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37的抑炎机制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

2022-09-24
摘要IL-37属于细胞因子IL-1家族,有IL-37a—IL-37e共5种不同的亚型。近年来研究发现,IL-37是一种抑制炎症的双功能细胞因子,既可以直接在细胞内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也可以分泌至细胞外,作用于自身或周围细胞的膜受体。此文就IL-37的主要生物学活性及其抑制炎症的相应机制,以及IL-37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抑炎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正文细胞因子为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一类小分子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并发挥其生物学效应,调控免疫应答;同时还参与炎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结局,如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部分患者中,因细胞因子风暴引发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率极高。研究发现,IL-37作为一种新型抑炎细胞因子,具有高度抑制炎症过度发生的生物效应,其在流感、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AR)等常见的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3]。本文就IL-37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抑炎机制及临床应用基础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1IL-37的生物学性状IL-37最早由Bufler[4]于2000年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并被命名为IL-1F7;2001年被证实是IL-1家族的第7个细胞因子,2010年被更名为IL-37。人IL-37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编码段全长3 kb,主要含有6个外显子,有5种剪切异构体(IL-37a—IL-37e),均不包含典型的信号肽。其中IL-37b基因包含相对最完整的一套外显子,能够编码218个氨基酸残基,可翻译出相对分子质量24 000的蛋白质[5]。IL-37b和IL-37c的外显子1可编码潜在的胱天蛋白酶1(caspase-1,Cas1)切割位点,其与IL-37的核移位有关。若抑制了Cas1或者将IL-37b中的天冬氨酸残基突变为丙氨酸残基,则能阻止IL-37的核移位[6];体外重组IL-37前体经Cas1切割后成熟,但IL-37c的切割位点由于折叠异常而无活性。2IL-37的抑炎作用及其可能机制IL-37涉及的信号通路见图1。2.1IL-37在细胞外的抑炎作用机制2.1.1  与IL-18结合蛋白(IL-18 binding protein,IL-18BP)的结合作用    促炎细胞因子IL-18与IL-18受体(IL-18 receptor,IL-18R)结合可诱导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的激活,促进IFN-γ的合成和释放[1],从而促使T细胞活化与增殖,启动适应性免疫。研究发现,IL-37的前体可以和IL-18Rα结合,阻碍了IL-18与IL-18R结合。因此,IL-37可通过与IL-18竞争受体的方式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效应。同时,IL-37的前体经Cas1加工后,形成的IL-37b成熟体与前体的活性相类似,即IL-37成熟体也可与IL-18Rα结合,且结合能力相较于其前体更强。此外,IL-37成熟体还可以与IL-18BP结合,IL-18BPIL-18的天然抑制剂,IL-37IL-18BP结合后,对L-18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IL-37与IL-18Rα的结合并未影响IL-18Rβ,总体而言,对IL-18的生物学活性抑制相对较弱;IL-37成熟体与IL-18BP结合,对IL-18的生物学活性抑制更强,为IL-37在细胞外抑制炎症的主要形式。2.1.2  与IL-1受体8(IL-1 receptor 8,IL-1R8)的结合作用    目前尚无IL-37IL-1R8直接结合的证据,但Nold-Petry等[7]用生物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基态耗竭超分辨显微镜已经观测到IL-37-IL-18Rα-IL-1R8表面三联复合物,而在缺乏IL-18Rα或经抗IL-18Rα抗体阻断处理的细胞中,IL-18Rα对促炎刺激有高反应性,间接表明IL-37可与IL-18Rα结合。现有推测认为,IL-37与IL-18Rα形成复合体后,与IL-1R8结合能力和速度明显增强,在细胞表面很快形成短暂结合的IL-37-IL-18Rα-IL-1R8三联复合体。IL-1R8含有Toll/IL-1受体结构域(Toll/IL-1 receptor domain,TIR),在IL-1R8结合IL-37后,TIR会发生改变,与TIR连接的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的信号转导能力减弱或消失,而MyD88参与TIR的信号转导。