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22-07-19 |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Phase IIa Study of HX009+IN10018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urs, Including Biliary Tract Malignancies and Malignant Melanoma, Treated with or Without Standard Chemotherapy
Phase IIa study of HX009+ IN10018 in combination with or without standard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urs including biliary tract malignancies and malignant melanoma
A Phase IIa Clinical Study of HX301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Temozolomide in Patients with High-Grade Glioma (Grade III and IV)
The study will include a dose-escalation and dose-expansion component to establish the recommended Phase 2 dose (RP2D) for HX301 in combination with Temozolomide and to evaluate the preliminary antitumor activity of HX301.HX301 is an investigational drug that has not yet been approved by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or any other regulatory authorities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HX009+ IN10018 联合或不联合标准化疗治疗晚期实体瘤(包括胆道恶性肿瘤和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 IIa 期研究
评价HX009联合IN10018治疗经标准治疗后进展的晚期实体瘤(包括胆道恶性肿瘤和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评价HX009联合IN10018治疗经标准治疗后进展的晚期实体瘤(包括胆道恶性肿瘤和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抗肿瘤疗效。
100 项与 翰思艾泰生物医药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翰思艾泰生物医药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2025年以来,港股创新药板块大爆发。三生制药、荣昌生物年内涨幅高达400%,诺诚健华、信达生物、康方生物、和铂医药等股价翻倍。与板块大涨同步,港股创新药ETF基金、港股通创新药ETF、恒生创新药ETF、港股创新药ETF、港股创新药ETF年内涨幅近90%。与此同时,创新药企赴港IPO热潮再起。截至7月9日,已有12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超去年全年上市数量,其中不乏恒瑞医药、映恩生物等重磅创新药企。6月2日,港交所披露,聚焦新一代双抗免疫疗法的创新药企翰思艾泰提交上市申请书。招股书显示,翰思艾泰是一家拥有结构生物学和蛋白质工程、转化医学及临床开发方面自主专业技术及经验的创新生物科技公司,致力开发新一代免疫疗法。2016年至今,翰思艾泰已先后完成3轮融资,IPO前投资者包括北京龙磐基金,贝达药业、杭州泰鲲、杭州红业,金斯瑞等。二度冲刺港交所背后,这家Biotech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它不仅是长效抗PD-1单抗普特利单抗(已成功转让至乐普生物)的核心原研方之一,还在讲述“下一代双抗免疫治疗”的国产创新药新故事。01打破当前免疫疗法局限,提前布局下一代双抗免疫治疗翰思艾泰背后站着一支结构生物学蛋白质工程与转化医学并进的创始团队,核心人员都拥有逾30年的广泛研发与连续创业经验。董事长张发明博士本硕毕业于武汉大学,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历任于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礼来药业、印第安纳大学、武汉大学(药学院兼职教授)。作为一位连续创业者,张发明博士联合创办了中美冠科、华世通药业,涉猎范围包括肿瘤创新药研发、肾病高分子药物开发及生产等领域。