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肿瘤是全球癌症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占每年癌症死亡病例的35%,其病因、分子特征和治疗管理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复杂性。其中,高度异质性的分子特征决定了精准治疗的核心地位——基于明确的治疗靶点、清晰的分子机制,开发针对性药物并验证临床疗效,已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2,3,9,14,15,16]。
本文以靶点为核心切入点,整合每个靶点的生物学意义、突变/异常特征、通路机制及靶向药物研发数据,系统梳理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的核心进展。
消化道肿瘤的核心治疗靶点
消化道肿瘤的治疗靶点呈现 “共性与特异性并存” 的特征:部分靶点(如 KRAS、VEGF)在多瘤种中高频突变,是泛癌种治疗的核心;另有靶点(如 CLDN18.2、KIT)仅在特定瘤种中富集,成为个体化治疗的关键依据[2,5,6,7,9,10,12,13,15,17]。
一、泛消化道肿瘤共性靶点(多瘤种高频基因异常)
这类靶点在多种消化道肿瘤中均存在异常激活,是早期药物研发的重点方向[2,3,5,9,12,15,17]。
(一)KRAS 靶点
1
生物学意义
KRAS 是 RAS 家族中最常见的亚型,占 RAS 突变的 80%,作为 “分子开关” 调控细胞增殖、代谢、凋亡及细胞迁移等关键生物学过程。
正常状态下,KRAS 与 GDP 结合时呈 “失活态”,与 GTP 结合时呈 “激活态”,GTP 酶可将 GTP 水解为 GDP,使 KRAS 回归失活态;突变后 GTP 酶活性丧失,无法水解 GTP,导致 KRAS 持续处于 GTP 结合的激活态,持续驱动下游通路,最终引发肿瘤 [5,6,7,10]。
2
突变特征
(1)突变热点: KRAS、NRAS 的 G12、G13、Q61 密码子突变占所有 RAS 突变的 96%-98%,是药物开发的主要方向 [5,6,9,10,11]。
Paper-05-Classification of KRAS mutations.
(2)癌种差异:
胰腺癌:突变率高达97.7%,是胰腺癌最核心的驱动突变,几乎所有胰腺导管腺癌(PDAC)均存在 KRAS 激活,以 G12D(约 45%)、G12V(约 30%)突变为主[11];
结直肠癌:突变率44.7%,集中于第 12、13 号密码子,其中 G12D(29.8%)、G12V(20.6%)、G13D(15.7%)三种突变占比超 65%,另有 1%-3% 为 G12C 突变[5,6,7,9,15,16];
胆道肿瘤:突变率约 15%-30%,与肿瘤侵袭性及不良预后相关[7]。
3
分子机制
KRAS 突变后通过三条核心下游通路及上游调控机制驱动肿瘤 [5,6,7,10]:
(1)核心下游通路激活:
MAPK/ERK 通路:激活态 KRAS 与 RAF(CRAF、BRAF)结合,使 RAF 磷酸化激活;激活的 RAF 进一步磷酸化 MEK1/2,MEK 再磷酸化 ERK1/2;磷酸化的 ERK 进入细胞核,调控 c-Myc、Cyclin D1 等基因表达,促进细胞增殖与周期进展 [5,6,15,16];
PI3K/AKT/mTOR 通路:KRAS 激活 PI3K 的 p110 亚基,催化细胞膜上的磷脂酰肌醇 - 4,5 - 二磷酸(PIP2)转化为磷脂酰肌醇 - 3,4,5 - 三磷酸(PIP3);PIP3 招募 AKT 至细胞膜,通过 PDK1/2 磷酸化激活 AKT;激活的 AKT 磷酸化 TSC2,解除其对 mTOR 的抑制,最终促进蛋白质合成与细胞代谢,抑制凋亡 [5,6,17,18];
Ral-GEF 通路:KRAS 与 Ral-GEF 结合并激活其鸟苷酸交换活性,促进 RalA、RalB 与 GTP 结合;RalA 激活 Sec5/Exo84 复合物,促进细胞非锚定生长;RalB 激活 RalBP1,调控 Cdc42/Rac 信号,促进肌动蛋白重排与细胞迁移侵袭 [5,6]。
(2)上游调控机制:
KRAS 的激活依赖上游受体酪氨酸激酶(RTK)的信号输入:EGFR、PDGFRA 等 RTK 与配体结合后发生二聚化,其胞内激酶结构域磷酸化,招募 GRB2(适配蛋白);GRB2 通过 SH2 结构域结合 RTK 的磷酸酪氨酸位点,同时通过 SH3 结构域招募 SOS1(鸟苷酸交换因子);SOS1 催化 KRAS-GDP 向 KRAS-GTP 转化,完成 KRAS 激活;此外,SHP2(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可通过去磷酸化作用促进 GRB2-SOS1 复合物募集,进一步增强 KRAS 激活 [5,6,15]。
4
靶向药物研发及临床数据
KRAS 曾因 “缺乏小分子结合口袋” 被认为 “不可成药”,但近年来针对特定突变(如 G12C)的共价抑制剂取得突破,同时泛 KRAS 抑制剂进入早期研发 [5,6,7,10]。
