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Not yet recruiting临床1/2期 A Phase I/IIa, Open-label, Dose-escalation and Expansion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 and Preliminary Anti-tumor Activity of PH009-1 in Patients With EGFR Mutation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NSCLC
The study will contain three stages: Phase I includes dose escalation phase (i.e., phase Ia) and dose expansion phase (i.e., phase Ib). Once the dosage regimen is confirmed, the sponsor can decide to start the cohort expansion phase (i.e., phase IIa)
A Randomized Phase 3 Multicenter Open-Label Study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YK-029A as First-Line Treatment Versus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EGFR Exon 20 Insertion Mut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YK-029A as first-line treatment with that of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in participa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whose tumors has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exon 20 insertion mutations.
Participants will b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he two treatment groups YK-029A group or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group.
Participants will receive YK-029A orally and pemetrexed/cisplatin or pemetrexed/carboplatin via vein until the participants experience worsening disease (PD) as assessed by blinded independent review committee (IRC), intolerable harmful effects or another discontinuation criteria.
评价YK-029A片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初步疗效的I期临床试验
评价YK-029A片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剂量限制性毒性(DLT),确定II期临床试验推荐的给药方案和剂量。研究YK-029A片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药代动力学及其与药效(PK/PD)/毒性(PK/AE)之间的关系,检测代谢产物。评价YK-029A片治疗对经既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后T790M突变获得性耐药和疾病进展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初步疗效。