2016年,张发明博士创立翰思生物,率领其逐步转型为肿瘤免疫双抗为主的创新药企。在他的领导下,翰思艾泰专注于具有可成药结构及靶向效应的抗体分子的工程化,开创具有较高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下一代免疫疗法。事实上,翰思艾泰早在2017年已走通创新药早期开发路径,以成功的单抗管线验证其抗体工程平台VersatiBody™。彼时,翰思艾泰与中山康方共同开发了抗PD-1单抗HX008(普特利单抗),后通过一系列股权转让协议转让给乐普生物,为翰思艾泰带来了3.5亿元里程碑现金款项及占销售收入净额4.375%的年度特许权使用费。2022年,普特利单抗获批上市,用于治疗MSI-H/dMMR的实体瘤及无法手术治疗或转移性黑色素瘤。上一代免疫检查点疗法存在若干局限性:一方面,PD-1/PD-L1仅在少部分患者中产生有意义的应答,受益患者有限。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缓解率计,在几乎所有主要癌症类型的患者中,只有约10%至29%的患者能够从PD-1/PD-L1单一疗法中获益。另一方面,PD-1/PD-L1单一疗法耐药性已成为长期治疗的关键问题。由于其他多种免疫检查点的激活,大多数患者在第一代免疫点抑制剂治疗中会获得耐药性,采用联合疗法可能增强药效、同时规避对上一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耐药性。这方面,特定设计的双抗可能具有更大前景,例如最近火爆的PD-(L)1/VEGF双抗AK112与PM8002。押注下一代双抗免疫疗法,成为契合翰思艾泰“提供新一代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战略。2022年,翰思艾泰迎来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李其翔博士和首席医学官张磊博士,加速推进其技术平台及管线研发。此前,李博士曾任全球知名CRO中美冠科生物首席科学家,长期领导和负责癌症相关的研究与临床前及转化医疗技术平台的开发,包括领导建成用于临床前及转化研究的全球规模最大癌症病人相关的体内体外实验模型库,协助了转化医学研发评估众多FDA近年来批准的治疗癌症新药。与原有结构生物学团队结合,李其翔博士搭建起一支拥有丰富转化研究经验与FDA药效研究经验的转化医学团队,以战略性识别未获满足的医疗需求,助力管线选择合适的适应症,以优化结构生物学团队所设计的分子性能,进而高效执行临床开发策略。同时首席医学官张磊博士给翰思艾泰带来近三十年在MNC癌症药的临床开发的丰富经验,在她领导下快速建立起一支临床医学及运营团队,迅速制定公司的临床开发的战略,正在高效推进多个重要管线的临床开发。02双功能抗体或融合蛋白“破局”,持续改进模块化、灵活性和多样性的VersatiBody™抗体工程平台为克服免疫检查点在肿瘤治疗中的局限性,翰思艾泰的路径是改良目前获批的免疫检查点,创造双功能或多功能抗体模态,即下一代双抗免疫检查点分子。《JAMA》最新数据显示,双抗的临床成功率仅为8%,在分子设计、生产工艺和临床验证等方面均存在固有挑战。双抗结构 不同重链和轻链组合易生成多种错误结构的副产物,造成产率低,提高了下游分离纯化的难度,常使双抗新分子成药性低。行业里有“双抗看平台”的说法。因此,自有抗体工程平台的进化是“下一代双抗管线开发”首先要突破的关键壁垒。从技术路径来看,翰思艾泰进一步改进VersatiBody™平台,进一步走向高度灵活性、多功能性、模块化。据招股书介绍,VersatiBody平台专注于多元化的双特异性抗体形式,支持灵活及可变的分子设计,能够优化新设计分子的成药性、支持多样化靶点配对,从而加速创造出能达到预期有效性,安全性及成药性强的全新分子。平台利用一系列双特异性抗体技术来建构稳定的高适应性分子形式,从而达到最有效的靶点配对及分子构型,以提高疗效和减低毒性。目前该平台已为公司建立了一系列在开发中的重要候选抗体产品管线。● 多样化的结构:根据靶点生物学特性和要求,可设计IgG1、IgG4、对称式(2+2)、非对称式(1+1)及其他格式,以平衡稳定性、可制造性及治疗功能。● 以作用机制为导向的设计:可自订结合区域(例如ScFvs、Fabs、陷阱蛋白、天然配体模拟物)及亲和力调节,以实现精确靶向(例如配体阻断、协同同侧结合、效应功能调节)。● 优化的生物物理特性:透过定制化Fc区工程(例如延长半衰期、效应功能静默)及结构优化,提升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及疗效。● 广泛的治疗应用性:已有成功临床及商业化管线HX008验证,成功应用于自有管线,涵盖免疫肿瘤学、炎症/自身免疫等靶点。从靶点来看,翰思艾泰围绕“识别下一代免疫检查点靶点”,如靶向CTLA-4、SIPRa/CD47、OX40,开发具有抗肿瘤协同效应的双功能或多功能分子。这些靶点的过往管线大多由于剂量限制、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血液毒性等问题未能大规模临床应用。但近期新机制研究发现,不同免疫检查点的双靶向在抗肿瘤效果方面有协同效应。