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聚焦于2025年11月5日至11月12日的骨髓瘤研究动态,精心筛选并汇总了多项具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进展。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我们将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力求呈现一个系统、全面的研究概览。
发表在《Blood》(影响因子23.1)的研究揭示,PIKfyve抑制剂不仅能破坏骨髓瘤细胞的自噬和溶酶体功能,还能增强肿瘤对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展现出广泛的抗肿瘤潜力。
《Lancet Haematol》(影响因子17.7)报道了三期临床试验DREAMM-8,证实贝兰他单抗马佛妥汀联合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在复发难治性MM患者中安全有效,患者生活质量稳定,提供了新的临床治疗选择。
《Blood Cancer Journal》(影响因子11.6)基于真实世界数据,评估了Talquetamab在多次治疗失败的MM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显示出较高缓解率但需关注体重下降和感染风险。
《J Immunother Cancer》(影响因子10.6)系统总结CAR-T细胞治疗MM的长期疗效,数据显示其高反应率和持久生存优势,为细胞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证据。药物类:
1.Blood(IF:23.1):PIKfyve抑制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破坏自噬和溶酶体功能,增强MHC表达及胆固醇代谢;
2.Lancet Haematol(IF:17.7):belantamab mafodotin、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联合方案对比硼替佐米、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在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患者报告结局(DREAMM-8):一项3期、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
3.Blood Cancer J(IF:11.6):talquetamab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4.Biochem Pharmacol(IF:5.6):多发性骨髓瘤中MCL1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5.Int J Cancer(IF:4.7):血液恶性肿瘤三期随机对照试验中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排除;
6.ACS Omega(IF:4.3):靶向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USP7):基于药效团的药物再利用与物理分子模拟研究;
7.Clin Exp Med(IF:3.5):CD47靶向免疫治疗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临床结局与安全性:单克隆抗体与融合蛋白联合策略的系统综述;
8.BMC Cancer(IF:3.4):PRMT1作为多发性骨髓瘤关键存活依赖靶点的治疗潜力;
9.J Cancer(IF:3.2):多发性骨髓瘤的染色体外环状DNA;治疗类
1. J Immunother Cancer(IF:10.6):里程很重要:嵌合抗原受体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长距离表现;
2. Biochim Biophys Acta Rev Cancer(IF:8.3):mRNA癌症疫苗:多发性骨髓瘤一种新颖且潜在的免疫治疗方式;
3. J Transl Med(IF:7.5):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中BCMA CAR-T治疗的临床与单细胞整合分析;
4. Blood Adv(IF:7.1):Cilta-Cel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长期缓解与多样性T细胞及低髓系抑制相关;
5. Lancet Reg Health Southeast Asia(IF:6.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多发性骨髓瘤长期生存者的特征:印度一所三级护理中心的回顾性分析;
6. Blood Rev(IF:5.7):重新定义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骨髓瘤:从罕见现象到新兴实体;
7. Br J Haematol(IF:3.8):现实世界中功能性高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使用达拉珠单抗、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D-Vd)无获益:来自骨髓瘤及相关疾病登记的数据报告;
8. Kidney Med(IF:3.4):2016-2021年美国住院治疗性血浆置换的使用情况;
9. Cancer Med(IF:3.1):多发性骨髓瘤中新发肾损伤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预后价值;诊断类:
1.Ann Lab Med(IF:3.9):单克隆蛋白检测的范式转变:从电泳方法到质谱方法;
2.J Bone Oncol(IF:3.5):骨病负担不影响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总生存期——基于119例患者的单中心回顾性影像学分析;其他类:
1. J Transl Med(IF:7.5):STAiR18对多发性骨髓瘤生存率的影响;
2. Blood Adv(IF:7.1):美国惰性多发性骨髓瘤的基于人群的分析;
3. J Biol Eng(IF:6.5):用于疾病建模和治疗筛选的人源化前临床多发性骨髓瘤体外模型;
4. Int J Epidemiol(IF:5.9):社区劣势与黑人女性健康研究中的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
5. Curr Opin Rheumatol(IF:4.3):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的血管炎;
6. Hematol Oncol(IF:3.9):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早期死亡的真实世界数据分析:15年1093例患者分析;
7. Clin Exp Med(IF:3.5):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新兴作用:从影响肿瘤进展和耐药到新型治疗机会;
8. BMC Cancer(IF:3.4):黎巴嫩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特征分析;
9. BMC Cancer(IF:3.4):脂肪酸代谢相关特征的预后价值及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微环境综合分析;
10. Immunol Res(IF:3.1):多发性骨髓瘤中乳酰化相关多基因特征:整合预后分层、免疫景观分析及治疗指导;药物类:1. PIKfyve抑制剂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破坏自噬和溶酶体功能,增加MHC表达及胆固醇代谢
