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聚焦于2025年11月18日至11月25日的白血病研究动态,精心筛选并汇总了多项具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进展。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我们将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力求呈现一个系统、全面的研究概览。 本文汇总了急性髓性白血病(AML)领域的最新高影响力研究,涵盖药物开发、治疗策略、诊断技术及基础机制。
发表在《Cell》的研究揭示了抑制血红素生物合成能够诱导AML细胞发生铜死亡,这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为AML治疗提供了创新思路。团队发现AML细胞依赖血红素代谢维持自我更新,抑制该路径破坏线粒体功能并触发致命性铜介导的细胞死亡,提出了联合代谢通路的潜在治疗策略。
《Cancer Discovery》发表的研究通过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发现,DNMT3A R882H突变虽为AML起始的关键驱动因素,但对白血病维持并非必需,提示起始与维持机制差异显著,为精准治疗设计提供新视角。
发表于《Cancer Research》的研究利用单细胞谱系追踪技术,揭示了AML中FLT3抑制剂耐药的关键转录特征,特别是GSPT1基因的上调与耐药相关。靶向GSPT1的小分子药物与FLT3抑制剂联合使用,显著增强抗癌效果,展现出克服耐药的新策略。
《Blood Cancer Discovery》报道了核输出蛋白XPO1在AML中的新功能,发现UBTF串联重复激活了UBTF与XPO1的异常结合,促进白血病关键染色质区域的异常调控,为UBTF-TD亚型AML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NPJ Precision Oncology》的研究通过多组学整合,构建了基于血小板相关基因的AML分子亚型和预后模型,揭示血小板动态与免疫微环境密切相关,模型可精准预测患者生存及药物敏感性,推动AML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发展。
整体研究为AML的个性化治疗和精准管理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
药物类:
1.Cancer Res(IF:16.6):单细胞谱系追踪揭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FLT3抑制剂耐药特征及增敏策略;
2.Mol Biomed(IF:10.1):FPGS中单个非编码SNP调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叶酸类药物疗效:数据驱动探索与实验验证;
3.Drug Discov Today(IF:7.5):变革性癌症药物的发现:以伊布替尼为例;
治疗类
1.J Clin Oncol(IF:41.9):回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试验对照组优化:BRUIN-CLL-321试验;
2.Blood(IF:23.1):低倍体或BCR::ABL1融合的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结局;
3.Leukemia(IF:13.4):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及早期从伊马替尼切换至尼洛替尼以获得新诊断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后无药生存的首个共同主要终点分析;
4.J Exp Clin Cancer Res(IF:12.8):ATG4B与SESN3的新型调控回路促进T细胞白血病发生;
5.Blood Cancer J(IF:11.6):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超级抗原MHC II靶向癌症免疫治疗;
6.JAMA Dermatol(IF:11.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狼疮样表现;
7.Cell Rep Med(IF:10.6):通过整合药物筛选与机器学习精准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对维奈托克斯-阿扎胞苷治疗的疗效;
8.Am J Hematol(IF:9.9):FLT3突变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吉妥单抗超二线治疗的有效性:171例患者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9.ESMO Open(IF:8.3):PARP抑制剂与髓系肿瘤:基于多中心调查的意大利MITO-MaNGO经验;
10.Haematologica(IF:7.9):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19靶向CAR-T细胞表型与免疫系统动态的单细胞分析;
11.Haematologica(IF:7.9):FLT3内部串联重复突变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奎扎替尼联合高剂量阿糖胞苷加米托蒽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II期试验;
12.Haematologica(IF:7.9):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与地西他滨单药治疗伴原始细胞过多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手术类:
近期在该领域未有新的文章,敬请期待
诊断类:
近期在该领域未有新的文章,敬请期待
其他类:
1.Cell(IF:42.5):抑制血红素生物合成可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铜死亡;
2.Cancer Discov(IF:33.3):DNMT3A R882H突变并非维持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所必需,但与白血病干细胞频率增加相关;
3.Blood(IF:23.1):NPM1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伴显著红系及巨核细胞分化;
4.Nat Commun(IF:15.7):己糖激酶2介导的组蛋白H3K18乳酸化通过肿瘤-内皮互作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PAI-1依赖性血栓形成;
5.Nat Commun(IF:15.7):免疫微环境重塑与儿童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良结局相关;
6.Nat Commun(IF:15.7):基于人iPSCs的模型揭示SETBP1为GATA2缺陷中染色质重塑的驱动因子;
7.Leukemia(IF:13.4):EVC/EVC2致癌激活定义了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可治疗的分子亚群;
8.Blood Cancer Discov(IF:11.5):核出口异常:XPO1的染色质副功能促进白血病发生;
9.Genes Dis(IF:9.4):急性髓系白血病中m6A RNA甲基化调控因子的遗传特征与预后;
10.Genes Dis(IF:9.4):错配修复通路基因多态性可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11.Genes Dis(IF:9.4):基于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挖掘B细胞相关基因特征,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精准治疗策略探索;
12.NPJ Precis Oncol(IF:8.0):整合多组学分析揭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血小板相关基因分子亚型及预后特征;
13.Haematologica(IF:7.9):成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MYO1F::MLLT10新型融合基因的鉴定;
14.Haematologica(IF:7.9):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ABL1基因缺失突变:高发生率但临床影响有限;
