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1982-06-16 |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1981-12-24 |
靶点-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1981-01-01 |
阿戈美拉汀片在健康受试者中单中心、开放、随机、单剂量、两制剂、四周期、完全重复交叉空腹和餐后状态下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主要目的:比较空腹和餐后给药条件下,沈阳福宁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的阿戈美拉汀片(25mg)与Les Laboratoires Servier持证的阿戈美拉汀片(25mg,商品名:维度新®)在健康成年人群中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差异,评价其生物等效性。
次要目的:评价空腹和餐后给药条件下,沈阳福宁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的阿戈美拉汀片(25mg)与Les Laboratoires Servier持证的阿戈美拉汀片(25mg,商品名:维度新®)在健康成年人群中的安全性。
本试验旨在研究健康受试者单次空腹和餐后口服沈阳华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研制、沈阳福宁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10 mg)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H. Lundbeck A/S生产的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来士普®,10 mg)为参比制剂,比较两制剂中的药动学参数,评价两制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并观察两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
盐酸曲唑酮片在健康受试者中单中心、开放、随机、单剂量、双周期、双交叉餐后状态下的
生物等效性试验
主要目的
比较餐后给药条件下,沈阳福宁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的盐酸曲唑酮片(50mg)与オルガノン株式会社持证的盐酸曲唑酮片(50mg,商品名:RESLIN®)在健康成年人群中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差异,评价其生物等效性。
次要目的
评价餐后给药条件下,沈阳福宁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的盐酸曲唑酮片(50mg)与オルガノン株式会社持证的盐酸曲唑酮片(50mg,商品名:RESLIN®)在健康成年人群中的安全性。
100 项与 沈阳华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沈阳华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编者按:本文来自动脉网,作者牟磊;赛柏蓝授权转载,编辑yuki01“退货率”40%?2024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市场格外火热。有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药企共完成94笔license-out交易,总交易金额高达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其中首付款41亿美元,同比上涨16%。图1:2018-2024年中国药企licence-out交易数量及首付款(数据来源:医药魔方)进入2025年,这一势头仍在延续。据悉,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已出现超20笔涉中国药企全球授权的交易,包括罗氏豪掷超10亿美元淘金信达生物,乐普生物就一款临床前ADC与ArriVent达成一笔超12亿美元的重磅合作等。在专利悬崖压力下,海外大药企当前对中国创新药空前热情,并计划进一步“扫货”。这意味着,BD交易有望在今年再创新高。一片热闹之中,不少国内药企已经尝到了甜头。