期刊名称:Blood影响因子:23.1JCR分区:Q1作者:Cecilia Bonolo De Campos(一作),A Keith Stewart(通讯)单位:Princess Margaret Cancer Centre, Toronto, Ontario, CanadaDOI:https://doi.org/10.1182/blood.2025030061摘要:我们此前的化学基因组筛选意外发现磷脂酰肌醇-3-磷酸-5-激酶(PIKfyve)是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脆弱靶点。PIKfyve是溶酶体功能和自噬的关键调节因子。鉴于MM中自噬对免疫球蛋白合成的高需求,抑制自噬具有临床潜力。本文报道了PIK001及其类似物的开发与表征,这些小分子选择性强、对PIKfyve抑制活性显著。PIK001在体外表现出强效抗MM活性,并与多种已知抗MM药物(如venetoclax和selinexor)协同,且对来那度胺耐药模型依然有效。对敏感与耐药细胞系的多组学分析揭示了催化区突变(PIKFYVEN1939K)及自噬能力异质性。PIK001处理还显著促进胆固醇代谢及MHC I表达,暗示肿瘤免疫相关作用。除MM外,PIKfyve抑制对急性髓性白血病、黑色素瘤和肾癌也有选择性细胞毒性,显示更广泛的治疗潜力。研究确立了PIKfyve为MM及血液肿瘤的有效靶点,为进一步临床开发奠定基础。总结:该研究发现PIKfyve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的关键调控因子,其抑制剂PIK001能有效破坏自噬和溶酶体功能,增强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与现有药物的协同作用,且在耐药模型中仍具效力。此外,PIKfyve抑制剂在其他多种肿瘤中也展现出潜在治疗价值,提示其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2. 贝兰他单抗马佛妥汀联合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与硼替佐米联合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患者报告结局(DREAMM-8):一项三期、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
期刊名称:Lancet Haematol影响因子:17.7JCR分区:Q1作者:Meletios A Dimopoulos(一作),María-Victoria Mateos(通讯)单位:Hematology Department, University Hospital of Salamanca/IBSAL/Cancer Research Center-IBMCC, Salamanca, SpainDOI:https://doi.org/10.1016/S2352-3026(25)00256-X摘要:[背景] DREAMM-8试验中,贝兰他单抗马佛妥汀联合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相比硼替佐米联合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在既往接受来那度胺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显著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本文报告该试验的患者报告结局。[方法] 本三期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在18个国家95个中心进行,纳入年龄≥18岁、符合国际骨髓瘤工作组标准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既往接受至少一线含来那度胺治疗。患者1:1随机分组接受贝兰他单抗马佛妥汀(周期1第1天2.75 mg/kg,后续周期1.79 mg/kg)联合口服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或硼替佐米联合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治疗,直至疾病进展、不良反应不可接受、撤回同意或死亡。次要终点包括以EORTC QLQ-C30、QLQ-MY20及PRO-CTCAE等患者报告的生活质量及不良事件指标评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变化。[结果] 302名患者纳入分析,贝兰他单抗组155例,硼替佐米组147例,中位年龄66.7岁,中位随访21.8个月。治疗期间大多数访视依从率≥90%。两组EORTC QLQ-C30及QLQ-MY20评分变化稳定,贝兰他单抗组患者有更高比例实现临床意义改善(≥10分)。副作用均较轻微,最常见严重不良事件为视力模糊(贝兰他单抗组43% vs 硼替佐米组9%)及疲劳。两组其他症状性不良事件无显著差异。[结论] 贝兰他单抗马佛妥汀联合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安全耐受良好,患者自评生活质量稳定,眼部不良反应可控,支持其临床应用。总结:本三期DREAMM-8研究表明,贝兰他单抗马佛妥汀联合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治疗既往接受来那度胺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较传统硼替佐米方案在疾病控制上更优,且患者自我报告的生活质量保持稳定。虽然贝兰他单抗组视力模糊较常见,但整体副作用可管理,且对生活质量影响轻微,显示该治疗方案具有良好耐受性,为临床提供了有效且生活质量友好的选择。3. Talquetamab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期刊名称:Blood Cancer J影响因子:11.6JCR分区:Q1作者:Samer Al Hadidi(一作),Samer Al Hadidi(通讯)单位:Myeloma Center, University of Arkansas for Medical Science, Little Rock, AR, USADOI:https://doi.org/10.1038/s41408-025-01386-7摘要:Talquetamab是一种首创的GPRC5D×CD3双特异性抗体,获批用于治疗经过多次治疗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本多中心回顾性分析包含114例患者,治疗时间为2023年10月至2025年1月,患者中位既往治疗次数为6次,均为三类药物难治,79%为五类难治,65%接受过BCMA靶向治疗。总体缓解率73%,包括完全缓解26%、非常好的部分缓解26%。六个月无进展生存率56%,总体生存率8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0个月。常见不良事件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54%,≥2级7.3%)、感染(27%)、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9.8%)。3个月累计感染率14%,感染中59%为病毒,41%为细菌,≥3级感染18%,61%患者使用静脉免疫球蛋白。显著体重下降,6个月平均减重8.8%。本真实世界研究证实Talquetamab在高难治RRMM中有效,但需注意体重下降及感染等毒性,需严密监测及积极支持治疗。总结:Talquetamab在多次治疗失败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展现出较高的总体缓解率和较好的生存指标。尽管疗效显著,但治疗相关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感染及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较为常见,且患者体重显著下降,提示临床应用中需加强监测和支持治疗措施,以优化患者管理和治疗效果。4. 多发性骨髓瘤中MCL1抑制剂的研究历程
期刊名称:Biochemical Pharmacology影响因子:5.6JCR分区:Q1作者:Emily Nelson(一作),Manoj K Pandey(通讯)单位: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Sciences, Cooper Medical School of Rowan University, Camden, NJ 08103, USADOI:https://doi.org/10.1016/j.bcp.2025.117532摘要:髓系细胞白血病1(MCL1)是Bcl-2家族中的抗凋亡蛋白,在多种癌症包括多发性骨髓瘤(MM)中异常高表达。MCL1是MM复发的重要因素,有效抑制MCL1有助于克服耐药性。自1993年发现MCL1以来,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其在癌症中的作用及抑制效果。2008年,AbbVie开发了首个选择性针对MCL1 BH3结合槽的小分子抑制剂A-1210477。2016年,Amgen的AMG 176进入针对复发/难治性MM患者的Ⅰ期临床试验,至今该试验为历时最长的此类研究。已有六种新型MCL1抑制剂在临床试验中测试,但副作用特别是心脏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文综述了MCL1抑制的分子机制、早期及现有的小分子抑制剂开发进展,以及相关临床试验情况。总结:MCL1作为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关键抗凋亡蛋白,是治疗耐药和复发的潜在靶点。自2008年以来,多个小分子抑制剂相继开发并进入临床试验,显示出治疗前景,但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仍是临床应用的主要挑战。研究持续推进MCL1抑制剂的优化以期实现更安全有效的MM治疗。5. 血液恶性肿瘤三期随机对照试验中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排除情况分析
