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法案》脱钩压力下,“出海”依然是国内CXO必选项

2024-05-16
深度聚焦多肽、多肽偶联药物研发、质控、工艺开发,联系电话181 1603 6798关于修改版《生物安全法案》(H.R.8333),美国众议院监督委员会终于给出答案。 当地时间5月15日上午10时,众议院监督委员会进行投票,期间,委员会成员对法案条目展开辩论,并提出修改意见。最终以40比1的赞成票通过。 修改版法案限制美国实体与包括药明康德华大基因在内的某些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开展业务,并明确要求美国公司在2032年1月之前结束与这些公司的合作,(八年)这延长了企业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的缓冲时间。   出海药企,尤其是CXO,迎来鸣枪时刻。此次投票的新版《法案》在5月10日晚间就已经发布,新版《法案》和之前版本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提供了8年的豁免期,即允许美国在2032年1月1日之前结束与法案中明确的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合作。此外,新版法案新增了药明生物,《法案》涉及的中国公司增至5家,包括药明生物药明康德华大基因华大智造及其子公司Complete Genomics。美国原版的《生物安全法案》于2024年1月下旬提出,原版法案提出,从国家生物安全的角度考虑,建议禁止与药明康德在内的生物技术供应商签订合同,以确保外国生物技术公司无法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受此负面消息影响,2024年1月26日药明系股票闪崩,连续两个交易日跌停。2024年3月中旬原版《法案》通过美国参议院投票,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投票议程。2024年5月10日晚间,美国国会发布了修订版的《法案》,和之前版本相比缓和了不少,主要区别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延长了中美药企停止合作的时间。修改版法案将限制美国实体与包括药明康德华大基因在内的某些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开展业务,并明确要求美国公司在2032年1月之前结束与这些公司的合作,这延长了企业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的缓冲时间。二是增加了涉及的中国企业药明生物。在此前的华大系、药明康德及子公司基础上,新增药明生物。简单说,最短是法案签署生效后60天以内(除药明康德等后续新纳入名单生效180天),都可以接新单;获得豁免后,最长是法案签署生效后425天以内(除药明康德等后续新纳入名单的是生效725天)。在此时间范围内接的新单可以正常执行,并不受2032年1月1日必须完结的限制。法案生效前已签订单,应于2032年1月1日前完结。也就是长达8年的过渡期。尽管如此,这项法案势必会打乱全球医药供应链。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的受访成员表示,更换其批准药品的制造合作伙伴可能需要两年到八年的时间。对于临床前和临床工作,85%的受访者表示,更换供应商可能需要六个月到六年的时间,具体取决于服务的类型和规模以及其他提供商的可用性。美国《生物安全法案》风波自今年1月末发酵至今,给国内CXO(医药外包)企业带来不小压力。医药研发服务龙头企业药明康德股价多次出现闪崩,年初至今股价下跌近四成。药明康德海外收入依赖度较高,2021年至2023年,药明康德的境外市场收入占比分别为74.67%、80.88%、81.81%,因此受《法案》影响较大。多名投资者在互动平台询问关于《法案》对公司经营的影响情况。药明康德回复投资者表示,从2024年一季度情况来看,公司总体表现稳定。凯莱英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14亿元,环比持平,其中来自欧美市场客户剔除新冠业务影响后同比增长62.8%,来自跨国大制药公司收入4.82亿元,剔除新冠业务影响后同比增长19.62%,来自中小制药公司收入9.18亿元,同比增长13.02%。八年的时间,或许能让上述企业在过渡期中实现平稳着陆。从行业视角出发,中美在医药领域的“脱钩”并不符合美国本土药企和公众的利益。在全球创新药物研发的产业链中,中国的CRO/CDMO企业已经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国内这些企业不仅享有全球稀缺的工程师资源,还得益于国内完善的产业链,能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及高性价比的服务,目前已然成为了全球制药和生物技术企业的首选合作伙伴。