15.Haematologica(IF:7.9):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10;17)(p15;q21)/ZMYND11::MBTD1:一种分化极少、CD7/CD56表达、成人预后普遍较差的亚型;
药物类:
1. 单细胞谱系追踪揭示急性髓性白血病中FLT3抑制剂的耐药特征及增敏策略
期刊名称:Cancer Research
影响因子:16.6
JCR分区:Q1
作者:Johanna Eriksson(一作),Jing Tang(通讯)
单位:University of Helsinki, Helsinki, Finland
DOI:https://doi.org/10.1158/0008-5472.CAN-24-3753
摘要:虽然FLT3抑制剂显著改善了FLT3突变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治疗,但耐药的出现仍是主要挑战。本文采用新开发的单细胞谱系追踪方法ReSisTrace,识别出对midostaurin和quizartinib这两种FLT3抑制剂本质耐药或敏感的FLT3-ITD突变AML细胞。耐药细胞表现出一组转录特征,包括GSPT1上调。通过CRISPR-Cas9敲除GSPT1增强了AML细胞对quizartinib的敏感性。小分子CC-90009靶向GSPT1与FLT3抑制剂联合用药,在细胞系和患者原代样本中显示出强烈协同效应。在FLT3-ITD阳性AML患者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CC-90009与quizartinib联合显著提升抗肿瘤效果并延长生存期。此外,预测并验证了可逆转耐药转录特征的药物(vistusertib、linsitinib、meisoindigo)能增强FLT3抑制剂敏感性。研究展示了ReSisTrace揭示血液肿瘤中治疗易感性转录特征及增敏策略的能力。
总结:本研究利用单细胞谱系追踪技术揭示了急性髓性白血病中FLT3抑制剂耐药的转录特征,特别发现GSPT1上调与耐药相关。靶向GSPT1的小分子CC-90009能有效增强FLT3抑制剂的抗癌活性,体内外均表现出显著协同效应。此外,通过药物预测和验证,发现多种靶向FLT3通路上下游的抑制剂可逆转耐药状态,提升治疗效果。这些发现为克服FLT3-ITD AML耐药提供了新策略,展示了ReSisTrace技术在血液肿瘤精准治疗中的潜力。
2. FPGS基因中单个非编码SNP调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叶酸类药物甲氨蝶呤疗效:数据驱动探索与实验验证
期刊名称:Mol Biomed
影响因子:10.1
JCR分区:Q1
作者:Wenliang Yu(一作),Zichun Hua(通讯)
单位: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附属南京鼓楼医院药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神经内科
DOI:https://doi.org/10.1186/s43556-025-00353-9
摘要:70多年来,甲氨蝶呤(MTX)一直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一线化疗药物,尤其在维持治疗中作用关键。本文通过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系统性Meta分析,发现FPGS基因中一个非编码单核苷酸多态性(rs1544105)与MTX疗效显著相关。携带AA基因型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较GG基因型增高,且24h及40h的血浆MTX浓度/剂量比值升高。利用prime editing构建的293T细胞系验证,rs1544105 A>G突变提升FPGS表达及细胞内MTX滞留。细胞和动物实验均证实该突变显著增强MTX疗效。机制研究表明,rs1544105 A>G增强了转录因子CREB1对该位点序列的结合亲和力,提升FPGS转录活性,进而增强MTX疗效。本研究多层面揭示了单一非编码SNP调控MTX治疗反应的机制,为ALL患者个体化MTX维持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总结:该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实验验证,发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FPGS基因中的非编码SNP rs1544105显著影响甲氨蝶呤的疗效。携带AA基因型的患者疾病进展风险更高且体内药物浓度较高。通过基因编辑和分子实验,证明该SNP变异能增强FPGS基因表达及药物滞留,进而提高MTX的抗癌疗效。机制上,该SNP变异增强了转录因子CREB1的结合,提升基因转录活性。这一发现为精准用药和个体化治疗ALL患者提供了重要依据。
3. 发现变革性癌症药物:伊布替尼的案例
期刊名称:Drug Discov Today
影响因子:7.5
JCR分区:Q1
作者:Liam Bendicksen(一作),Aaron S Kesselheim(通讯)
单位:Program On Regulation, Therapeutics, And Law (PORTAL), Division of Pharmacoepidemiology and Pharmacoeconomics, Department of Medicine,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MA, USA
DOI:https://doi.org/10.1016/j.drudis.2025.104542
摘要:变革性药物延长并改善了许多人的生命。然而,关于这些药物是如何被发现和开发的,鲜有定性研究。我们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研究了科学家们如何发现了伊布替尼(Imbruvica),该药是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变革性药物。伊布替尼最初是作为工具化合物开发的,用以帮助化学家理解抑制Bruton酪氨酸激酶对自身免疫病的影响。后来,该药被其原企业以极低价格卖给一家陷入困境的生物技术公司,后者重新将其定位为癌症治疗药物。即便伊布替尼初步显示出疗效,国际通用的反应标准未考虑其新颖的作用机制,这一情况一度威胁到其开发和患者使用。
总结:文章通过访谈揭示了伊布替尼从工具化合物到变革性癌症治疗药物的转变过程,强调了创新药物开发中企业重塑定位的重要性和临床评价标准对新机制药物的挑战,揭示了药物研发背后的复杂路径及其对患者获益的影响。
治疗类
1. 优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试验对照组:BRUIN-CLL-321试验的回复
期刊名称:J Clin Oncol
影响因子:41.9
JCR分区:Q1
作者:Jeff P Sharman(一作),Paul M Barr(通讯)
单位:Wilmot Cancer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Medical Center, Rochester, NY
DOI:https://doi.org/10.1200/JCO-25-02231
摘要:文章为针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临床试验中对照组设计优化的讨论回复,重点介绍了BRUIN-CLL-321试验如何通过合理设计对照组以确保临床数据的科学性和临床相关性。作者强调,优化对照组不仅有利于准确评估新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也提高了试验的伦理合理性和患者利益保障。该回复对当前CLL试验中控制组的挑战和改进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未来相关临床试验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结:该文通过回应关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试验对照组设计的建议,展示了BRUIN-CLL-321试验在优化对照组方面的实践和理念创新。通过科学合理的对照组设置,试验不仅提升了结果的可靠性和临床适用性,也兼顾了患者的权益和伦理考量。此回复为未来CLL及类似肿瘤领域的临床试验提供了优化对照组设计的范例,推动试验设计向更科学严谨的方向发展。
2. 带有低倍体或BCR::ABL1融合的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分析
期刊名称:Blood
影响因子:23.1
JCR分区:Q1
作者:Jochen Buechner(一作),Jerry Stein(通讯)
单位:Schneider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of Israel, Petach Tikva, Israel
