]AlF-NOTA-PSFA-1和[68Ga]Ga-PSMA-11的临床比较。结果:所有前体及非放射性标准品对PSMA和FAP均表现出高亲和力(Ki分别为0.13-4.86 nM和0.012-0.40 nM)。其中[18F]AlF-NOTA-PSFA-1在两种模型的肿瘤中表现出最高摄取量及良好滞留。与[68Ga]Ga-PSMA-11相比,[18F]AlF-NOTA-PSFA-1在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显示更高病灶摄取、降低非靶器官背景积累及更优影像质量。结论:本研究开发的基于联苯的双特异性示踪剂具备高肿瘤亲和力、延长滞留时间及明显减少肾脏摄取的优势。[18F]AlF-NOTA-PSFA-1为最有潜力的候选者,在临床前及首次人体研究中均优于[68Ga]Ga-PSMA-11。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6690970。总结:该研究针对前列腺癌影像诊断面临的PSMA表达降低问题,设计了结合PSMA和FAP双靶点的联苯骨架示踪剂。体内外实验显示这些示踪剂对两种靶点均有高亲和力,尤其是[18F]AlF-NOTA-PSFA-1在肿瘤中的摄取和滞留优异,且降低了非靶器官的放射性积聚。首次人体研究进一步证明其在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影像效果优于传统[68Ga]Ga-PSMA-11,提示该示踪剂有望改善前列腺癌的PET成像诊断效果。其他类:1. 国家癌症研究所关于生化复发性前列腺癌临床试验设计的工作组建议
期刊名称:J Clin Oncol影响因子:41.9JCR分区:Q1作者:David J Einstein(一作),Ravi A Madan(通讯)单位:Center for Cancer Research,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Bethesda, MDDOI:https://doi.org/10.1200/JCO-25-01693摘要:[目的] 生化复发(BCR)前列腺癌在根治性手术和/或放疗后复发的病例,受益于超灵敏下一代成像技术的推动,成为临床研究热点。大多数III期临床试验聚焦于传统影像定义的转移性疾病。尽管新影像技术出现,转移性疾病临床试验原则不适用于未来BCR试验。[方法] 2024年11月13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召开工作组会议,讨论命名法、基线数据采集标准、影像要求、高风险人群界定、转移治疗或激素治疗需求、生活质量考虑及试验终点。[结果] 工作组提出“PSMA+BCR”新术语,指仅通过PSMA PET检测到的复发性前列腺癌,区别于传统影像定义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建议高风险BCR定义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倍增时间≤6个月,影像检查结果不影响此界定。提出基线数据和影像采集建议,系统治疗和转移导向治疗非控制组强制性。讨论了新型终点和生活质量指标。[结论] 此工作组建议为未来BCR临床试验提供设计框架,强调与传统转移性疾病的区别,倡导探索治疗去强度化以降低毒性,适应该相对缓慢进展疾病状态。
总结:本文介绍了国家癌症研究所生化复发性前列腺癌工作组对临床试验设计的最新建议,提出了PSMA PET成像识别的“PSMA+BCR”新概念,并建议以PSA倍增时间≤6个月定义高风险患者。工作组强调基线数据和影像采集标准,认为系统治疗及转移导向治疗非必需,提倡未来试验关注降低治疗强度以减少毒副作用,区分传统转移性前列腺癌,指导未来BCR临床试验设计。2. 社区因素与县级癌症筛查、患病率及死亡率的关系研究
期刊名称:JAMA Network Open影响因子:9.7JCR分区:Q1作者:Alexandra R Drake(一作),Elizabeth Y Rula(通讯)单位:Harvey L. Neiman Health Policy Institute, Reston, VirginiaDOI:https://doi.org/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37690摘要:[重要性] 美国各县的癌症筛查、患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差异,但与这些差异相关的社区因素尚不清楚。[目的] 评估多种社区指标在解释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的县级筛查、患病率和死亡率差异中的相对重要性。[设计、地点和参与者] 采用地理空间横断面分析,利用随机森林算法估计24项社区因素(包括健康行为、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对癌症相关指标的解释作用。癌症筛查和患病率基于2020年代表性5% Medicare受益人样本,死亡率数据为2016-2020年国家癌症研究所的5年平均值。[主要结果] 肺癌和结肠癌死亡率的最重要因素是吸烟率,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死亡率则是非西班牙裔黑人比例。