基于对抗上一代免疫检查点抗性/耐药思路,翰思艾泰在研管线包括:全球首创及唯一临床开发的双功能融合蛋白HX009,靶向PD-1 x SIPRa, 已经完成了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开展的针对晚期实体瘤患者的首次人体I期研究, 目前正在进行临床二期试验;全球首创及唯一临床开发的双功能融合蛋白靶向CTLA-4 x SIRPa的HX044,目前正在进行临床一期试验; HX016-7和HX016-9则是靶向近期创下国产创新药BD新纪录的靶点组合PD-1/(PDL-1) x VEGF而构建的不同新分子等。放眼更广阔的研发及市场端,双抗已成为中国创新药研发与BD的中坚力量。市场端,康方生物依沃西单抗头对头击败“药王”替雷利珠单抗后,基于中国双抗资产的BD交易总额已超200亿美元。研发侧,中国Biotech在2025ASCO年会上发布了34项双抗药物研发里程碑,占ASCO整体双抗研究比例的约49%。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数十款PD-(L)1双抗进入临床阶段。赛道愈发拥挤下,翰思艾泰的双抗/双功能融合蛋白或将成为“破局之道”。双功能融合蛋白指来自不同基因来源(例如天然蛋白)的两个蛋白结构域通过连接肽融合。融合蛋白具有源自各个组成域的不同功能。因此,双功能融合蛋白可能具备更大的分子量和更长的半衰期,从而延长在靶时间、减少给药频率;蛋白链融合抗体,可能具有多样化的药理作用,以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可以通过融合特定的靶向蛋白或配体,实现对肿瘤细胞或病变组织的精准靶向递送,且免疫原性较低、稳定性较高,可能在安全性上表现突出。03全球首个及唯一的PD-1 x SIPRa双功能融合蛋白核心管线HX009为全球首款且唯一进入临床阶段的PD-1/ SIPRa双功能抗体融合蛋白。HX009利用HX008的基本结构,具有双特异性抗体及双功能融合蛋白混合体的特性,通过将人类SIRPα蛋白的细胞外CD47结合结构域嫁接至PD-1重链的C端而构成。一方面,增强免疫激活作用。由于顺式结合到CD8+T细胞, PD-1结合为BsAb的驱动结合,因此有效增强HX009与Teff亲和力(即表观亲和力),解除免疫抑制状态,增强抗体的PD-1疗效。同时CD47-SIRPα通路的阻断也可激活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功能。另一方面,SIRPα结构域已显著降低CD47结合亲和力,目的在于减少与CD47+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的结合,以降低血液毒性,减轻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的风险,亦可降低因CD47在正常组织中广泛表达而产生的抗CD47抗原沉默效应。临床或临床前研究中,这种改善的安全性得以充分地验证。 HX009作用机制,图源招股书仅靠设计端破局,还不足以搭建起足够深厚的护城河——关键还在于选择合适的适应症及其临床市场。首先,切入尚无特效药物的小而精赛道,能够填补临床空白,迅速推进药物绿色通道审批、上市与商业化。HX009首发适应症为R/R(复发性╱难治性)EBV+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尚无针对EBV+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特异性药物。翰思艾泰团队在转化研究中发现,EBV+非霍奇金淋巴瘤会协同上调PD-L1及CD47,并伴有肿瘤免疫原性增强,因此理想地被HX009所靶向。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淋巴瘤的90%,其中EB病毒(EBV)感染约占16%,临床病程更具侵袭性,初诊患者的临床分期多为晚期,且结外受累率可超过80%。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全球EBV+非霍奇金淋巴瘤新发病例数量已由2019年的83400例增加至2023年的93500例,复合年增长率为2.9%,并预计于2027年及2031年将分别达到102400例及110800例,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2.3%及2.0%。与此同时,中国EBV+非霍奇金淋巴瘤市场在不久的将来将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23年至2027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1.0%,2027年至2031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5.7%。其次,押注临床治疗与市场需求较大的高度恶性肿瘤,针对上一代免疫检查点抗性问题,迅速抢占市场份额。HX009适应症二为R/R晚期黑色素瘤。近期报告发现,双重靶向肿瘤微环境内Teff上的PD-1及CD47可在增强及维持针对黑色素瘤的抗肿瘤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黑色素瘤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具有很强的侵袭性和转移倾向。