比如映恩生物成立仅六年,license-out已卖出超60亿美元,推动其在近期成功登陆港交所,并以113%的涨幅创下18A企业历史最高纪录;还有百利天恒,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大幅增长575%来到37.08亿元,这离不开一笔史诗级BD——2023年年底,BMS就BL-B01D1与百利天恒达成了总交易额84亿美元的天价协议,光首付款就高达8亿美元。但与此同时,BD失败的消息同时也在传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4月20日,在2020年已完成的62起license-out交易中,目前有25起已明确终止合作,“退货率”为40%。2021年和2022年的“退货率”当前也达到20%左右,且有不少都是在今年宣布“分手”,比如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以及石药集团的ADC项目EO-3021等。经历过去两年疯狂的BD浪潮之后,国产创新药也来到了“清算”阶段。图2:2020-2024年中国药企licence-out“退货”率(截至2025.04)02“分手”,很难体面进入2025年,国产创新药在BD层面的纠纷就一直不断。2月,诺和诺德指控亨利医药涉嫌欺诈;3月,三叶草收到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书面通知要求单方面终止预购协议并退还预付款;此外,石药与Elevation Oncology及诺诚健华与渤健等也都因为“分手”出现了摩擦。有资深投资人表示,“毕竟是几亿甚至是高达几十亿美元的合作,所以一旦出现问题,想要和平解决并非易事。”到底是因为什么让双方最终走到“分手”这一步?首先是后续临床数据欠佳。以最近终止合作的石药与Elevation为例,2022年7月,Elevation以近12亿美元总价从石药引进Claudin18.2 ADC项目EO-3021/SYSA1801,但不到三年后,其美国临床一期数据显示ORR仅22.2%,与初期47.1%的数据差距较大,无法再向下推进。图3:全球CLDN18.2 ADC研发管线(数据截至2024.05)其次是管线竞争格局千变万化。2024年8月,默沙东宣布退回科伦博泰SKB315的权益,虽然该靶点备受期待,但截至2024年4月,全球已有4款Claudin18.2 ADC进入临床Ⅲ期,目前还处于Ⅱ期的SKB315显然不具备优势。有资深投资人表示,“对于一些同质化竞争激烈、临床进度滞后的靶点,海外药企宁可放弃首付款,也会果断选择终止合作。”此外还有买方自身战略调整。以Coherus为例,2024年1月其选择“退货”君实生物JS006,而这其中的导火索源于一次收购,2023年9月,Coherus收购了SurfaceOncology,在重新清点管线后,为将资源分配给管线中最有前途或最具竞争力的候选产品,Coherus认为,终止与君实生物在TIGIT项目上的合作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事实上,在当前市场寒冬下,买方战略调整只会更加直接、迅速。最后是政策层面变化。以首个闯关FDA的国产PD-1信迪利单抗为例,这原本是一笔跨时代的BD交易,但在2022年12月还是无奈按下了暂停键,礼来将权利退回给信达生物。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在于FDA拒绝信迪利单抗治疗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在美上市申请,认为该申请仅基于在中国进行的Ⅲ期临床,不足以在美国获得批准。但舆论却站在了另一边,因为信迪利单抗在美国获批之后,将比现有的同类产品价格降低40%。除此之外,行业风口的转移以及同质化竞争引发的内卷旋涡等,也会促使BD合作的泡沫破裂。不难发现,虽然“退货”的理由各有不同,但其实都可以归纳为一个关键因素,即生存焦虑。03“退货”后失去的不仅仅是钱据SRS ACQUIOM统计,2023年我国创新药里程碑达成率仅为22%,并且阶段越往后,达成率越低。图4:生物制药领域2023年年中到期的各研发阶段里程碑事件达成情况(图源:研发客)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国产创新药最后只能拿到首付款,而首付款恰恰是最低的一笔收入。我国创新药License out长期遵循“高总金额、低首付”的叙事逻辑,所以首付款往往只占到总交易额的2%~5%左右,以石药集团Claudin 18.2 ADC为例,其与Elevation的合作首付款仅2700万美元,后续的11.6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需要跨越三期临床试验到商业化阶段才能获得。对此,某药企负责人谈道,“作为‘甲方’的MNC,始终掌控着交易的核心话语权。