DOI:https://doi.org/10.1182/blood.2025030951
摘要:低倍体(Hypo)和BCR::ABL1阳性(BCR-ABL+)的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P-ALL)患者复发风险较高。我们在前瞻性FORUM试验中评估了接受HLA匹配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这两类患者的术后结局,并与无相关基因异常患者进行比较。研究还考察了移植前后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免疫疗法的辅助治疗应用。多变量分析显示三组患者的3年总体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无显著差异,但低倍体患者在第二次完全缓解时(CR2)的非复发死亡率(NRM)较高,主要见于近二倍体案例,严重低倍体患者经体外放射免疫(TBI)预处理未见NRM。移植时微小残留病(MRD)阳性与所有基因组群的较差预后相关。低倍体患者复发后救治困难,即使接受CAR-T治疗。相比之下,BCR-ABL+患者即使MRD阳性,预后较好,且移植后预防性TKI维持治疗显著改善EFS及降低复发率。BCR-ABL+患者在CR2移植的3年OS高达96%。结论为FORUM标准化方案使不同基因亚组患者获得了相似疗效,且术后TKI维持对BCR-ABL+患者有益。
总结:本研究通过FORUM多中心前瞻性试验系统评估了携带高风险基因异常的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异基因HSCT的疗效,首次系统对比了低倍体与BCR-ABL融合患者的移植结局。创新点在于明确了不同低倍体亚型的非复发死亡风险差异、证实了术后TKI维持治疗对BCR-ABL+患者的显著益处,以及强调了MRD状态对预后的重要预测价值,为临床制定个体化移植及辅助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3. 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早期切换治疗新诊断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以实现无治疗缓解的首要终点分析
期刊名称:Leukemia
影响因子:13.4
JCR分区:Q1
作者:Fausto Castagnetti(一作),Fabrizio Pane(通讯)
单位:Department of Oncology and Hematology, University Federico II of Naples, Naples, Italy
DOI:[https://doi.org/10.1038/s41375-025-02796-z](https://doi.org/10.1038/s41375-025-02796-z)
摘要:无治疗缓解是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治疗的关键目标之一,但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治疗方案尚未确定,尽管持续的深度分子缓解(DMR)被广泛认为是停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前提条件。本文报告了SUSTRENIM研究中新诊断慢性期CML患者的分子响应深度,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尼洛替尼治疗,另一组先用伊马替尼治疗,若无最佳反应则早期切换至尼洛替尼。在448名患者中,228例被分配到尼洛替尼组,220例分配到伊马替尼组,随访中位时间为45.9个月。伊马替尼组中有37.2%的患者未达到欧洲白血病网络(ELN)最佳反应标准,因而切换至尼洛替尼治疗。24个月时,107名患者达到MR4.5分子反应,尼洛替尼组显著多于伊马替尼组(65 vs 42,p=0.02)。首个主要终点分析显示,尽管伊马替尼组患者早期切换至尼洛替尼,但尼洛替尼治疗在诱导深度分子缓解方面更具疗效。
总结:本研究重点比较了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后期无效时切换至尼洛替尼)在新诊断慢性期CML患者中的疗效,尤其关注深度分子缓解的达成率。结果明确显示,初始使用尼洛替尼能更有效地诱导深度分子缓解,为实现无治疗缓解奠定基础。该研究创新地通过早期切换设计评估治疗策略,为临床选择最佳初始TKI提供了重要证据,有助于优化CML患者的长期治疗管理和停药策略。
4. ATG4B和SESN3的新型调控回路促进T细胞白血病的发生
期刊名称:J Exp Clin Cancer Res
影响因子:12.8
JCR分区:Q1
作者:Wenjuan Ma(一作),Yun Zhao(通讯)
单位:苏州大学附属血液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中译)
DOI:https://doi.org/10.1186/s13046-025-03588-0
摘要:
背景: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是一种致命的血液肿瘤,尽管治疗有进展,但目前尚无靶向治疗手段,亟需深入理解T-ALL细胞生长和存活的分子机制。自噬作为一种保守的细胞过程,在人类癌症中具有双重作用,但其在T-ALL中的具体参与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方法:通过RT-qPCR分析T-ALL患者细胞和正常对照细胞的基因表达,利用基因沉默和过表达研究ATG4B和SESN3在T-ALL细胞中的功能,采用Atg4b敲除小鼠研究其对正常造血和T细胞发育的影响,并在异种移植模型中评估ATG4B抑制剂S130对T-ALL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
结果:发现T-ALL患者细胞中多种自噬相关基因(特别是ATG4B)表达显著升高。ATG4B缺失降低了自噬通量并抑制了T-ALL细胞生长,而对正常造血和T细胞发育影响较小。RNA测序和后续研究揭示了ATG4B与SESN3的新型调控回路,SESN3通过抑制mTOR/S6K/蛋白合成途径和自噬,抑制T-ALL细胞生长。ATG4B抑制剂S130在异种移植模型中显示出抗白血病活性。
结论:本研究首次揭示了ATG4B-SESN3调控回路在T细胞白血病发生中的关键作用,提示靶向ATG4B可能成为T-ALL治疗的新策略。
总结:
本研究创新性地发现T-ALL患者中自噬相关基因ATG4B高表达,且ATG4B通过调控SESN3形成新的调控回路,双重抑制mTOR信号和自噬,从而促进T-ALL细胞生长。该回路的揭示丰富了T-ALL分子机制的认识,并证明ATG4B抑制剂S130在体内模型中有效抑制白血病,提示靶向ATG4B具有潜在治疗价值。相比以往对自噬在肿瘤中双向作用的认识,本研究特异性阐明了ATG4B在T-ALL发病中的促进作用及其相对选择性对正常造血影响较小的优势,为T-ALL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和临床前依据。
5. 一种基于超级抗原的MHC II靶向免疫治疗用于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
期刊名称:Blood Cancer J
影响因子:11.6
JCR分区:Q1
作者:Lena Golick(一作),Nathan G Dolloff(通讯)
单位: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and Immunology, 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Charleston, SC, USA
DOI:https://doi.org/10.1038/s41408-025-01391-w
摘要: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治疗仍然面临挑战,疾病的异质性使得靶向治疗的研发受限,传统化疗仍为标准治疗。CD33是一种高表达于AML细胞表面的髓系细胞糖蛋白,约90%的AML病例表达CD33,但其中50%的患者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导致现有CD33抗体治疗的结合表位缺失。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免疫治疗策略(M2T-CD33),将CD33直接靶向至抗原呈递细胞的MHC II分子以增强免疫系统识别。M2T-CD33诱导了强烈的多克隆抗CD33体液免疫反应,涵盖完整免疫球蛋白谱。在同系小鼠模型中,M2T-CD33诱导的抗AML反应依赖CD4+及CD8+ T细胞,且对CD33全长及剪接变异体均有效,且在远高于治疗剂量40倍浓度下无毒性表现。联合抗PD-1疗法可增强治疗效果。该研究展示了M2T-CD33在AML治疗中的临床前潜力,强调了MHC II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重要性。