(1)KRAS G12C 抑制剂
索托拉西布(Sotorasib,AMG510)
靶点:KRAS G12C(不可逆共价结合 Cys12)[5,6,7]
瘤种:结直肠癌、胰腺癌 [5,6,11]
临床试验:CodeBreaK100(Ⅱ 期)、CodeBreaK300(Ⅲ 期)[6,7]
临床数据:
——结直肠癌:单药治疗难治性晚期患者,客观缓解率(ORR)9.7%(6/62 例),疾病控制率(DCR)62%;联合西妥昔单抗(EGFR 单抗)时,ORR 提升至26.4%(14/53 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5.6 个月,显著优于单药(3.9 个月)[6,7,15];
——胰腺癌:Ⅰ 期试验中,单药治疗 KRAS G12C 突变患者,DCR 达 83%,中位 PFS 4.0 个月[11]。
获批情况:2021 年 FDA 批准用于 KRAS G12C 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适应症处于 Ⅲ 期验证阶段[6,7]。
阿达格拉西布(Adagrasib,MRTX849)
靶点:KRAS G12C(选择性结合 GDP 结合态)[5,6,7]
瘤种:结直肠癌、胰腺癌 [5,6,11]
临床试验:KRYSTAL-1(Ⅰ/Ⅱ 期)[6,7]
临床数据:
——结直肠癌:单药治疗患者中位 PFS 6.9 个月;联合西妥昔单抗时,ORR 达46%(13/28 例),中位 PFS 8.2 个月 [6,7,15];
——胰腺癌:Ⅰ 期试验中,单药 DCR 79%,中位 PFS 5.6 个月[11];
特点:半衰期长(24 小时),可每日两次口服,对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有一定活性[6,7]。
(2)KRAS G12D/V 抑制剂(在研)
MRTX-1133
非共价 KRAS G12D 抑制剂,对 G12D 突变的选择性是野生型 KRAS 的 500 倍以上,目前在 Ⅰ/Ⅱ 期试验中评估实体瘤(含结直肠癌、胰腺癌)的疗效 [5,6,7]。
HRS-4642、ASP3082
均为 KRAS G12D 抑制剂,已进入 Ⅰ 期临床试验,针对结直肠癌、胰腺癌等 G12D 突变患者 [5,6,7];其中 HRS-4642 联合 GA 方案 Ib/II 期研究显示,初治患者确认 ORR 63.3%(较传统 GA 方案 ORR 提升 1 倍以上),mPFS 接近 9 个月 [5,6,7]。
(3)泛 KRAS 抑制剂:
如 BI 1701963(SOS1 抑制剂),通过抑制 KRAS 上游激活因子,间接抑制所有 KRAS 突变亚型,联合 KRAS G12C 抑制剂可延缓耐药 [5,6,7]。
(二)EGFR/ErbB 家族靶点
1
生物学意义
EGFR(ErbB1)、HER2(ErbB2)、HER3(ErbB3)、HER4(ErbB4)构成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通过 “受体二聚化 - 激酶激活 - 下游信号传递” 调控细胞增殖、存活及分化,在消化道肿瘤中通过过表达、扩增或突变驱动肿瘤发生 [2,3,12,15,16]。
2
异常特征
(1)EGFR
结直肠癌中 40%-70% 存在 EGFR 过表达,与肿瘤转移潜能增加、生存率下降相关;胃癌、食管癌中 EGFR 扩增率约 5%-10%,常与肿瘤高侵袭性、患者低生存率相关,其激活后可通过信号转导进入细胞核,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是抗 EGFR 治疗的潜在获益人群 [2,3,4,12]。
突变特征:胞外结构域(如 S492R)突变会阻碍抗 EGFR 抗体(如西妥昔单抗)结合,导致治疗耐药 [15,16]。
(2)HER2
胃癌中 HER2 扩增 / 过表达率约 10%;结直肠癌中约 2%-5%(以 RAS 野生型患者为主);胰腺癌中约 1%-3%;HER2 突变 / 融合还会导致抗 EGFR 治疗耐药,是重要的耐药标志物 [12,13,15,16]。
(3)HER3
常与 HER2 形成异二聚体,在结直肠癌、胃癌中通过 “绕过 EGFR 激活下游通路” 导致耐药,是联合治疗的潜在靶点 [12,15]。
3
分子机制(信号网络异常)
(1)EGFR 信号异常激活
过表达:结直肠癌中 EGFR 过表达导致 “配体非依赖性二聚化”,即使无 EGF 结合,EGFR 也可自发形成二聚体,激活胞内激酶活性 [12,15,16];胃癌中 EGFR 过表达相关信号异常,可通过 EGFR 靶向药物阻断相关信号通路,抑制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 [12,15,16]。
下游信号失控:EGFR 激活后,除通过 GRB2-SOS1 激活 KRAS 外,还可直接结合 PI3K 的 p85 亚基,激活 PI3K/AKT 通路,形成 “双信号冗余”,增强肿瘤抗凋亡能力 [15,16]。
