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22-08-24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A Phase Ⅰb/Ⅱ Study to Evaluate the Tolerability, Safety, and Efficacy of VGN-R09b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phase Ⅰ/Ⅱ study to evaluate the tolerability, safety, and efficacy of VGN-R09b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n Open, Dose-escalating and Dose Confirmation Trial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VGN-R09b by Intra Putamen Inj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romatic 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 (AADC) Deficiency
This trial includes dose-escalating part (phase 1) and dose confirming part, to prov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VGN-R09b to treat patients with severe AADC deficiency
An Open-Label, Dose-Escalation and Dose-Expansion Phase I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the Tolerability, Safety and Efficacy of VGM-R02b in Patients With Glutaric Acidemia Type I
Phase I, open-label, single-arm, single-dose, trial of VGM-R02b (gene replaceme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Glutaric Acidemia Type I (GA-I) who meet enrollment criteria and are genetically confirmed by GCDH gene mutation. 1 to 3 patients aged≤ 6 years at the time of screening will be enrolled in each dose group in the dose escalation part. In the dose expansion part, the sample size will be statistically calculated and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data in the dose escalation part.
100 项与 上海天泽云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上海天泽云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今日,MeiraGTx Holdings plc(以下简称MeiraGTx)宣布,其在研帕金森基因治疗AAV-GAD在一项小型试验中取得了积极的顶线数据,安全性和耐受性的主要终点达到,关键性疗效终点也获得具有统计学和临床意义上的改善。
根据报道,该试验的顶线数据将支持推进AAV-GAD的3期临床。目前MeiraGTx公司正在与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监管机构进行关于启动3期研究的讨论。
AAV-GAD
AAV-GAD是一种研究性基因疗法,旨在利用AAV载体将编码谷氨酸脱羧酶(GAD)的转基因递送至丘脑底核,以增加人脑中GABA的产生。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够帮助运动回路正常化,并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而GAD是GABA合成中的限速酶。
AAV-GAD需要通过微创手术实现给药,并使用MeiraGTx专有设备。通过手术给药,可以实现所需剂量的降低。
AAV-GAD正在进行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MGT-GAD-025,该研究中使用的AAV-GAD产品是在MeiraGTx公司全资工厂中通过其商业化平台工艺生产的。
该研究主要评估至少有12个月左左旋多巴治疗史,并处于关闭状态下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MDS-UPDRS)第三部分评分≥25分的帕金森患者接受AAV-GAD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探索性疗效终点包括MDS-UPDRS第三部分评分在关闭状态下从基线到第26周的平均变化和帕金森病问卷(PDQ-39)评分。
该研究入组患者14名,被随机分配到三个队列,分别为21×1010VG高剂量组(n=5)、7.0×1010VG低剂量组(n=5),假手术对照组(n=4)。
研究数据显示:
AAV-GAD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无与AAV-GAD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SAE)。
在第26周时,高剂量组中MDS-UPDRS第三部分评分在关闭状态下较基线平均改善18分,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没有显著变化。
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PDQ-39评分较基线有显著改善,第26周时对照组无显著变化。高剂量组PDQ-39评分较基线提高8分,低剂量组提高6分,对照组恶化0.2分无统计学意义。
PDQ-39评分的剂量反应为:高剂量组100%反应,低剂量组60%反应,对照组25%反应。
另外,MeiraGTx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lexandria Forbes表示:“在3项独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共58名患者中,并没有观察到与AAV-GAD 治疗相关的SAE。”
目前,MeiraGTx公司正在与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监管机构进行关于启动3期研究的讨论。
帕金森AAV基因治疗项目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症的第二大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000万人患有帕金森。
帕金森病理改变主要以黑质多巴胺神经元丢失以及α-突触核蛋白聚集体为主,目前常见药物为左旋多巴,左旋多巴虽然能够通过补充脑内的多巴胺水平来帮助患者缓解运动障碍等症状,但无法做到根治,可能随着药效波动伴有明显副作用(例如:开关现象),且并不能逆转疾病的进展。
这几年,随着AAV基因治疗展现出的蛋白质代替疗法的潜力,也出现了不少帕金森AAV基因治疗项目,比较常见的靶基因有:多巴胺合成的关键酶芳香酸脱羧酶(AADC)、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肌肉来源的营养因子Neurturin(NRTN)、谷氨酸脱羧酶(GAD)等。
除了MeiraGTx的AAV-GAD,进展比较快的还有拜耳(Bayer)/AskBio的AB-1005。AB-1005于2024年7月获得美国FDA授予用于治疗中度帕金森病的快速通道资格。
AB-1005是一种AAV-GDNF,今年早些时候发布了早期临床数据,数据显示:11名患者达到了主要安全性终点,耐受性良好,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AB-1005能够输送至大脑的壳核区域。
国内也有不少公司正在进行帕金森AAV基因治疗的开发,包括天泽云泰和恒瑞医药,两家公司的候选药物都已经获得NMPA的临床批件。
天泽云泰的VGN-R09b(AAV-AADC),已经获得NMPA和美国FDA的临床批准,目前正在进行针对原发性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不过该候选药物开发的对象并非老年人,而是针对AADC缺乏的儿童。此外,VGN-R09b针对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AADCD)的注册临床研究还获得了NMPA的批准。
恒瑞医药子公司上海瑞宏迪医药的RGL-193,是一款AAV双基因药物,靶基因尚不明,根据公司公告RGL-193可以提高左旋多巴的转化效率,同时还起到保护和修复受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具有潜在的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口服抗帕金森病药量的效果。RGL-193已经获得NMPA的临床批件,用于治疗帕金森。
延伸阅读:美国总统要是得了帕金森,该怎么用新药治
参考资料:
1.https://investors.meiragtx.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meiragtx-announces-positive-data-randomized-sham-controlled
作为一个具有高成长性、高壁垒的双高赛道,眼科行业一直以来被誉为资本市场的“黄金赛道”。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生活方式变化、电子产品的普及等,眼部疾病的发病率及用药需求均在不断提升,带来的是眼科药物市场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眼科疾病高度细分、专业性较强,很多眼病的病理机制不够明确,也导致眼科用药技术壁垒高,新药研发难度较大。
眼科药物技术的迭代与发展对于全民眼健康的整体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新型眼科药物的研发致力于更长效的治疗效果,替代疗效欠佳的传统药物,并为缺乏药物治疗的眼疾带来创新治疗手段。
然而在我国,由于对许多眼科疾病发病机制的认知相对滞后,加上患者对眼科疾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有限,我国眼科药物市场起步较晚,目前以仿制药和license-in为主,自主研发的创新药不多。通过仿制和License-in能够迅速缩短药物的研发周期,快速将药物推向市场,并降低药物研发的风险。但这也是造成市场药物同质化问题的根源。
可以说,眼科创新药的自主研发是一条更难走的路。基于此,我们对眼科创新药物进行盘点。随着创新药适应症的不断拓展,未来眼科药物市场还将进一步放量,在确定的市场需求之下,谁将率先抢占市场先机?