再加上国内药企都渴望与MNC合作来换取现金流,所以在交易的过程中更容易妥协,因而造成首付款金额普遍较低。但这对于MNC来说,则是利好,因为当项目推进受阻时,其只需要付出极小的代价。”对国内药企而言,合作终止后,突然停止的管线以及市场信心崩盘等,同样是亟待收拾的残局。2023年9月,I-Mab发布公告,全面终止与艾伯维就CD47单抗在研药物——来佐利单抗(lemzoparlimab)等产品的合作协议。作为一家尚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的创新药企业,I-Mab的现金流严重依赖BD收入,但随着艾伯维退出,其只有通过砍管线来勉强度日。到2024年7月,I-Mab创新管线仅剩3条;2025年1月,其又宣布暂停开发CD73单抗Uliledlimab(尤莱利单抗)。某资深投资人谈道,“对一家‘硬实力’还不够强的biotech来说,一款产品在需要大量烧钱的阶段时,合作被终止就等于提前‘死亡’。一是突然没了现金流来源;二是其市场信心会严重受挫,后续只有在临床试验中披露非常好的数据时,才能够再度找到‘买方’,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买卖双方风险承担不对等,于是,“NewCo”模式开始脱颖而出。据统计,2024年中国创新药企通过NewCo模式达成的交易金额已突破600亿元,较2023年增长54%。进入2025年,NewCo模式仍然保持高增长态势,光是在今年1月,就已经有5家公司通过NewCo模式成立。 图5:NewCo模式与License-out模式差异对比与传统license-out相比,NewCo模式最明显的差异在于买卖双方更深度绑定。因为它完全脱离主体,需要重新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并由买卖双方共同运营,这与license-out将所有决定权都交由MNC相比显然更加合理,其不仅可以规避风险,同时也可以将利益最大化和长期化。国内药企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以康诺亚为例,过去半年,其已经快速完成了3笔NewCo交易,潜在总金额11.4亿美元,占其总营收的比例高达95%。而能有如此表现,这与其战略选择不无关系:通过快速临床推进建立数据壁垒,以灵活授权交易获取生存资源,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国际化和平台化转型。04保持理性切忌将BD当做“救命稻草”不少行业人士推测,经过这两年汹涌的海外BD浪潮之后,未来几年国产创新药“退货”事件会愈发增多。这并非危言耸听,在欧美成熟市场,创新药交易的变换更迭屡见不鲜。据Cotellis数据库,FDA批准的新药中,80%的新药都经过一次或一次以上的交易。这也就是说,“被退货”其实才是大概率事件,这与创新药“九死一生”的定律十分契合。有资深投资人认为,“BD本身就像在‘赌石’,尤其是当前越来越多的交易开始聚焦在早期甚至超早期管线,这一特性会体现地更为明显。毕竟早期分子面临的变数非常多,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立马终止,即便是像辉瑞这类头部MNC,其临床成功率也不到5%。”在一片热闹之中,国内企业更要理性看待BD的本质。图6:中国创新药融资总金额与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对比(数据来源:医药魔方)一方面,在退出与生存压力并重的市场环境之下,BD的确可以解燃眉之急,甚至是帮助一部分国内药企逆天改命。华泰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1-11月我国创新药BD的首付款高达62.73亿美元,比企业直接融资金额的39.77亿美元多出近一倍,BD显然已经成为国产创新药最重要的现金流来源。但另一方面,能够被BD并不意味着完美结局,因为其不仅要面临被抄底的境遇,同时还要承受与MNC交易带来的巨大对赌压力。事实上,在无比考验长期主义的创新药领域,比起license out刚开始市场反应的急不可待的欣喜,随后的困难与挑战反倒更值得警惕,尤其是在“关税战”愈演愈烈的当下,海外交易的不确定性会更强。BD应该是一种权衡利弊后的选择,而不是“病急乱投医”的尝试。下一步,国产创新药想要成功出海,一定需要新东西证明自己,比如领先全球的研发进度,或对标全球更优的临床数据,再或大幅领先的全球销售额等。这实际上就是创新药亘古不变的市场逻辑,即过硬的临床数据以及巨大的商业化前景。只有这样,即使面临“退货”,也有再度出售的机会和底气。END内容沟通:郑瑶(13810174402)