总结:本文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基于超级抗原的MHC II靶向免疫治疗M2T-CD33,突破了传统CD33抗体因SNP导致结合位点缺失的限制,成功激发全方位的抗CD33免疫反应,并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出依赖T细胞的强效抗AML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该策略不仅拓展了AML免疫治疗的新思路,还通过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PD-1的联合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前景。
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类狼疮表现
期刊名称:JAMA Dermatology
影响因子:11.0
JCR分区:Q1
作者:Jeanne Chauffier(一作),Francois Chasset(通讯)
单位:Dermatology Department, Hopital Tenon and CIMI, U11-35, Assistance Publique-Hopitaux de Paris, Paris, France
DOI:https://doi.org/10.1001/jamadermatol.2025.4586
摘要:[重要性]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患者中虽少见,但报告逐渐增多。系统性红斑狼疮(LE)及皮肤LE与MDS/CMML相关的病例罕见,且表现异质、病程难治。
[目的] 系统描述MDS/CMML相关LE的临床表型及治疗反应,并与特发性LE进行比较。
[设计、地点与参与者]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涵盖1975年1月至2023年1月全国多中心数据。纳入满足系统性LE分类标准或皮肤LE诊断的MDS/CMML患者。系统性LE病例与特发性系统性LE按2:1匹配对照。分析临床特征、集中皮肤病理及靶向下一代测序。
[主要结果与测量] MDS/CMML相关LE患者多为男性,诊断年龄较特发性LE显著偏高,肾脏及关节受累较少,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率降低。19例系统性LE,5例皮肤LE,病程中皮肤受累最常见,尤其为冻疮型LE。病理复查将半数皮肤活检重分类为MDS/CMML皮肤病变,血液与皮肤中检测到相同的骨髓克隆突变,提示克隆性炎症过程。标准LE治疗效果有限,针对克隆的治疗(如阿扎胞苷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同时改善血液病和LE表现。
[结论与意义] MDS/CMML相关的类狼疮表现构成一个独特实体,常表现为克隆性炎症而非传统自身免疫,早期识别关键,治疗策略需侧重于靶向病理克隆,而非常规LE治疗。
总结:本研究首次系统阐述了MDS/CMML相关类狼疮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揭示其与特发性LE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年龄、性别、器官受累及自身抗体表现上。创新点在于发现血液与皮肤中相同的骨髓克隆突变支持克隆性炎症机制,提示该类LE应视为血液系统疾病的表现,治疗上应优先采用克隆靶向策略如阿扎胞苷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显著不同于传统自身免疫性LE的管理。这为临床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7. 靶向预测venetoclax-阿扎胞苷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疗效的精准模型构建与验证
期刊名称:Cell Reports Medicine
影响因子:10.6
JCR分区:Q1
作者:Peng Jin(一作),Kankan Wang(通讯)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上海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转化医学国家研究中心;中法生命科学与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瑞金医院;上海基因编辑及细胞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DOI:https://doi.org/10.1016/j.xcrm.2025.102461
摘要:Venetoclax-azacitidine(VEN/AZA)已革新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治疗,但缺乏可靠的疗效预测指标。本文采用多学科策略,结合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转录组分析、功能实验及临床数据,识别出与VEN/AZA反应性密切相关的核心基因。通过CRISPR-Cas9筛选验证,沉默BCL2L1和PINK1可显著增强药物敏感性。基于此,构建并验证了一个包含八个基因的随机森林模型(RF8),在四个独立队列(共498例)中表现出高预测准确率。RF8模型能综合遗传变异的下游效应,优于现有基于遗传突变的预测标志物,并与临床反应率及生存结果呈近单调相关,实现精准分层。该研究展示了整合转录组与药物反应数据指导VEN/AZA治疗的可行性,推动个体化治疗策略的进步。
总结:本研究创新性地结合多组学数据和功能验证,开发了一个基于八基因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精准预测VEN/AZA治疗AML的疗效。该模型不仅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还实现了患者的精细分层,有助于临床决策和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研究成果为AML患者的VEN/AZA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和预测工具,推动了精准医疗在血液肿瘤领域的应用。
8. 超过二线治疗中Gilteritinib对复发/难治性FLT3突变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一项涵盖171例患者的真实世界多中心研究
期刊名称: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影响因子:9.9
JCR分区:Q1
作者:Matteo Molica(一作),Maria Paola Martelli(通讯)
单位:Hematology, CREO, Department of Medicine and Surgery, University of Perugia and Azienda Ospedaliera di Perugia, Perugia, Italy
DOI:https://doi.org/10.1002/ajh.70142
摘要:Gilteritinib是一种选择性FLT3抑制剂,获批准用于治疗经历≥1线治疗后复发或难治的FLT3突变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但其在后线治疗中的疗效数据有限。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8月至2024年3月期间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及土耳其共171名接受三线及以上治疗的成人复发/难治FLT3突变AML患者。主要终点为总生存期(OS),次要终点包括总体反应率(ORR)、复合完全缓解率(cCR)及反应持续时间。患者中84%携带FLT3-ITD突变,26%接受≥3线治疗。cCR率为28%,ORR为47%。年轻及复发患者预后较好。既往接受venetoclax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者反应较差。12%患者通过Gilteritinib实现HSCT。中位OS为7.1个月,反应者及接受HSCT者中位OS显著延长至21.5个月。既往venetoclax暴露与较短生存相关(5.7个月)。多变量分析显示既往venetoclax及FLT3抑制剂暴露是反应率降低的最强预测因素。尽管患者预处理强烈,Gilteritinib在后线仍显示临床活性,且可作为部分患者HSCT的桥梁。venetoclax后的耐药机制仍是治疗难题,提示需要前瞻性研究优化治疗序列。
