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申请上市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评估XNW5004片多次给药后对咪达唑仑(CYP3A4底物)和右美沙芬(CYP2D6底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开放、非随机的I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
? 评价晚期实体瘤患者多次口服XNW5004片后对咪达唑仑(CYP3A4底物)和右美沙芬(CYP2D6底物)的药代动力学影响。
次要目的:
? 评价XNW5004片联合咪达唑仑和右美沙芬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
A Phase I/II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of XNW29016 Tablets in Advanced Solid Tumors With Failed Standard Treat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haracteriz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efficacy of XNW29016 in participa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
评价XNW29016片在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瘤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及初步疗效的I/II 期临床研究
I期研究目的
主要目的: 评价XNW29016片在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瘤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确定XNW29016片的最大耐受剂量(MTD),以及II期临床研究推荐剂量(RP2D)。
次要目的:
评价XNW29016片及其代谢产物在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瘤受试者中的药代动力学(PK)特征;
评价XNW29016片在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瘤受试者中的药效动力学(PD)特征;
评价XNW29016片治疗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瘤受试者的初步疗效。
探索性目的:
分析BRCA1/2等HRR通路基因、HRD等生物标志物与疗效的相关性。
II期研究目的
主要目的:
评价XNW29016片在目标适应症受试者中的抗肿瘤疗效。
次要目的:
评价XNW29016片在目标适应症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评价XNW29016片及其代谢产物在目标适应症受试者中的PK特征。
探索性目的:
分析BRCA1/2等HRR通路基因、HRD等生物标志物与疗效的相关性。
100 项与 苏州信诺维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苏州信诺维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进入2025年,“反内卷”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关键词之一。
事实上,对于中国创新药行业而言,反内卷尤为必要,在过去的若干年以来,行业整体深受内卷之苦。
内卷的本质,是无效的过度竞争,体现在创新药行业的具象化案例,就是对于雷同管线的远超正常限度的重复建设。
2025年8月14日,科创板上市药企海创药业的一则公告,吹响了创新药研发反内卷的号角。
当天,海创药业宣布:拟暂停募投项目“创新药研发项目”HP501子项目后续的研发推进。
HP501是海创药业自主研发的一款小分子化学创新药,为尿酸盐阴离子转运体1(Urate Anion Transporter 1,URAT1)抑制剂。
根据公开信息,截至今年的6月30日,这个项目项目累计已经投入募集资金8111.25万元。
投入8000多万的在研管线,说不要就不要了。
对此,海创药业给出的原因解释是:
当前国内已有药企针对URAT1靶点的产品获批上市,并有多项围绕该靶点的II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故公司预计未来URAT1靶点领域竞争较为激烈。
为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以商业化原则为导向,经公司审慎评估,拟调整募投项目子项目的投入,不再将募集资金投入至HP501项目中。
对于海创药业给出的这个理由,只能说是人间清醒。
在高尿酸血症治疗药物的研发领域,URAT1作为肾脏中尿酸重吸收的关键转运蛋白,在体内尿酸稳态调控中扮演核心角色,因此也是近年来全球高尿酸治疗领域最热门的靶点之一。
高尿酸治疗药物的市场,确实是极其庞大的。
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显示,2020年全球高尿酸血症患病人数约9.3亿,痛风患者达2.2亿。
《2021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指出,我国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总体水平为13.3%,患病人群规模约1.77亿。
但是这个领域的在研药物的竞争也是极其激烈的。
根据相关研报信息,全球22款在研URAT1抑制剂中,15款由中国药企主导,赛道已经明显呈现拥挤的态势。
其中,由日本药企卫材研发的全球首个新一代URAT1特异性抑制剂多替诺雷(Dotinurad),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获批上市。
此外,恒瑞医药的Ruzinurad(SHR4640)是在研管线里临床进度最快的URAT1抑制剂。
2025年1月,恒瑞医药的SHR4640的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有望成为首个国产高选择性URAT1靶向药物。
除此以外,国内处于临床II/III期的同靶点药物,还包括璎黎药业的YL-90148、一品红/Arthrosi的AR882、康哲药业的ABP-671、信诺维的 XNW3009,以及此次海创药业暂停研发的HP501,等等。
至于处于I/II期的管线,那就更多了。
未来2~3年以内,随着在研管线的陆续上市,这个领域的销售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以预见的。
众多中小创新药企业,要和跨国药企和恒瑞这样的本土巨头去拼销售,又能有多少胜算?