一旦发生转移,治疗难度极大。趋势上,全球黑色素瘤市场将持续快速增长。于2019年至2023年,全球黑色素瘤市场由126亿美元增加至17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3%。预计于2027年及2031年,全球黑色素瘤市场将分别达到212亿美元及241亿美元,2023年至2027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2%,2027年至2031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3%。此外,提前布局联用疗法,同步推进多种实体瘤研发探索。例如,HX009联合抗纤维化药物(如FAKi抑制剂),用于治疗晚期胆道癌;与曲妥珠单抗联合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截至目前,HX009临床试验进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澳大利亚首次人体临床试验中,HX009在所有21名接受治疗的受试者中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临床观察到HX009高于两种单靶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目前HX009正在完成治疗R/R EBV+非霍奇金淋巴瘤的HX009-II-02中国临床(Ib/Ⅱa期);治疗晚期黑色素瘤中国临床(Ib/Ⅱ期);治疗晚期胆道癌的HX009-II-05中国临床(IIa期)。与此同时,另一条具备全球首创及唯一性的双功能融合蛋白HX044也已进入临床阶段,靶向CTLA-4 x SIRPa。针对已广泛转移至其他解剖部位或已无法对治疗产生反应的实体瘤,HX044尤其针对PD-1治疗产生耐药的患者群体的泛瘤种治疗,包括但不限于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肾细胞癌及胃肠道肿瘤。HX044旨在打造下一代“CTLA-4”型新分子,以拓宽免疫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之间的治疗窗口。该分子通过工程改造,显著降低了对CTLA-4或CD47单一靶点的亲和力,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外周血中靶点非特异性结合引发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和血液学毒性。同时,HX044通过协调结合机制,在肿瘤环境中对高表达双靶点的Treg细胞具有更强结合能力,可诱导Treg细胞耗竭,促进肿瘤微环境重塑。在临床前研究中,HX044在抗肿瘤免疫激活方面的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抗CTLA-4单抗,有望为免疫治疗带来全新的重要突破。目前,HX044正在澳大利亚和中国迅速推进I/IIa期临床研究,已初步显示更好的安全性及潜在的有效性。04布局第二增长线,ADC、自免双抗最快2026年进入临床极具定制化、灵活性的VersatiBody™平台,为翰思艾泰提供了快速推进、高效拓展的早期研发能力,显著体现在其ADC的管线推进之中。首条全新靶点的单抗ADC管线HX111处于临床前阶段,具备全球唯一且First-In-Class ADC潜力,专门靶向亚型淋巴瘤/白血病(涵盖几乎所有ATL、AITL、NK/T及组织细胞淋巴瘤)以及若干表达的靶点受体实体瘤(包括肉瘤及HNSCC等),有应用于大量未满足医疗需求的前景。预计将于2025年底前完成临床前试验,并于2026年第一季度正式进入人体试验。翰思艾泰还布局了一款全新的双抗ADC药物HX116,是一款泛肿瘤新药管线,目前正在临床前开发阶段。预计2026年进行人体试验。另外,一款靶向TRBV12的ADC HX129,同样为First-In-Class管线。临床前研究显示,HX129抗体仅识别特定的 TRBV,并有效清除TRBV特定亚型的淋巴瘤/白血病,因此对其他TRBV亚型的正常T细胞几乎并无毒性。肿瘤之外,翰思艾泰通过自己的autoRx40平台将抗体疗法模态延伸至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押注下一代OX40抗体的开发。新靶点OX40是一种I型跨膜糖蛋白,具有共激活功能,是T细胞反应的关键共刺激因子。研究显示,OX40-OX40L阻断可能会改善自身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并降低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免疫活性。目前,翰思艾泰已开发了一系列调节OX40通路的候选药物,包括HX035,一种OX40双表位双抗,可增强ADCC活性并有效清除OX40+细胞和拮抗剂效果,具有Best-In-Class潜力,预计将于2026年第一季提交IND申请;HX038,一种OX40/X(未公开靶点)双靶点双特异性抗体,由于其双重靶向能力而具有不同自免疾病的潜在应用。