期刊名称: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影响因子:4.7JCR分区:Q1作者:Danuta Kłosowska(一作),Jan Borysowski(通讯)单位:华沙医科大学临床免疫学系DOI:https://doi.org/10.1002/ijc.70234摘要:三期随机对照试验(RCTs)是评估血液恶性肿瘤新药疗效与安全性的关键,而高达50%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本研究综合分析了2009至2023年间注册的554项针对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系统用药的三期RCT中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排除情况。结果显示,66.8%的试验设有肾功能不全排除标准,常见标准为肌酐清除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40.1%)及血清肌酐水平(30%)。白血病试验及商业资助的试验更可能设有排除标准。尽管化疗试验在单变量分析中与排除标准相关,但多变量分析未见显著关联。鉴于抗癌药物对肾功能不佳者的潜在肾毒性,建议在部分试验中适当放宽入组标准,以便评估该群体用药的利弊。总结:该研究系统评估了血液恶性肿瘤三期临床试验中针对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排除标准,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试验设置了相关排除条件,尤其是在白血病和商业资助的试验中更为常见。主要排除标准为肌酐清除率和血清肌酐水平。研究指出,尽管肾毒性风险存在,应考虑适度放宽入组限制,以覆盖更多肾功能受损患者,从而更全面评估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满足临床实际需求。6. 靶向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 (USP7):基于药效团引导的药物再利用与物理学分子模拟研究
期刊名称:ACS Omega影响因子:4.3JCR分区:Q2作者:Duaa Kanan(一作),Serdar Durdağı(通讯)单位: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Molecular Simulations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Biophysics, School of Medicine, Bahcesehir University, Istanbul 34734, TürkiyeDOI:https://doi.org/10.1021/acsomega.5c03150摘要: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USP7)是调节肿瘤抑制因子、癌蛋白和表观遗传机制的关键因子,是癌症治疗的重要靶点。USP7过表达与多种癌症患者的较差生存率相关,包括多发性骨髓瘤,并被证明参与耐药性。本文采用基于结构的药效团模型,从6654种FDA批准和在研小分子药物库中筛选USP7抑制剂。通过药效团匹配、短时分子动力学模拟及结合自由能计算,筛选出36个有潜力的配体,进一步进行长时模拟、结合能优化、分子指纹聚类和癌症相关活性预测。最终提出12种药物作为潜在USP7抑制剂,包括carafiban、alnespirone等。后续体外活性验证可能推动这些药物作为抗癌新药开发。总结:该研究通过结构基础的计算方法,从已知药物库中筛选出多种潜在的USP7抑制剂,USP7作为癌症治疗的关键靶点,其抑制剂可望改善患者预后和克服化疗耐药。研究结合药效团模型、分子动力学和QSAR评价,系统挑选出12种有前景的候选药物,具备进一步实验验证和临床开发潜力。7. CD47靶向免疫疗法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单克隆抗体及融合蛋白联合治疗策略的系统综述
期刊名称:Clin Exp Med影响因子:3.5JCR分区:Q2作者:Wajahat Mirza(一作),Tariq Mahmood Satti(通讯)单位:Shifa International Hospital, Islamabad, PakistanDOI:https://doi.org/10.1007/s10238-025-01915-5摘要:[背景] CD47-SIRPα轴是关键的先天免疫检查点,肿瘤细胞通过该机制逃避免疫细胞清除。CD47在多种血液恶性肿瘤中过度表达,尤其在高风险生物学亚组中预后较差。尽管早期单药CD47阻断试验疗效有限,联合治疗策略显示出潜力。本系统综述汇总了CD47靶向单抗和融合蛋白联合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证据。[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及临床试验数据库至2025年5月,纳入评估CD47靶向药物联合系统治疗的前瞻性干预性试验,关注疗效、安全性及生存指标。采用MINORS评估方法学质量,注册于PROSPERO(CRD420251071435)。[结果] 共纳入9项前瞻性临床试验,超过800名患者。高风险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患者中,magrolimab联合阿扎胞苷的总体缓解率63%,完全缓解率超30%,TP53突变患者亦受益。未经治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ORR达65%,不良细胞遗传学患者亦观察到持久反应。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CD47阻断联合抗CD20抗体±化疗或新免疫疗法ORR为33-52%,完全缓解率最高33%。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magrolimab加利妥昔单抗ORR为74%,完全缓解39%,包括利妥昔单抗难治患者。多发性骨髓瘤初步数据显示对三类耐药疾病有活性。整体耐受良好,贫血可管理,无意外毒性。[结论] CD47靶向联合治疗在血液恶性肿瘤中显示早期积极疗效及可控安全性,尤其在高风险MDS、TP53突变AML、复发难治DLBCL及利妥昔单抗难治惰性NHL中有获益信号。然而,近期新诊断AML III期试验未确认该疗效,提示CD47阻断仍属研究阶段,需更多随机对照研究验证。
总结:本综述系统评估了CD47靶向单抗和融合蛋白联合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在高风险MDS、TP53突变AML、复发难治DLBCL及利妥昔单抗难治惰性NHL中具有较高的反应率和良好安全性,贫血为主要可控不良反应。尽管初期数据显示疗效显著,近期III期临床试验未能确认其益处,表明该疗法仍需通过更严格的随机研究进一步验证其临床价值。8. PRMT1作为多发性骨髓瘤关键生存依赖靶点的治疗潜力