100 项与 苏州浦合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苏州浦合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中国北京,2025年6月24日 —— 今日,拜耳与清华大学签署双方第六期科研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助力涵盖肿瘤、心血管及肾脏、神经学和罕见病以及免疫学等多个重点领域内的基础研究成果向新药研发转化,并加速推动药物创新价值链上的前沿科研进展。根据合作协议,拜耳将在未来三年内继续资助双方联合科研项目,并向在生命科学领域以及药物创新方面做出卓越科研贡献的清华大学科学家提供奖励,持续深化双方科研交流与探讨。拜耳与清华大学共同签署《拜耳-清华大学第六期科研战略合作协议》早在2009年,拜耳作为跨国药企率先与清华大学建立科研战略合作。过去十六年来,拜耳和清华大学共合作开展了75个联合研究项目,并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后发表了15篇合著论文。此外,颜宁教授、丁胜教授、祁海教授、时松海教授、刘磊教授、钱锋教授等清华大学知名学者曾获得“拜耳讲席教授”的殊荣,超过100位杰出科学家也荣获“拜耳研究员”奖。这些奖项旨在表彰他们生命科学、医学及药物研发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2022年,拜耳与清华大学首次设立“拜耳科研转化基金”,进一步加强早期科研成果的转化,三年以来已有9个项目获得了资金支持。Christian Rommel拜耳处方药事业部全球研发负责人“中国创新生态正在飞速发展,科学和药物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这离不开科学界和商界创新者的不懈努力与多方协作。我们非常高兴看到,基于十六年来双方科学家的紧密携手,拜耳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已成为跨国药企与中国知名本土学术机构科研合作的典范。我们期待这一战略合作持续拓展前沿科学的边界,带来更多具有突破性潜力的药物及治疗方法。”王宏伟 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2018年度“拜耳讲席教授”“过去十六年,清华大学与拜耳在高度互信、深度协同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科学研究与药物研发的融合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合作不断拓展深度与广度,推动了一批面向人类健康重大需求的前沿科学研究,也为中国高校与国际制药企业在药物研发全链条上的深度协作树立了典范。第六期合作协议的签署,是双方携手应对全球健康挑战、加速基础研究向药物应用转化的重要里程碑。我们高度重视并珍视与拜耳的长期战略合作。未来,清华将继续发挥学科、人才与平台优势,携手拜耳探索原始创新的前沿方向,助力全球医疗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公司在中国长期承诺的重要组成,拜耳高度重视并持续关注本地科研合作,大力支持中国源头创新及新药研发转化,先后于2009年及2014年分别与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建立了长期战略科研合作。截至目前,拜耳与这两家中国顶尖学府已累计开展超过100个研究项目,包括新靶点的发现及结构解析,疾病发病机理及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药物筛选,药效评价,新分子形式药物、新化学合成方法及创新剂型探索。随着中国已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生物科技创新策源地,拜耳也在深度融入本地创新生态系统,积极与中国创新伙伴携手,持续探索并推动开放式创新。拜耳Co.Lab于2024年9月在中国正式开幕,旨在赋能10至15家本地初创企业,重点聚焦肿瘤、心血管及肾病、新技术平台以及细胞与基因疗法等领域的前沿创新。截至目前,已有5家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签约入驻拜耳Co.Lab。此外,拜耳与浦合医药宣布就可选择性靶向MTAP缺失型肿瘤的口服小分子PRMT5抑制剂达成全球许可协议,拜耳获得开发、制造和商业化MTA协同PRMT5抑制剂的全球独家许可,并已招募首例患者参与I期人体首次剂量爬坡临床试验。关于拜耳拜耳作为一家跨国企业,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医疗健康与农业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秉承“共享健康,消除饥饿”的使命,公司致力于通过产品和服务,帮助人们克服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和老龄化带来的重大挑战,造福人类和地球繁荣发展。拜耳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并对业务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集团还通过科技创新和业务增长来提升盈利能力并创造价值。在全球,拜耳品牌代表着可信、可靠及优质。在2024财年,拜耳的员工人数约为93,000名,销售额为466亿欧元。不计特殊项目的研究开发投入为62亿欧元。更多信息请见www.bayer.com。前瞻性声明本新闻稿包括拜耳集团管理层基于当前设想和预测所作的前瞻性声明。各种已知和未知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其它因素均可能导致公司未来的实际运营结果、财务状况、发展或业绩与上述前瞻性表述中所作出的估计产生重大差异。这些因素包括在拜耳官方网站http://www.bayer.com/上公开的拜耳各项报告。本公司没有责任更新这些前瞻性声明或使其符合未来发生的事件或发展。