患病率和筛查的关键因素因癌种不同而异。无保险率、失业率、不良饮食接触和身体健康状况分别是四种癌症患病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筛查率则分别受西班牙裔人口比例、贫困、空气污染和空气毒性癌症风险影响。环境正义指数和空气毒性风险在死亡率和筛查中作用显著。无保险率和贫困率对多个癌症指标均有重要影响。[结论] 不同癌症和结果的社区因素重要性排名不同,为精准公共卫生干预提供依据。跨癌症的高排名因素如无保险率,是未来研究和政策调整的重要目标。总结:本研究通过分析美国各县多种社区因素,揭示了影响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筛查率、患病率及死亡率的关键因素。吸烟率和非西班牙裔黑人比例对癌症死亡率影响最大,而无保险率、贫困、环境污染等则分别对患病率和筛查率有显著影响。结果强调不同癌症及指标需不同的社区干预策略,提示无保险率等因素是跨癌症关注重点,为精准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3. 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趋势、基因组见解及优化管理的未来方向
期刊名称:J Natl Cancer Cent影响因子:9.4JCR分区:Q1作者:Zhongyuan Wang(一作),Dingwei Ye(通讯)单位:复旦大学上海肿瘤中心泌尿外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DOI:https://doi.org/10.1016/j.jncc.2025.05.002摘要:近年来,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与西方人群相比,中国患者更常在晚期甚至转移阶段被诊断,生存率较低。这种差异源于流行病学模式、分子特征以及医疗系统的独特性。现有的治疗策略多基于西方数据,难以完全适应中国患者的生物学和临床现实。本文综述了中国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基因组改变、临床表现及治疗差异,强调需制定适合本土的筛查方案、推进精准医疗、实施区域性预防和早诊项目,同时加强临床试验参与和转化研究,尤其在多组学和生物标志物发现方面。通过将科学创新与本地医疗需求结合,中国有望优化前列腺癌管理,提升患者预后,减少差异,并推动精准肿瘤学的全球进展。总结:本文系统评述了中国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上升趋势及其分子特征与西方的差异,指出中国患者多在晚期确诊,生存率较低。当前治疗策略主要基于西方经验,缺乏针对中国患者的个性化方案。作者强调需发展符合民族特点的筛查和精准医疗策略,推广早期预防和检测,同时提升临床试验和转化研究水平,以弥补现有差距,改善患者结局,推动中国前列腺癌管理向精准化方向发展。4. 前列腺癌中三级淋巴结构的空间与成熟异质性塑造免疫微环境及疾病进展
期刊名称:J Natl Cancer Cent影响因子:9.4JCR分区:Q1作者:Zhongyuan Wang(一作),Wenhao Xu(通讯)单位:复旦大学上海癌症中心泌尿外科DOI:https://doi.org/10.1016/j.jncc.2025.06.003摘要:【背景】三级淋巴结构(TLS)是由慢性炎症诱导形成的异位淋巴聚集体,已成为多种癌症中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和抗肿瘤免疫的调节者。然而,TLS在前列腺癌(PCa)中的空间分布、成熟度异质性及其预后和免疫学意义尚不明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多光谱荧光免疫组化及空间多组学分析评估TLS异质性及其与肿瘤微环境免疫成分的关系。通过TCGA和复旦大学上海癌症中心701例前列腺癌患者队列分析预后意义。利用CellTreck及稳健细胞类型分解算法解析TLS区域内细胞共定位、细胞间通讯及配体-受体特征。【结果】约20%患者检测到TLS,肿瘤内TLS(intra-TLS)发生率为肿瘤周围TLS(peri-TLS)两倍,intra-TLS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更长。intra-TLS更成熟,表现为T效应细胞浸润增加、干扰素通路激活、滤泡树突状细胞与B细胞簇形成。成熟TLS较幼稚TLS显示PD-L1表达降低、调节性T细胞浸润减少及高内皮小静脉密度升高,提示免疫活跃微环境。空间多组学揭示成熟TLS免疫细胞多样性和HEV密度丰富,细胞通讯分析发现CCL5+树突状细胞与ACKR1+激活B细胞间显著相互作用,反映成熟TLS增强抗原呈递及B细胞驱动免疫反应。【结论】TLS的空间分布和成熟度异质性与前列腺癌肿瘤微环境的活化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为基于免疫的精准分层及治疗提供新见解。