总结:本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Gilteritinib在第三线及以上复发/难治性FLT3突变AML患者中的真实世界疗效,显示其仍具显著的临床活性和延长生存的潜力,尤其在未广泛使用venetoclax的患者中效果更佳。研究指出venetoclax和FLT3抑制剂既往暴露显著影响反应和生存,强调了治疗序列优化的重要性。Gilteritinib在后线使用不仅能获得一定反应率,还可作为HSCT的桥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该工作填补了后线治疗缺乏数据的空白,为未来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了依据。
9. PARPi与骨髓性肿瘤;基于意大利MITO-MaNGO多中心调查的经验
期刊名称:ESMO Open
影响因子:8.3
JCR分区:Q1
作者:M Turinetto(一作),Margherita Turinetto(通讯)
单位:Gynecological Oncology Unit, Humanitas San Pio X, Milan, Italy; University of Turin, Oncology Department, Turin, Italy
DOI:https://doi.org/10.1016/j.esmoop.2025.105903
摘要:
[引言] PARP抑制剂(PARPi)在卵巢癌中的应用引发了对PARPi相关骨髓肿瘤(PrMN)的关注。治疗相关的骨髓肿瘤,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占全部病例的10%-20%。随着PARPi适应症的扩大、患者生存期延长及人口老龄化,PrMN的发病率可能上升。尽管随机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数据均显示风险显著增加,但关于不同PARPi药物、治疗线及既往治疗的具体数据有限。
[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MITO(多中心意大利卵巢癌试验)和MaNGO(Mario Negri妇科肿瘤学)中心的17家意大利机构发放71项调查问卷,评估了临床试验外使用PARPi患者的PrMN发生率。
[结果] 2320例患者(其中1254例BRCA突变)中,共56例(2.55%)发生骨髓肿瘤:3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2例患者两者兼有,计为1例)。其中31例为BRCA突变(2.5%)。不同药物的发病率分别为:奥拉帕利2.5%,尼拉帕利2%,鲁卡帕利3.4%。治疗持续时间与PrMN风险的关系尚不明确,发病中位时间为18.9个月。风险随治疗线数增加而上升(第一线0.52%,第二线4.2%,第三线1.8%,第四线10.8%,超过第四线12.2%)。PrMN患者中,4例缓解,4例部分缓解,8例进展,37例死亡。
[结论] 本调查为假设生成性研究,表明PrMN虽罕见但临床相关,尤其在PARPi作为一线治疗时较为少见。PrMN的发生与特定PARPi药物或BRCA突变状态无明显关联。随着卵巢癌预后改善和治疗暴露增加,早期检测、监测及预测因素识别变得极为重要。
总结:
该研究是针对PARPi相关骨髓肿瘤风险的多中心大样本调查,首次系统评估了三个主要PARPi药物的PrMN发生率及其与治疗线数的关系,发现PrMN风险随治疗线数增加显著上升,但与PARPi种类及BRCA状态无明显关联。该结果为临床实践中PARPi安全性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强调了早期识别和管理骨髓肿瘤风险的必要性。研究创新点在于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揭示了治疗线数对PrMN风险的显著影响,为未来制定个体化监测策略提供参考。
10. 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19导向CAR-T细胞表型及免疫系统动态的单细胞分析
期刊名称:Haematologica
影响因子:7.9
JCR分区:Q1
作者:Aleksandra Oszer(一作),Aleksandra Oszer(通讯)
单位: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ncology and Hematology, Medical University of Lodz, Lodz, Poland; Division of Hematology, Oncology, Stem Cell Transplant,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DOI:https://doi.org/10.3324/haematol.2025.288397
摘要:摘要不可用。
总结:该研究聚焦于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接受CD19靶向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后,利用单细胞水平对CAR-T细胞的表型特征及患者免疫系统的动态变化进行剖析。尽管摘要内容未公开,文章创新点可能涵盖通过单细胞分析技术揭示CAR-T细胞在治疗过程中的异质性及其对免疫环境的影响,进而为优化CAR-T细胞疗法设计和提高治疗效果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生物标志物。这种深入的免疫监测方法有助于理解治疗响应机制和识别治疗失败的原因,推动精准免疫治疗的发展。
11. 带有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含子串联重复的复发/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中,quizartinib联合高剂量阿糖胞苷加米托蒽醌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II期临床试验
期刊名称:Haematologica
影响因子:7.9
JCR分区:Q1
作者:Sonia Jaramillo(一作),Richard F Schlenk(通讯)
单位: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V, Heidelberg University Hospital, Germany; Clinical Trial Center, National Center of Tumor Diseases, Heidelberg University Hospital and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DOI:https://doi.org/10.3324/haematol.2025.288362
摘要:暂无。
总结:本文报道了一项针对携带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含子串联重复(FLT3-ITD)的复发/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多中心随机II期临床试验,评估了小分子FLT3抑制剂quizartinib联合高剂量阿糖胞苷和米托蒽醌的治疗效果。该研究在前线治疗背景下进行,旨在探索新一线治疗方案以提高该类患者的治疗反应率和生存率。尽管摘要内容未提供具体数据,但该试验的设计体现了个体化靶向治疗联合强化化疗的新策略,可能为FLT3-ITD阳性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重要证据,并推动相关精准治疗方案的发展。
12. 甲基化抑制剂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过量原始细胞: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期刊名称:Haematologica
影响因子:7.9
JCR分区:Q1
作者:Xinping Zhou(一作),Hongyan Tong(通讯)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浙江省血液病临床研究中心;浙江省血液恶性肿瘤精准诊断与治疗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肿瘤中心,杭州,浙江,中国
DOI:https://doi.org/10.3324/haematol.2025.288526