海创药业的及时止损离场,应该说是明智之举。
因为虽然说是“暂停”,但是海创药业同时表示“不再将募集资金投入至 HP501 项目中”,剩余募集资金约1.22亿元,将继续投入到在研项目HP518和HP537中。
可以理解成,这其实就是终止研发。
海创药业的这一“壮举”,体现了创新药行业的成熟和进步。
曾经,中国药企立项开发一个管线,会习惯性地一条道走到黑,无论如何都要全力推进到新药上市阶段,
医药研究报告分享营
收集与分享全市场主流医药研究报告
每天仅需0.8元
畅享超过2000篇存量精选医药研究报告
每年新增额外500篇
今天
《苏州日报》头版关注园区
↓↓↓
全国新增创新药五分之一在园区
今年以来已有6款上市
创新策源效应不断凸显
全文如下
以政策的精准扶持加速技术迈向创新策源,以资本深度赋能驱动产业集群的聚变,今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一号产业”能级加速提升。记者从园区科技创新委员会了解到,今年,园区已有6款一类创新药获批上市,约占全国同期新增量的20%,生物医药“创新策源”效应不断凸显。
自2006年起
园区就重点布局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
着力集聚创新资源要素
至今已吸引相关企业超2000家
2024年实现产值1655亿元
今年,紧扣“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园区出台实施《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腾飞行动计划(2025-2027)》《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精准赋能产业体系升级。
《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腾飞行动计划》
提出“5511”目标
即到2027年培育5家国际龙头企业、50家细分领域领军企业、100个年销售额超亿元重磅产品、100个获批上市重点管线。
政策通过“基石投资+长期持股”模式引导国资基金支持企业融资,目标未来三年引入上级资金超50亿元,并创新“管线贷”风险补偿机制,为研发型企业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通过多元化金融支持破解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的行业痛点。
园区今年
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成果呈现爆发式增长
共有6款一类创新药获批上市
约占全国同期新增量的20%
覆盖肿瘤、代谢疾病等民生领域
↓↓↓
• 亚盛医药的利生妥(Bcl-2选择性抑制剂)为国内首个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创新药。
• 信达生物的信尔美是全球首个GCG/GLP-1双受体激动减重药物;
• 盛迪亚的艾维达为国内首款HER2突变非小细胞肺癌ADC药物,展现国产创新药国际竞争力。
如今,在全球健康版图中
“园区力量”持续彰显
资本市场的活跃表现更印证了这一实力
↓↓↓
• 上半年,赛分科技登陆科创板,亚盛医药纳斯达克上市,维昇药业港股挂牌,形成“境内+境外”资本双轮驱动。
• 帕母医疗、英矽智能、爱科诺、嘉树医疗等创新企业完成新一轮近亿元以及过亿元融资。
以人工智能深度渗透重塑研发范式
园区全力抢占
生物计算与智能医疗的产业制高点
在今年4月举办的
生物计算辅助药物研发平台交流会上
↓↓↓
• 英矽智能展示生成式AI驱动的“算法-机器人实验室”协同平台,将靶点发现到临床转化效率提升了30%。
• 镁伽科技发布的“自动化+AI+生命科学”能力生态体系,实现实验流程智能化管理,大幅降低了人为操作误差与研发成本。
这些AI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推动园区生物医药研发驶入“智能快车道”,更构建起从前沿技术研发到民生健康服务的完整智能生态,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数字动能。
▌文章来源:苏州工业园区发布
责编:于嘉敏
审核:任旭
推荐阅读
研发动态丨吉美瑞生:干细胞疗法实现60%肺纤维化面积逆转,近日已获批应用!
