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自身免疫反应为核心机制的系统性炎症性疾病,可累及多器官。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及异质性,其治疗一直面临「疗效有限与毒性累积」的两难困境。长期以来,糖皮质激素(GCs)及广谱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MMF)、硫唑嘌呤(AZA)构成治疗主轴,但感染、骨质疏松及心血管事件等长期副作用成为主要死因之一 [1]。
03 年 EULAR 指南明确提出 []:
● GCs 应仅用于短期诱导或过渡性治疗;
● 尽早联合免疫调节剂(HCQ、MMF、CNI 等);
● 强调实现低疾病活动状态(LLDAS)或缓解(DORIS)为核心目标。
因此,SLE 治疗正从「免疫抑制」向「免疫精准调控」转变。Tanaka 教授在 05 年综述中指出:未来 SLE 治疗的方向是在最小化激素基础上,通过靶向免疫通路实现免疫重建与无药缓解(drug-free remission)[3]。
发病机制与机制驱动治疗
SLE 是一种由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免疫紊乱和表观遗传调控共同驱动的多因素疾病。其核心病理机制是免疫耐受的破坏,导致机体对自身抗原产生持续免疫反应。
01 自身免疫反应的激活:从 T 细胞到 B 细胞
在 SLE 中,自身抗原的持续暴露导致自身反应性 T 细胞的激活及调节性 T 细胞(Treg)功能障碍。滤泡辅助性 T 细胞(Tfh)在生发中心中对 B 细胞进行活化和分化信号传递,促使其在 IL-1 等细胞因子刺激下发生类别转换,最终分化为自身抗体产生的浆细胞。这些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后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组织损伤和慢性炎症。
B 细胞除产生抗体外,还分泌 IL-6、TNF 等细胞因子,加剧炎症反应。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多数 SLE 易感基因在 B 细胞中高表达 [4],进一步强调了 B 细胞在 SLE 体液免疫与自身免疫中的核心作用。
0 先天免疫激活:树突细胞与 TLR 信号
GWAS 同样发现了多个与先天免疫信号和细胞内通路相关的易感基因,包括 IRF5、IRAK1、TLR7 等,它们在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中高表达。pDC 在 SLE 患者中异常活跃,能识别核酸-抗体复合物并通过 Toll 样受体(TLRs)通路产生大量 I 型干扰素(IFN-I)。
DNA-抗 dsDNA 抗体复合物被树突细胞的 Fc 受体摄取后,通过 TLR7/9-MyD88-IRF7 轴触发 IFN-α 等细胞因子释放。这一过程不仅激活树突细胞自身,还促进 B 细胞、T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形成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TLR7 基因突变(Y64 H)可导致单基因型儿童狼疮。小鼠研究证实该突变导致 TLR7-MyD88 信号过度激活,引起 CD11c⁺ 衰老样 B 细胞积聚与自身抗体持续产生,提示 TLR7 是 SLE 发病的关键分子枢纽 [5]。
03 干扰素信号与 BAFF 通路的「 桥梁作用 」
SLE 患者常存在 I 型干扰素基因特征(IFN signature)过度表达,同时血清中可检测到 IFN-α 和 BAFF(B-cell activating factor)水平升高 [6]。IFN-I 不仅增强抗原呈递能力,还可刺激 BAFF 分泌,促进 B 细胞分化与自身抗体生成。因此,IFN-BAFF 轴成为连接先天与适应性免疫反应的核心通路。
B 细胞靶向治疗的持续进化
B 细胞在 SLE 发病中扮演核心角色,不仅产生自身抗体,还通过抗原呈递和细胞因子分泌维持炎症反应。因此,B 细胞相关靶点(CD0、CD40L、BAFF 等)成为近年来药物研发的重点。
01
抗 CD0 抗体:Obinutuzumab
Obinutuzumab 为新一代 II 型抗 CD0 抗体,具有更强的抗体依赖细胞毒活性(ADCC)和吞噬活性,可更彻底清除 B 细胞。在 III 期 REGENCY 研究中,活动性狼疮性肾炎(LN)患者接受 Obinutuzumab 联合标准方案(MMF+GCs)治疗 1 个月后,完全肾缓解率 46.4%,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 33.1%(P = 0.0)[7]。不良反应以轻中度感染为主,无新的安全信号。该结果证实,强化 B 细胞清除可显著改善肾脏结局。
0
抗 CD40L 抗体:Dapirolizumab pegol
CD40-CD40L 通路是 T 细胞与 B 细胞间关键的共刺激信号。早期全 IgG 型抗 CD40L 抗体因血栓风险而终止开发,而 Dapirolizumab pegol 通过去 Fc 结构避免了该风险。
IIb 期研究虽未达主要终点,但在免疫学指标(dsDNA、补体水平)及 SLEDAI 下降方面表现出趋势性改善,安全性良好 [8]。目前 III 期 PHOENYCS 试验正在进行中,预期将进一步验证其在非肾性 SLE 中的疗效。
BAFF/APRIL 通路:B 细胞「生存信号」的双重封锁