摘要:尽管采用了甲基化抑制剂作为标准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高危患者的预后依然不佳。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不适合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疗效。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将未经治疗、伴有过量原始细胞的MDS患者(MDS-EB)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ATRA联合地西他滨(ATRA 25 mg/m2/天,分两次每日给药,28天为一周期;地西他滨 20 mg/m2,第1-5天)或单用地西他滨(20 mg/m2,第1-5天)治疗。主要终点为4个治疗周期内的总体缓解率。227例患者被随机分组,4例未接受治疗被排除。患者中位年龄为62岁(19-81岁)。ATRA联合组缓解率为78%(86/110),显著高于地西他滨单药组的51%(58/113)(比值比3.40;95%置信区间1.90-6.09;p值显著)。
总结:本研究首次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ATRA联合地西他滨治疗MDS伴过量原始细胞患者显著提高了总体缓解率,较单纯地西他滨治疗效果更佳,提示联合治疗策略在高风险MDS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有力依据和潜在的治疗优化方案。
手术类:
近期在该领域未有新的文章,敬请期待
诊断类:
近期在该领域未有新的文章,敬请期待
其他类:
1. 抑制血红素生物合成触发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铜死亡
期刊名称:Cell
影响因子:42.5
JCR分区:Q1
作者:Alexander C Lewis(一作),Lev M Kats(通讯)
单位:Peter MacCallum Cancer Centre, Melbourne, VIC 3000, Australia; Sir Peter MacCallum Department of Oncology,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Melbourne, VIC 3010,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Biomedicine Discovery Institute, Monash University, Clayton, VIC 3800, Australia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5.10.028
摘要:血红素是一种在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中具有多种酶促和信号功能的普遍代谢物。通过对小鼠模型、人类细胞系和患者初级样本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新生血红素生物合成是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中的一种选择性依赖性。AML细胞,尤其是白血病干细胞(LSCs),倾向于下调血红素生物合成酶(HBEs),这促进了其自我更新能力。抑制HBEs会导致线粒体复合物IV崩溃并扰乱铜转运蛋白系统,诱导铜死亡——一种由铜引发的脂酰化蛋白寡聚化导致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此外,我们还发现与血红素生物合成具有合成致死作用的通路,包括糖酵解,可用于设计联合治疗策略。总体而言,我们揭示了一个与基因表达和药物敏感性相关的血红素调节机制,提示抑制血红素生物合成可作为诱发AML细胞铜死亡的新策略。
总结:该研究揭示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尤其是白血病干细胞依赖于血红素生物合成,但它们同时下调相关酶以促进自我更新。抑制血红素生物合成破坏线粒体功能并引发铜死亡,这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由铜诱导脂酰化蛋白寡聚化所致。研究还发现糖酵解等通路与血红素生物合成呈合成致死关系,为AML治疗提供了新的组合治疗思路。整体工作阐明了血红素代谢与AML基因表达及药物敏感性的联系,指明了血红素生物合成酶抑制作为AML治疗潜在靶点的可能性。
2. DNMT3A R882H在原发性人类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中非疾病维持必需,但与白血病干细胞频率增加相关
期刊名称:Cancer Discovery
影响因子:33.3
JCR分区:Q1
作者:Thomas Köhnke(一作),Ravindra Majeti(通讯)
单位: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lifornia, United States
DOI:https://doi.org/10.1158/2159-8290.CD-24-1604
摘要:
人类癌症中遗传突变被广泛绘制,但癌症生物学中的根本问题是这些突变是否在癌症的起始、维持或两者中功能必需。本文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中研究该问题,其中DNMT3AR882错义突变常早期出现于白血病前克隆性造血,破坏DNA甲基化景观以启动白血病。研究采用CRISPR技术直接纠正患者白血病细胞中的DNMT3AR882突变,结果显示该突变对疾病维持大多非必需。用野生型DNMT3A替换突变体并未削弱AML细胞体内移植能力,且对DNA甲基化影响极小。综上,DNMT3AR882突变对AML起始必需,但对疾病维持则主要非必需。这一发现对癌症进化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该研究通过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纠正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细胞中的DNMT3AR882突变,发现该突变虽然是AML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但对白血病的持续维持并非必要。替换突变后,白血病细胞依然能够在体内存活和扩增,且DNA甲基化状态变化有限。这表明起始致癌基因和维持癌症的基因可能不同,提示治疗策略应针对不同阶段的驱动机制进行设计。
3. NPM1突变的急性髓性白血病伴显著的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分化
期刊名称:Blood
影响因子:23.1
JCR分区:Q1
作者:Xenia Parisi(一作),Sanam Loghavi(通讯)
单位: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DOI:https://doi.org/10.1182/blood.2025030468
摘要:本研究报道了一例NPM1基因突变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其白血病细胞表现出明显的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分化特征。该病例展示了NPM1突变AML的多样性分化潜能,提示这一突变可能影响髓系细胞的分化路径。研究强调了识别这类罕见表型的重要性,有助于进一步理解NPM1突变AML的生物学行为及其诊断和治疗策略的优化。
总结:该文描述了一例NPM1突变的急性髓性白血病病例,肿瘤细胞呈现出不常见的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分化特征。研究揭示了NPM1突变不仅限于传统的髓系分化,还可能涉及多系分化潜能的展现。这一发现加深了对NPM1突变AML异质性的理解,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精准治疗的推进。
4. Hexokinase 2介导的组蛋白H3K18乳酸化通过肿瘤-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中PAI-1依赖性血栓形成
期刊名称:Nat Commun
影响因子:15.7
JCR分区:Q1
作者:Qin Bai(一作),Xiao-Zhong Wang(通讯)
单位:江西省免疫与炎症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临床检验医学研究中心,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检验科,南昌大学,江西,南昌,中国
DOI: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5259-0