环球视野,深度视角各位亲爱的股东,大家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华大智造2024年年报发布了,除了数字,我觉得有些东西想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顺便,也给华大智造敲敲边鼓,别让他松了劲。同样的,短期的2025Q1财报我们也会略微涉及,略微扩展下。我们将从3个方面来聊聊华大智造:第一,核心指标、核心业务概况;第二,华大智造2.0框架初具雏形;第三,华大智造短、中、长期发展展望。(省流版直接到文末看结论:咬定青山,一争长短!华大智造到底行不行,我们分短期、中期、长期来看。)反正市场的共识已经给出来了,今天一开盘就涨了起来...#01尚能饭否?2024年宏观环境什么德行大家都懂,达安基因巨亏、迪安诊断巨亏、金域巨亏...就连一贯稳健的艾德生物,都出现了净利润负增长的情况。下游应用端如此,上游测序仪、试剂端必然受到影响。我们把视线缩窄到测序仪上,华大智造的主要竞争对手Illumina因美纳2024全年营收43.32亿美元,下滑2.4%。且,大中华区营收3.08亿美元,大幅度下滑近20%。这不禁让人为华大智造捏了把汗...不过,结果还好。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30.13亿元,同比增长3.48%.华大智造2024年亏损6.01亿元,相较于去年收窄。核心业务基因测序仪收入23.48亿元,同比增长2.47%。测序仪器设备收入9.60亿元,同比增长6.92%。测序试剂耗材业务收入13.73亿元,同比增长1.43%。试剂耗材增长略缓,但是仍然符合我们的认知。还是以Illumina为例,整体而言2024年试剂耗材的增长就是在放缓的。这与宏观环境的客观事实也相符,如果华大智造的试剂耗材暴增反而不正常。华大智造全球装机量近1270台,占全球装市场份额28.2%。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接近Illumina 2024年的1646台了,非常难得。其中中国新增装机量超1000台,连续3年占据新增测序仪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这里面DNBSEQ-G99增长明显,2024年相关收入增长63.53%。其相关试剂增长更是达到惊人的136.97%,成为测序仪中的“爆款”。这也符合测序仪中小通量去中心化的趋势,从长远来看也能维持客群的韧性。2025年初DNBSEQ-E25拿到NMPA三类医疗器械证,配合tNGS/mNGS以及其他小通量、快交付场景的完善,可以期待一下它的表现。我们可以从这里得到初步验证:在2025年1月5日就已经有20余家公司与华大智造达成了关于DNBSEQ-E25的合作意向。好,我们一句话总结下:2024的华大智造亏损收窄、营收增长、中小通量测序仪放量迅猛。不仅是“尚善饭”,还正处于当打之年。当然,仅仅这些华大智造这科创板也白上了。从我们的观察来看,华大智造似乎在打造2.0版本的华大智造增长框架。这对于我们怎么看华大智造的未来非常重要,如果只是单纯把华大智造当成一家测序仪公司,那未免太小看他了。#02雏形初现华大智造在试图构建一个由SEQ ALL全读长测序+GLI智能自动化+OMICS 多组学产品与新业务组成的2.0版本增长引擎。其中,SEQ ALL我们已经很熟悉了。简单说,就是长短读长测序仪。2024年引入纳米孔测序仪,装机量近90台,招投标市场份额超10%。随着纳米孔测序仪成本的下降、新场景逐步挖掘,华大智造这种全球唯一一个手握长短读长的企业必然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实验室自动化我们都很熟悉了,无非几个机械臂、工作站嘛。而华大智造的智能自动化GLI(Generative Lab Intelligence)将整合进AI的能力,让实验室自动化升格为实验室智能自动化。自动化解决的是体力问题,GLI则是智力体力的融合扩展。上图我们就能看到,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GLI已经具备了以往难以想象的能力。调度实验、跟踪异常、数据分析解读等很可能都不需要人来干预,大模型加持下,未来智慧实验室还将持续进化。2024年,自动化这部分的收入达到2.09亿元,剔除新冠影响增长36.69%。我们引用华泰研究的一张图,华大智造的产品已经从实验室自动化的3.0向4.0挺进,并且已经能够实现部分4.0智能化功能了。这未来的想象空间还是值得期待的。OMICS多组学是指单细胞组学、时空组学和其他的新业务,比如微针采血、掌上超声、超低温样本库等。与既有业务结合紧密的单细胞组学和时空组学业务,华大智造有DCS Lab组团推广,仅仅2024年一年宣布的DCS Lab就有19家。2025年由于中美关税战(虽不确定最终如何发展),但10x Genomics/Illumina/Akoya的单细胞、空间生物学产品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从客观上为华大智造带来了机遇。