期刊名称:BMC Cancer影响因子:3.4JCR分区:Q2作者:Tabish Hussain(一作),C Marcelo Aldaz(通讯)单位:Department of Epigenetics and Molecular Carcinogenesi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TX, USADOI:https://doi.org/10.1186/s12885-025-15104-w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M)是抗体产生浆细胞的肿瘤,是全球第二大常见血液恶性肿瘤。药物耐药和疾病复发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亟需新治疗靶点。通过针对197个DNA损伤反应相关基因的定制CRISPR/Cas9筛选,发现蛋白精氨酸N-甲基转移酶1(PRMT1)是MM细胞生存的关键依赖。PRMT1是一种I型PRMT酶,催化精氨酸残基的不对称甲基化,调控基因转录和蛋白功能。PRMT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过表达,且与化疗耐药相关。使用I型PRMT抑制剂GSK3368715可剂量依赖性降低多株MM细胞存活,伴随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减少和单甲基精氨酸(MMA)增加。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SK3368715处理后,细胞停滞于G0/G1期,S期细胞减少。PRMT1抑制还显著下调细胞增殖、DNA复制及DNA损伤反应相关基因,可能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并抑制肿瘤生长。蛋白阵列分析支持细胞周期及DDR相关蛋白水平下降。综上,MM细胞对PRMT1依赖性强,PRMT1抑制具有潜在治疗价值。总结:本研究通过基因筛选鉴定PRMT1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存活的重要依赖靶点。PRMT1调控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和细胞周期,抑制其活性可显著降低肿瘤细胞存活并引发细胞周期停滞,提示PRMT1抑制剂可能成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新型药物策略,特别是在克服耐药和防止复发方面具有潜力。9. 多发性骨髓瘤的染外环状DNA研究
期刊名称:J Cancer影响因子:3.2JCR分区:Q2作者:Fangfang Li(一作),Yunfeng Fu(通讯)单位: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DOI:https://doi.org/10.7150/jca.117290摘要:背景:染外环状DNA(EccDNA)普遍存在于各种异质性肿瘤中,且与肿瘤耐药和进展密切相关。方法:对三名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在完全缓解期和复发期样本进行了Circle-seq和mRNA-seq分析。结果:检测到大量EccDNA分子且样本间高度异质,mRNA表达与EccDNA数量无线性关系。染色体19和17上的差异表达EccDNA基因密度最高,复发期T3样本表现出17p缺失,且约92%的染色体17上上调EccDNA基因存在于该样本。结合Circle-seq和mRNA-seq数据筛选出多个潜在功能蛋白编码基因及miRNA,临床试验显示其中三蛋白编码基因为MM不良预后指标。进一步实验表明,2',3'-环核苷酸3'磷酸二酯酶(CNP)过表达抑制凋亡通路,增强MM细胞对硼替佐米的耐受性。结论:本研究揭示了MM中EccDNA的异质性及其可能促进17p缺失MM对硼替佐米耐药的机制。总结:该研究通过Circle-seq和mRNA-seq揭示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染外环状DNA的多样性及其与基因表达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在带有17p缺失的复发患者中,EccDNA携带的特定基因如CNP促进了肿瘤细胞对硼替佐米的耐药性,提示EccDNA可能是耐药机制的重要参与者,为MM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治疗类1. 里程碑意义:多发性骨髓瘤中CAR-T细胞的长距离性能表现
期刊名称: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影响因子:10.6JCR分区:Q1作者:Eric M Jurgens(一作),Maximilian Merz(通讯)单位:Leipzig University, Leipzig, Saxony, GermanyDOI:https://doi.org/10.1136/jitc-2025-012730摘要: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已成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新标准。然而,目前关于其长期疗效的数据仍较为稀缺。在Jinet al.发表在《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研究者对141名患者进行了中位随访20.2个月的回顾,发现总体反应率高达90.1%,其中48.2%达到完全缓解。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5.2个月,4年总体生存率为63.2%。本文总结了目前已获临床批准及正在研究中的CAR-T细胞治疗RRMM的长期数据。总结:该研究首次系统汇总了CAR-T细胞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中的长期临床表现,显示出极高的总体反应率和较长的生存期,强调了CAR-T治疗的持久疗效和潜在的临床价值。该成果为CAR-T疗法在RRMM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长期数据支持,推动了该领域治疗模式的革新,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研意义。2. mRNA癌症疫苗:一种多发性骨髓瘤的新型潜在免疫治疗方法
期刊名称:Biochim Biophys Acta Rev Cancer影响因子:8.3JCR分区:Q1作者:Yiming Feng(一作),Jinsong Yan(通讯)单位: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DOI:https://doi.org/10.1016/j.bbcan.2025.189493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起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血液肿瘤,表现为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骨髓侵犯及终末器官损害,并具有持续的临床进展。尽管标准治疗方案和新型细胞免疫治疗在控制病情进展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耐药和复发风险仍存在,且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mRNA癌症疫苗旨在靶向个体化的新抗原,诱导强烈且特异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因其高安全性、强免疫原性、个性化靶向治疗、开发周期短及成本低等独特优势,成为癌症预防和治疗领域备受关注的革命性工具。鉴于MM在抗原谱系特异性、病理机制与治疗需求匹配、安全性明确、治疗时机及多策略联合治疗的兼容性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探索mRNA癌症疫苗治疗MM具有必要性和前景。本文综述了MM免疫治疗的进展及各类抗原和疫苗的应用现状,分析了mRNA癌症疫苗在MM中的特异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了其临床管理和优化策略,认为mRNA癌症疫苗有望重新定义MM的治疗范式,为难治和复发患者提供新的治疗解决方案。总结:该文系统回顾了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治疗进展,特别强调mRNA癌症疫苗作为一种新型个性化免疫疗法的潜力。相比传统癌症疫苗,mRNA疫苗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免疫激活能力,且开发周期短、成本较低,适合精准医疗需求。文章创新地指出MM的抗原特性及治疗窗口使其成为mRNA疫苗理想的应用对象,并提出了优化与临床管理策略。此研究为MM患者,尤其是难治及复发病例,开辟了全新的治疗方向,展望mRNA癌症疫苗有望成为未来MM治疗的重要突破。3. BCMA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与单细胞综合分析