BAFF 与 APRIL(A proliferation-inducing ligand)是维持 B 细胞分化、存活及免疫球蛋白产生的核心因子。在 SLE 患者中,两者水平普遍升高,且与疾病活动密切相关。
01
Ianalumab
靶向 BAFF 受体(BAFF-R)的单克隆抗体,既能阻断 BAFF 信号,又可通过 ADCC 机制清除 B 细胞。
在干燥综合征 IIb 期试验中显著改善 ESSDAI 评分,目前 SIRIUS-SLE 及 SIRIUS-LN 两项 III 期研究正在进行 [9]。该药物的独特机制有望在不完全清除 B 细胞的情况下,实现免疫稳态恢复。
0
Telitacicept
Telitacicept 是一种重组融合蛋白,与 TACI(BAFF/APRIL 的受体之一)和人 IgG-Fc 结合,从而抑制 BAFF 和 APRIL 信号。在中国开展的随机、对照 IIb 期研究中,49 例中重度活动性 SLE 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安慰剂或每周一次的 Telitacicept(80/160/40 mg),主要终点为第 48 周 SRI-4。Telitacicept 各剂量组的 SRI-4 应答率(71.0%、68.3%、75.8%)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33.9%);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 [10]。目前全球 III 期 REMESLE 研究正在进行。
树突细胞与 I 型干扰素通路的新靶点
IFN-I 在 SLE 发病中的中心地位已得到充分证实。Anifrolumab 作为抗 IFNAR1 抗体的成功上市,为后续上游靶点开发奠定了基础。
01
Litifilimab
Litifilimab 是一种靶向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特异分子 BDCA 的单克隆抗体,可抑制 IFN-α 的产生,从而降低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
在一项 IIb 期 LILAC 研究中,Litifilimab 相较安慰剂显著改善关节活动度(总活动关节数下降 15.0 vs 11.6,P = 0.04)及皮肤病变指标,且耐受性良好 [11]。常见不良事件包括带状疱疹及唇疱疹感染。目前 III 期 TOPAZ 研究正在进行,以进一步验证其在 SLE 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与 Anifrolumab 相比,Litifilimab 作用于更上游的 pDC-IFN 轴,理论上可减少广谱干扰素阻断所致的副作用。
小分子药物
01
Voclosporin
新一代口服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为环孢素 A 结构类似物,药代稳定、肾毒性较低。
在 AURORA Ⅲ 期研究 中,Voclosporin + MMF 方案在活动性狼疮性肾炎中显著提高完全肾缓解率(41% vs 3%),并允许显著减量糖皮质激素 1。长期随访(AURORA-)证实疗效持续、安全性良好。适用于活动性 LN,但应避免用于 eGFR<30 mL/min/1.73 m² 的患者。
Voclosporin 以低激素剂量实现显著肾缓解,是当前狼疮性肾炎治疗的新标准之一。
0
Upadacitinib
选择性 JAK1 抑制剂,已在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中获批。
在一项 II 期 SLE 研究 中,341 例中重度 SLE 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 Upadacitinib 单用或与 BTK 抑制剂 Elsubrutinib 联合。在第 4 周,主要终点(SRI-4 应答且泼尼松 ≤ 10 mg/d)达标率为 54.8%(Upa 30 mg + Els 60 mg)vs 37.3%(安慰剂),差异显著。联合组复发更少、首次复发延迟,无新增安全信号 [13]。目前 III 期 SELECT-SLE 研究正在进行。
03
Deucravacitinib(Tyk 抑制剂)
通过抑制 Tyk「假激酶结构域」,实现高选择性,避免传统 JAK 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如感染风险、血脂异常)。II 期 PAISLEY 研究显示:SRI-4 应答率 58% vs 34%(P < 0.001),且长期耐受良好 [14]。III 期 POETYK SLE 正在开展。
Deucravacitinib 通过精准抑制 Tyk 通路改善多系统 SLE 活动,疗效确切、安全性可控,是 JAK 家族中最具前景的新成员。
04
Cenerimod
Cenerimod 是一种选择性口服 S1P1 受体调节剂,可通过阻断 S1P 信号通路抑制淋巴细胞从二级淋巴器官外流,从而减少外周循环中的活化淋巴细胞。
作为与 Fingolimod 类似的新型免疫调控药物,它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和潜在疗效 [15],目前 Ⅲ 期研究正在进行。Cenerimod 代表了 S1P 通路调控在 SLE 中的新方向,为小分子免疫调节药物的重要成员。
免疫重建疗法:从药物控制到「 治愈 」探索
01
CAR-T 疗法