此外,翰思艾泰还手握一条临床阶段肿瘤小分子创新药HX301的大中华区权益,为一款多靶点激酶抑制剂,来自与Traws Pharma的早期共同开发交易。目前正在进行临床二期试验。整体来看,翰思艾泰战略纵深清晰可见,已构建起“技术平台+差异化管线”的双重护城河——从双抗到ADC正是翰思艾泰在“新一代肿瘤免疫治疗”上的延伸,即以“下一代免疫治疗”为核心,向更精准的靶向治疗(ADC)及更广阔的自身免疫领域强势扩张,通过技术平台的复用与协同,形成“机制协同、广泛适应症覆盖”的立体化网络。在经历IPO的关键一跃后,翰思艾泰如何围绕“下一代免疫治疗”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如何加速推进管线临床与商业化,以拿下关键的市场份额,值得资本市场与投资者持续关注。毕竟,临床患者正热切期盼着下一代双抗免疫治疗能够开启全新的治疗篇章。*封面图片来源:123rf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近期推荐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信息和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6月2日,翰思艾泰递表港交所。这家创新药企主要从事双抗药物研发,核心管线HX009是一款PD-1双抗。招股书显示,HX009是全球唯一同时靶向PD-1和CD47的双抗药物,已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完成I期临床试验。翰思艾泰吸引了贝达药业、泰格医药、金斯瑞生物等知名机构的投资,2024年6月最后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达16.15亿元。此番是翰思艾泰二次冲刺港股上市,这一次能否抓住机遇?打造“超级PD-1”分子距离PD-1问世已有十年,在此期间,PD-1单药和联合化疗方案已经被探索殆尽,其疗效天花板也愈发清晰可见。整个行业都在寻找“下一个PD-1”。翰思艾泰也是其中的一员,选择的方向是PD-1双抗。招股书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40个PD-1双抗正在开发,涉及15个靶点,热门选择包括VEGF、TIGIT、 CTLA4等靶点。但翰思艾泰开发的HX009是其中唯一一个靶向CD47的PD-1双抗。这是一个不太被看好的选择。因为CD47是一个冷门赛道,本身成药难度很大,吉利德、辉瑞等MNC、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国内头部药企都曾折戟,其他在研企业也纷纷撤离。但是翰思艾泰认为:PD-1和CD47两个免疫检查点能产生协同效应,既能增强PD-1抗体的疗效,又能解决CD47靶向的安全性问题,HX009可能成为“超级PD-1”分子。除了HX009外,翰思艾泰还有两款主要管线,靶点选择同样小众。其中一个是全球唯一正在开发的CTLA-4/CD47双抗,目前正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启动I/IIa期临床研究。翰思艾泰将其称为“超级CTLA-4”分子。冷门赛道不易近两年,国产PD-1双抗频现大额交易,最著名的就是三生制药授权给辉瑞的PD-1/VEGF双抗,这个品种连带着其他开发企业也受到资本关注。翰思艾泰有点剑走偏锋,虽然开发的几款双抗都是全球唯一,但太偏门了却无人问津。翰思艾泰也开始着急了,公司在招股书表示:核心管线HX009的关键注册研究即将启动,公司正在积极寻求对外授权机会。潜台词是:“要买快点,不然就更贵了。”翰思艾泰是有过BD经验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翰思艾泰将一款PD-1授权给了乐普生物,拿到一次性现金付款3.5亿元。2022年,普特利单抗获得附条件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的实体瘤及无法手术治疗或转移性黑色素瘤。当时,PD-1市场已经接近饱和,普特利单抗勉强挤进前十,成为国内第十款PD-1产品。如今乐普生物拿着这款单抗,要卖几年才能收回3.5亿元的投入,真不好说。不过自那以后,翰思艾泰似乎就没了灵气,开始做一些大冷门靶点,要想实现对外授权就很难了。招股书显示,翰思艾泰针对核心管线开展了三项国内临床,还在今年刚拿下一个三阴性乳腺癌新适应症的临床批件。除此之外,还有两款主要管线的多项临床仍在推进。乐普生物的货款已经快用完了。招股书显示,2023年和2024年,翰思艾泰分别亏损8462.3万元及1.17亿元。目前,公司账上还有1.6亿元。如果再错过这一双抗的授权窗口,翰思艾泰往后的路可能会更为艰难。撰稿 | 李傲编辑|江芸 贾亭运营 | 李木子插图 | 视觉中国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内容如有问题,请邮件联系:jianshiju@boyamedia.com商务咨询:13288688512
