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2025年8月15日,辉瑞公司(Pfizer, PFE)的股票在盘前交易中意外小幅上涨了2%,这一市场表现掩盖了公司同日公布的重大挫折:其关键性镰状细胞病(SCD)药物inclacumab在三期临床试验THRIVE-131中未能取得成功。该试验共招募了241名患者,数据最终显示,药物未能改善血管阻塞危象,从而断送了其商业化前景。
对于辉瑞来说,这意味着在SCD领域连续第三次遭遇重大失败。在此之前,辉瑞已经面临了一系列不利事件:其拳头产品Oxbryta因“异常高的死亡率”被迫撤出市场,FDA的报告显示Oxbryta的死亡率是安慰剂组的三倍。接着,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口服药物GBT601因问题多多而被FDA全面叫停试验。而目前,inclacumab未能通过临床试验,成为最后倒下的一颗多米诺骨牌。
辉瑞曾在2022年豪掷54亿美元收购专注于SCD治疗的生物技术公司GBT,试图通过整合GBT的核心产品扩大其在遗传性血液疾病领域的影响力。此项交易被外界认为是辉瑞在打造未来SCD治疗布局的一项战略决策,特别是GBT旗下的几款药物被视为打开市场的“法宝”。但如今,曾被看好的产品线没有在临床上获得预期的结果,让辉瑞不得不面对临床数据与市场期望的巨大落差。
SCD是一种由于遗传性红血球变形异常导致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辉瑞通过收购GBT获得了几款药物的技术权利,但现实证明,旧有的小分子药物开发路径正面临基因疗法等新科技的严峻竞争。传统治疗方案,如2019年获批的Oxbryta与诺华的Adakveo,其市场表现都远低于预期,无法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或病因。
与此同时,基因治疗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SCD治疗的未来。2023年,美国FDA相继批准了Vertex与CRISPR Therapeutics的Casgevy和蓝鸟生物的Lyfgenia这两款基因疗法,为患者提供了一次性治愈的希望。然而,这些新兴疗法的高成本和复杂的实施过程,也在无形中限制了其大规模商业化的速度和可及性。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科技公司也在积极寻找突破口。2025年8月,上海尧唐生物的研究团队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展示了其无需清髓预处理即可进行体内基因编辑的新技术。这一突破不仅可能降低治疗SCD的成本和风险,也为许多尚无有效疗法的罕见病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这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尧唐生物通过其开发的LNP-mRNA疗法成功在体内实现了针对SCD患者的基因编辑。这项技术避免了传统基因疗法复杂的体外操作,大大简化了治疗流程,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可及性,同时降低了成本。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