因此,IL-37IL-1R8的结合会削弱TIR通路的信号传导[8-9]。另外,MyD88促进IL-1受体激活蛋白和TNF受体相关因子的磷酸化,并可激活多条重要的信号通路,其中一条通路可以促进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的活化,并由其促进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 1,AP-1;又称促炎转录因子)的形成;同时,MyD88下游通路还可激活转化生长因子-β,随之活化IκB激酶β,继而触发NF-κB通路。由此可知,IL-37-IL-18Rα-IL-1R8表面三联复合物可以抑制促炎转录因子AP-1和NF-κB通路的激活[10]。2.1.3  对Notch信号相关蛋白的调节    Notch信号在机体众多生理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可以诱导T细胞的增殖分化,还可以促进胸腺天然Treg的产生并发挥或增强其功能。Ebens和Mailard[11]研究表明,Notch信号可以保护小鼠抵抗肿瘤的侵袭,Notch信号还可以影响Ⅰ型巨噬细胞(M1)的极化,影响炎症反应。Zhou等[12]的报道指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Toll样受体4,激活Notch1受体,金属蛋白酶切割 Notch1受体的胞外区域,继而γ-分泌酶切割 Notch受体的膜内部分释放出活性部分Notch1胞内区域1(Notch1 intracellular domain 1,NICD1),随后NICD1与IκB激酶相互作用,导致NF-κB的激活。但IL-37可以抑制NICD1的生成和NF-κB的激活,从而减弱M1极化,抑制炎症反应。2.2IL-37在细胞内的抑炎作用机制类似于IL-1家族的另两个双功能细胞因子IL-1α和IL-33,内源性的IL-37可以移位并调节基因的表达,但较前两者,IL-37的核定位能力相对较弱。目前研究发现,IL-37包含一个Cas1切割位点[6]。Nold等[13]观察到,当细胞接收到促炎信号时,细胞内的IL-37前体水平上升,被激活的Cas1裂解IL-37前体,暴露出IL-37羧基结构域,并与内源性Sma和Mad相关蛋白3(Sma- and Mad-related protein 3,Smad3)结合。一旦IL-37-Smad3复合体磷酸化后,随即迁移至细胞核,内源性Smad3IL-37产生的抑炎活性有重要作用。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IL-37转基因小鼠的循环系统和组织中细胞因子量较少,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活化程度也较低。当内源性Smad3耗尽时,转基因小鼠表现出的细胞因子抑制现象较弱。进入细胞核后,IL-37-Smad3复合体与IFN-γ的启动子结合,抑制IFN-γ的正调节蛋白T细胞表达T盒(T-box expressed in T cell,T-bet)的表达,进一步调节体内趋化因子的表达。IL-37-Smad3复合体进入细胞核后,抑制Toll样受体诱导的促炎细胞因子IL-1α、IL-1β等的产生,使其下游的NF-κB和MAPK信号通路激活受阻,从而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COX-2IL-6TNF-α等的转录[14],达到免疫抑制的效果。IL-37b-Smad3复合体还可以抑制c-Jun N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以及MAPK的磷酸化作用,JNKIL-1诱导的促炎转录因子AP-1的一部分,而抑制MAPK的磷酸化可以下调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阳离子蛋白表达,减少了局部炎症细胞的浸润。这些进一步表明,IL-37具有抑制炎症的作用。2.3IL-37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IL-37DC、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mast cell,MC)等主要固有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后,可以抑制抗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具有抑制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双重作用。如图2所示,IL-37可以减少DC表面蛋白CD86和MHC Ⅱ类分子的表达量,抑制成熟T细胞的形成,导致Th1/Th17的形成减少;同时,IL-37可以抑制IL-33肿瘤发生抑制因子2受体结合,抑制MC释放炎症因子;此外,IL-37与巨噬细胞上的IL-1R8受体结合后,促进了巨噬细胞从促炎亚型(M1)向抑炎亚型(M2)的极化,产生抑制IL-1β的表达的效应。2.3.1  IL-37DC的相互作用    Zhang等[15]研究证实,IL-37可以诱导DC获得免疫耐受功能从而抑制特异性免疫应答。在炎症条件下,IL-37释放抑制DC分泌IL-1β、IL-6IL-12等炎性细胞因子,促进抑制免疫效应的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16]。在DC致敏期,IL-37的表达可减弱DC启动超敏反应的能力,使更多的DC处于半成熟或未成熟状态,从而减少被DC激活的幼稚T细胞和抗原特异性T细胞数量,增加DC诱导的Treg的数量,增强Treg在致敏期的活化[17]。但IL-37不能阻断所有的固有免疫功能,即IL-37仅是降低了DC表面蛋白CD86和MHC Ⅱ的表达量,减少被激活DC的数量,以达到延缓抗原呈递的效应。因被激活的DC数量下降,所以下游的F4/80+巨噬细胞、CD161+细胞、CD4+ T细胞被激活的数量随之减少。