(2)HER2 介导的耐药机制
HER2 扩增 / 突变:胃癌、结直肠癌中 HER2 扩增会导致其与 HER3 形成异二聚体,HER3 的胞内结构域虽激酶活性弱,但可通过招募 PI3K 激活下游通路,绕过 EGFR 的调控 [12-16];胃癌中 HER2 表达的异质性(蛋白表达差异、基因拷贝数改变)及检测差异,会导致治疗反应不一致,影响靶向治疗效果 [12,15,16]。
旁路激活:抗 EGFR 治疗过程中,HER2 可通过 “代偿性扩增” 激活 MAPK/PI3K 通路,导致 EGFR 抑制剂失效,这也是结直肠癌抗 EGFR 治疗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15,16]。
4
靶向药物研发及临床数据
(1)EGFR 单抗
西妥昔单抗(Cetuximab)
机制:嵌合 IgG1 单抗,竞争性结合 EGFR,阻断配体结合与二聚化 [2,15]
适用瘤种:结直肠癌、胃癌 [2,12,15,16]
临床试验:CRYSTAL(Ⅲ 期)、OPUS(Ⅱ 期)[15,16]
临床数据:
——结直肠癌:一线治疗 RAS 野生型患者,联合 FOLFIRI 化疗,ORR 达 61.1%,mPFS 9.9 个月,显著优于单纯化疗(ORR 39.5%,PFS 8.7 个月);RAS/BRAF 野生型患者中,约 40% 可从治疗中获益,KRAS 突变患者无获益 [15,16]。
——胃癌:联合顺铂与卡培他滨(C+XP)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癌 / 胃食管交界腺癌(GEJA)患者,ORR 达 53.2%,mPFS 5.2 个月,mOS 10.8 个月,EGFR 过表达可能是其疗效预测指标 [12]。
获批情况:2004 年 FDA 批准用于结直肠癌,2020 年联合恩科拉非尼获批用于 BRAF V600E 突变转移性结直肠癌 [15,16]。
帕尼单抗(Panitumumab)
机制:全人源 IgG2 单抗,无 ADCC 活性,特异性更高 [15,16]
适用瘤种:结直肠癌 [15,16]
临床试验:Ⅲ 期试验(对比西妥昔单抗)[15,16]
临床数据:RAS 野生型患者中,单药治疗化疗失败患者 ORR 10%-15%,联合 FOLFOX 化疗一线治疗 ORR 达 59%,mPFS 10.0 个月 [15,16];胃癌治疗中表现不理想,Ⅲ 期 REAL3 试验显示其联合化疗未显著延长晚期食管胃腺癌患者 OS,但 EGFR 扩增型患者缓解率较高 [12]。
优势:免疫原性低,输液反应发生率低于西妥昔单抗 [15,16]。
GC1118
机制:新型全人源化抗 EGFR 单克隆抗体,结合 EGFR N 端III结构域表位,对 EGFR 结合能力更强,抑制活性更优 [12]。
适用瘤种:胃癌、结直肠癌 [12]
临床试验:I期试验(NCT02352571)、韩国II期试验(NCT04077255)[12]。
临床数据:临床前研究显示其抗肿瘤作用优于西妥昔单抗,I期研究显示在难治性实体瘤(含胃癌)中具有良好活性和耐受性 [12]。
(2)HER2 靶向药物
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联合帕妥珠单抗(Pertuzumab)
机制:曲妥珠单抗结合 HER2 胞外域 Ⅳ 区,帕妥珠单抗结合 Ⅱ 区,双重阻断 HER2 二聚化 [12,13]。
适用瘤种:胃癌、结直肠癌 [12,15,16]
临床试验:MyPathway(Ⅱ 期)、TAPUR(Ⅱ 期)、ToGA [12,13]
临床数据:
——胃癌:HER2 阳性患者中,联合化疗 ORR 达 53%,mOS 16.3 个月;ToGA 研究显示,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组胃癌患者 mOS 13.8 个月,较单纯化疗组(11.1 个月)延长 2.7 个月,死亡风险降低 26%[12]。
——结直肠癌:HER2 扩增患者中,联合治疗 ORR 30%,mPFS 5.5 个月 [15,16];
获批情况:2010 年 FDA 批准曲妥珠单抗用于 HER2 阳性胃癌,2012 年帕妥珠单抗联合方案获批用于结直肠癌 [12,13]。
德曲妥珠单抗(DS-8201,HER2 ADC)
机制:抗体偶联药物,HER2 单抗通过可裂解 linker 连接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 [12,13]。
适用瘤种:胃癌、结直肠癌 [12,13]
临床试验:DESTINY-Gastric01(II期)、DESTINY-Gastric03/04 [12,13]
临床数据:HER2 阳性胃癌患者中,ORR 达 51%,mOS 12.5 个月,但需注意间质性肺病风险(发生率 10%)[12];相关临床试验还包括 DESTINY-Gastric04(III期,对比紫杉醇联合雷莫西尤单抗二线治疗疗效)、DESTINY-Gastric03(Ib/Ⅱ 期,评估联合化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一线 / 二线治疗疗效)[12]。