期刊名称:J Transl Med影响因子:7.5JCR分区:Q1作者:Chuling Fang(一作),Yisheng Li(通讯)单位:深圳大学普通医院血液肿瘤科,深圳大学临床研究中心,深圳大学-豪世细胞治疗研究所DOI:https://doi.org/10.1186/s12967-025-07106-w摘要:【背景】尽管治疗不断进步,多发性骨髓瘤(MM)仍然难以治愈,尤其是复发/难治性(R/R)患者。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CAR-T细胞治疗,如FDA批准的ide-cel和cilta-cel,展现出治疗潜力,但存在获取障碍,亟需本地化生产。【方法】本单臂试验评估了6例R/R MM患者自体BCMA CAR-T细胞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83%患者出现1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经托珠单抗处理,无神经毒性,毒性可逆。CRS期间多种细胞因子(IFN-γ,IL-6/8/10)水平峰值显著。总体缓解率达83%,其中67%为严格完全缓解,疗效不受肿瘤外病变及高危细胞遗传影响。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未达,12个月OS率为83.33%,PFS率66.67%。CAR-T细胞在体内持续存在,中位峰值出现在20.5天,1个月和6个月时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3%和67%。单细胞RNA测序及TCR测序揭示功能专一的CD8+效应T细胞亚群协同作用,持续缓解患者(患者2)CAR-T克隆由多克隆向少数优势克隆转变,且其克隆具备增强的细胞毒与NK样活性。克隆转录调控显示不同阶段的增殖、应激和长期持久性,细胞表型由记忆效应T细胞转向混合型。对比持续缓解与短暂缓解患者发现,早期CAR-T细胞耗竭及调节性T细胞增多与复发相关。【结论】本地生产的BCMA CAR-T细胞在重度预处理的R/R MM中安全有效,诱导深度缓解。单细胞及TCR测序揭示CAR-T细胞异质性、克隆适应性及免疫调控的复杂交互,CD8+亚群功能专一性及克隆持久性对治疗持久性至关重要,耗竭及免疫抑制可能导致复发。
总结:该研究首次系统整合临床疗效与单细胞多组学技术,深入解析本地生产的BCMA CAR-T细胞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安全性、疗效及其细胞和分子机制。创新点包括对CAR-T细胞克隆动态变化和功能亚群专一性的详细揭示,以及早期耗竭和免疫抑制对复发的影响,为优化CAR-T治疗策略与提高患者长期获益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4. Cilta-Cel在多发性骨髓瘤中实现长期缓解与多样化T细胞及低髓系抑制相关
期刊名称:Blood Advances影响因子:7.1JCR分区:Q1作者:Junia Vieira Dos Santos(一作),Alessandro Lagana(通讯)单位: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 New York, New York, United StatesDOI:https://doi.org/10.1182/bloodadvances.2025018078摘要:本文研究了Cilta-Cel(一种靶向BCMA的CAR-T细胞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长期缓解的免疫学机制。结果显示,长期缓解患者的T细胞多样性较高,同时髓系细胞的抑制作用较低,提示T细胞多样性和髓系抑制水平可能是影响疗效持久性的关键因素。该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免疫细胞亚群揭示了治疗后免疫环境的变化,为优化CAR-T疗法和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提供了新见解。总结:本研究创新地揭示了Cilta-Cel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后实现长期缓解与患者体内T细胞多样性增加及髓系免疫抑制降低的关联,强调了免疫微环境对CAR-T疗效持久性的影响。此发现为未来提升CAR-T疗法效果和设计联合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意义。5. 自体干细胞移植后多发性骨髓瘤长期生存者的特征:来自印度三级医疗中心的回顾性分析
期刊名称:Lancet Regional Health Southeast Asia影响因子:6.2JCR分区:Q1作者:Lalit Kumar(一作),Atul Sharma(通讯)单位:All India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s, New Delhi, IndiaDOI:https://doi.org/10.1016/j.lansea.2025.100680摘要:背景:过去二十年中新诊断且符合移植条件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显著改善,小部分患者可生存超过10年。本文评估了这些长期生存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438例于1995-2019年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纳入研究,中位年龄52岁,66.4%为男性,35.3%为ISS分期III期。长期生存者(LTS)定义为生存时间≥120个月的患者,占21.9%。结果:LTS患者更常见ISS分期I期(42% vs. 28.5%)、血清白蛋白≥3.5 g/dl(72% vs. 57%)、血小板≥150,000/μL(88% vs. 71%)、eGFR≥40 ml/min(85.4% vs. 75%)及骨髓浆细胞≤40%(60% vs. 49%)。LTS患者更早接受移植(诊断后12个月内73% vs. 51.5%)且多在首次缓解期移植(89.6% vs. 71.3%)。移植后完全缓解率更高(80% vs. 65.5%),中位随访115个月,整体生存264个月,无进展生存158个月。结论:本研究识别出一组长期生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特征包括有利的基线指标、早期及有效治疗和深度移植后缓解,显示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超过13年。总结:该研究通过对438例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长期随访,揭示了一类特定的长期生存患者群体。长期生存者通常具有较低疾病分期、较好的肾功能、较高的血清白蛋白和血小板计数,且多在首次缓解期内接受移植,且移植后达到更深的缓解状态。其无进展生存期显著长达13年以上,提示早期诊断和及时高效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深度缓解是提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本研究为临床筛选和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创新价值。6. 重新定义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骨髓瘤:从罕见现象到新兴实体
期刊名称:Blood Reviews影响因子:5.7JCR分区:Q1作者:Ian Landry(一作),Adam F Binder(通讯)单位:Sidney Kimmel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at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Philadelphia, PA, USADOI:https://doi.org/10.1016/j.blre.2025.101343摘要: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M)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被视为一种罕见但破坏性极强的髓外疾病表现,通常伴随侵袭性生物学特性及极差预后。尽管过去几十年MM治疗进展显著,CNS-MM患者的生存获益却未显著改善,早期识别和靶向管理仍是重大临床难题。目的:本文综述了CNS-MM的流行病学、风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重点介绍新兴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选择,探讨其作为一个具有独特趋向性、耐药性及微环境适应性的生物学实体的假说。研究发现:CNS-MM多见于复发或难治MM患者,常伴高危细胞遗传学、浆细胞母细胞形态、循环浆细胞、乳酸脱氢酶升高及其他髓外病灶。中位生存期不足6个月。系统性治疗药物因血脑屏障限制在CNS-MM疗效有限。CAR-T细胞、双特异抗体及鞘内化疗显示一定活性,但数据有限。未来方向:脑脊液游离肿瘤DNA(ctDNA)和可溶性BCMA(sBCMA)等新诊断工具有望实现早期检测与动态监测。sBCMA虽与系统性疾病活动相关,其脑脊液检测作用尚未明确。高危患者筛查可提高预测价值。免疫与细胞治疗的进步可能拓宽治疗选择,但需要明确治疗序列及维持治疗策略。结论:CNS-MM可能是一个被低估的生物学独特实体,需专门诊断和治疗策略。结合新型诊断技术和穿透血脑屏障的治疗方案,为该超高风险群体的管理提供新途径。临床医师应重视高危患者筛查以改善生存率。