12款新药获批,融资超20亿,眼科创新药正在狂奔
当前,全球眼科市场整体呈现出稳定增长、集中度较高的特点。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眼科创新药市场规模在2023年估计达到了37.82亿美元,并预计从2024年到2030年将以8.3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30年将达到66.06亿美元。
2023年,FDA 发布了2项相关指南,用以指导产业在眼科药物开发过程中的药品质量/CMC和临床研究工作。指南的发布也带来了眼科药物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其中,2023年10月,FDA为了更好地指导眼科药物开发,发布了《局部眼科用药质量考量要点》的指南草案。指南重点讨论了用于眼内和眼周局部给药的眼科药品(即溶液、混悬液、乳剂、凝胶、软膏和乳膏)的质量注意事项;2023年2月,FDA 发布了《新生血管性老年黄斑变性:开发治疗药物》,旨在向申办方提供有关资格标准、试验设计的考虑因素和疗效终点的建议,以提高治疗nAMD的药物临床试验的数据质量和药物开发项目的效率。
2023年,FDA批准了12款新型眼科药物上市,药物类型包含抗VEGF药物、双抗药物、补体药物、小分子药物等,适应症涉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由AMD引发的地图样萎缩(GA)、干眼症、老花眼、散瞳等。
2023年,FDA批准了12款新型眼科药物
在国内,眼科创新药也一直是资本重点关注的领域。我国目前有4亿患者饱受各类眼部疾病困扰,而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眼科疾病负担将会越发凸显,市场空间增长潜力大。
2023年1月至今,国内眼科创新药融资事件(不完全统计)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3年至今(数据统计至2024年8月30日),我国眼科创新药领域共有21家企业发生了24起融资事件,总融资金额超过20亿人民币。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尽管投融资大环境不算乐观,仍有不少眼科创新药企业顺利融到资金,为公司推动管线研发和未来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抗VEGF、基因疗法、补体药物……眼科药物机制创新不断
当前,眼科创新药物市场正迎来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几个关键疾病领域。
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由于其与老龄化人口的直接关联,已成为增长潜力最大的领域之一。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因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亦成为重要的治疗领域。青光眼作为全球主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治疗市场随着患病率的上升而扩大。干眼症(DED)的发病率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不断上升,由于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导致的眼睛干涩问题日益普遍,对治疗药物的需求持续增长。近视控制药物的需求也在上升,尤其是在东亚地区,近视患者数量庞大。
此外,眼部炎症和感染的治疗市场同样受到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变化的推动,发病率的增加带来了对新治疗方法的需求。
基于眼科疾病细分种类多且复杂,眼科领域的创新药物研究致力于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实现创新,以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和耐受性更好的治疗方案。
其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在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抑制异常血管的生长来改善视力;补体C5蛋白抑制剂如Lzervay通过降低补体系统的活性,为地图样萎缩(GA)等眼底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双特异性抗体,如法瑞西单抗,通过同时作用于VEGF和Ang-2两条通路,为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带来了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等等。
在遗传性眼科疾病的治疗上,基因治疗技术正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替换或修复缺陷基因来治疗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和色素性视网膜炎等疾病。
低浓度阿托品则被证实能有效延缓近视的进展,为控制近视提供了新的策略。同时,针对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新药如VVN539通过双靶点机制降低眼压,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 抗VEGF药物:四款产品在国内上市,已上市产品收益颇丰
常见的新生血管性眼病主要有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由于抗VEGF药物能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并促进已有的新生血管消退,已成为治疗眼底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
抗VEGF药物在眼科治疗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们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以治疗各种眼底疾病。首先,这些药物能够抑制VEGF的活性,从而阻止病理性血管的生成,这是治疗湿性AMD和DME等眼病的关键。其次,通过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血浆蛋白和液体从血管中渗漏到视网膜,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此外,抗VEGF药物还能促进已有异常血管的消退,进一步改善视网膜的病理状态。