研发动态丨FDA批准同心医疗BrioVAD进入确证性阶段临床研究
研发动态丨信诺维:XNW28012治疗晚期转移性胰腺癌3期临床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MNC不做的领域,是否就一定没有商业价值?
近期,国产痛风新药迎来密集收获期,首先是金赛药业伏欣奇拜单抗正式获批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同时,三生制药也递交了SSGJ-613痛风性关节炎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再加上之前恒瑞医药提交上市申请的URAT1抑制剂SHR4640,一时之间,相对冷门的痛风赛道焕发了新的活力。
之所以说痛风领域冷门,在于MNC并没有在这个领域进行多少投入,按过去中国创新药跟随MNC偏好的发展模式,自然也不会参与其中。然而,随着中国创新药源头创新理念的兴起,基于真实临床需求、流行病学数据和疾病负担数据,让管线立项有了聚焦点和突破口。
国产痛风药的陆续爆发正是这个探索过程中的一小步。
01
MNC的漠视与临床需求的激增
尽管全球痛风患者数量持续攀升,但MNC的布局却十分保守。
虽然和另一大代谢疾病糖尿病类似,患者需要终身服药治疗,但痛风领域这些年来却没有诞生一款爆款单品。相比糖尿病DPP-4、SGLT2、GLP-1等多个靶点的陆续爆发,痛风领域却显得不温不火,以至于MNC对此领域的布局都显得十分意兴阑珊。
当然,这也是基于现实的考量。一方面,尽管欧美地区痛风的发病率不容小觑,可肥胖问题更为社会所关注,以美国为例,肥胖群体超过1.2亿。并且,肥胖和痛风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表明BMI超过30的肥胖症患者,其痛风发病率是常人的2倍以上,这类患者也会重点考虑减重问题。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新一代减肥药物也有一定降低尿酸的功效。
另一方面,欧美患者对于痛风的重视程度远低于糖尿病,有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痛风患者会在尿酸达标后的6个月内停药。同时,止痛药的滥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欧美患者的就诊率。治疗依从性不足的现状限制了市场空间,此前有研究机构预估,2024年全球痛风药物市场规模约为33亿美元,而糖尿病药物规模则达千亿美元,仅司美格鲁肽2024年就销售了近300亿美元。
站在MNC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开发出一款成功的减重药物,可以覆盖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多个具有市场前景的领域。同时,市场规模的巨大差异也决定了MNC没有多少开发痛风药物的商业动力。
比如阿斯利康的Zurampic于2015年底获批上市,是FDA近40年来批准的第2个痛风新药,可就在5个月后,阿斯利康就先后将其在美国市场和欧洲及拉丁美洲市场的商业权利出售。
尽管MNC对痛风领域意兴阑珊,但这并不意味着该领域就没有需求,从实际市场来看,临床需求反而相当迫切。
02
安全性问题困扰临床治疗
近2亿高尿酸血症患者深陷治疗困局。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引发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除关节损害外,还会伴发肾脏病变,以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从发病机制来看,痛风与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导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
按照治疗机制划分,痛风治疗药物主要分为急性期抗炎止痛药物、抑制尿酸生成药、促尿酸排泄药和尿酸酶类药物,只是每一类药物或多或少都有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如急性期使用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秋水仙碱等,其主要机制是快速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达到快速镇痛的疗效。只是这类药物“治标不治本”,并且可能诱发胃肠道损伤或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国内高尿酸血症治疗指南中,别嘌醇和非布司他通过抑制尿酸生成,是当前治疗复发性痛风的首选药物。可别嘌醇的使用会诱发皮疹甚至肾损伤,有研究表明别嘌醇引发的超敏反应发生率达0.4%,致死率在20%~30%之间,FDA在2019年将其加上黑框警告。非布司他则有心血管风险,在美国、加拿大及原产国日本均被添加黑框警告,原研厂商武田制药也宣布非布司他将退出美国市场。