特点:对 HER2 低表达(IHC 1+)患者也有活性,拓展了获益人群 [12,13]。
拉帕替尼(Lapatinib)
机制:选择性抑制细胞内 EGFR(HER1)和 HER2 酪氨酸激酶结构域 [12]。
适用瘤种:胃癌、乳腺癌 [12]
临床试验:II期试验(S0413)、III期 LOGIC 试验 [12]
临床数据:II期试验显示对化疗后晚期 / 转移性胃癌患者具有良好耐受性,但单药疗效温和;III期试验显示其联合化疗未显著延长 HER2 扩增型晚期食管胃腺癌患者 OS,且增加腹泻、皮疹等毒性 [12]。
双特异性抗体
扎尼达他单抗(ZW25):结合 HER2 胞外结构域 II 和 IV,双重阻断 HER2 信号;适用瘤种为胃癌、食管胃腺癌;II期研究显示其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具有良好耐受性和持久缓解效果 [12]。
KN026:结合 HER2 非重叠表位,双重阻断 HER2 信号通路,等效于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适用瘤种为胃癌;临床试验为 II期试验(NCT03925974、NCT05427383);II期试验中,ORR 56%,缓解持续时间 9.7 个月 [12]。
(三)BRAF靶点
1
生物学意义
BRAF 是 MAPK 通路的关键分子,位于 KRAS 下游,通过磷酸化 MEK 调控细胞增殖信号,突变后可独立于 KRAS 激活 MAPK 通路,驱动肿瘤发生 [2,15,16]。
2
突变特征
(1)突变类型:以 V600E 突变为主 [2,15,16]。
(2)癌种差异:
结直肠癌:BRAF 突变率 5%-10%,其中 V600E 突变占 60%-80%,此类患者预后极差,对单纯化疗反应不佳 [2,15,16]。
胰腺癌:BRAF 突变率约 2%-3%,多与 KRAS 突变共存,加剧肿瘤恶性程度 [11]。
胆道肿瘤:BRAF 突变率约 5%-7%,是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 [7]。
3
分子机制
BRAF V600E 突变后,无需 KRAS 激活即可持续磷酸化 MEK,推动 MAPK 通路级联反应,促进细胞增殖;同时,BRAF 突变还可能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抑制,加剧肿瘤恶性程度 [2,15,16]。
4
靶向药物研发及临床数据
恩科拉非尼(Encorafenib)
机制:选择性 BRAF 抑制剂,阻断 MAPK 通路激活 [15,16]。
适用瘤种:结直肠癌(BRAF V600E 突变)[15,16]
临床试验:BEACON CRC(Ⅲ 期)[15,16]
临床数据:联合比尼美替尼(MEK 抑制剂)+ 西妥昔单抗(EGFR 单抗),三重阻断 MAPK 通路,避免 “通路旁路激活”,显著提升 BRAF V600E 突变结直肠癌患者的 ORR 和 OS,成为该亚型标准治疗方案 [15,16]。
获批情况:2020 年 FDA 批准用于 BRAF V600E 突变转移性结直肠癌 [15,16]。
(四)VEGF/VEGFR 靶点
1
生物学意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1-3)是肿瘤血管生成的核心调控因子,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构建肿瘤血管网络,同时调控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在所有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均发挥关键作用 [2,12,15,17,18]。
2
异常特征
结直肠癌:VEGF 过表达与肿瘤转移、不良预后相关 [2,15,16]。
肝细胞癌:VEGF 是肝癌血管生成的主要驱动因子,约 80% 肝癌患者存在 VEGF 高表达 [17,18]。
胃癌、胰腺癌:VEGF/VEGFR 异常激活促进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是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核心靶点 [12];胃癌组织中 VEGF 表达通常较高,与肿瘤侵袭性、分期及预后相关 [11,12]。
3
分子机制
VEGF 与 VEGFR 结合后,激活下游 PI3K/AKT、MAPK 等信号通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存活及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VEGF 可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招募调节性 T 细胞,营造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肿瘤免疫逃逸 [2,12,17,18]。