哟,咱这空间生物学终于入了HCA的法眼再说,华大智造做得也不错,时空组学Stereo-seq都被纳入HCA的合作伙伴,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单细胞也是如此,其相关收入同比增长达到惊人的171.98%。2024年,新业务收入达到4.0亿元,剔除新冠因素同比增长57.07%。至于其他关联不大的业务,个人认为这是在下闲棋。指不定在未来哪个时候,就变成了神之一手。盘完这3条线我们基本可以弄清楚华大智造2.0的思路。以核心测序业务为基础,保证基本盘不丢,聚焦当下;智能自动化既有业务结合新的AI.技术提升附加值,简而言之就是整合、提升,聚焦近未来。多组学新业务则是负责探索新的方向,为华大智造的未来储备、探索新的增长极,投资远期未来。那么,咱们就来展望下未来。#03展望未来华大智造在生命科学公司里面有着独特的地位,他带来的测序普及化,奠定了诸如蛋白组学、空间生物学等技术领域的基础。我们站在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路口,对于华大智造的展望我觉得可以从短、中、长三个周期来看待。短期来看:Illumina测序仪被禁、关税战引发的国内换机潮催化。为了防范断货风险和规避设备、试剂价格上升,必然使国内一批原进口产品用户的切换。这种用户是对价格、供货安全性敏感型,且已经接受国产产品只差临门一脚。大家需要注意,Illumina被纳入实体清单是2月4日,而关税战是在4月份。我们还必须意识到,Illumina的试剂并未被禁止销售,且Illumina的供应链是全球布局的。更别说国内还有很多其 OEM 的合作企业...他们似乎受到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华大智造短期获益更多的是体现在撬动客户意愿上,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体现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25Q1的华大智造还没有来得及体现这种趋势就是这个原因,估计可能要到Q3或者Q4才能看到表现。顺便说一嘴,华大智造的宣传资料也没藏着掖着,醒目的位置给出来了...好评...2025Q1亏损缩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下降也值得肯定。中期来看:中美博弈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引发的生命科学工具产业中期格局转换。打造中国生命科学工具的韧性供应链可能已经是共识了,曾经的“造不如买”时代很有可能不会再有了。因此,华大智造的中期增长重心是测序仪的全面国产替代,而华大智造是全球唯一一个能够提供长读长+短读长的供应商,这种稀缺性很可能会被逐步证明。另外,GLI智能自动化和多组学两个维度的增长助力也会让华大智造获益,这两块业务都看到了大幅增长,第二曲线态势已经逐步清晰了。AI加持下的GLI智能自动化业务还会抬升解决方案的附加值,华大智造在行业内的产品力和综合优势就显得更为独特了,未来的想象空间可以期待下了。这个阶段的另一个特征是海外市场对华大智造和中国生命科学产品的逐步接纳,因此,海外市场的占比可能会逐步提升。2024年华大智造的海外测序仪收入达到7.41亿元只是起点。长期来看:中国智造冲击高端也是必然,华大智造作为其中一员,已经变成了“me better”更好的选择。科学仪器,决定的是一个国家科研的上限。《三体》中,锁死人类科技是通过干扰最为先进的科研装置-粒子加速器。长期来看,生命科学仪器必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未来中国制造升级的关键节点。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础,也是摆脱低端制造的必然之路。#04最后因此,未来中国诞生自己的ThermoFisher、Bruker,是一种必然。放一张Thermo Fisher的图,自上市以来公司股价上涨200倍,还不算分红。那么,既然华大智造已经是先发者,不妨把他看成一个强有力的候选人。对于华大智造来说,需要的是要稳住“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而,一个必答题给到了我们:敢不敢押注中国智造的未来?END小编在这里!星球在这里!各位股东看了么?赞了么?转发了么?别忘了点赞。谢谢!所有内容均不作为投资建议,信息均来自公开资料,星球更新更快。近期文章:真实的商战总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金域医学2024:哥们你是怎么做到的?迪安诊断2024:事到如今,先涨薪分红吧艾德生物2024:龙头也难Caribou Biosciences麻了!停管线,停临床前研发,再裁员32%NMPA WARNING:中国暂停印度VITAL LAB 地高辛原料药进口相关资料:注1:华大智造财报注2:华大智造官网
