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突变指DNA序列发生改变却未引起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变更的突变,因而在传统遗传学理论中通常被视为“中性”1。然而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这类“沉默突变”在病毒和原核生物中可能影响其适应度,提示其存在潜在的生物学功能2–5。特别是最近在酿酒酵母中的研究更是提出,同义突变与非同义突变同样显著地改变细胞适应度6,不过该研究结论存在较大争议7。尤其在人类等多细胞生物中,同义突变是否具备功能效应仍缺乏系统性实验证据。2025年6月24日,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魏文胜团队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发表了题为“Prime editor-based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reveals functional synonymous mutations in human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系统性揭示,同义突变虽整体上趋于中性,但部分突变仍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同时,研究团队还提出了一套适用于精准突变研究的创新实验方法,为人类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新工具。本研究基于PEmax基因编辑系统,构建了一个覆盖3,644个人类蛋白编码基因、共计297,900条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