4
靶向药物研发及临床数据
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
机制:人源化抗 VEGF 单抗,阻断 VEGF 与 VEGFR 结合 [2,12,15,17,18]。
适用瘤种:结直肠癌、肝癌、胃癌 [2,12,15,17,18]
临床数据:
——结直肠癌:一线联合化疗(如 FOLFIRI、FOLFOX)显著延长患者 OS 和 PFS [15,16]。
——肝癌:一线联合阿替利珠单抗(PD-L1 抑制剂),形成 “血管正常化 + 解除免疫抑制” 协同效应,mOS 19.2 个月,ORR 36%[14,17,18]。
——胃癌:新辅助治疗 ORR 55.0%,疾病控制率 95.0%[12]。
雷莫西尤单抗(Ramucirumab)
机制:抗 VEGFR2 单抗,阻断 VEGFR2 介导的信号通路 [12,17,18]。
适用瘤种:胃癌、肝癌 [12,17,18]
临床试验:REGARD(Ⅲ 期,胃癌)[12]
临床数据:
——胃癌:Ⅲ 期 REGARD 试验中,中位 OS 较安慰剂延长 1.4 个月;联合紫杉醇二线治疗显著改善 OS [12]。
——肝癌:二线治疗 AFP≥400ng/mL 患者,mOS 8.5 个月 [14,17,18]。
阿帕替尼(Apatinib)
机制:选择性 VEGFR2 抑制剂,抑制血管生成 [12]。
适用瘤种:胃癌 [12]
临床数据:胃癌三线治疗显著改善 OS 和 PFS [12]。
呋喹替尼(Fruquintinib)
机制:VEGF 抑制剂,抑制 VEGFR1-3 [15]。
适用瘤种:结直肠癌 [15]
获批情况:2023 年 FDA 批准用于晚期结直肠癌 [15]。
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 贝伐珠单抗
机制:PD-L1 抑制剂联合抗 VEGF 药物,通过 “血管正常化 + 解除免疫抑制” 增强 T 细胞浸润 [14,17,18]。
适用瘤种:肝癌 [14,17,18]
临床数据:一线治疗 mOS 19.2 个月,ORR 36%,AFP 水平可预测疗效 [14,17,18]。
(五)JAK/STAT 通路靶点
1
生物学意义
核心靶点包括 JAK1/2/3、STAT3、IL-6R、IL-11R,通过调控免疫微环境及细胞增殖信号,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1]。
2
异常特征
激活范围:结直肠癌、胃癌、肝癌中均存在异常激活 [1]。
激活率:结直肠癌中 STAT3 激活率约 30%-40%,与肿瘤分期、不良预后相关 [1]。
驱动因素:IL-6、IL-11 等细胞因子刺激导致 JAK/STAT 通路持续激活 [1]。
3
分子机制
IL-6、IL-11 等细胞因子与受体结合后,激活 JAK 激酶,JAK 磷酸化 STAT3 形成二聚体;二聚化的 STAT3 进入细胞核,激活 c-Myc、Bcl-2 等促癌基因,同时抑制凋亡基因表达,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肿瘤增殖与免疫逃逸 [1]。
4
靶向药物研发
相关抑制剂(如 JAK1/2 抑制剂、STAT3 抑制剂)处于临床前或早期临床试验阶段,主要用于联合治疗克服免疫耐药 [1]。
(六)炎症相关通路(NF-κB/AP-1)靶点
1
生物学意义
核心靶点包括 NF-κB、IκB、JNK、c-Jun、COX2、PGE2,介导炎症相关致癌过程,是泛消化道肿瘤中炎症与癌症转化的关键通路 [1]。
2
异常特征
激活范围:泛消化道肿瘤中普遍存在 [1]。
过表达率:结直肠癌中 COX2 过表达率约 60%-80%,与肿瘤血管生成、转移相关 [1]。
驱动因素:TNF、IL-1β 等炎症因子刺激激活 [1]。
3
分子机制
NF-κB 激活:TNF-α、IL-1β 等炎症因子激活 IκB 激酶(IKK),IKK 磷酸化 IκB 使其降解,释放 NF-κB 进入细胞核,激活 COX2、VEGF 等促癌基因 [1]。
AP-1 激活:JNK 通路激活后磷酸化 c-Jun,与 c-Fos 形成 AP-1 复合物,协同 NF-κB 增强炎症相关致癌信号 [1]。
4
靶向药物研发
COX2 抑制剂:如塞来昔布,临床前研究显示可抑制结直肠癌增殖,部分进入早期临床试验 [1]。
NF-κB 抑制剂:如 IKK 抑制剂,临床前模型中可逆转免疫抑制微环境 [1]。
表观遗传联合:HDAC 抑制剂与 NF-κB 抑制剂联合,协同抑制炎症致癌信号 [1]。
二、瘤种特异性靶点(单一瘤种高频基因异常)
结直肠癌特异性靶点
这类靶点仅在特定消化道肿瘤中高频出现,是区分瘤种治疗策略的关键 [1,4,8,11,12,13,14]。
Colorectal cancer: therapeutic targeting of oncogenic signaling cascades.