总结:本文系统综述了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展,强调其作为一个生物学独特且预后极差的亚型的重要性。创新点在于提出CNS-MM可能是独立的疾病实体,强调脑脊液游离肿瘤DNA和可溶性BCMA等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潜力,以及介绍了CAR-T细胞和双特异抗体等新的治疗策略。文章呼吁加强对高危患者的早期筛查,并推动血脑屏障穿透性治疗的研究,以期改善这一罕见但致命病症的预后。7. 功能性高风险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使用达拉图单抗、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D-Vd)无获益:来自骨髓瘤及相关疾病登记的报告
期刊名称:Br J Haematol影响因子:3.8JCR分区:Q1作者:Sueh-Li Lim(一作),Andrew Spencer(通讯)单位:Department of Malignant Haematology, Transplantation and Cellular Therapies, Alfred Health, Melbourne, Victoria, Australia. Australian Centre for Blood Diseases, Monash University, Clayton, Victoria, Australia.DOI:https://doi.org/10.1111/bjh.70238摘要: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评估了达拉图单抗、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D-Vd)治疗方案对功能性高风险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D-Vd方案在这类患者中未表现出显著的临床获益。研究强调,尽管D-Vd在某些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有效,但其在功能性高风险患者群体中的疗效有限,提示需进一步探索其他治疗策略以改善预后。总结:这项研究创新地利用真实世界的临床资料,系统分析了D-Vd方案在功能性高风险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实际疗效,发现该方案并未带来预期的治疗优势。该结果提示临床医生应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并推动研发针对高风险患者的更有效治疗方法,从而填补现有治疗空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8. 美国2016-2021年治疗性血浆置换住院应用研究
期刊名称:Kidney Med影响因子:3.4JCR分区:Q1作者:Jianling Tao(一作),Glenn M Chertow(通讯)单位: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流行病学与人口健康系DOI:https://doi.org/10.1016/j.xkme.2025.101105摘要:[RATIONALE & OBJECTIVE] 治疗性血浆置换(TPE)被用于多种自身免疫、炎症、血液和代谢疾病。本文描述了美国住院患者中TPE的最新应用范围。[STUDY DESIGN] 横断面研究。[SETTING & PARTICIPANTS] 使用2016至2021年国家住院样本数据库。[EXPOSURES] 住院期间TPE的使用情况。[OUTCOMES] 比较接受与未接受TPE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合并症、医院特征及住院费用;报告TPE治疗的前25大临床疾病;描述以急性肾损伤(AKI)为首诊断的前10大病因。[ANALYTICAL APPROACH] 所有分析均考虑复杂抽样设计并加权以反映全国估计。[RESULTS] 2016-2021年间,共106,035次住院(约占总住院的0.051%)接受TPE。最常见的5类TPE适应症为重症肌无力急性加重(9.53%)、格林-巴利综合征(6.19%)、血栓性微血管病(6.18%)、肾移植排斥反应(5.42%)和败血症(3.62%)。AKI为第13位(1.82%),其中多发性骨髓瘤为最常见基础病。TPE的应用趋势与美国血浆分离学会最新指南一致。TPE治疗与更高的住院费用显著相关(调整住院时长后,OR范围3.47-11.07)。[LIMITATIONS] 缺乏实验室数据。[CONCLUSIONS] TPE持续用于多种严重自身免疫和炎症疾病,符合临床实践指南。
总结:该研究系统分析了美国2016至2021年住院患者中TPE的使用情况,确认了其主要治疗适应症及其费用影响,且发现TPE的临床应用趋势与权威指南保持一致。创新性在于首次利用全国住院样本数据全面评估TPE的临床应用范围及经济负担,为未来优化TPE使用和资源配置提供了实证基础。9. 多发性骨髓瘤中新发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预后价值
期刊名称:Cancer Med影响因子:3.1JCR分区:Q2作者:Xiang Liu(一作),Ting Niu(通讯)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转化医学国家设施DOI:https://doi.org/10.1002/cam4.71361摘要:[背景] 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多发性骨髓瘤(MM)诊断时的肾功能损害(RI),鲜有报道诊断后新发RI的发生情况。本研究旨在揭示MM患者中新发RI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其预后价值。[方法] 本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纳入了2008年7月至2024年2月西华医院及国际MMRF-CoMMpass数据库中1953例新诊断MM患者,其中1770例接受了免疫调节剂(IMiDs)和蛋白酶体抑制剂(PIs)为基础的一线治疗。RI定义为血肌酐>2 mg/dL或肌酐清除率<40 mL/min/1.73m2。通过Kaplan-Meier和Cox模型分析新发RI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 16.6%的患者发生新发RI,其中67.1%在诊断后两年内出现。新发RI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显著短于无RI者(68个月对122个月,p<0.001)。新发RI为独立死亡风险因素(HR 1.55,95%CI 1.28-1.88,p<0.001),RI越早发生,死亡风险越高。肾功能恢复患者OS显著优于未恢复者(95个月对64.8个月,p=0.01)。年龄较大、国际分期较高及诊断时已有RI为新发RI风险因素,PIs和IMiDs联合一线治疗则降低新发RI风险(HR 0.69,95%CI 0.51-0.94,p=0.017)。[结论] MM中新发RI发生率高且明显增加死亡风险,提示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 ChiCTR2400081476。
总结:本研究创新性地系统评估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确诊后新发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首次明确指出新发RI是MM患者独立的死亡风险因素,并且发病时间越早预后越差。此外,研究发现蛋白酶体抑制剂与免疫调节剂联合治疗在降低新发RI方面具有保护作用,提示治疗策略调整的重要性。该研究强调了早期识别和干预新发RI患者以延长生存的临床价值,为MM患者肾脏保护提供了重要证据和方向。诊断类:1. 单克隆蛋白检测的范式转变:从电泳法到质谱法
