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刚刚落幕的2025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期间,抗体偶联药物(ADC)在乳腺癌领域的多项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公布,掀起了新一轮乳腺癌治疗格局的变革浪潮,其中对新辅助治疗后未达病理学完全缓解(non-pCR)的高危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德曲妥珠单抗(T-DXd)在“头对头”的DESTINY-Breast05研究中,被证实作为辅助强化治疗的疗效显著优于原标准治疗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成为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围术期治疗进入ADC时代的标志。在临床实践即将迎来变革的同时,临床工作者也需结合研究结果深入思考,找到T-DXd辅助强化治疗的最佳应用策略,《肿瘤瞭望》就此特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厉红元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罗婷教授,结合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non-pCR”患者疾病特点及既往治疗选择,共同解读DESTINY-Breast05研究成果的影响和未来临床适用人群。
01
《肿瘤瞭望》:在今年的ESMO年会上,DESTINY-Breast05研究期中分析结果公布,T-DXd辅助强化治疗达到IDFS主要终点,疗效显著优于non-pCR患者的原有标准辅助强化治疗T-DM1,标志着T-DXd正式进军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的围术期治疗。两位如何看待DESTINY-Breast05研究目前公布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研究结果将如何影响临床实践?
罗婷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以第1号重磅研究摘要(LBA1)亮相ESMO年会的DESTINY-Breast05研究,是一项全球性、多中心、开放标签、III期临床试验,纳入新辅助治疗后的non-pCR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研究设置的入组标准为:①新辅助前不可手术早期乳腺癌:cT4, N0-3, M0或cT1-3, N2-3, M0;②新辅助前可手术早期乳腺癌:cT1-3,N0-1,M0,且新辅助治疗后腋窝淋巴结阳性(ypN1-3)。研究共入组1635例患者,按1:1分组后予T-DXd或T-DM1辅助治疗,主要终点为无浸润性疾病生存期(IDFS),关键次要终点为无病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等为次要终点。
图1. DESTINY-Breast05研究设计
此次公布的研究期中分析结果显示:T-DXd组的三年IDFS率为92.4%(95% CI:89.7–94.4),而T-DM1组为83.7%(95% CI:80.2–86.7),T-DXd较T-DM1治疗,可使患者浸润性疾病复发或死亡(对应IDFS)风险显著下降53%(HR 0.47, 95% CI 0.34-0.66,P<0.0001);同时,IDFS获益在所有预设亚组中均保持一致,且T-DXd组局部和远处复发均更少出现。
图2. DESTINY-Breast05研究主要终点IDFS期中分析结果
在关键次要终点DFS方面,T-DXd较T-DM1将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DFS)显著降低了53%(HR 0.47, 95% CI 0.34-0.66, P<0.0001),3年DFS率为92.3% vs 83.5%。
图3. DESTINY-Breast05研究关键次要终点DFS期中分析结果
此外,T-DXd也可有效降低患者远处复发风险(3年无远处复发生存率, 93.9% vs 86.1%,HR 0.49, 95% CI 0.34-0.71),并有降低脑转移风险的获益趋势(3年无脑转移生存率,97.6% vs 95.8%,HR 0.64, 95% CI:0.35-1.17)。
图4. DESTINY-Breast05研究其它次要终点DRFI、BMFI、OS现有数据
安全性方面,T-DXd在研究中的安全性特征与其已知的安全性特征一致,本次期中分析时未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T-DXd组和T-DM1组≥3级TEAE的发生率相近(50.6%/51.9%),两组的治疗相关ILD/非感染性肺炎发生率均较低(9.6%/1.6%),且大多数ILD/非感染性肺炎事件均为低级别(1-2级),及时监测和处理下均可控。
表1. DESTINY-Breast05研究安全性数据汇总
相较此前已被确立为“non-pCR”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辅助强化治疗的T-DM1,T-DXd在DESTINY-Breast05研究中直接胜出,无疑将立即改写临床治疗格局,成为新的标准治疗方案并快速获得指南及共识认可。但在临床实践中,为使更多non-pCR患者复发转移风险有效下降,乃至真正实现治愈,应综合既往诊疗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制定理想治疗策略。
02
《肿瘤瞭望》:此前对新辅助治疗后的non-pCR患者,临床实践中主要的治疗选择是什么?患者仍残存怎样的疾病复发或转移风险,主要的治疗需求有哪些?