一
MSI-H/dMMR(错配修复缺陷 / 微卫星不稳定 - high)
1. 生物学意义:由 MLH1、MSH2、MSH6、PMS2 等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导致,DNA 复制错误无法纠正,突变负荷高、免疫原性强,易被免疫系统识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优势人群 [2,4,15,16]。
2. 异常特征:占结直肠癌的 12%-15%(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占 3%-5%)[2,4,15,16]。
3. 分子机制: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导致基因突变累积,产生大量新抗原(neoantigen),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 [2,4,15,16]。
4. 靶向药物研发及临床数据
PD-1 抑制剂
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Ⅱ 期 KEYNOTE-059 试验显示,三线治疗 PD-L1 阳性(CPS≥1)结直肠癌 ORR 11.6%;MSI-H/dMMR 亚型中,一线单药或联合化疗显著获益,2022 年 CSCO 指南推荐为该亚型一线治疗 [4,15,16]。
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联合伊匹木单抗(CTLA-4 抑制剂)治疗 MSI-H/dMMR 转移性结直肠癌,ORR 显著提升 [15,16]。
FDA 批准药物: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均已获批用于 MSI-H/dMMR 晚期结直肠癌 [15,16]。
二
NTRK 融合
1. 生物学意义:NTRK1/2/3 融合后持续激活下游信号通路,驱动肿瘤细胞增殖,属于泛癌种靶点 [15,16]。
2. 异常特征:泛癌发生率约 0.18%,结直肠癌中以 NTRK1/2/3 融合为主,多见于 dMMR/MSI-H 亚型 [15,16]。
3. 分子机制:融合蛋白无需配体即可持续激活 TRK 信号,促进细胞增殖与存活 [15,16]。
4. 靶向药物研发及临床数据
拉罗替尼(Larotrectinib,Vitrakvi):2018 年 FDA 批准用于泛癌种 NTRK 融合,结直肠癌中 ORR 超 70%[15,16]。
恩曲替尼(Entrectinib,Rozlytrek):2019 年 FDA 批准,结直肠癌中显示良好活性 [15,16]。
特点:需通过 NGS 检测确认融合状态,扩大筛查可提升获益人群覆盖 [15,16]。
三
POLE/POLD1 突变
1.生物学意义:POLE/POLD1 是 DNA 聚合酶的校正亚基,突变后 DNA 复制校对功能缺陷,导致 “超突变表型”,免疫原性增强 [2,15]。
2. 异常特征:占结直肠癌的 2%-3%[2,15]。
3. 分子机制:校对功能缺陷导致基因突变累积,新抗原增多,增强免疫应答 [2,15]。
4. 靶向药物研发及临床数据:对 ICIs 敏感,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治疗 ORR 显著高于普通亚型 [2,15]。
四
MET 扩增
1. 生物学意义:MET 是受体酪氨酸激酶,扩增后激活下游 PI3K/AKT 通路,促进肿瘤增殖与耐药 [15,16]。
2. 异常特征:结直肠癌中发生率约 1%-3%,是抗 EGFR 治疗的主要耐药机制之一 [15,16]。
3. 分子机制:抗 EGFR 治疗过程中,MET 扩增通过 “旁路激活” PI3K/AKT 通路,导致 EGFR 抑制剂失效 [15,16]。
4. 靶向药物研发及临床数据:
卡马替尼(Capmatinib):MET 抑制剂,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 MET 扩增型抗 EGFR 耐药结直肠癌,Ⅰ/Ⅱ 期试验 ORR 约 30%[15,16]。
特泊替尼(Tepotinib):联合 EGFR 单抗在临床前模型中显示协同效应,进入 Ⅰ 期试验 [15,16]。
五
Notch 通路靶点(Notch1/2/3/4、NICD、RBPJ、HES/HEY 家族)
1. 生物学意义: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及上皮 - 间质转化(EMT),异常激活促进结直肠癌进展 [1]。
2. 异常特征:结直肠癌中 Notch 通路异常激活率约 25%-35%[1]。
3. 分子机制:Notch 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发生切割,释放胞内结构域 NICD;NICD 进入细胞核与 RBPJ 结合,激活周期蛋白 D1、c-myc 等促癌基因,增强增殖与 EMT [1]。
4. 靶向药物研发及临床数据
γ- 分泌酶抑制剂:如 MK-0752、RO4929097,通过阻断 Notch 受体切割,抑制 NICD 释放 [1]。
临床前数据:在结直肠癌模型中可抑制肿瘤生长,与化疗联合使用显示协同效应 [1]。
六
BMP/SMAD 通路靶点(BMP4、BMPR1A、BMPR1B、BMPRII、SMAD1/5/8、SMAD4)
1. 生物学意义:拮抗 Wnt/β- 连环蛋白通路,维持细胞正常分化,缺陷后促进癌症干细胞存活 [1]。
2. 异常特征:结直肠癌中 BMP 通路成分下调或突变率约 20%-30%[1]。
3. 分子机制:BMP 通路缺陷后,无法拮抗 Wnt 通路,导致 Wnt 信号过度激活,促进癌症干细胞自我更新 [1]。
4. 靶向药物研发:BMP4 激动剂在临床前模型中可抑制结直肠癌干细胞增殖,进入早期研发 [1]。