CAR-T(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疗法是一种创新性细胞免疫治疗,通过改造患者自身 T 细胞,使其识别并清除 B 细胞。常见靶点为 CD19 或 BCMA。其在血液肿瘤中的成功经验被延伸至自身免疫病,包括 SLE。
01 年,Schett 等首次报道难治性 SLE 患者接受 CD19-CAR-T 治疗后实现快速、持久的缓解,B 细胞暂时清除、尿蛋白消失、血清学指标恢复正常,且副作用轻微 [16]。随后多例研究显示,患者均在 3 个月内达到 DORIS 缓解,B 细胞约在 3~4 个月后重新出现,提示该疗法可重建免疫稳态。
在 I/II 期 CASTLE 研究中,4 例患者(其中 SLE 10 例、IIM 5 例、SSc 9 例)接受自体 CD19-CAR-T 治疗后均取得临床改善,并能停用免疫抑制剂。主要不良反应为轻中度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未见严重神经毒性或局部免疫反应。
CAR-T 疗法为难治性 SLE 提供了「免疫系统重启」的新思路,虽仍面临安全性与成本挑战,但其治愈潜力备受关注。
0
T 细胞双特异抗体(TCE)
TCE 是一种能同时结合 T 细胞与 B 细胞靶点的双特异抗体,通过桥接 T 细胞与靶 B 细胞,诱导 T 细胞介导的 B 细胞裂解 [17]。该机制已在难治性 B 细胞淋巴瘤中验证有效,代表药物包括:
● CD19-TCE:blinatumomab
● CD0-TCE:mosunetuzumab、epcoritamab、glofitamab
这类药物通过同时结合 B 细胞表面抗原(CD19/CD0)与 T 细胞上的 CD3,绕过传统 MHC 限制,直接形成免疫突触,从而激活 T 细胞杀伤 B 细胞。
目前已观察到 CD8⁺T 细胞介导的靶细胞裂解效应,相关 SLE 临床试验正在规划中。
表 1. SLE 新药与疗法进展
迈向低激素、精准与免疫重建的新时代
03 年 EULAR 指南标志着 SLE 治疗理念的重大转变 —— 从依赖激素控制向「免疫精准调控与缓解维持」过渡。
目前,多种新型生物制剂与小分子药物正重塑 SLE 治疗格局:
1
B 细胞通路靶向药物如 Belimumab、Ianalumab、Obinutuzumab、Dapirolizumab pegol;
I 型干扰素及树突细胞靶向药物如 Anifrolumab、Litifilimab;
3
信号通路抑制剂如 Upadacitinib(JAK)、Deucravacitinib(Tyk);
4
以及细胞重建疗法如 CAR-T 和 TCE。
这些新策略共同推动 SLE 从传统免疫抑制走向低激素甚至免疫重塑的「药物性缓解」阶段。
随着病理机制的深入理解和多靶点药物的出现,SLE 治疗正处于从「广谱免疫抑制」到「免疫平衡重建」的转型阶段:靶点更加多样(如 BAFF、IFN-I、Tyk、S1P 等通路),安全性不断优化(如 Fc 修饰、选择性免疫抑制),免疫重建理念逐渐成型(CAR-T/TCE 探索长期缓解)。未来研究将聚焦于不同亚型的精准用药、长期安全性与可及性评估。总体来看,SLE 治疗正迈向「低激素化、个体化与免疫重建」的新时代。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投稿邮箱:huanghaihua@dxy.cn
策划:黄海花
参考资料:
[1] . Ugarte-Gil MF, Mak A, Leong J, et al. Impact of glucocorticoids on the incidence of lupus-related major organ damage: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al studies. Lupus Sci Med 01; 8(1).
[] . Fanouriakis A, Kostopoulou M, Andersen J, et al. 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03 update. Ann Rheum Dis 04; 83(1): 15-9.
[3] . Tanaka Y. Novel therapies in treatments of SLE. 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 05: 10101.
[4] . Liu Z, Davidson A. Taming lupus-a new understanding of pathogenesis is leading to clinical advances. Nat Med 01; 18(6): 871-8.
[5] . Brown GJ, Cañete PF, Wang H, et al. TLR7 gain-of-function genetic variation causes human lupus. Nature 0; 605(7909): 349-56.
[6] . Tanaka Y. State-of-the-art treat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t J Rheum Dis 00; 3(4): 465-71.
[7] . Furie RA, Rovin BH, Garg JP,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binutuzumab in Active Lupus Nephritis. N Engl J Med 05; 39(15): 1471-83.