// 中国公司在奥希替尼耐药后治疗策略的开发上非常活跃,HER3 ADC、Trop-2 ADC展示了积极的数据,三代EGFR+MET双靶的方向和四代EGFR已经表现出治疗潜力。2025年ASCO文章回顾亚盛医药:从纳斯达克IPO到8次亮相ASCO大涨17.64%!连涨五日!谁是赢家?在2025 ASCO会议中,针对奥希替尼耐药后治疗策略的探索各显神通。虽有HER3 ADC的失利,但本土Biotech映恩生物和百利天恒的产品都展现出不错的早期数据。领先于Dato-DXd和Trodelvy,科伦博泰的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在二线NSCLC的EGFR耐药治疗中首先撞线。MET和三代EGFR联合方案在EGFR耐药后的MET突变显示出治疗潜力。国产迪哲医药的四代EGFR药物DZD6008初露锋芒。HER3 ADC“后继有人”HER3靶向ADC药物patritumab deruxtecan(HER3-DXd)在今年ASCO会议上遭遇失利,且撤销了之前向FDA递交的上市申请。3期研究Herthena-Lung02研究数据显示,主要终点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虽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即P=0.011,但mPFS相比化疗组仅有0.4个月的改善(5.8个月 vs 5.4个月)。安全性方面也暴露出问题,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疾病(ILD)14例,其中有2例死亡。来源 | ASCO摘要HER3-DXd的折戟并未影响同靶点的后继者们。中国Biotech在ASCO中公布的两项研究结果,又给HER3靶点注入了新希望。映恩生物披露了HER3 ADC药物DB-1310在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瘤患者的1/2a期研究结果。其中在EGFR突变NSCLC亚组中,未经确认的客观缓解率(uORR)达44%,疾病控制率(DCR)高达91%,mPFS为7.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8.9个月。尤其是在5.5mg/kg剂量组中,uORR高达66.7%。公司还自主研发了一款EGFR×HER3双抗ADC管线DB-1418,该产品以5000万美元首付款授权给DualityBio,并于近期获得FDA批准开展临床。另一项研究来自百利天恒的EGFR×HER3双抗ADC iza-bren(BL-B01D1)。这项1期临床研究纳入了经典EGFR突变外的不同突变类型的NSCLC患者,且包含了接受1线、2线、3线及以上治疗的各类患者。来源 | ASCO摘要研究显示,患者整体的ORR为46.2%,cORR为39.7%,DCR为85.9%,mPFS为7.0个月。细分人群中,在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和非经典突变患者中cORR达69.2%,DCR为92.3%,mPFS为10.5个月。Trop-2崭露头角与HER3 ADC失利不同,Trop-2 ADC则在2025 ASCO中展现出优势。科伦博泰披露了核心产品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sac-TMT)的3期Opti-TROP Lung-03研究结果。该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携带EGFR突变,且接受三代EGFR药物治疗。结果显示,sac-TMT在主要研究终点ORR中达到45.1%,对照组多西他赛仅有15.6%,两组相差接近30%。次要终点mPFS也显示出阳性结果,sac-TMT达到6.9个月,而多西他赛组仅为2.8个月。来源 | ASCO摘要凭借此数据,sac-TMT在2025年3月获得NMPA批准拓展新适应症,治疗经EGFR-TKI和含铂化疗(序贯或联合)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回顾2024 ASCO,同属Trop-2 ADC赛道的Dato-DXd和Trodelvy都在单药二线NSCLC治疗中失利,彼时sac-TMT就将目光聚焦在EGFR突变的细分领域中。