综上所述,IL-37通过抑制DC的活化,延缓抗原呈递的剂量和过程,产生了抑制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效应。2.3.2  IL-37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    巨噬细胞是机体固有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细胞成分,起到免疫哨兵的作用,协助维持机体内稳态。M1和M2是巨噬细胞两种常见活化表型[18]。IL-37能强烈地影响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Li等[19]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重组IL-37干预的LPS实验组中,M1的MAPK激活受到明显抑制。实验中,与未受刺激的对照组细胞相比,暴露于LPS的M1中p38/MAPK磷酸化显著增强;而经IL-37预处理的M1中MAPK磷酸化增强效果较弱;同时,LPS诱导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和JNK磷酸化增量也显著减少。另外,LPS激活Toll样受体4导致下游MAPK激活和JNK磷酸化,在IL-1R8缺陷的细胞中,LPS的影响作用明显增强并延长。由此推测,IL-37可以通过与IL-1R8结合,以MyD88抑制TIR的信号传导,从而减少MAPK磷酸化。此外,IL-37能促进巨噬细胞从M1向M2的极化[20],而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tion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3通路是诱导M2分化的关键途径;STAT3可能是M2极化调节通路中IL-37的潜在靶点。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IL-37通过 Notch1/NF-κB途径调节巨噬细胞极化[12]。Wang等[21]研究发现,IL-37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 抑制IL-1β的表达,从而抑制IL-1β介导的炎症。2.3.3  IL-37与MC的相互作用    MC通过脱颗粒分泌大量血管活性物质、趋化物质和炎性化合物,参与炎症和免疫应答。IL-33是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22],可以和MC表面的肿瘤发生抑制因子2受体结合,诱导MC活化、脱颗粒,释放组胺、蛋白酶和趋化因子等物质。陶文婷[23]研究发现,IL-37可以抑制由IL-33诱导的MC活化释放的炎症因子,从而达到间接抑制MC的效果。同时IL-37能抑制MAPK相关通路,并使MC的活性降低,达到调节炎症和免疫应答的作用。但IL-37与MC间的调节作用并非单向,而是相互调节。有报道称,MC可以分泌肝素,肝素能促进IL-37形成同型二聚体后随之活性丧失[24]。IL-37与MC间的相互作用仍待进一步研究。 3IL-37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3.1AR AR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当患者接触过敏原后,可由特异性IgE介导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参与应答,最终出现大量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Wang等[21]研究发现,在AR患儿的鼻腔灌洗液中,IL-37b表达显著降低,证实IL-37通过下调STAT3信号和STAT6信号通路,促使IL-4IL-6STAT3STAT6磷酸化水平降低,抑制了Th2和Th17细胞表达,达到抑制AR恶化的功效。王亚茹[2]研究结果显示,AR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如IL-1β、IL-6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L-4IL-10IL-27及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AR患者血清中的IL-37与IL-1β、IL-6IL-17水平存在负相关性,而与IL-4IL-10IL-27和IFN-γ等水平存在正相关性;采用重组人IL-37(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37,rhIL-37)干预后,实验组IL-1β、IL-4IL-6IL-10IL-17IL-27、IFN-γ、TGF-β1指标更加趋向于对照组,以200 ng/ml实验组干预的PBMC中,各细胞因子变化水平相较于100 ng/ml组各指标变化更显著。可以推测,IL-37表达水平的下降,破坏了Th1/12、Th17/Treg平衡,调节性抑炎细胞因子水平降低,最终可引发AR。使用rhIL-37干预可以改善细胞因子水平,或可以减轻AR的症状,这为治疗AR提供了新思路。3.2流感Zhou等[3]发现,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感染者血清和PBMC中IL-37水平均高于健康人。他们在经rhIL-37预处理的人肺癌细胞A549细胞株中加入H3N2亚型的IAV悬液感染细胞3 h后,与对照组相比,IAV悬液RNA的水平明显受到抑制,且在感染IAV后释放到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37显著减少,显示IL-37具有显著抑制IAV增殖复制的作用,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3.3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一种破坏性的神经疾病,除了最初对脊髓创伤造成的组织损伤,在脊髓发生损伤后,一系列炎症介导的退行性变化会造成脊髓的二次损伤。