[8] . Furie RA, Bruce IN, Dörner T, et al. Phase ,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dapirolizumab pegol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to-severe activ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Rheumatology (Oxford) 01; 60(11): 5397-407.
[9] . Dörner T, Bowman SJ, Fox R,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analumab in Patients With Sjögren's Disease: 5-Week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b Dose-Ranging Study. Arthritis Rheumatol 05; 77(5): 560-70.
[10] . Wu D, Li J, Xu D, et al. Telitacicept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results of a phase b,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Ann Rheum Dis 04; 83(4): 475-87.
[11] . Furie RA, van Vollenhoven RF, Kalunian K, et al. Trial of Anti-BDCA Antibody Litifilimab fo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N Engl J Med 0; 387(10): 894-904.
[1] . Rovin BH, Teng YKO, Ginzler EM,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voclosporin versus placebo for lupus nephritis (AURORA 1):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multicentre,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01; 397(1089): 070-80.
[13] . Merrill JT, Tanaka Y, D'Cruz D,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padacitinib or Elsubrutinib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for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Phas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rthritis Rheumatol 04; 76(10): 1518-9.
[14] . Morand E, Pike M, Merrill JT, et al. Deucravacitinib, a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Phase II,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Arthritis Rheumatol 03; 75(): 4-5.
[15] . Askanase AD, D'Cruz D, Kalunian K, et al. Cenerimod, a 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 modulator, versus placebo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to-sever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ARE): an international,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trial. Lancet Rheumatol 05; 7(1): e1-e3.
[16] . Mougiakakos D, Krönke G, Völkl S, et al. CD19-Targeted CAR T Cells in Refractor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N Engl J Med 01; 385(6): 567-9.
[17] . Reed DR, Lum LG. Looking ahead to CD3, T-cell engager bispecific antibodies for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Expert Opin Biol Ther 04; 4(8): 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