—各奖项申报陆续启动,欢迎关注—2025年6月2日,港交所官网显示,翰思艾泰生物医药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翰思艾泰)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拟赴港上市。工银国际为保荐人兼整体协调人。图片来源:港交所官网招股书显示,成立于2024年年底的翰思艾泰是一家拥有结构生物学、转化医学及临床开发方面自主专业技术及经验的创新生物科技公司。自2016年起,翰思艾泰一直打造创新管线,包括一款核心产品及九款其他管线的候选产品。其中,三款针对肿瘤学的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包括核心产品HX009及主要产品HX301及HX044;七款临床前阶段候选药物,包括针对自身免疫和肿瘤市场的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及单克隆抗体。其开发的HX008已转让予一家专注於肿瘤疗法的生物制药公司。其核心产品HX009是一种自主研发的PD-1(一种免疫检查点受体)/SIRPα双功能抗体融合蛋白。目前,已在澳大利亚及中国完成HX009的I期临床试验,正在中国进行三个HX009临床项目。2025年2月,翰思艾泰获得国家药监局对HX009与曲妥珠单抗联合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联合研究的批准,且预计该联合研究的首名患者招募将于2025年底完成。其另外两款主要产品(即HX301及HX044)处于临床阶段,专注于治疗癌症。HX301是一种靶向CSF1R、ARK5、FLT-3及CDK4/6等关键通路的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完成根据国家药监局批准对HX301进行的I期临床研究,且正在中国开展HX301与替莫坐胺联用治疗脑胶质母细胞瘤的II期临床研究。HX044是一种新型双重功能抗CTLA-4(一种免疫检查点受体)抗体SIRPα融合蛋白,旨在提高CTLA-4的靶向疗效。目前,正在澳大利亚及中国开展HX044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恶性肿瘤的I/IIa期临床研究。翰思艾泰管线图;图片来源:招股书医药魔方InvestGo投融资数据库显示,自成立以来,翰思艾泰已获得三轮投资,投资者包括北京龙磐、贝达药业、杭州红业睿吉、武汉东高仁思、杭州泰鲲、海南扬子等。财务方面,翰思艾泰并无产生任何收入,产生经营亏损。于2023年及2024年,全面亏损总额分别为人民币85.2百万元及人民币116.9百万元。其绝大部分亏损来自研发成本、其他开支、行政开支及利息开支,原因是扩展业务运营。翰思艾泰根据上市规则第十八A章寻求在联交所上市。根据上市规则,张发明博士、张万明先生、蔡张生物科技、翰思生物医药(香港)、HanxBio (BVI)、Hanx Biopharmaceuticals、武汉翰思及Caizhang Vision将被推定为一组控股股东。图片来源:招股书招股书显示,张发明博士,60岁,为该集团董事长兼执行董事。彼于2017年首次加入该集团,于2024年3月1日首次获委任为董事及董事长,于2024年8月22日获调任为执行董事。张博士负责该集团的整体战略规划、业务及科学发展。此外,彼自2017年3月30日起获委任为杭州翰思董事,并自2023年8月23日起获委任为翰思艾泰董事。张博士于医药及生物技术行业拥有超过30年的丰富研发经验。其于1990年3月至1992年3月,张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于1992年3月至1994年9月,获调任为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研究员;于1994年9月至2005年5月,在礼来公司担任蛋白质优化组的高级科学家,后晋升为全球统计及信息科学部经理;于2005年5月至2007年6月,在印第安纳大学担任副教授;于2007年6月至2009年9月,张博士在中美冠科担任联合创始人兼总裁;于2009年12月,张博士成立中美华世通生物医药科技,自彼时起担任董事长并自2020年12月起担任总经理;于2017年11月,张博士通过蔡张生物科技收购该公司,此后领导该公司的整体策略性规划、业务及科学发展。张博士于198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获物理化学学士学位,并于1987年8月获高分子化学硕士学位;于1990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并于2003年8月获得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推荐阅读派格生物今日在港上市,市值超60亿港元核药龙头先通医药递表港交所Copyright © 2025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100 项与 翰思艾泰生物医药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翰思艾泰生物医药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