在提高视力方面,抗VEGF药物通过上述作用机制,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提高视力。随着研究的深入,新一代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能够同时靶向VEGF-A和Ang-2,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效果。同时,口服抗VEGF药物的研发也在进行中,这将极大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尽管抗VEGF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如注射频率高、潜在的全身副作用和药物不应答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药物形式和给药方式,旨在为眼科疾病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目前,全球已有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和布西珠单抗、法瑞西单抗5款眼用抗VEGF药物获批上市。其中,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阿柏西普和法瑞西单抗四款药物已经在中国获批上市。
国内获批的抗VEGF药物
罗氏与诺华联合开发的雷珠单抗最早获批,于2006年获FDA批准上市,是首个抗VEGF眼用生物药,其显著的疗效也使得抗VEGF药物在眼科治疗领域声名鹊起。2011年,该产品登陆中国市场。凭借先发优势,雷珠单抗销量一路攀升,2014年达到峰值,超过43亿美元。
阿柏西普是由再生元与拜耳共同研发的全球首个完全人源化的融合蛋白。虽然比雷珠单抗晚上市约5年,但阿柏西普卓越的疗法及亲民的价格,短时间内就奠定了其全球AMD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阿柏西普上市第一年销售额就达到了8.38亿美元;2022年,阿柏西普销售额为96.47亿美元,是全球销售额最高的抗VEGF眼科药物。
康柏西普是中国企业康弘药业自主研发的一款抗VEGF受体与人免疫球蛋白Fc段基因重组的融合蛋白,作为国内首款国产VEGF单抗,打破了高价进口药对中国眼科市场的垄断,成为当时中国创新药的标志性产品之一。
与雷珠单抗不同,康柏西普的活性蛋白是新一代抗VEGF融合蛋白,结构上为100%人源化,能有效地结合VEGF-A、VEGF-B、PIGF等多个病理性新生血管相关的靶点,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更少的注射次数以及更好的药物依从性。自2013年在国内获批以来,康柏西普凭借先发和性价比优势迅速实现销售额上涨。2023年,康柏西普实现营收19.36亿元,同比增长41.73%,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48.93%。
布罗鲁珠单抗是诺华研发的一款人源化单链抗体片段(scFv),分子量为26kDa,具有体积小、组织渗透性强、对VEGF-A异构体有强大抑制作用及高度亲和力。该产品是首个可以间隔3个月给药的抗VEGF药物,于2019年10月获FDA批准上市。据EvaluatePharma预测,该产品到2024年全球销售额有望达到13.2亿美元。
罗氏的法瑞西单抗是首款针对眼科疾病获批的双抗,不仅靶向VEGF-A,还同时靶向Ang-2。这种双通路的作用机制使得法瑞西单抗在治疗眼底疾病时,除了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还能增强血管稳定性,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在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也使得国内企业纷纷瞄准这一潜力领域。国内药企中,齐鲁是细分领域的重要布局者。2022年4月,齐鲁制药提交了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QL1207的上市申请;2023年1月,齐鲁制药提交的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QL1205的上市申请获受理。
除此之外,在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中,博安生物的LY09004、迈威生物的9MW0813也进入临床3期。一旦批准上市,国内眼科抗VEGF生物药领域将进入创新药和仿制药混战的局面,市场竞争将逐步加剧。
在抗VEGF创新药赛道上,目前国内还是一片蓝海,药品研发速度以及创新性和差异化,必将成为未来脱颖而出的关键。
● 基因疗法:眼科AVV基因疗法黄金赛道,国内超20家企业布局
基因疗法是眼科疾病的理想候选对象,在眼科治疗中展现出巨大优势。一方面,眼睛是免疫特权空间,血-眼屏障使得眼睛与免疫系统相对独立,基因疗法可以减少治疗引起的免疫反应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许多眼部疾病是由于单个或多个基因的缺陷造成的,很多遗传性眼科疾病的突变已经被精准识别,为基因疗法开发提供了众多的靶点选择。基因疗法旨在通过一次性治疗实现长期效果,减轻患者长期用药的负担。
优势之外,基因疗法在眼科治疗中也面临挑战,包括基因递送效率、长期安全性、制造成本、监管和伦理问题等等。未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挑战有望被逐步克服,从而使得基因疗法在未来眼科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全球共有137款基因治疗药物处于研发阶段,大多数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基因疗法都集中在最常见的遗传性眼科疾病上,如色素性视网膜炎、脉络膜血症、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先天性黑蒙(LCA)、色盲和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XLRS)等。
2017年12月,全球首个眼科基因疗法Luxturna在美国获批上市,掀起了眼科基因疗法的热潮。相对其他器官而言,眼睛体积较小,只需要低剂量的药物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而且具有免疫豁免、系统风险低等优势,成为各方药企率先布局的一大领域。
目前国内聚焦眼科AVV基因疗法,已有超20家企业在布局,其中不少在研新药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将为遗传性眼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包括纽福斯生物、朗信生物、嘉因生物、天泽云泰、康弘药业、中因科技、辉大基因、安龙生物、金唯科、本导基因、九天生物、方拓生物、鼎新基因、凌意生物、极目生物、星眸生物、目镜生物、纽伦捷生物、领诺医药、埃微路新、南京贝思奥、瑞风生物、因诺惟康等众多创新药企积极布局,其中不少在研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
纽福斯生物是国内在眼科基因疗法领域走在前列的企业,其核心管线NFS-01旨在治疗ND4突变引起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2022年1月,NFS-01通过FDA IND申请,是首个获得FDA临床试验许可的国产眼科基因治疗药物。目前纽福斯生物已经建立了13条管线,涵盖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损伤疾病、遗传性视神经萎缩、血管性视网膜病变等四大领域。
● 补体药物:干性AMD治疗的中坚力量,能否开启下一波热潮?