七
Hedgehog 通路靶点(SHH/IHH/DHH、PTCH1、SMO、GLI1/2)
1. 生物学意义:调控胚胎发育及组织修复,异常激活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与 EMT [1];
2. 异常特征:结直肠癌中 Hedgehog 通路异常激活率约 15%-20%[1];
3. 分子机制:PTCH1 抑制解除导致 SMO 激活,GLI 核转运调控血管生成、EMT 相关基因 [1];
4. 靶向药物研发及临床数据
SMO 抑制剂:如 Vismodegib、Sonidegib,在研用于结直肠癌 [1];
临床前数据:可抑制 GLI 核转运,减少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延缓结直肠癌进展 [1]。
八
Hippo 通路靶点(YAP、TAZ、TEAD、MST1/2、LATS1/2、FAT)
1. 生物学意义: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异常激活促进肿瘤增殖、血管生成及转移 [1]。
2. 异常特征:结直肠癌中 MST/LATS 激酶紊乱率约 30%-40%[1]。
3. 分子机制:正常情况下,MST1/2 与 LATS1/2 形成复合物,磷酸化 YAP/TAZ 使其滞留于细胞质并降解;结直肠癌中 MST/LATS 激酶功能紊乱,YAP/TAZ 逃脱降解并进入细胞核,与 TEAD 转录因子结合,激活 β- 连环蛋白、KRAS 等促癌基因 [1]。
4. 靶向药物研发:YAP/TAZ-TEAD 相互作用抑制剂在临床前模型中显示抗肿瘤活性,进入早期研发 [1]。
九
AMPK 通路靶点(AMPKα/β/γ、mTOR、TSC1/TSC2)
1. 生物学意义:调控细胞能量代谢,异常活性影响 mTOR 信号,促进沃伯格效应(肿瘤细胞有氧糖酵解)[1]。
2. 异常特征:结直肠癌中 AMPK 活性异常率约 25%-30%[1]。
3. 分子机制:AMPK 活性异常导致 mTOR 信号失控,促进蛋白质合成与肿瘤代谢重编程 [1]。
4. 靶向药物研发:AMPK 激活剂(如二甲双胍)联合 mTOR 抑制剂,在临床前模型中可抑制结直肠癌增殖,部分进入 Ⅱ 期试验 [1]。
十
CLCA1、MUC5AC(新兴靶点)
CLCA1
1.生物学意义:通过抑制 Wnt 信号发挥抗肿瘤作用,表达下调促进结直肠癌进展 [1]。
2.异常特征:结直肠癌中 CLCA1 表达下调率约 40%[1]。
3.靶向药物研发:CLCA1 激动剂在临床前模型中可抑制 Wnt 通路,进入早期研发 [1]。
MUC5AC
1.生物学意义:黏蛋白家族成员,过表达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相关 [1]。
2.异常特征:结直肠癌中 MUC5AC 过表达率约 35%[1]。
3.靶向药物研发:抗 MUC5AC 单抗在临床前模型中可抑制肿瘤侵袭,进入 Ⅰ 期试验 [1]。
十 一
DNA 甲基化相关靶点(DNMT1、DNMT3A、DNMT3B、SEPT9、MLH1、CDKN2A(p16))
1.生物学意义:DNA 甲基化调控基因表达,启动子 CpG 岛高甲基化导致肿瘤抑制基因沉默 [1]。
2.异常特征:结直肠癌中启动子 CpG 岛高甲基化率约 40%-50%,导致 MLH1、SFRP1 等肿瘤抑制基因沉默 [1];SEPT9 甲基化检测已用于结直肠癌筛查,敏感性和特异性良好 [1]。
3.分子机制:DNA 甲基转移酶(DNMT)催化启动子区甲基化,抑制肿瘤抑制基因转录 [1]。
4.靶向药物研发及临床数据
γ- 分泌酶抑制剂:如 MK-0752、RO4929097,通过阻断 Notch 受体切割,抑制 NICD 释放 [1]。
临床前数据:在结直肠癌模型中可抑制肿瘤生长,与化疗联合使用显示协同效应 [1]。
十 二
组蛋白修饰相关靶点(HDAC、EZH2、BRD4(BET 家族)、LSD1)
1.生物学意义:组蛋白修饰调控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异常修饰导致肿瘤抑制基因沉默 [1];
2.异常特征:
HDAC 过表达率约 35%-45%;
EZH2 过表达与结直肠癌进展相关;
LSD1 异常激活率约 20%-30%[1];
3.分子机制:
HDAC 过表达导致组蛋白去乙酰化增强,染色质浓缩抑制肿瘤抑制基因(如 p21、p53)表达 [1]。
EZH2 通过介导组蛋白 H3K27 三甲基化(H3K27me3),沉默 CDKN2A、E-cadherin 等肿瘤抑制基因 [1]。
LSD1 通过去甲基化组蛋白 H3K4me1/2,抑制肿瘤抑制基因转录,增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 [1]。
4.靶向药物研发及临床数据
HDAC 抑制剂:如伏立诺他、帕比司他,联合化疗在结直肠癌 Ⅱ 期试验中显示协同效应 [1];
EZH2 抑制剂:如 tazemetostat,临床前模型中可抑制结直肠癌增殖,进入 Ⅰ 期试验 [1];
LSD1 抑制剂:如 tranylcypromine 衍生物,临床前显示抗结直肠癌活性 [1]。
参考文献
1.Qing Li, et al. Signaling pathways involved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hogenesis and targeted therapy.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2024) 9:266
2.Leowattana W, Leowattana P, Leowattana T. Systemic treatment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23 Mar 14;29(10):1569-1588.