对美国药企来说,若排除中国的CRO/CDMO企业,寻找其他国家的替代者将是一大挑战。如果法案最终通过并实施,很可能会导致美国医药研发成本上升,甚至出现供应中断的风险,最终这些额外成本也将由患者承担,这显然不符合美国公众的利益。Endpoints的报道同样提及了这点,美国肿瘤药研发企业Enliven Therapeutics此前指出,若与康龙化成的合作被限制,Enliven的一款针对癌症的小分子激酶抑制剂的研发和生产可能会被迫中止。一旦中美相关政策发生变化,Enliven很可能面临产品供应中断和成本增加的风险。同样,与金斯瑞有合作关系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Calidi Biotherapeutics,也可能遭遇类似的困境。如果法案最终实施并将相关企业纳入限制名单,Calidi正在研发的CAL1溶瘤病毒疫苗项目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类似的情况并非特例。自《生物安全法案》提出以来,已有多家美国药企公开表达了他们的担忧。如果包括药明康德在内的中国CRO/CDMO企业被纳入限制名单,美国生物制药行业可能会遭遇临床试验的延误和药品供应的短缺。这种担忧不仅限于个别创新药企,跨国巨头如默沙东等也在高度关注这一问题。这表明在全球医药产业中,维持现有的合作关系是各方共同的期望。新兴领域CXO布局多肽与ADC从部分国内CXO上市公司发布的2023年年报及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来看,CXO行业业绩的整体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在老牌龙头企业业绩普遍下行的情况下,却有一些新兴的CXO企业实现了业绩增长,如诺泰生物圣诺生物东曜药业阳光诺和等。具体来看,这些新兴企业的布局均集中在当下最火的多肽药物和ADC药物上。7月千人盛会多肽与多肽偶联药物研发与质控论坛(点击查看40余重磅嘉宾),合作热线:181 1603 6798当然,机遇与风险并存,热门药物领域资金聚集、需求大,但同时研发结构和作用机制也更加复杂,研发成本居高不下。面对这样的市场机遇,CXO企业要想突出重围,就必须在服务体系上成熟,尤其在专业技术方面要能力过硬。“出海”依然是必选项海外市场于国内的CXO行业更是关键。从2023年年报数据来看,药明康德凯莱英泰格医药康龙化成的境外营收占比分别达到81.8%、81.07%、42.65%、82.88%,且目前海外市场医药生物PEVC融资正有所好转,西南证券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全球医疗健康行业融资活动持续向好,2023年、2024年1月至2月,投融资总额分别为6083.96亿元和1368.36亿元,分别同比下滑0.5%、增长96%;融资事件总数分别为3035件、506件,分别同比增长1.6%和8.4%。有专家直言,“当前,对于中国CXO企业而言,‘出海’不是一个选择项而是一个必选项。”,虽然受《法案》事件影响,部分CXO企业“出海”进程受阻,但企业出海和加强跨国药企合作依然重要。一方面全球的创新药、新药研发,仍然来自于欧美传统市场;另一方面,跨国企业本身在欧美等地都有完整的布局,市场声誉和口碑一直较好,中国企业“出海”寻求和跨国药企合作,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将减轻不少,加上跨国药企的业务相对稳定,也能收获稳定的订单。面临当前CXO行业的整体困局,企业要对自身业务进行调整,处于第三、第四梯队的企业想要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就需尽量规避跟头部企业竞争,特别是避免同质化严重的产品,精准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同时,持续提升公司的创新能力亦是根本。未来创新药的研发将从“Me too”“Fast follow”转变成“Best in class”“First in class”。因此,对于CXO企业来说,能够第一时间响应客户的需求,并根据创新药的特点设计并提供科学的非临床研究解决方案,将是CXO企业胜出的关键。文章内容来源:写意宣发、e公司、国际金融报等END深度聚焦多肽、多肽偶联药物研发、质控、工艺开发,7月相约苏州,联系电话18116036798戳“阅读原文”立即报名多肽药物论坛吧!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机构
[+16]
适应症
靶点
-
药物
来和芽仔聊天吧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