2024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市场格外火热。根据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药企共完成94笔license-out交易,总交易金额高达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其中首付款41亿美元,同比上涨16%。图1.2018-2024年中国药企licence-out交易数量及首付款(数据来源:医药魔方)进入2025年,这一势头仍在延续。据悉,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就已经出现了超20笔涉及中国药企全球授权的交易,这其中就包括罗氏豪掷超10亿美元淘金信达生物,以及乐普生物就一款临床前ADC与ArriVent达成一笔超12亿美元的重磅合作。事实上,这还只是序幕,在专利悬崖的压力下,海外大药企当前对于中国创新药空前热情,并计划进一步“扫货”。这意味着,BD交易有望在今年再创新高。而在一片热闹之中,不少国内药企已经尝到了甜头。比如映恩生物,其成立仅六年license-out就已卖出超60亿美元,这推动其在近期成功登陆港交所,并以113%的涨幅创下18A企业历史最高纪录。另外吃到BD红利的还有百利天恒,2024年其不仅实现了扭亏为盈,并且净利大幅增长575%来到37.08亿元,而这离不开一笔史诗级BD——2023年年底,BMS就BL-B01D1与百利天恒达成了总交易额84亿美元的天价协议,光首付款就高达8亿美元。 图2.2020-2024年中国药企licence-out“退货”率(动脉网统计,截至2025年4月)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BD失败的消息同时也在传来。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4月20日,在2020年已完成的62起license-out交易中,目前有25起已明确终止合作,“退货率”为40%。而2021年和2022年的“退货率”当前也已来到20%左右,并且有不少都是在今年宣布“分手”,比如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以及石药集团的ADC项目EO-3021等。事实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埋在水下的还有更多。这意味着,在经历过去两年疯狂的BD浪潮之后,国产创新药当前已经来到“清算”阶段。01“分手”,很难体面进入2025年,国产创新药在BD层面的纠纷就一直不断。而在这之中,闹得最激烈的无疑是诺和诺德与亨利医药:2025年2月,诺和诺德指控亨利医药涉嫌欺诈,在2023年底达成交易前,创始人黄某故意隐瞒了ocedurenone的负面临床试验数据,因此向其索赔8亿美元。无独有偶,三叶草生物近期同样深陷BD纠纷。2025年3月,三叶草收到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的书面通知,对方声称要单方面终止预购协议,并要求三叶草退还预付款项2.24亿美元。GAVI表示,截至2025年仅收到约1200万剂疫苗,远低于合同约定数量,因此要求退还预付款。但三叶草目前拒绝退款,认为该要求缺乏依据,并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权益。除此之外,石药与Elevation Oncology以及诺诚健华与渤健等,近期也都因为“分手”有一些小摩擦。对此,某资深投资人表示,“毕竟是几亿甚至是高达几十亿美元的合作,所以一旦出现问题,想要和平解决并非易事。”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让双方最终走到“分手”这一步?无法体面的关键原因又在哪?这得从多个维度来看,首先一点就是后续临床数据欠佳。以最近终止合作的石药与Elevation为例,2022年7月,Elevation以近12亿美元总价从石药引进Claudin18.2 ADC项目EO-3021/SYSA1801,但不到三年后,其美国临床一期数据让Elevation深感失望,ORR仅为22.2%,与初期47.1%的数据差距较大,无法再向下推进。图3.全球CLDN18.2 ADC研发管线(动脉网统计,数据截止:2024.05)其次是管线竞争格局的千变万化。2024年8月,默沙东宣布退回科伦博泰SKB315的权益,虽然该靶点备受期待,但截至2024年4月,全球已有4款Claudin18.2 ADC进入临床Ⅲ期,目前还处于Ⅱ期的SKB315显然不具备优势。