3.Underwood PW, Ruff SM, Pawlik TM. Update on Targeted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2024 Jan 28;13(3):245.
4.Ludford K, Ho WJ, Thomas JV, et al. Neoadjuvant pembrolizumab in localized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high/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 solid tumors. J Clin Oncol, 2023, 41(12): 2181-2190.
5.Johnson C,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KRAS-Activating Mutation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Cancer Discov,2022,12(4):913-923.
6.Tanaka N, et al.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to KRAS Inhibitors: Cancer Cells'Strategic Use of Normal Cellular Mechanisms to Adapt. Cancer Sci,2025,116(3):600-612.
7.Shi Y, et al .Targeting KRAS: From Metabolic Regulation to Cancer Treatment.Mol Cancer,2025,24(1):9.
8.Kuang J, et al. Genomic and microenvironmental insights into drug resistance in 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 Discov Oncol,2025,16(1):241.
9.Wu L, et al. Pan-cancer analysis to characteriz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genomic features of KRAS-mutated patients in China. J Cancer Res Clin Oncol,2025,151(2):94.
10.Ash LJ, et al. KRAS: Biology, Inhibition, and Mechanisms of Inhibitor Resistance. Curr Oncol,2024,31(4):2024-2046.
11.Jin D, Khan NU, Gu W, Lei H, Goel A, Chen T. Informatics strategies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risk mitigation in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Neoplasia. 2025 Feb;60:101129.
12.Dong Luo, Yunmei Liu, Zhengmao Lu and Lei Huang. Targeted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for gastric cancer: rational strategies, novel advancements, challeng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Molecular Medicine (2025) 31:52
13.Raghav Sundar, et al. Gastric cancer. The Lancet. May 1, 2025.
14.Xupeng Yang, et al. Precision treatment in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ancer Cell 42, February 12, 2024.
15.Xie YH, Chen YX, Fang JY.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argeted therapy for colorectal cancer.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0 Mar 20;5(1):22.
16.Simona Gabriela Duta-Ion, et al. Redefining Therapeutic Approaches in Colorectal Cancer: Targeting Molecular Pathways and Overcoming Resistance. Int. J. Mol. Sci. 2024, 25, 12507.
17.Niu M, Yi M, Li N, Wu K, Wu K. Advances of Targeted Therap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ront Oncol. 2021 Jul 26;11:719896.
18.Ao Huang, et al. Targeted therap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volume 5, Article number: 146 (2020).
19.Unk, M.; Jezeršek Novakovi´c, B.; Novakovi´c, S.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nd Their Impact on Systemic Therapy Decision. Cancers 2023, 15, 1498.
关于伯科
伯科生物是一家专注于DNA/RNA合成技术的生命科学上游企业,致力于面向基因组学与合成生物学的新技术开发与应用转化,为构建精准诊疗和临床转化体系提供工具平台。依托自研自造的DNA/RNA合成平台,为医疗健康、生物制药等领域提供底层技术支持,公司产品线涵盖NGS测序、长读长测序、PCR平台检测、CRISPR基因编辑、以及RNA干扰等领域。现已在国内搭建了全流程国产化的高通量核酸合成与应用技术转化中心,建立了GMP厂房和ISO9001、ISO13485质量体系。
伯科生物的各种型号的多功能Oligo合成仪已完成自研自造,深度优化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可满足从科学试验、分子检测、药物研发等不同的合成需求。不同类型的Oligo合成仪可进行pmol~mmol的oligo合成,开展不同类别、规格、长度和修饰的高品质DNA和RNA Oligo合成,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
未来,依托合成生物学的底层技术工具平台,伯科生物将向基因治疗、核酸药物、DNA存储、DNA材料学、分子育种等领域积极拓展,为实现“精益求精创新,为人类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