期刊名称:Ann Lab Med影响因子:3.9JCR分区:Q1作者:Jikyo Lee(一作),Sang Hoon Song(通讯)单位:首尔国立大学医学院检验医学系,韩国首尔DOI:https://doi.org/10.3343/alm.2025.0133摘要:单克隆蛋白(M蛋白)是诊断和监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如多发性骨髓瘤,MM)的关键生物标志物。传统的基于电泳(EP)的方法(蛋白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普遍应用于M蛋白检测,但其灵敏度较低,对少量M蛋白的定量不足。为克服这些局限,通常结合自动化免疫测定中的游离轻链定量。近年来质谱(MS)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三种样品制备策略:自上而下、中间段和自下而上。中间段方法多用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和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LC-ESI Q-TOF MS),自下而上方法多用于LC-ESI Orbitrap MS。2014至2024年间相关研究显示,MS方法在M蛋白识别和定量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上显著提升。多发性骨髓瘤是研究最多的疾病,随着治疗进展,患者预后改善。最小残留病检测因与更好预后相关备受关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和轻链淀粉样变性偶有报道,其他罕见疾病研究有限。本文综述了MS方法在临床中评估M蛋白水平用于治疗反应、风险因素及预后监测的应用和进展。凭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自动化、经济和时间效率,MS方法有望替代传统电泳法。总结:该综述介绍了从传统电泳法到质谱法在单克隆蛋白检测上的技术变革,强调质谱法在灵敏度和准确度上的优势,尤其在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监测中表现突出。质谱技术的多种样本制备策略推动了检测手段的革新,最小残留病检测成为预后评估的重要工具。未来,质谱法因其高效和成本效益,有望在临床实验室中取代传统电泳法,实现单克隆蛋白的更精准检测和动态监控。2. 骨病负担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总体生存无显著影响——119例单中心回顾性影像学分析
期刊名称:J Bone Oncol影响因子:3.5JCR分区:Q2作者:Evangelos Terpos(一作),Meletios A Dimopoulos(通讯)单位:Department of Clinical Therapeutics, National and Kapodistrian University of Athens, School of Medicine, Athens, GreeceDOI:https://doi.org/10.1016/j.jbo.2025.100720摘要:[背景]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常合并骨髓瘤骨病(MBD),表现为骨破坏性病变和骨骼相关事件(SREs),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增加发病率。全身低剂量CT(WBLDCT)已成为诊断时评估骨受累的标准,但其预后意义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利用WBLDCT评估新诊断MM患者的骨病负担,并探讨影像学特征与生存结果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分析119例MM患者,诊断时使用WBLDCT评估脊椎压缩骨折(VCFs)、病灶数量、皮质破坏及肢体骨髓腔模式(ASMC)。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体生存期(OS)。[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VCFs与较差的PFS(18.1 vs. 33.6个月,p=0.013)和OS(51.5个月 vs. 未达到,p=0.023)显著相关,但多变量模型中无任何影像学指标(包括VCFs)具有独立预后价值。其他影像学变量(病灶数、ASMC亚型、皮质破坏)未预测生存。[结论] 诊断时WBLDCT检测到的VCFs虽与不良预后相关,但无法独立预测患者生存,提示在新型抗骨髓瘤治疗时代,骨病负担对预后影响有限。总结:本研究分析了119例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全身低剂量CT影像,发现脊椎压缩骨折与生存时间短相关,但在调整临床因素后,骨病负担并非独立预后指标,表明现代治疗背景下骨病的严重程度对患者总体生存影响不大。其他类:1. STAiR18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期刊名称:J Transl Med影响因子:7.5JCR分区:Q1作者:Yingmiao Wu(一作),Ling Zhong(通讯)单位:四川省遗传病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人民医院,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成都,中国DOI:https://doi.org/10.1186/s12967-025-07210-x摘要:[背景]部分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表现出较差的生存率和较高的肿瘤负荷。STAiR18在MM细胞系中高表达,但其上游和下游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方法]采用qRT-PCR检测MM患者和细胞系中STAiR18及miR-451a表达,ChIP-qPCR检测pSTAT3在STAiR18启动子上的富集,FISH确定STAiR18亚细胞定位。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并使用RNA pull down及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STAiR18与miR-451a的结合。CCK-8、EdU和流式细胞术评估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检测IL-6R/STAT3/JAK2通路及相关蛋白表达。流式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通过尾静脉注射建立NOG小鼠异种移植模型验证STAiR18作用。[结果]MM患者骨髓瘤细胞中STAiR18显著上调,且与临床分期及预后不良相关。STAT3敲低和过表达影响STAiR18表达,pSTAT3富集在STAiR18启动子。STAiR18主要定位于细胞质,敲低STAiR18上调miR-451a。验证STAiR18与miR-451a结合,miR-451a靶向抑制IL-6R。功能实验表明STAiR18通过竞争性结合miR-451a,激活IL-6R/STAT3/JAK2通路促进MM细胞增殖。[结论]STAiR18通过竞争性结合内源性miR-451a,形成IL-6R/STAT3/JAK2的正反馈环路,促进MM细胞增殖,提示STAiR18为MM治疗的新靶点。
总结:该研究发现STAiR18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高表达,与疾病进展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STAiR18通过吸附miR-451a,解除其对IL-6R的抑制,激活IL-6R/STAT3/JAK2信号通路,促进骨髓瘤细胞增殖。体内外实验均支持STAiR18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价值,揭示了一个新的分子调控机制,为MM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2. 美国的无症状多发性骨髓瘤的群体基础分析
期刊名称:Blood Advances影响因子:7.1JCR分区:Q1作者:Shi-Yi Wang(一作),Su-Hsin Chang(通讯)单位: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Rockville, Maryland, United StatesDOI:https://doi.org/10.1182/bloodadvances.2025017817摘要:无症状多发性骨髓瘤(Smoldering multiple myeloma, SMM)是一种临床上重要的骨髓浆细胞疾病前期状态。该研究通过美国人群基础的数据分析,旨在揭示SMM的发病率、患者特征及预后状况。研究结果为临床诊断和管理该疾病提供了基于大规模人群数据库的证据基础,有助于指导未来的治疗策略和风险评估。
总结:本研究利用美国人群数据库系统,系统分析了无症状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情况及患者特征,明确了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结果为理解该疾病的自然病程及优化临床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强调了对SMM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风险分层的必要性,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3. 多发性骨髓瘤的体外人类临床前模型用于疾病模拟和治疗筛选