如今该研究的积极结果也使其超越Dato-DXd和Trodelvy,成为全球首个在肺癌适应症获批上市的Trop-2 ADC药物。联用的智慧MET过表达是EGFR-TKI治疗进展的主要耐药机制,针对该方向的治疗方案多采用联合用药方式。今年ASCO公布了阿斯利康/和黄医药联合开展的奥希替尼联合赛沃替尼3期临床研究SACHI的结果。试验共纳入211位一线EGFR-TKI治疗失败、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且MET扩张的NSCLC患者。结果显示,研究者评估的治疗组mPFS达到8.2个月,化疗组为4.5个月;独立审查委员会(IRC)评估的mPFS分别为7.2个月和4.2个月;ORR分别为58%、34%;DCR分别为89%、67%;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分别为8.4个月、3.2个月。再看同类研究,鞍石生物公布了伯瑞替尼联合安达替尼(PLB1004)的1b/2期KYLIN-1研究结果,在入组的85例患者中观察到ORR为48.3%,DCR为85.1%,mPFS达到11个月。上述两项研究均是三代EGFR+MET小分子的组合。事实上,三代EGFR与c-Met ADC联合对EGFR耐药后的MET扩增或过表达同样展示出治疗潜力。在2025 ASCO上,荣昌生物披露了c-Met靶向ADC RC108联合伏美替尼的临床1b/2期疗效数据。在MET免疫组化(IHC)细分的两组患者中,ORR分别达到40.5%和61.1%,mPFS分别为7.1个月和8.2个月。荣昌生物公开表示,正在筹备该联合疗法的3期临床研究。四代EGFR初露锋芒四代EGFR开始展现初步疗效。2025 ASCO展示的有迪哲医药的DZD6008、威尚生物的WSD0922-FU、韩国J INTS BIO公司的JIN-A02、CCM Biosciences开发的CCM-205和CCM-308。大多的四代EGFR开发只针对奥希替尼耐药的C797S突变激酶抑制,迪哲医药的DZD6008则对多种EGFR突变具有广谱活性,包括EGFR致敏突变(L858R/del19)、耐药双突变(T790M和L858R/del19)和三重突变(C797X、T790M和L858R/del19)。ASCO中公布的是针对晚期EGFR突变阳性NSCLC的1/2期研究(TIAN-SHAN2),共入组12例患者,10例(83.3%)显示靶病灶肿瘤缩小。在起始剂量20mg及更高剂量组,携带多种不同EGFR突变类型的患者中均观察到肿瘤部分缓解(PR)。未报告剂量限制性毒性,且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DZD6008另外一项值得关注之处是,在基线脑转移患者中具有血脑屏障穿透性,临床表现为,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与游离血浆药物浓度比值超过1。威尚生物的WSD0922-FU在ASCO中展示了研究海报,未披露试验数据。目前全球的四代EGFR大多都在临床1期和2期,既往的研发并不顺利,有多款药物如BLU-945、BBT-176、EAI045等停止开发。本土四代EGFR研究,除了ASCO中披露的两个之外,还有翰森制药的HS-10504、浦合医药的PH009-1、正大天晴的TQB3002等。其他的创新疗法如三抗、EGFR PROTACs也在积极开发中,为EGFR耐药突变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编辑 | 姚嘉yao.jia@PharmaDJ.com总第2460期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www.PharmaDJ.com
ASCO会议抗体药物偶联物临床3期引进/卖出临床结果
同写意年度巨献!!大会特设“跨境BD与新药出海”分会,7月25-26日,邀您相聚金鸡湖畔,与5000人一起为中国医药创新“同写意”!TONACEA012025年前四个月医药交易异常活跃2025年初,尽管全球宏观环境仍充满不确定性,生物科技行业整体面临融资紧缩、估值下探的压力,但大型跨国制药企业在外部交易市场上的活跃度却出人意料地高。根据统计,仅在1月至4月,全球大型制药公司共完成38笔资产交易,涵盖31笔授权合作和7笔并购,累计交易金额接近600亿美元,其中授权交易约330亿美元,并购交易约270亿美元(本文中交易金额包括潜在里程碑付款)(表1)。表1. 2025年前4个月大型制药公司授权与并购交易表TONACEA02中国资产成为主角2025年前四个月,共有8笔交易来自中国制药企业,占全部交易数量的21%,对应交易金额为64.3亿美元,占比为12%(图1-2)。这样的数据已经相当抢眼。更重要的是,中国药企正在从“区域合作提供方”向“全球管线共建方”转变,交易结构也更趋复杂、估值更具弹性。图1. 2025年前四月大型制药公司资产交易中国资产数量图图2. 2025年前四月大型制药公司资产交易中国资产金额图交易金额方面,8笔交易中已有多项披露出数亿美元乃至几十亿美元级别的潜在价值,总金额超过64亿美元,显示出全球药企对中国企业早期资产的重视正在加深。