近两年,补体药物临床开发不断取得积极进展,一些罕见病患者已经充分从中受益。在罕见病之外,补体药物在眼科等常见病的开发应用逐渐活跃起来。
在眼科创新药物研发中,补体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节补体系统的活性,以减轻补体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病理过程。补体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眼科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在AMD的发病机制中,补体系统的异常活化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可以通过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导致细胞损伤,以及通过促进炎症反应来加剧疾病的进展。
补体药物通过靶向补体系统的特定成分,如C3、C5或补体调节蛋白,来抑制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例如,IBI302(Efdamrofusp Alfa)是一种抗VEGF-补体双靶点药物,它能够同时抑制VEGF介导的信号通路和减轻补体活化介导的炎症反应。IBI302的N端能够与VEGF家族结合,阻断VEGF介导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血管新生,改善血管渗透性,减少血管渗漏;C端能够通过特异性结合C3b和C4b,抑制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经的激活。这种双靶点作用机制旨在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效果,改善视力,减少视网膜水肿,并可能对黄斑萎缩及纤维化有潜在的改善作用。
此外,补体药物的研发还包括其他策略,如使用补体因子H的生物大分子药物GEM103,它通过恢复AMD患者眼内适当的替代途径调节来发挥作用。还有针对补体因子C5的生物大分子药物Avacincaptad pegol (ACP),它是一种补体C5的强效特异性抑制剂,能够抑制C5的切割,进而减缓AMD的进展。
目前,眼科创新药物研发中,已有一些补体药物上市,包括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可伐利单抗(Ravulizumab)、阿柏西普(Aflibercept)、Avacincaptad Pegol (ACP)、IBI302 (Efdamrofusp Alfa)等。这些药物的上市为眼科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尤其是在补体系统介导的疾病中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
目前,抗VEGF药物仍是wAMD等在内眼底新生血管病治疗的主旋律,实现了大多数眼底新生血管病患的视力改善,使原来几乎不能治疗的眼底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治疗。
相比之下,占到AMD80%以上的干性AMD市场仍处于空白,目前尚无任何有效治疗和预防药物。补体药物作为当下集中干性AMD治疗中坚力量,在通过临床验证之后,等待的将是4、5倍于wAMD的巨大市场。那么补体药物会开启抗VEGF药物之后的下一个热潮吗?未来值得期待。
国内生物类似药进展较快,创新药研发仍存挑战
近年来,国内在眼科生物类似药方面的研发进展迅速,尤其是在抗VEGF药物领域,国内已有几款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比如齐鲁制药的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QL1205。此外,信达生物、科伦药业等也在积极布局眼科用药领域,有多款1类新药和首仿药在研。
尽管在生物类似药方面取得进展,但国内在眼科创新药研发方面与美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眼科新药研发格局也截然不同。
据此前动脉网调研,美国眼科药物市场起步早,经过一系列并购整合,美国的眼科药物研发企业聚焦且头部化,不论是小分子、大分子还是基因药物,基本集中在诺华、罗氏、博士伦等大企业中。
中国则不同,近年来随着资本介入、优秀科学家回国创业,中国眼科新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各项专利技术分散在各个小公司手中,每个细分赛道上都有优质的企业,如小分子赛道的锐明新药、维眸生物,大分子赛道有信达、康弘药业等。换言之,中国还没有产生真正的头部眼科创新药企业。
同时,由于中国眼科创新药赛道仍处于起步阶段,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挑战。首先在资本层面,国内眼科创新药研发费用主要来自投资机构,而国内投资机构相对更趋避风险。这导致目前在研的眼科创新药基本都是“正风险”,以外部引进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很少开发真正意义的first in class药物。这一策略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成绩,但长期来看并没有解决基础技术问题,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仍然迫在眉睫。
其次在监管审批层面,中国药监局对眼科创新药赛道法规还在逐渐完善中,审批沟通环节成了制约研发速度的重要因素。目前美国有成熟的眼科创新药法规体系,而中国药监局在湿性黄斑性病变、干眼症等眼科创新药审批上缺乏经验,审批速度较慢,这对企业的研发进度和市场准入构成了挑战。