厉红元 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目前对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手术-辅助治疗”是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标准治疗路径,既往新辅助治疗临床III期研究报告的治疗pCR率约为40-70%[1],意味着仍有30-60%的患者未能达到pCR,预后相对较差,需相应在术后辅助治疗阶段接受更强效治疗,如KATHERINE研究确立的T-DM1辅助强化治疗[2]或序贯HER2-TKI奈拉替尼辅助强化治疗[3]。
既往已被认可用于non-pCR患者的T-DM1辅助强化治疗,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2025年公布的KATHERINE研究7年随访结果显示,T-DM1治疗的7年IDFS率为80.8%,意味着全部患者中即有约20%会在7年内复发,且部分亚组如新辅助治疗前为不可切除肿瘤(局部进展期疾病)、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阳性患者,7年IDFS率仅分别为66.7%和71.6%,预后明显较全人群不佳[2];同时,T-DM1未能显著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复发风险,即预防脑转移疗效有限。
综上所述,现有新辅助治疗后未达pCR的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不仅占比仍然较高,还存在多方位且迫切的未满足治疗需求,高危人群绝不仅限于“术前高危”患者。为进一步改善患者长期预后乃至助力治愈,对non-pCR“全人群”在辅助强化治疗阶段选用更强力的药物势在必行,而使用T-DXd的DESTINY-Breast05研究成果,则有望送来治疗“及时雨”。
03
《肿瘤瞭望》:基于既往未满足的治疗需求,两位如何看待DESTINY-Breast05研究中T-DXd的疗效表现?再次取得与T-DM1的头对头研究阳性结果,将如何助力T-DXd未来在辅助治疗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罗婷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DESTINY-Breast05研究不仅在设计上聚焦non-pCR患者,入组人群相比KATHERINE研究治疗难度也更大,如新辅助治疗前不可手术患者占比过半(52.7%),高于KATHERINE研究中的约25%,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阳性患者占比则超过80%;同时,接受HP双靶新辅助治疗的患者占比更接近80%(KATHERINE研究约18%),符合当前临床实践中的规范治疗流程。
考虑到上述前提条件,DESTINY-Breast05研究中T-DXd辅助强化治疗的IDFS风险比值(HR)仍低至0.47(KATHERINE研究相应HR值为0.50),即在疗效的直接比较中大幅优于T-DM1;同时,各亚组均从T-DXd治疗中有一致的IDFS获益,如新辅助治疗前不可手术亚组(IDFS HR 0.41)和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阳性亚组(IDFS HR 0.43),即T-DXd成功惠及了既往T-DM1辅助强化治疗效果有限的亚组,并有预防CNS转移的初步效果。此外,T-DXd长期用药安全性同样良好,超过7成患者完成研究计划的全程辅助强化治疗(14个周期),比例与T-DM1组相当。
图5. DESTINY-Breast05研究IDFS亚组分析结果
因此从疗效和安全性两方面来看,T-DXd本次头对头研究的取胜都颇具含金量,同时也是继治疗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的DESTINY-Breast03研究后,T-DXd第二次在头对头研究中战胜T-DM1,且更有望惠及non-pCR患者“全人群”,例如早先公布长期随访结果的ATEMPT研究中,T-DM1辅助强化治疗相对低危的I期患者可使5年IDFS率提高约5%[7],T-DXd或可将获益进一步扩大。
厉红元 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从外科工作者的视角出发,T-DXd辅助强化治疗并不影响外科手术顺利施行,还可有效降低术后疾病复发及死亡风险,将更易于融入外科诊疗实践,使外科医生更近距离触及疗效和安全性出色的T-DXd,乃至探索更广泛的应用可能。期待基于DESTINY-Breast05研究结果,T-DXd辅助强化治疗能够快速获得国内外适应证批准,助力更多患者实现治愈
此外,从精准治疗时代“好药先用”的理念出发,在辅助治疗阶段即对non-pCR患者使用T-DXd,也可使患者更早得到更多治疗获益,而非延迟至复发/转移阶段用药,且基于DESTINY-Breast05研究现有数据,希望更早获批惠及现有新辅助治疗(如HP双靶)后仍为non-pCR、治疗需求迫切的广大患者。
ESMO
结语
作为本次ESMO年会期间DESTINY-Breast系列研究“三重奏”(DESTINY-Breast05/11研究主要分析及DESTINY-Breast09研究关键亚组数据)的重要部分,DESTINY-Breast05研究中T-DXd较既往标准辅助强化治疗,进一步使浸润性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大幅下降的出色疗效,不仅将迅速改写治疗格局,还标志着HER2 ADC越来越接近覆盖HER2阳性乳腺癌疾病治疗的全过程,成为疾病全程管理、改善患者预后的有力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1]Medina EAG, Caballero BB, Miguel KL, et al. Neoadjuvant Trastuzumab and Pertuz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Standard Chemotherapy for HER2-Positive Early Breast Cancer: Real-World Practice in Cuba. Cancer Treat Res Commun. 2023;34:100670. doi:10.1016/j.ctarc.2022.100670