摘要: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侵袭性血液恶性肿瘤,常并发凝血功能障碍,包括血栓和出血,导致预后不良。本文发现乳酸驱动的组蛋白乳酸化是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血栓形成的机制。白血病细胞中己糖激酶2介导的糖酵解导致乳酸积累,增强组蛋白H3赖氨酸18乳酸化,进而上调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表达,抑制纤溶作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释放的乳酸通过单羧酸转运蛋白1被血管内皮细胞内吞,进一步放大PAI-1表达和血栓风险。抑制己糖激酶2介导的乳酸产生或单羧酸转运蛋白1介导的乳酸摄取可减轻血栓形成。研究揭示了肿瘤代谢、表观遗传修饰与凝血功能障碍之间的关键联系。
总结:本研究阐明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糖酵解产生的乳酸通过调控组蛋白H3K18乳酸化,促进PAI-1的表达,进而导致血栓形成。乳酸不仅在白血病细胞内累积,还通过单羧酸转运蛋白1被内皮细胞吸收,增强血栓风险。靶向己糖激酶2或乳酸转运可有效缓解血栓,提供了新的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相关凝血并发症的潜在策略。
5. 儿童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微环境重塑与不良预后相关
期刊名称:Nat Commun
影响因子:15.7
JCR分区:Q1
作者:Caroline R M Wiggers(一作),Birgit Knoechel(通讯)
单位:Department of Pediatric Oncology,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Boston, MA, USA
DOI: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5134-y
摘要:成人肿瘤中免疫微环境的变化较常见,但儿童肿瘤免疫微环境及其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本文采用单细胞CITE-seq和免疫组库分析,研究了儿童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免疫微环境,发现一类T-ALL亚群伴有免疫微环境重塑,该亚群在MRD低患者中与不良临床结局相关。这种不良免疫景观以非恶性CD4-CD8-TCRαβ T细胞为主,它们与表达CXCL16的非经典单核细胞相互作用。该组白血病细胞内转录重编程激活Rap1信号通路,抑制Rap1信号使其对BCL2/BCL-XL抑制剂navitoclax更敏感。研究为儿童血液恶性肿瘤免疫微环境提供新见解,助力免疫治疗靶点发现及风险分层。
总结:该研究揭示了儿童T-ALL中免疫微环境重塑与临床预后不良的关联,尤其是在MRD低患者中发现特定非恶性T细胞群体及其与单核细胞的交互作用。白血病细胞激活Rap1信号通路,抑制该通路可增强药物敏感性,提示新的治疗策略和风险评估方法,为儿童血液肿瘤的免疫治疗和精准医疗提供理论基础。
6. 基于人类iPSCs模型揭示SETBP1在GATA2缺陷中驱动染色质重塑作用
期刊名称:Nat Commun
影响因子:15.7
JCR分区:Q1
作者:Joan Pera(一作),Oskar Marin-Bejar(通讯)
单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Biology and Leukemogenesis, Regenerative Medicine Program, Bellvitge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IDIBELL), L'Hospitalet de Llobregat, Spain
DOI: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5806-9
摘要:GATA2缺陷患者易罹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进而发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该进展通常伴有细胞遗传学和体细胞变异。SETBP1和ASXL1基因突变在GATA2患者中反复出现,但其作用尚不明确。本文利用精确基因编辑构建了基于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的模型,模拟GATA2相关MDS的逐步突变轨迹。结果显示单独GATA2突变对造血祖细胞影响有限,而SETBP1或ASXL1突变的共存则阻碍髓系分化。三者突变共存严重耗竭髓系祖细胞,重现了GATA2相关MDS的表型,揭示了其协同作用机制。特别是,SETBP1突变在染色质可及性重塑中起主导作用,即使与ASXL1突变共存。该研究建立了GATA2缺陷的iPSC模型,为理解髓系疾病进展及未来治疗策略提供了新平台。
总结:本研究通过精确基因编辑的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模型,系统模拟了GATA2缺陷相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关键突变轨迹。单一GATA2突变对造血影响有限,但携带SETBP1或ASXL1突变时,髓系分化受阻,三者突变共存则严重耗竭髓系祖细胞,模拟了疾病进展。SETBP1突变在染色质结构重塑中具有主导地位,揭示了其在GATA2相关髓系疾病中的驱动作用。该模型为研究病理机制及开发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工具。
7. EVC/EVC2的致癌激活定义了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一个可治疗亚型
期刊名称:Leukemia
影响因子:13.4
JCR分区:Q1
作者:Pinpin Sui(一作),Feng-Chun Yang(通讯)
单位:Department of Cell Systems & Anatomy,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San Antonio, San Antonio, TX, USA
DOI:https://doi.org/10.1038/s41375-025-02803-3
摘要: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是一种具高度遗传和临床异质性的侵袭性血液恶性肿瘤,导致治疗难度大且预后差。研究发现EVC和EVC2这两个EvC纤毛复合物亚基在AML中特别是在携带ASXL1突变或t(8;21)易位的AML亚群中过度表达,其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功能实验表明,EVC/EVC2对AML细胞的致癌特性维持至关重要,但对正常造血干/祖细胞功能无影响。EVC/EVC2的缺失可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分化,并有效阻止体内AML进展。机制上,EVC/EVC2的表达升高与AML1-ETO结合位点或ASXL1突变AML细胞中增强的染色质相互作用相关。重要的是,EVC/EVC2通过激活MYC信号通路发挥致癌作用,而非其传统的Hedgehog信号通路。该研究揭示了EVC/EVC2过表达的致癌作用,识别了AML的新的治疗靶点。
总结:本研究发现EVC/EVC2在特定AML亚型中过度表达,且其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功能验证显示EVC/EVC2是维持AML细胞致癌性的关键,但对正常造血细胞无害。其缺失能抑制白血病的发展,机制涉及MYC通路激活。此发现为AML提供了新的精准治疗靶点,特别针对携带ASXL1突变或t(8;21)易位的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8. 核输出失控:XPO1的染色质新功能助力白血病发展
期刊名称:Blood Cancer Discovery
影响因子:11.5
JCR分区:Q1
作者:Drew J Adams(一作),Drew J Adams(通讯)
单位:Department of Genetics and Genome Sciences,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Cleveland, Ohio
DOI:https://doi.org/10.1158/2643-3230.BCD-25-0407
摘要:核输出蛋白Exportin-1(XPO1/CRM1)是血液肿瘤中的一个验证靶点,主要研究其在介导核输出中的作用。在本期Blood Cancer Discovery中,Barajas及其同事揭示了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发现的UBTF串联重复(UBTF-TD)完成了一个核输出序列,使得UBTF与XPO1产生一种新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对白血病发生至关重要的染色质位点上。这一发现引发了一个问题:XPO1抑制剂是否可在UBTF-TD急性髓系白血病亚型中发挥新的治疗作用?