此外,针对更为前沿的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因国内缺乏相关的产品,导致目前市场上的监管、审批等法律法规尚不明晰,也会给走在前端的企业带来一定挑战。
最后,从企业角度来说,眼科药物赛道参与者渐多,如何找到准确的定位和擅长的方向,选择合适的疾病领域、商业运营、研发注册策略。此外,从公司策略来讲,外部引进只是辅助手段,最重要的还是自研能力。需要给予研发风险较高的first in class药物更多信心和耐心,助力自主研发创新,吸引更多优秀的科学家投入眼科创新药赛道。
未来,随着中国眼科创新人才越来越多,行业越来越规范,中国与美国的眼科创新药研发差距将越来越小,各种药物、机制、疗法将不断涌现,细分赛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最终形成一个健康的眼科创新药发展体系。我们拭目以待。
* 参考资料:
“看得见”的力量:百亿眼科赛道品种分析——凯莱英
资本涌入,赛道火热,如何打造眼科新药研发健康体系?——动脉网
2023年,FDA批准了这12款新型眼科药物,涉及干眼症、老视、散瞳等——眼视光观察
*封面图片来源:壹图网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
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8月份,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共计将6款新药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其中,有5款新药拟开发用于癌症治疗,这些抗癌在研产品包括HER2小分子抑制剂、靶向Nectin-4的ADC、抗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皮下注射抗PD-L1单抗,以及第三代EGFR-TKI。
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名单的新药往往针对严重疾病,且在前期临床试验中显示效果或安全性明显优于现有治疗手段。本文将根据公开资料对这些新药进行介绍。
图片来源:123RF
勃林格殷格翰、中国生物制药:BI 1810631 片
作用机制:HER2小分子抑制剂
适应症:非小细胞肺癌
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申报的BI 1810631片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治疗携带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既往接受过全身治疗的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这是一款口服选择性HE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中国生物制药于今年4月通过合作与勃林格殷格翰共同在中国大陆地区研发和商业化多款肿瘤药物管线,包括这款zongertinib(BI 1810631)。
根据勃林格殷格翰新闻稿介绍,本次zongertinib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是基于Beamion LUNG-1临床试验结果。其中,1a期试验数据显示,在可评估疗效的41例NSCLC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54%,疾病控制率(DCR)为93%,总体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为15.8个月。每日一次剂量递增组NSCLC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12.3个月。1b期研究仅纳入HER2突变阳性的NSCLC患者,首次中期分析已完成,患者的ORR/DCR分别为74%和91%。
迈威生物:9MW2821
作用机制:靶向Nectin-4的ADC
适应症:尿路上皮癌
迈威生物申报的9MW2821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既往铂类化疗和PD-(L)1抑制剂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9MW2821是一款靶向Nectin-4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目前已经在中国启动了一线治疗尿路上皮癌的3期关键性注册临床研究。
今年6月,迈威生物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上口头报告了9MW2821用于多项晚期实体瘤的1/2期临床研究结果及最新进展,研究涉及的适应症包括尿路上皮癌、宫颈癌、食管癌、三阴性乳腺癌等多种晚期实体瘤。其中,在37例可评估疗效的尿路上皮癌患者中,ORR为62.2%,DCR为91.9%,mPFS为8.8个月,mOS为14.2个月。
智翔金泰:GR1803注射液
作用机制:抗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
适应症:多发性骨髓瘤
智翔金泰申报的GR1803注射液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针对适应症为既往至少接受过3线治疗(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一种免疫调节剂和一种抗CD38单抗)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公开资料显示,GR1803是一款重组人源化抗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该产品治疗RRMM的1期临床研究摘要入选了2024年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年会。在1期临床研究中,RRMM患者接受该产品每周静脉注射一次,总体客观缓解率(ORR)为85%,其中基线合并髓外浆细胞瘤(EMM)受试者的总体疗效评估ORR为100%。