研究表明,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表达全长rhIL-37的转基因小鼠脊髓损伤后运动障碍症状减轻,且行动能力明显恢复。在小鼠体内转基因表达rhIL-37可以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并防止继发性组织损伤,说明rhIL-37对损伤的脊髓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25-26]。Zhang等[15]研究发现在生理条件下,IL-1R8在内皮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表达,在IL-1R8缺陷型的小鼠中,IL-37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十分有限。结果表明,IL-37的保护作用依赖细胞膜上IL-1R8受体,且IL-37对脊髓的保护作用主要通过细胞外途径。另外,该实验显示,小鼠体内转基因表达rhIL-37降低了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如IL-6TNF-α、IL-1α、IL-1β和IFN-γ,并减少了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粒细胞在损伤脊髓中的聚集。IL-37可以保护损伤后炎症反应影响的组织,增加组织保存量,并改善运动恢复。IL-37介导的脊髓组织抑炎现象仅在炎症细胞中被观察到,组织部位发生病变是IL-37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26]。相比于全身给药,IL-37更适用脊髓鞘内注射。如果采用全身给药的方案,由于IL-37需要通过血脑屏障,需要提高IL-37剂量,而这容易使IL-37形成二聚体,无法与细胞上的IL-1R8结合,限制IL-37的抑炎功能,最终出现IL-37在全身应用时无效的现象。因此,IL-37应该在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的鞘内注射,以介导治疗作用。3.4哮喘哮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研究发现IL-37具有负向调控气道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量等功能,从而减缓哮喘炎症反应强度[27]。Lv等[28]的体外研究发现,IL-37b可抑制粉尘螨诱导的人肺癌细胞A549细胞株、小鼠肺泡上皮细胞系MLE-12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IL-6,并可通过负向调控作用下调气道炎症反应。Raedler等[29]在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儿童的PBMC中观察到IL-37b的表达量低于健康儿童对照组。由此可见,IL-37b在哮喘中不仅是炎症反应的负向调节因子,也对气道的过敏性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5肾癌肾癌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肾占位性病变,其中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肾癌中最常见的类型,IL-37已被观察到在肾功能和抗肿瘤活性方面具有关键作用。Jiang等[30]探讨了IL-37Rcc中的作用,发现Rcc患者的IL-37表达水平下降,并与肿瘤生长的进展呈负相关。在体外,加入rhIL-37培养Rcc细胞系A498和Caki-1的试验结果表明,IL-37可促进Rcc细胞凋亡,同时抑制Rcc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同时,与癌细胞增殖相关的IL-6、缺氧诱导因子1a、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量也受IL-37的影响降低。在体内,IL-37能抑制Rcc细胞的生长和IL-6、缺氧诱导因子1a的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为IL-37抑制IL-6/STAT3信号通路产生了抑制肿瘤效应。3.6肺癌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80%~85%。目前的研究证实,IL-37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能够改变该肿瘤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Chen等[31]通过外源性IL-37试验发现,IL-37可诱导人肺癌细胞A549细胞株凋亡,并抑制其增殖、迁移和侵袭。Jiang等[32]进一步研究发现,IL-37可通过IL-6/STAT3信号通路抑制A549细胞株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侵袭和迁移。其次,IL-37非小细胞肺癌的抑制作用与上皮间质转化有关。Lee等[33]的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中Treg的增加与肿瘤大小相关,Treg可以通过协助癌细胞逃离宿主免疫监视而促使肿瘤进展。