对此,某资深投资人表示,“对于那些同质化竞争激烈、临床进度滞后的靶点,海外药企宁可放弃首付款,也会果断选择终止合作。”然后是“买方”自身战略的调整,这也会使国产创新药被迫出局。以Coherus为例,2024年1月其选择“退货”君实生物JS006,而这其中的导火索源于一次收购,2023年9月,Coherus收购了SurfaceOncology,在重新清点管线后,为将资源分配给管线中最有前途或最具竞争力的候选产品,Coherus认为,终止与君实生物在TIGIT项目上的合作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事实上,在当前市场寒冬下,“买方”的战略调整只会更加直接和迅速。最后是政策层面的变化,这里特指“朝三暮四”的FDA。2019年,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会议上,FDA肿瘤学卓越中心主任Richard Pazdur鼓励中国制药公司为美国市场带来更多PD-1/PD-L1抑制剂,以此加大竞争,进而降低美国用药价格。但真当中国企业拿出一堆PD-1、PD-L1时,FDA又拒绝认账,开始挑各种毛病,这让国内企业始料未及。以首个闯关FDA的国产PD-1信迪利单抗为例,这原本是一笔跨时代的BD交易,但在2022年12月还是无奈按下了暂停键:礼来将权利退回给信达生物。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在于FDA碰壁——FDA拒绝信迪利单抗治疗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在美上市申请,认为该申请仅基于在中国进行的Ⅲ期临床,不足以在美国获得批准。但舆论却站在了另一边,因为信迪利单抗在美国获批之后,将比现有的同类产品价格降低40%,这显然动了默沙东等美国企业的蛋糕,因此果断选择将其挡在门外。除此之外,行业风口的转移以及同质化竞争引发的内卷旋涡等,也会促使BD合作的泡沫破裂。不难发现,虽然“退货”的理由各有不同,但其实都可以归纳为一个关键因素,即生存焦虑。02“退货”之后,失去的不仅仅是钱一旦合作终止,就意味着后续里程碑款项就成为了“过眼云烟”,这对于国内药企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据SRS ACQUIOM统计,2023年我国创新药里程碑达成率仅为22%,并且阶段越往后,达成率越低。 图4.生物制药领域2023年年中到期的各研发阶段里程碑事件达成情况(图源:研发客)这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国产创新药最后只能拿到首付款,而首付款恰恰是最低的一笔收入。因为我国创新药License out长期遵循“高总金额、低首付”的叙事逻辑,所以首付款往往只占到总交易额的2%~5%左右,以石药集团Claudin 18.2 ADC为例,其与Elevation的合作首付款仅2700万美元,后续的11.6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需要跨越三期临床试验到商业化阶段才能获得,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因为在I期就已经终止合作,所以石药最终只拿到一小部分收入。对此,某药企负责人谈道,“作为‘甲方’的MNC,始终掌控着交易的核心话语权。再加上国内药企都渴望与MNC合作来换取现金流,所以在交易的过程中更容易妥协,因而造成首付款金额普遍较低。但这对于MNC来说,则是利好,因为当项目推进受阻时,其只需要付出极小的代价。”事实上,这并不是国内药企在合作终止后唯一吃亏的地方,突然停止的管线以及市场信心的崩盘等,同样是亟待收拾的残局。2023年9月,天境生物发布公告,全面终止与艾伯维就CD47单抗在研药物——来佐利单抗(lemzoparlimab)等产品的合作协议。作为一家尚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的创新药企业,天境生物的现金流严重依赖BD收入,但随着艾伯维的退出,其只有通过砍管线来勉强度日。于是到2024年7月,天境生物创新管线仅剩3条;2025年1月,其又宣布暂停开发CD73单抗Uliledlimab(尤莱利单抗)。而接连传出的“负面”消息,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最为明显的就是后续很难再找到合适的“买方”。对此,某资深投资人谈道,“对于一家‘硬实力’还不够强的biotech来说,当一款产品在需要大量烧钱的阶段时,合作被终止就等于提前‘死亡’。