总结:本研究揭示了前列腺癌中三级淋巴结构(TLS)的空间分布和成熟度存在显著异质性,肿瘤内部成熟TLS更常见且与更好的疾病无进展生存相关。成熟TLS通过增强T效应细胞浸润、激活免疫通路及促进高内皮小静脉形成,塑造出更活跃的抗肿瘤免疫微环境。空间多组学和细胞通讯分析进一步显示成熟TLS能有效协调抗原呈递和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这些发现为理解前列腺癌免疫微环境提供了重要基础,并有助于推动免疫治疗的精准应用。5. 昼夜节律紊乱对癌症风险的多方面影响:见解与经济影响的系统综述
期刊名称:J Natl Cancer Cent影响因子:9.4JCR分区:Q1作者:Vicente Javier Clemente-Suarez(一作),Jose Francisco Tornero-Aguilera(通讯)单位:Faculty of Medicine, Health and Sports, Universidad Europea de Madrid, Madrid, SpainDOI:https://doi.org/10.1016/j.jncc.2025.04.005摘要:[背景] 昼夜节律紊乱已成为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机制包括激素失衡、DNA修复受损、免疫抑制和代谢失调。现代社会模式如轮班工作、夜间人造光照和不规律睡眠加剧了这些风险。[方法] 本系统综述依据PRISMA指南,筛选了2003年至2023年间超过500篇相关文献,重点为流行病学和机制研究,使用Newcastle-Ottawa量表评估质量。[结果] 纳入75篇高质量研究,强证据显示昼夜节律紊乱与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直肠癌相关,黑色素瘤和膀胱癌证据有限但正在增加。机制涉及褪黑素抑制、CLOCK和BMAL1基因失调、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及代谢失衡引起的慢性炎症。夜间光照和长期夜班工作为主要风险因素。经济分析显示在轮班工作行业中医疗和生产力损失显著。[结论] 昼夜节律错位是癌症发生及其经济负担的重要但常被忽视的因素,需通过调节班次、减少夜间光照和推广时间疗法等公共卫生策略加以应对,未来研究应关注性别差异、暴露测量改进及低中收入国家的相关研究。总结:该综述系统评估了昼夜节律紊乱与癌症风险间的联系,确认了其对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直肠癌的强影响,并揭示了涉及激素、免疫和代谢多个机制。夜班工作和夜间光照是主要风险因素,且此类紊乱带来显著经济负担。文章强调公共卫生干预的重要性,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特别是性别差异和全球多样性视角。6. PHF19-YTHDC1凝聚体切换EZH2介导的基因抑制为激活,促进前列腺癌进展
期刊名称:Proc Natl Acad Sci U S A影响因子:9.1JCR分区:Q1作者:Shuai Yuan(一作),Hailiang Hu(通讯)单位: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循证与转化医学中心,湖北省泌尿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DOI:https://doi.org/10.1073/pnas.2510386122摘要:EZH2是PRC2复合物的核心组分,通过三甲基化组蛋白H3K27来沉默基因表达。然而,在晚期前列腺癌中,EZH2的高表达与其抑制基因的H3K27me3活性不符。研究发现,PRC2辅助亚基PHF19的长异构体PHF19L在晚期前列腺癌中高表达,促进肿瘤进展和激素治疗耐药。机制上,PHF19L通过YTHDC1被修饰的m6A新生RNA招募,形成液态类似的YTHDC1-PHF19L凝聚体,将EZH2从染色质上拉离,导致H3K27me3沉积减少,从而激活EZH2抑制的基因表达。研究揭示了一种通过生物大分子凝聚体调控EZH2基因沉默向激活转变的机制,促进前列腺癌进展。总结:本研究发现PHF19L与YTHDC1通过结合m6A修饰的新生RNA形成液态凝聚体,导致EZH2从基因组染色质上脱离,减少H3K27me3标记,从而使EZH2本应抑制的基因被激活。这种机制解释了晚期前列腺癌中EZH2高表达但基因抑制功能减弱的现象,揭示了肿瘤进展和激素耐药的新机制,提示PHF19-YTHDC1凝聚体可能成为治疗靶点。7. 生物衰老在首发癌症中的特征:基于英国和香港两大队列的泛癌症分析