更重要的是,这些交易中大多数已脱离“区域市场权利转让”模式,转而成为围绕差异机制、创新模态和全球权益布局的合作。参与交易的中国公司包括恒瑞医药(2笔)、信达生物、先声药业、元思生肽、和正医药、上海和誉、苏州浦合医药(TUL),合作对象则包括罗氏、阿斯利康、默沙东、艾伯维、强生、拜耳等全球头部制药企业。这些交易的一个共同点是:大多不再局限于区域性市场权利的转让,而是围绕核心机制与全球权益展开的合作。其中,金额最大的几项交易包括阿斯利康以34.75亿美元从元思生肽引入多肽类资产,聚焦代谢与炎症免疫交叉通路;艾伯维以10.55亿美元从先声药业引入一款靶向GPRC5D、BCMA与CD3的三特异性抗体SIM0500;罗氏以10.8亿美元从信达生物引入靶向DLL3的1期ADC资产IBI3009。从阶段来看,这些交易资产大多处于临床前至1期阶段,但估值普遍不低,反映出国际药企对中国公司所提供的早期资产的认可正在逐步增强。在全球大型药企面临内部管线空缺、急需通过外部创新补强的背景下,中国药企正在成为其全球BD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的开局,或许可以看作是中国企业“在全球授权市场中具备持续输出能力”的起点。不是偶然崛起,而是结构性进入。TONACEA03肿瘤学资产交易依旧火热观察2025年前四个月的38笔来自大型制药公司的资产交易,按适应症划分呈现来看,肿瘤学依然是交易数量最多的适应症领域。但在交易金额方面,代谢类与炎症免疫类疾病显示出更强的估值上升趋势(图3-4)。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金额特别突出的交易,更多由企业与产品本身驱动,而非反映适应症热度。图3. 2025年前四月大型制药公司资产交易数量的适应症关联图图4. 2025年前四月大型制药公司资产交易金额的适应症关联图从2025年前四个月已披露的38笔大型制药公司授权与并购交易来看,肿瘤学依旧是交易最集中的适应症领域,累计13笔交易(占比34%),其中包括多项处于后期开发或已上市的资产,显示出肿瘤药物商业化潜力依然受到高度认可。例如,Merck以6000万美元引进PharmaMar的上市药物Zepzelca(DNA靶点小分子),用于二线小细胞肺癌的治疗;BMS以2.86亿美元完成对2seventy bio旗下CAR-T疗法Abecma的并购交易,进一步巩固其在BCMA靶点治疗中的领导地位。此外,艾伯维以10.55亿美元从先声药业引进三特异性抗体SIM0500,靶向GPRC5D、BCMA和CD3,体现出其在复杂免疫机制下探索多靶点T细胞重定向疗法的规划。炎症与免疫学领域则紧随其后,共计7笔交易,且靶点与技术形式多样,突显出该领域的机制复杂性与早期布局特征。例如,赛诺菲以18.45亿美元获得Earendil Labs旗下α4β7与TL1A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聚焦于炎症性肠病(IBD)等自身免疫适应症;赛诺菲还以19亿美元引进Dren Bio开发中的CD20靶点双抗DR-0201,延续其在炎性疾病与肿瘤交叉领域的战略整合。诺华则通过Kyorin交易获得靶向MRGPRX2的小分子候选药,涉足皮肤疾病与免疫机制交叉研究。这些案例显示,尽管炎症与免疫类产品在交易金额上略逊于肿瘤资产,但其技术含量与平台型潜力获得持续押注。代谢类疾病的布局在今年表现出“重资本+早期锁定”的双重特征,共有5笔交易(13%),金额总计超过106亿美元(20%)。罗氏以52.5亿美元从Zealand Pharma引进GLP-1多肽Petrelintide(处于2b期),成为今年迄今为止单笔最大代谢类交易。同样,诺和诺德以20亿美元获得TUL的UBT251(GLP-1/GIP/Glucagon三受体共激动剂),进一步扩充其代谢领域的管线组合。此外,阿斯利康以34.75亿美元交易元思生肽,虽靶点未披露,但明确用于代谢/炎症方向,也体现出大公司对早期多肽平台的积极投资。相较之下,神经疾病领域虽仅1笔交易,但由强生以146亿美元收购Intra-Cellular Therapies及其产品Caplyta(上市药物),使其在交易金额占比中跃居第一。这种“以一敌十”的集中押注策略凸显了强生在精神疾病治疗市场的长远战略,也揭示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在突破后期商业瓶颈后所能释放的巨大估值潜力。TONACEA04早期资产受到重视从交易资产的临床阶段分布来看,2025年前四个月的交易热度明显集中在早期资产阶段,尤其是一期项目,共计约14笔交易,总交易金额超过160亿美元,是当前产业最为密集的投资区间(图5)。图5. 2025年前四月大型制药公司资产交易数量与金额的阶段关联图图6. 2025年前四月大型制药公司资产交易平均金额的阶段关联图典型的交易包括诺和诺德以20亿美元引进TUL公司的三重受体激动剂UBT251,以及阿斯利康与元思生肽达成的34.75亿美元早期合作协议。企业愿意为这些尚处于安全性初步验证阶段的资产投入巨资,说明其对机制差异化、潜在同类最优产品的高度期待。