一是突然没了现金流来源;二是其市场信心会严重受挫,后续只有在临床试验中披露非常好的数据时,才能够再度找到‘买方’,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买卖双方风险承担的不对等,于是,“NewCo”模式开始脱颖而出。据统计,2024年中国创新药企通过NewCo模式达成的交易金额已突破600亿元,较2023年增长54%。进入2025年,NewCo模式仍然保持高增长态势,光是在今年1月,就已经有5家公司通过NewCo模式成立。 图5.NewCo模式与License-out模式差异对比(动脉网制图)与传统的license-out相比,NewCo模式最为明显的差异就在于买卖双方更深度的绑定。因为它完全脱离主体,需要重新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并由买卖双方共同运营,这与license-out将所有决定权都交由MNC显然更加合理,其不仅可以规避风险,同时也可以将利益最大化和长期化。国内药企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以康诺亚为例,过去半年,其已经快速完成了3笔NewCo交易,潜在总金额11.4亿美元,占其总营收的比例高达95%。而能有如此表现,这与其战略选择不无关系:通过快速临床推进建立数据壁垒,以灵活授权交易获取生存资源,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国际化和平台化转型。03保持理性,切忌将BD当做“救命稻草”不少行业人士推测,经过这两年汹涌的海外BD浪潮之后,未来几年国产创新药“退货”事件会愈发增多。这并非危言耸听,但这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在欧美成熟市场,创新药交易的变换更迭早已习以为常。据Cotellis数据库统计,FDA批准的新药中,80%的新药都经过一次或一次以上的交易。这也就是说,“被退货”其实才是大概率事件,这与创新药“九死一生”的定律十分契合。对此,某资深投资人谈道,“BD本身就像在‘赌石’,尤其是当前越来越多的交易开始聚焦在早期甚至超早期管线,这一特性会体现地更为明显。毕竟早期分子面临的变数非常多,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立马终止,即便是像辉瑞这类头部MNC,其临床成功率也不到5%。”因此,在当前一片热闹之中,我们更需要理性看待BD这一事件的本质。 图6.中国创新药融资总金额与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对比(数据来源:医药魔方)一方面,在退出与生存压力并重的市场环境之下,BD的确可以解燃眉之急,甚至是帮助一部分国内药企逆天改命。近一两年,这样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数据刚好也可以验证这一点,据华泰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1-11月我国创新药BD的首付款高达62.73亿美元,比企业直接融资金额的39.77亿美元多出近一倍,BD显然已经成为国产创新药最重要的现金流来源。但在另一方面,也需要认识到,能够被BD,并不意味着完美结局,因为其不仅要面临被抄底的境遇,同时还要承受与MNC交易带来的巨大对赌压力。事实上,在无比考验长期主义的创新药领域,比起license out刚开始市场反应的急不可待的欣喜,随后的困难与挑战反倒更值得警惕,尤其是在“中美关税战”愈演愈烈的当下,海外交易的不确定性会更强,相应地,交易失败的概率也会更大。所以,BD应该是一种权衡利弊后的选择,而不是一次“病急乱投医”的尝试。下一步,对于国产创新药来说,想要成功出海,一定是需要新的东西来证明自己,比如领先全球的研发进度,或者对标全球更优的临床数据,再或者大幅领先的全球销售额等,而这实际上就是创新药亘古不变的市场逻辑,即过硬的临床数据以及巨大的商业化前景。只有这样,即使有一天被退货,也有“再嫁”MNC的机会和底气。* 参考资料:1.《中国ADC的泡沫正在破裂》——医曜;2.《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集体”被退回,行业开始最后清算?》——MedTrend医趋势;3.《假的中国创新药退货潮》——瞪羚社。*封面图片来源:123rf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近期推荐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沈阳华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沈阳华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