非布司他被FDA添加黑框警告,图源FDA官网
促尿酸排泄药物如苯溴马隆则因为肝毒性问题已在大多数欧盟国家退市,国内指南虽然仍将其列为一线用药,但明确要求定期监测肝功能。另一款促尿酸排泄药物雷西纳德虽然在2015年底获FDA批准上市,但随后也因急性肾衰竭等安全性问题被黑框警告,在2019年退市。尿酸酶类药物同样因为安全性问题,并不推荐作为一线用药,仅限于难治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
如此多的安全性问题,说明当前痛风治疗领域存在深层次的供需矛盾。
其实从痛风病理机制来看,当前研究已经取得进展,成药靶点也在临床中得到充分验证,目前药物研发主要分为抑制尿酸合成、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炎症反应三条路径,对应的代表靶点分别为XO、URAT1和IL-1β,只是成药的安全性问题还有待解决。
市场亟待一款安全性和疗效都有保障的好药。
与此同时,市场也展现出对新疗法的渴求态势。如安进的Krystexxa于2022年获FDA批准后销售一直不温不火,可在2024年一举完成近12亿美元的营收,同比增长336%。在刚过去的2025Q2,Krystexxa销售3.5亿美元,同比增长19%。
痛风市场终于出现了一款超10亿美元的大单品,同时,MNC介入不多,市场有新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产创新药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此番新品获批和新药提交上市申请无疑是对该领域提前布局的回报。
03
半年一针的国产新药改变治疗格局
伏欣奇拜单抗的获批,意味着国产痛风疗法正式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参与市场竞争。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IL-1β抑制剂,伏欣奇拜单抗是国内首款且仅有的获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适应症的1类新药,该药是全球首款采用IgG4/λ亚型的全人源抗IL-1β单抗,具有高度选择性阻断IL-1β信号通路的创新机制。“一年两针”的长效治疗方案,更是为痛风患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治疗体验。
伏欣奇拜单抗获批上市,图源NMPA官网
之前的临床数据也展现了伏欣奇拜单抗的独特优势。
首先是镇痛效果,通过精准阻断 IL-1β 信号通路,在给药后6小时~72小时即显示出与激素相当的快速止痛效果;其次是疾病控制,数据显示患者单次给药后6个月内降低87%的首次复发风险;最后是安全性问题,伏欣奇拜单抗组未发生任何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特殊群体的安全性,伏欣奇拜单抗同样出色。例如患有慢性肾脏病(CKD)的痛风患者,无论是传统NSAIDs、秋水仙碱还是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都因副作用而受限使用,而伏欣奇拜单抗不以原型经过肾脏代谢,对肾脏负担较小,因此对CKD患者更具安全性。
当然,疗效是一方面,一款药是否算得上成功还要看商业化层面。
从时间周期来看,作为国内首个针对痛风急性发作的IL-1β单抗,国内尚无获批用于该适应症的生物制品,全球范围内也仅有诺华卡那奴单抗获批但并未进入国内市场。三生国健的同类产品SSGJ-613于2025年6月才提交上市申请,也就是说伏欣奇拜单抗至少会有1年多的市场独占期。
在此期间,伏欣奇拜单抗可以摸清国内自费市场现状,毕竟按当前近1万元/针的定价(一年费用近2万元),虽然仅有诺华卡那奴单抗价格的1/3左右,但相较于传统药物治疗年费用(1000元左右),算得上是大幅提升。如若自费市场表现不佳,则可以在2026年凭借临床价值和满足重大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优势争取纳入医保目录,通过降价换取放量。
此外,据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数据,伏欣奇拜单抗目前在国内登记有多项临床试验,适应症除痛风性关节炎外,还有结缔组织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病(2期)、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3期)等。从长远来看,伏欣奇拜单抗有着不错的拓展潜力。