临床前和药物发现阶段的交易数量也相对可观,分别为10笔和3笔,但其平均交易金额相对较低(图5-6)。临床前阶段如赛诺菲引进Earendil Labs的双特异性抗体组合(18.45亿美元),为早期交易中的高价值代表;而药物发现阶段虽金额偏低,但往往伴随平台型技术的引进,反映出大型药企在技术“早押注”上的战略一致性。在2期与3期项目方面,尽管数量有限,但价格可观。如罗氏以52.5亿美元获得Zealand Pharma的Petrelintide(2b期),表明部分项目在取得初步有效性信号后便能快速提升估值。最值得关注的是已上市资产,虽然在交易数量上不算最多,但其平均交易金额高达30亿元美元以上(图6),远高于其他阶段。比如强生以146亿美元收购Intra-Cellular Therapies的Caplyta(神经科已上市药物),这类交易不仅出于对即期营收的考量,也体现出大型药企“补短板、买管线”的并购策略依然活跃。大型制药公司早期押注用于拓展靶点与创新机制空间,后期并购用于加强产品组合与商业回报。这一趋势也在适应症分布中有所体现,代谢类疾病与神经疾病交易多集中于1期至上市阶段,而炎症与免疫领域更多聚焦于临床前与药物发现期。TONACEA05小分子资产依然受到关注从模态角度来看,2025年前四个月的大型制药公司资产交易中,小分子药物依然是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双料第一。共有21笔交易涉及小分子,交易金额累计超过270亿美元(图7)。典型交易如强生以146亿美元收购的精神疾病药物Caplyta,以及礼来、艾伯维等引进的多项肿瘤与代谢类小分子项目。这种强势地位得益于小分子药物在开发周期、口服便利性、适应症多样化等方面的优势,尤其在肿瘤、炎症与代谢疾病等多个赛道中仍有可挖掘的差异化靶点。图7. 2025年前四月大型制药公司资产交易数量与金额的模态关联图图8. 2025年前四月大型制药公司资产交易平均金额的模态关联图多肽类药物在交易平均金额上表现最为亮眼(图8)。尽管交易数量仅为4笔,但平均每笔交易金额高达32亿美元,显著高于小分子(13亿)与抗体(16亿),反映出其在代谢类疾病(尤其是GLP-1及其拓展靶点)中的高商业价值。罗氏以52.5亿美元收购Zealand Pharma的多肽资产Petrelintide、诺和诺德以20亿美元引进TUL的3G受体共激动剂多肽资产UBT251、阿斯利康与元思生肽的34.75亿美元交易,均属这一趋势的代表。这些交易不仅体现出企业对减重与糖尿病治疗机制升级的需求,也显示出多肽药物从“小众到主流”的路径逐渐成熟。抗体类资产(含单抗、双特异性抗体与三特异性抗体)保持中等交易活跃度与中高估值,代表交易如赛诺菲以18.45亿美元交易Earendil Labs的双抗项目、艾伯维引进Xilio的多靶点抗体平台(21.52亿美元)等,主要集中于肿瘤与炎症类适应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领域正逐渐由传统单抗向更复杂结构进化,包括双/三特异抗体、ADC及细胞免疫结合体。而ADC(抗体偶联药物)与RNA疗法在数量与金额上均较为有限,平均金额亦处低位,真正进入大型交易的项目目前仍属少数,但不排除接下来出现此类的大交易。其中BI与Oxford Biotherapeutics、罗氏与信达生物的交易标志着ADC主要处于临床前或早期验证阶段,仍需时间验证其差异化临床价值。细胞和基因疗法(如CAR-T、反义核酸等)也呈现出“低频高值”的特征,BMS并购2seventy bio获取Abecma(CAR-T)、罗氏交易Oak Hill Bio引进反义寡核苷酸Rugonersen等,提示该类模态依旧是少数大项目的重点,但不具备广泛铺开趋势。总体来看,小分子仍是主力、多肽强势崛起、抗体结构不断复杂化,而新型模态如ADC、RNA与细胞治疗尚处于窗口观察期。从适应症联动来看,多肽主要集中于代谢类疾病,小分子分布最广,而抗体与ADC则扎堆肿瘤与免疫相关领域。参考文献:uerstein, A. M&A is back, but nothing in biotech is neat or simple. STAT. 01. 05. 2025.Armitage, P. Licensing partnerships in the life sciences: Emerging and expected trends in 2025. Lexology. 30. 04. 2025.2025 biotech deals tracker: the latest partnerships and M&A activities. Labiotech. Retrieved on 03. 05. 2025.Pannu, A. Big Pharma M&A and licensing deal trends in 2025. LinkedIn.
100 项与 苏州浦合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苏州浦合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