总结:这篇文章报道了一种新的机制,说明急性髓系白血病中UBTF基因的串联重复能够形成一个核输出信号序列,促进UBTF蛋白与核输出蛋白XPO1的异常结合,尤其在关键染色质区域活跃,这可能加剧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基于此,XPO1抑制剂或许能被开发用于针对UBTF-TD亚型的治疗,为该白血病亚型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9. m6A RNA甲基化调控因子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遗传特征及预后
期刊名称:Genes Dis
影响因子:9.4
JCR分区:Q1
作者:Kaili Liao(一作),Xiaozhong Wang(通讯)
单位:江西省免疫与炎症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临床检验医学研究中心,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床检验科,江西南昌 330031,中国
DOI:https://doi.org/10.1016/j.gendis.2025.101789
摘要:本研究系统分析了m6A RNA甲基化调控因子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中的基因特征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揭示了这些调控因子在AML中的表达模式和基因突变情况,进一步建立了与患者预后相关的模型,表明m6A调控因子可能作为AML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总结:该研究详细阐述了m6A RNA甲基化调控因子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遗传变异及表达特征,发现其与患者生存预后密切相关。研究通过构建预后模型,提示m6A相关基因可能作为AML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为精准医学提供理论依据。
10. 错配修复通路基因多态性预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临床结局
期刊名称:Genes Diseases
影响因子:9.4
JCR分区:Q1
作者:Amin Zhang(一作),Daoxin Ma(通讯)
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
DOI:https://doi.org/10.1016/j.gendis.2025.101774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错配修复(MMR)通路基因的多态性对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通过对AML患者的相关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发现某些MMR基因变异能够预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和生存率,提示这些基因多态性可能作为AML预后和个体化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总结:该研究揭示了错配修复基因多态性与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临床结局之间的关联。特定基因多态性可用来预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支持将MMR基因多态性纳入AML患者的风险评估和治疗决策,促进精准医学的发展。
11. B细胞相关基因特征在急性髓性白血病精准治疗策略中的生物信息学验证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探索
期刊名称:Genes Dis
影响因子:9.4
JCR分区:Q1
作者:Yongyu Chen(一作),Bin Liang(通讯)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民族医院消化内科
DOI:https://doi.org/10.1016/j.gendis.2025.101620
摘要: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机器学习技术,系统验证并探索了与B细胞相关的基因特征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中的作用。研究旨在揭示B细胞相关基因签名对AML精准治疗的潜在指导价值,通过多组学数据分析确认了关键基因并构建了预测模型,为AML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策略和理论依据。
总结:该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方法,识别并验证了急性髓性白血病中与B细胞相关的基因特征,构建了辅助精准治疗的预测模型。此研究为AML治疗策略的个体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标志物和理论支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管理水平。
12. 血小板相关基因的整合多组学分析揭示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分子亚型及预后特征
期刊名称:NPJ Precision Oncology
影响因子:8.0
JCR分区:Q1
作者:Fangmin Zhong(一作),Xiaozhong Wang(通讯)
单位:江西省免疫与炎症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临床检验医学研究中心,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检验科,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中国
DOI:https://doi.org/10.1038/s41698-025-01137-8
摘要: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因分子异质性及肿瘤微环境动态难以治疗。血小板减少与不良预后相关,但血小板相关基因(PRGs)在AML中的作用尚不清楚。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分析血小板与临床病理关系,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PRGs,并通过无监督聚类定义分子亚型,构建并验证了机器学习衍生的PRG评分模型。免疫特征用CIBERSORT评估,药物反应通过离体筛查测试。结果显示,低血小板计数预测不良预后且与白血病细胞比例负相关,提示白血病抑制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恢复与炎症和凝血通路相关。鉴定出22个关键PRGs在AML中下调,富集于免疫调节路径。无监督聚类将AML分为三亚型:C1(低PRGs/血小板,生存最好)、C2(中间)和C3(高PRGs/血小板,生存最差)。C1亚型富含细胞毒性T细胞,免疫检查点表达低,白血病细胞比例高且增殖活跃;C3表现为髓系免疫抑制,检查点表达高及耐药通路激活。PRG评分模型在10个队列中预后准确,评分高者预后差且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敏感,评分低者对阿糖胞苷及维奈克拉表现良好。该研究揭示PRGs是AML生物学和预后的关键调控因子,促进精准医疗中的风险分层、治疗靶向及生物标志物发现。
总结:本研究利用多组学数据揭示了血小板相关基因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关键作用,发现不同PRGs表达水平可划分AML分子亚型,显著影响患者的免疫状态和预后。构建的PRG评分模型能有效预测患者生存和药物反应,提示其在AML精准治疗和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潜力。研究连接了血小板动态、免疫微环境与疾病进展,促进了AML的个体化诊疗策略发展。
13. 鉴定成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新型MYO1F::MLLT10融合基因
期刊名称:Haematologica
影响因子:7.9
JCR分区:Q1
作者:Bhaumik Shah(一作),Reza Nejati(通讯)
单位:Department of Pathology, Fox Chase Cancer Center, Temple University Health System, Philadelphia, PA
DOI:https://doi.org/10.3324/haematol.2025.288255
摘要:暂无。
总结:本研究报道了成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oL)中发现的一种新型融合基因MYO1F::MLLT10。该融合基因可能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详细的功能和临床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认,但该发现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可能有助于未来精准治疗的发展。
14. Philadelphia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ABL1基因的缺失突变:高发生率但临床影响有限
期刊名称:Haematologica
影响因子:7.9
JCR分区:Q1
作者:Hirofumi Takano(一作),Yuki Taya(通讯)
单位: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Toranomon Hospital, Tokyo, Japan; Department of Transfusion and Cellular Therapy, Toranomon Hospital, Tokyo, Japan; Center for Cellular Therapy, Toranomon Hospital, Tokyo.
DOI:https://doi.org/10.3324/haematol.2025.288739
摘要:暂无。
总结:该研究聚焦于Philadelphia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患者中ABL1基因的缺失突变,发现这类缺失突变发生率较高。然而,这些缺失突变对临床表现和患者预后影响有限,提示虽然ABL1基因缺失在Ph+ ALL中普遍存在,但其对疾病进展和治疗响应的影响并不显著,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参考信息。
15. 带有t(10;17)(p15;q21)/ZMYND11::MBTD1的急性髓性白血病:一种分化极少、表达CD7/CD56且成人患者预后普遍较差的亚型
期刊名称:Haematologica
影响因子:7.9
JCR分区:Q1
作者:Qing Wei(一作),Guilin Tang(通讯)
单位:Department of Hematopathology,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TX
DOI:https://doi.org/10.3324/haematol.2025.288752
摘要:暂无。
总结:本研究报道了一种携带t(10;17)(p15;q21)染色体易位并伴有ZMYND11::MBTD1融合基因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亚型。该亚型表现为细胞分化极少,且异常表达CD7和CD56分子标志,主要发生于成人患者中。临床数据表明,这类AML患者通常预后较差,提示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和临床特征,可能需要特殊的诊治策略。该发现为AML的分子分型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编辑:Dakota Z.
注:本文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资讯前沿,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本平台不推荐任何未获批的药品/适应证使用。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