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投出开年大手笔融资,IPO会否进入宽松时代?| 投资观察

2024-03-28
IPO并购
//  在2024年研发客资本市场调研结果中,尽管半数投资机构认为行业估值继续低迷,但对IPO依旧保持较高的期待。license-out、BD、IPO,哪一条是当下生物技术公司的生存路径?3月25日,葆元医药Nuvation Bio宣布达成收购,两家Biotech决定抱团取暖。3月20日,自免领域新生代Biotech荃信生物在港股上市。再往前的3月15日,证监会发文表示收紧IPO监管,并进一步从严审核未盈利企业。对于现金流捉襟见肘的创新药企业来说,这并不是一个乐观的消息。而就在证监会发文前两天,坊间流出一份发改委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释放出为行业融资“解冻”的信号。尽管意见稿尚未经证实,但受到机构投资者和企业的密切关注。一位公募基金管理人向研发客表示,虽然行业层面对创新药融资开绿灯,但更大的资本市场层面,过去两年下跌较多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IPO融资过多,导致市场资金分流。在资本市场没有明显向好的大趋势下,未来IPO及增发融资收紧,将持续较长时间。对于创新药在二级市场融资放开,该人士认为短期内并不太乐观。“当下非常需要一个理性顺畅的资本市场退出通道,并且,保持上市政策的持续性和可预期性,一级市场投资者才敢于进入。”深圳一家医疗健康投资机构负责人在接受研发客采访时表示。对于投资机构和企业管理者而言,2024年创新药行业是否能迎来重要转折?来看看研发客六年的资本市场调研中,投资人和企业在选择、心态上的变化。50%投资机构认为短期难以走出瓶颈自2018年开始,研发客连续六年向机构投资者、生物医药企业管理者发起调研,预测下一年的行业整体表现,以及投融资计划。在2024年调研中,50%的投资机构认为,2024年行业仍然难以摆脱低迷的估值周期。今年前三个月一级市场的表现也与预期相符。截至3月27日,生物医药行业共达成46笔融资交易。而去年一季度的融资数量是62起。同比下降34%。这意味着,越来越少的生物医药公司从投资人手里拿到真金白银。这个趋势没有改变。领投机构中,一直活跃在医药领域的红杉中国、礼来亚洲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在一季度都没有出手。倒是深创投拿出3亿元人民币独家投资,帮助迈科康生物完成了C轮融资。奥博资本也在一季度有两笔跟投。IPO巅峰之后,非专业投资机构逐渐离场六年前,港股18A正式运行,一大批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涌入二级市场,被认为是推动中国Biotech发展的加速器。歌礼制药通过上市,化解了财务危机。实际上,在上市前,公司已有被并购的计划。宽松的二级市场通道,直接导致一级市场的估值水涨船高。2018年末的调研报告显示,2/3的投资机构希望所投资企业在2019年完成IPO,香港也取代纳斯达克,成为上市首选地。2019年推出科创板之后,投资机构和企业都对流动性更强的A股市场非常期待。在2020年的调研报告中,68%的投资机构表示,将推荐被投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超过半数的投资机构认为,科创板将会有超预期表现。82%的企业管理者计划登陆科创板。2020年,生物医药企业IPO 数量达到巅峰:调研中75%的投资机构表示,被投企业在当年实现首发上市(见下图)。事实上,科创板在接纳了微芯生物泽璟制药之后,并没有加快生物医药企业的IPO速度。目前,除了几家已在港股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同步在科创板挂牌之外,只有智翔金泰百利天恒益方生物盟科生物前沿生物海创药业等少数生物医药公司实现科创板上市。更多的企业则被拒之门外。泡沫很快破碎。到了2022年,港交所成功上市的18A生物科技公司数量骤降至8家。历经两年的跌宕,很多非医疗健康领域的专业投资机构已逐渐退出这个赛道。2023年,以政府为主导的基金加速入场。前述医疗健康机构投资者认为,政府主导基金目前已占市场70%~80%的资金,但这个趋势不会维持太长时间。政府主导基金投资的主要目的是招商,但并不一定能吸引医药企业公司的总部入驻,大部分是子公司。当其他地方政府给出更好的政策后,这些公司也会离场。因此,很多政府基金正在组建团队,参与被投企业的控股。BD总额超越基金,未必有更多机会IPO收紧,生物医药行业进一步陷入资本困境。去年8月,证监会发布的减持新规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上市遥不可期的情况下,一级市场融资也变得举步维艰。在2023年调研中,25%的受访企业有IPO计划,67%的企业计划在一级市场融资。92%的企业正在优化管线,将资源集中在最有潜力的项目中。更重要的是,仅有17%的企业现金流能支持研发超过18个月以上。在2024年调研中,超过83%投资机构支持初创企业被大公司并购,或将产品尽快license-out(见下图)。据前述机构投资者分析,2023年的数据显示,整个BD交易的总额已经超过了融资的总额,意味着钱更多从企业方给出。但两者有非常大的区别,基金给的钱相对分布更分散,同样的资金总额,可以帮助更多企业实现融资。大企业的BD交易总额虽然高,但几个重磅交易拿走了大部分钱,仅有少数企业享受到红利。比如2023年百利天恒BMS的交易,首付已达13亿美元。尽管去年帮助恒瑞中国生物等一些龙头企业完成了BD合作,但前述机构投资者认为Biotech的获益比例相当有限,跨国药企和国内龙头企业每年的交易数量并不能化解当下大多数公司的现金流危机。企业对融资前景越来越悲观在2019年末的调研中,33%的受访企业管理者认为2020年医药行业融资将会更困难。经历了疫情之后,医药企业的信心迅速提升,仅有25%的人对2021年的融资困难表现出担忧。但在2023年的调研中,50%的受访企业认为融资将会非常艰难。2024年,66%的企业对融资感到悲观。投资机构对IPO始终高期待投资机构仍然对IPO保持较高的期待。2022年,79%的投资机构表示,被投企业有计划实现IPO。而到了2023年,上市计划回落到65%,这可能与投资机构开始投更早期阶段的公司有关。但整体仍然保持一个较高水平(见下图)。过去两年,投资机构更愿意出手处于早期开发阶段的初创公司。下图是2024年调研中投资机构偏好的公司类型和领域。IPO宽松的时代会来吗?如果《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最终落地,是否意味着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或将迎来新一轮融资的春天?我们静观其变。编辑 | 姚嘉yao.jia@PharmaDJ.com 总第2078期访问研发客网站可浏览更多文章www.PharmaDJ.com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适应症
-
靶点
-
药物
-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