[2]Geyer CE Jr, Untch M, Huang CS, et al. Survival with Trastuzumab Emtansine in Residual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25;392(3):249-257. doi:10.1056/NEJMoa2406070
[3]Martin M, Holmes FA, Ejlertsen B, et al. Neratinib after trastuzumab-based adjuvant therapy in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ExteNET): 5-year analysis of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17;18(12):1688-1700. doi:10.1016/S1470-2045(17)30717-9
[4]Steenbruggen TG, van Seijen M, Janssen LM,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Residual Disease after Neoadjuvant Therapy in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Evaluated by Residual Cancer Burden, Neoadjuvant Response Index, and Neo-Bioscore. Clin Cancer Res. 2019;25(16):4985-4992. doi:10.1158/1078-0432.CCR-19-0560
[5]Uematsu M, Nakajima H, Miyake H, et al. Digitally quantified area of residual tumor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Breast Cancer. 2025;32(4):716-727. doi:10.1007/s12282-025-01694-7
[6]Lee SY, Yoo TK, Lee SB,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residual cancer burden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a comprehensive subtype-specific analysis. Sci Rep. 2025;15(1):13977. Published 2025 Apr 22. doi:10.1038/s41598-025-98176-9
[7]Tarantino P, Tayob N, Villacampa G, et al. Adjuvant Trastuzumab Emtansine Versus Paclitaxel Plus Trastuzumab for Stage I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Positive Breast Cancer: 5-Year Results and Correlative Analyses From ATEMPT. J Clin Oncol. 2024;42(31):3652-3665. doi:10.1200/JCO.23.02170
[8]Harbeck N, Modi S, Pusztai L, et al. Neoadjuvant trastuzumab deruxtecan alone or followed by paclitaxel, trastuzumab, and pertuzumab for high-risk HER2-positive early breast cancer (DESTINY-Breast11): a randomised, open-label, multicentre, phase 3 trial. Ann Oncol.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8, 2025. doi:10.1016/j.annonc.2025.10.019
厉红元 教授
外科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务
重庆市医师协会乳腺外科医师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副主编
罗婷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疾病中心副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CSCO BC)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CBCS)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整合防筛专委会秘书长
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YBCSG)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乳腺肿瘤专委会主委
四川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
四川省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分会副会长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乳腺疾病预防与控制分会常委、青委主委
四川省肿瘤学会乳腺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第三届“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乳腺癌领域杰出贡献奖
(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声 明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分享、转载。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