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是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BCR)通路中的核心酶,在信号传导中扮演重要角色。BCR信号紊乱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其中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套细胞淋巴瘤(MC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等恶性B细胞淋巴瘤,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发性硬化症(M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2013年全球首款BTK抑制剂伊布替尼获得批准以来,该市场迅速扩展,目前全球已批准了六种BTK抑制剂。这其中包括第一代的伊布替尼(由艾伯维和强生研发);第二代的阿卡替尼(阿斯利康)、泽布替尼(百济神州)、替拉鲁替尼(吉利德和小野制药)以及奥布替尼(诺诚健华);第三代的匹妥布替尼(礼来)。这些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在国内市场,除替拉鲁替尼外,其余五种药物均已上市。
这些btK抑制剂的代际进化体现在结合机制的多样化。第一、二代BTK抑制剂通过不可逆的共价结合来抑制BTK的活性,尽管化学结构有所差异,但第二代在特异性上有显著提高。此外,第三代药物如匹妥布替尼通过非共价结合抑制BTK途径,不依赖C481残基,从而克服因C481突变引起的耐药挑战,为难治患者提供有效治疗方案。
市场格局方面,伊布替尼的销售额在其巅峰时期接近百亿美元,然而近年来随着新药的涌现,其市场份额有所下降。2023年至2024年,伊布替尼的全球销售预计仍能保持在60亿美元以上。而随着专利逐渐过期,国内已有多个药企获取了伊布替尼的仿制生产许可。
第二代BTK抑制剂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特别是本土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销售额上增速显著,预计2024年将进入20亿美元的行列。阿卡替尼在2024年将突破30亿美元,并持续追加在科研上的应用。与此同时,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亦在蓬勃发展,多项适应症的临床申请已进入新的阶段。
第三代药物匹妥布替尼,尽管目前销售额在3.37亿美元,却在诸多临床试验中得到良好证明,预计2030年其市场份额将大幅增长,或占据慢淋市场60%的份额。
总而言之,BTK抑制剂的市场不断发展,预计到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美元,2030年更有望增长至261亿美元。随着技术突破和新药研发投入的增加,BTK抑制剂适应症也在逐步扩展至多种自免疾病。百济神州在这一领域的创新表现尤为抢眼,其泽布替尼已跃升为重磅药物,其在BTK靶向PROTAC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引人注目。
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多家公司正不断推进BTK抑制剂的研发,目标适应症不仅限于B细胞淋巴瘤,还涵盖多发性硬化症等免疫疾病,药物类型也继往开来,从传统小分子到创新的PROTAC机制,为突破耐药性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在未来,数款在研BTK靶向药物有望在不同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续写BTK抑制剂市场繁荣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