期刊名称:BMC Medicine影响因子:8.3JCR分区:Q1作者:Yongle Zhan(一作),Rong Na(通讯)单位:Medical Center On Aging of Ruijin Hospital, MCARJH,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ChinaDOI:https://doi.org/10.1186/s12916-025-04409-z摘要:[背景] 衰老是癌症的主要风险因素,但不同癌种的生物衰老特征及其与遗传风险的相互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描绘不同癌症的生物衰老谱系,并探讨衰老与癌症的双向关系。[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来自英国生物库(UKB)的414,599名参与者和香港医院管理局电子健康记录数据库(EHR-HK)的83,788名参与者。采用多变量Cox和逻辑回归模型评估生物年龄加速(BioAgeAccel)与特定癌症的关联。在UKB队列中计算癌症多基因风险评分(PRS)和人群归因分数(PAF),量化衰老和遗传对癌症发生和死亡的贡献。利用嵌套的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探索衰老与癌症的因果关系。[结果] 与无癌者相比,UKB中肝癌患者生物年龄加速显著(平均差5.9岁),EHR-HK中食道癌患者最为突出(18.4岁)。5年BioAgeAccel增加与整体癌症风险升高相关,UKB中白血病风险最高,EHR-HK中食道癌风险最高。PAF显示,BioAgeAccel对肺癌发病和死亡的贡献分别为47%和60%,超过遗传风险。遗传与衰老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结直肠癌、肺癌和非黑色素皮肤癌。双向孟德尔随机化证实肺癌、女性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衰老与癌症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结论] 本泛癌症研究揭示了生物衰老与癌症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尤其在肺癌、前列腺癌和女性乳腺癌中表现明显,且存在种群特异性和遗传协同效应,提示针对衰老的策略可能在癌症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本研究通过分析英国和香港两大人群队列,揭示了不同癌症类型中生物年龄加速的差异及其与遗传风险的相互作用,发现生物衰老对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和死亡贡献超过遗传因素,且衰老与癌症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这为基于衰老机制的癌症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视角。8. 医疗补助扩展与美国COVID-19大流行期间癌症诊断分期的变化关系
期刊名称:J Natl Cancer Inst影响因子:7.2JCR分区:Q1作者:Xuesong Han(一作),K Robin Yabroff(通讯)单位: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tlanta, GA, United StatesDOI:https://doi.org/10.1093/jnci/djaf227摘要:[背景] 美国COVID-19大流行期间,尤其是早期癌症出现了大量漏诊。根据《平价医疗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实施的医疗补助扩展(Medicaid expansion)有助于缓解因疫情引发的经济和就业不稳,促进癌症的及时检测。本研究探讨了医疗补助扩展与疫情期间癌症诊断分期变化的关联。[方法] 利用国家癌症数据库中2018-2022年1844515名18-64岁新诊断癌症患者数据,采用差分中的差分(DD)方法比较医疗补助扩展州与非扩展州早期(I/II期)癌症诊断比例的变化,调整多种社会人口学和癌症类型因素。[结果] 医疗补助扩展与18-44岁人群(DD=1.26)、男性(DD=0.61)、高合并症负担患者(DD=1.51)、学术医疗机构就诊患者(DD=0.55)及前列腺癌患者(DD=1.52)早期癌症诊断比例下降幅度较小显著相关。[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医疗补助扩展在疫情期间对早期癌症诊断具有保护作用,提示未扩展医疗补助的10个州政策制定者及公众应关注医保覆盖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尤其在联邦医疗补助计划和覆盖即将大幅削减的背景下。总结:本研究通过比较医疗补助扩展州与非扩展州疫情期间癌症早期诊断比例变化,发现医疗补助扩展能够减缓疫情导致的早期癌症漏诊,特别是在年轻人、男性、高合并症负担患者及特定癌种中表现明显。这提示医保政策对保障公共健康及癌症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疫情和经济不稳定的环境下,医疗补助扩展为患者提供了重要的诊疗保障。
THE END
注:本文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资讯前沿,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本平台不推荐任何未获批的药品/适应症使用。
点点 转发,转发给你想要分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