康宁杰瑞、思路迪:重组人源化PDL1单域抗体Fc融合蛋白注射液
作用机制:皮下注射抗PD-L1单抗
适应症:高肿瘤突变负荷(TMB-H)实体瘤
康宁杰瑞和思路迪药业联合申报重组人源化PD-L1单域抗体Fc融合蛋白注射液——恩沃利单抗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既往标准治疗失败且无满意替代治疗的高肿瘤突变负荷(TMB-H)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实体瘤。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美国FDA批准的“不限癌种”新药项目中,高肿瘤突变负荷(TMB)是被使用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恩沃利单抗注射液(KN035)是一款皮下注射抗PD-L1抗体药物,患者无需进行静脉滴注,可在30秒内完成给药,大幅缩短给药时间,具有在家自主给药潜力。该产品此前在中国获批上市,适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型(dMMR)的成人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治疗。
翰森制药:甲磺酸阿美替尼片
作用机制:第三代EGFR-TKI
适应症:非小细胞肺癌
翰森制药甲磺酸阿美替尼片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含铂根治性放化疗后未出现疾病进展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L858R)置换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阿美替尼是一款第三代EGFR-TKI。值得一提的是,阿美替尼针对该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已经于8月20日获CDE受理,这也是阿美替尼片在中国提交的第四个适应症上市申请。
根据翰森制药新闻稿介绍,3期HS-10296-304研究已经评估了甲磺酸阿美替尼对比安慰剂治疗NSCL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针对的正是本次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的适应症,主要研究终点为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PFS。
天泽云泰:VGR-R01
作用机制:基因治疗产品
适应症: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
天泽云泰研发的治疗用生物制品VGR-R01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治疗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VGR-R01是一款基因治疗产品。在用药方式上,这款基因治疗通过视网膜下腔注射给药,且只需要注射一次就有望起到相应的长期疗效。
根据天泽云泰新闻稿介绍,该公司针对VGR-R01开展了两项临床研究, 入组了Yuzawa 2期或3期BCD患者,BCVA为≤60个ETDRS字母,即≥0.5 logMAR,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为96~274μm。两项研究结果表明,在2~3期BCD患者中,无论是否已存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VGR-R01均可预期使患者获益,包括视力提升与功能性视觉改善。目前,一项多中心的3期研究正在准备中。
除了上述产品,复诺健生物申报的重组人IL12/15-PDL1B单纯疱疹I型溶瘤病毒注射液(Vero细胞)也于8月29日被CDE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经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肝细胞癌。该项拟突破性治疗品种目前尚在公示中。
期待这些在研新药后续临床研究顺利进行,早日为更多的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参考资料:
[1]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 Retrieved Aug 30,2024, From https://www.cde.org.cn/main/xxgk/listpage/4b5255eb0a84820cef4ca3e8b6bbe20c
[2]各公司官网及公开资料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或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突破性疗法ASCO会议临床结果抗体药物偶联物临床3期
100 项与 上海天泽云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上海天泽云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