同时有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转染pEGFP-IL-37质粒组形态变化不明显,波形蛋白和N-钙黏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上皮细胞钙黏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表明IL-37具有抑制Treg的趋化作用,以利于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清除[31,34]。4 结语与展望IL-37 作为一个双功能细胞因子,可以在炎症发生时,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具有抑制过度炎症反应的作用。IL-37的这种作用在细胞内主要通过与Smad3形成IL-37-Smad3复合体,发生核移位,调节基因转录、细胞代谢和细胞增殖,调节炎症因子表达;在细胞外,IL-37还可以与IL-18BP结合,抑制IFN-γ的合成;与IL-1R8结合,使IL-1R8的TIR改变,阻断或者削弱MyD88在TIR通路中的信号传导,从而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同时,IL-37可以抑制DC的活化,延缓抗原呈递的过程,并可促进巨噬细胞从促炎亚型向抑炎亚型的极化;从而抑制适应性免疫应答。IL-37AR肺癌等疾病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功能,但是对于与IL-37发生作用的具体受体(如Notch1)参与的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如IL-37与TIR通路的具体关联)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且与其他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等仍未完全阐明。目前全球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导致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引发细胞因子风暴,严重威胁生命健康,亟待寻找有效平衡免疫应答与病理性细胞因子风暴发生的治疗方案。IL-37具有抑制炎症的作用,此给重症病毒性肺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何浩1  陈杰2   蒋敏之2,3  吴博2,3  许智勇2,3 张俊玲2,3,4  何茂章2,3,4  王明丽2,3,4,5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合肥 230032;2安徽医科大学中央与地方共建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合肥 230032;3芜湖天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部,芜湖 241000;4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合肥 230032;5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合肥 230032通信作者:王明丽,Email:1952987441@qq.com引用本文:何浩,陈杰,蒋敏之,等. 白细胞介素-37的抑炎机制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 [J].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2, 45(4):234-240.  DOI: 10.3760/cma.j.cn311962-20211129-00078专家简介王明丽(安徽医科大学教授):从事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工作40余年。长期致力于病毒学和临床微生物学研究,近年着重人畜共患病及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等。曾获首批安徽省高等学校拔尖人才称号;曾任安徽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及干扰素与细胞因子分会副主任委员。2013年荣获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示范区创新人才奖;2014年获教育部产学研优秀示范案例;共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已经成功转化5项。2016年获得中国发明协会授予的“第九届发明创业奖·人物奖”证书。《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创刊于1978年10月,目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和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现任主编李秀玲,编委团队共75人,审稿专家101人。本刊重点介绍国内外生物制品学领域的新进展、新动态、新技术和新成就,设有述评、综述、论著、短篇论著、病例报告、学习交流、国际会议介绍等栏目。投稿流程:登录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远程稿件管理系统http://cmaes.medline.org.cn,选择《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进行投稿。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靶点
药物
来和芽仔聊天吧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