伏欣奇拜单抗的成功上市,也为中国创新药闯出一条新的路径。有明确的临床需求、市场现有产品缺陷明显、MNC投入意愿不高、聚焦已被验证的新兴靶点、高效研发(从IND到NDA仅用42个月),从而换来细分领域的先发优势。
当然,不仅是伏欣奇拜单抗,还有一众国产管线在奋力追赶。
04
国产痛风管线进入关键期
多款国产管线以安全性为核心突破口,快速推进到临床后期阶段。
如前文所述,促进尿酸排泄的抑制尿酸转运体1(URAT1)是当前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苯溴马隆则是此靶点的代表药物。据摩熵医药数据显示,当前全球在研且推进顺利的URAT1管线约有22条,其中15条来自国内。值得关注的是,从结构来看,新一代药物均是在苯溴马隆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造,因此,安全性成了判定管线价值的重要指标。
部分URAT1管线安全性结果,数据源自摩熵医药、公开信息整理
如已经在国内获批并将于2025年下半年正式商业化的卫材的多替诺雷,尽管相较于别嘌醇,有着更好的肾脏安全性,但依然需要定期监测。
恒瑞医药的SHR4640是首个申报上市的国产URAT1抑制剂,在欧洲风湿病学大会上公布的临床3期结果显示,在经历16周治疗后,SHR4640组中有52.6%的患者sUA<6 mg/dL,优于别嘌呤组(34.5%)。同时,SHR4640组仅出现轻度或中度的不良事件。目前,恒瑞已经于2025年1月提交了上市申请,有望在2026年下半年获批。
进展较快的还有一品红的AR882,目前也推进到了临床3期阶段,得益于在苯溴马隆基础结构上的进一步优化,不仅实现了每日一次给药即可维持血尿酸正常范围,还通过改变代谢路径和产物,避免了肝毒性、肾毒性的风险,同时又能显著缩小痛风石、减轻尿酸结晶负担、减少痛风石形成及急性发作频率,在疗效和安全性上均优于现有临床一线药物。
基于良好的临床数据,FDA授予AR882快速通道资格。市场对其也有极高的期待,2025年以来,一品红股价已经涨超200%。目前,AR882国内临床3期试验已入组超过50%的受试者,进展顺利。
除此以外,像新元素的ABP-671、信诺维的XNW3009、先声药业的epaminurad等多款国产管线已进入临床3期或2/3期关键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药物普遍不良事件较轻,未观察到严重安全问题,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和开发潜力。
尤为可喜的是,各类新疗法也有国内企业跟进。
如通化东宝的THDBH151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2期试验阶段的XO/URAT1痛风双靶点产品,通过从源头上减少尿酸的生成和加速尿酸的排除,双管齐下维持尿酸处于健康水平。从之前的临床数据来看,显示出比非布司他更平稳、持续控制血尿酸水平的潜能,同时安全性方面更有保障。
还有小核酸药物从源头调控尿酸代谢的技术路径也在推进。据摩熵医药的数据,目前全球在研的siRNA痛风管线已经有数款,可只有丽珠医药开发的YJH-012进入到了临床阶段。
整体而言,相对MNC的漠视,国内药企在痛风领域的布局更为全面,毕竟这背后的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基于国家卫健委《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2024 年版)》的数据,我国成人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4%,痛风患病率约为2.20%,照此估算我国痛风患者约为2600万人,高尿酸血症患者约为1.8亿。而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估算,2025年全球痛风患者约2.8亿,高尿酸血症患者超10亿。
也就是说,痛风赛道是个值得关注的样本,在这个MNC不怎么投入,临床对新疗法需求强烈,同时又有积极社会价值的细分领域,国产创新药如能凭借差异化优势建立起竞争壁垒,从而革新该领域的治疗方式,达到商业化的成功。是否能带给国产创新药立项方式一些新的思考呢?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信息和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苏州信诺维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苏州信诺维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