期刊名称:J Biol Eng影响因子:6.5JCR分区:Q1作者:Mikayla Ybarra(一作),Chao Ma(通讯)单位:Department of Cancer Sciences, Cleveland Clinic Research, Cleveland, OH, 44195, USA.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Medicine, Cleveland Clinic's Lerner College of Medicine of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Cleveland, OH, 44195, USA. Case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Cleveland, OH, 44106, USA.DOI:https://doi.org/10.1186/s13036-025-00570-4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血液恶性肿瘤,表现为恶性浆细胞在骨髓微环境中的不受控扩增。传统的悬浮培养MM细胞系和小鼠模型虽然为研究提供了基础,但未能有效模拟人体肿瘤微环境的关键特征,尤其是在药物耐药机制、免疫逃逸和细胞间相互作用方面存在不足。这些限制源于缺乏生理相关的细胞外基质结构、缺少原代人类基质和免疫细胞群以及无法模拟具有功能性血管的骨髓生态位。三维培养平台通过引入结构复杂性和细胞异质性来弥补这些不足,但多数现有模型仍缺乏集成人源基质区室、功能性免疫监视和生理性血管网络。为缩小临床前研究与临床结果之间的差距,亟需开发包含患者来源细胞和免疫功能的高级人源化体外模型。本文回顾了从传统悬浮培养到当前器官型系统的发展,分析其在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中的应用,并指出未来模型建设的挑战及发展方向,重点强调建立完全人源化、具免疫功能的骨髓微环境平台以实现更精准的药物预测测试。总结:本文综述了多发性骨髓瘤研究中传统模型的局限性,强调了三维人源化体外模型在模拟骨髓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药物耐药和免疫逃逸机制研究中的潜力。当前模型多缺乏完整的免疫和血管系统,未来需开发具备免疫监视和功能性血管的全人源化平台,推动疾病机制探索及有效新药筛选。4. 社区不利因素与黑人女性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的关联研究
期刊名称: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影响因子:5.9JCR分区:Q1作者:Etienne X Holder(一作),Kimberly A Bertrand(通讯)单位:美国波士顿大学斯隆流行病学中心DOI:https://doi.org/10.1093/ije/dyaf188摘要:[背景] 与其他种族/族群相比,黑人美国人多发性骨髓瘤(MM)的风险高出两倍以上。导致这种差异的生物学和环境机制尚不清楚,且新兴证据表明与社区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可能影响风险。[方法] 本研究利用1995年建立的5.9万名黑人女性前瞻性队列——黑人女性健康研究,评估通过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计算的社区层面贫困和社会经济地位指数与MM发病的关联。基于基线及随访期间参与者地址进行地理编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社区指数四分位数与MM发病率的关联,调整年龄、体重指数、教育水平、饮酒、体育活动、吸烟及地理区域等因素。[结果] 随访至2021年,共确认276例新发MM。在时间变化的年龄调整模型中,生活在高度不利社区(与最低不利相比)及低社会经济地位社区(与最高相比)的女性MM发病率较高(多变量HR分别为1.48和1.28)。[结论] 黑人女性若居住在高度集中不利或低社会经济地位社区,MM风险增加。未来研究需探索具体的社区层面因素,社区再投资可能有助于减轻黑人女性MM负担。总结:本研究发现,黑人女性居住在社区条件较差或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地区,其多发性骨髓瘤发病风险明显升高。通过对一个大规模黑人女性队列的长期随访,调整多种生活方式和人口学因素后,社区环境仍是MM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提示社会经济和环境干预或可作为降低疾病负担的策略。5.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血管炎
期刊名称:Curr Opin Rheumatol影响因子:4.3JCR分区:Q1作者:Ayse Salihoglu(一作),Muhlis Cem Ar(通讯)单位:Division of Hematology,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Cerrahpasa Faculty of Medicine, Istanbul University-Cerrahpasa, Istanbul, TurkiyeDOI:https://doi.org/10.1097/BOR.0000000000001138摘要:[综述目的] 本文综述了血管炎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间复杂的双向关系,强调了细致诊断评估的重要性。[最新发现] 血管炎可能通过副肿瘤炎症、免疫失调、药物暴露及克隆性造血等机制,在血液肿瘤背景中出现。骨髓系肿瘤,尤其是骨髓异常综合征和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与淋巴系肿瘤相比关联更强,皮肤小血管炎最为常见。VEXAS综合征作为自炎症与血液疾病重叠的典型,常伴血管炎表现及大细胞性贫血。淋巴增殖性疾病和浆细胞病变中,血管炎可能前驱、模拟或并发恶性肿瘤。诸如血管内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及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US、多发性骨髓瘤)等,均可表现为血管炎症状,需组织病理及分子学评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皮肤和风湿病学意义的新概念,提示多学科协作需求。药物诱导血管炎,尤其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制剂,更增诊断复杂性。异常表现如不明原因细胞减少、双重自身抗体阳性或免疫抑制反应差,应考虑潜在血液疾病。反之,血管炎也可能是已知血液疾病患者的并发症信号。[总结] 早期怀疑并准确诊断与血液恶性肿瘤相关的血管炎,对于指导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总结:该综述详细阐述了血管炎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间的复杂双向联系,指出骨髓系肿瘤与血管炎关联最强,且多种血液肿瘤及相关综合征均可表现为血管炎症状。强调了临床上需注意异常免疫表现和治疗反应,及时识别潜在血液恶性疾病,以便合理调整诊疗方案。文章还提出了多学科合作和精准诊断的重要性,促进更有效的管理和治疗。6.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早期死亡的真实世界数据分析:15年间1093例患者的研究
期刊名称:Hematol Oncol影响因子:3.9JCR分区:Q1作者:Xue Yang(一作),Peng Liu(通讯)单位: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肿瘤中心DOI:https://doi.org/10.1002/hon.70156摘要:尽管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早期死亡(EM)仍是新诊断患者的关键问题。该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分析了2007年至2021年期间中国1093例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现2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早期死亡率分别为5.9%、8.8%和13.3%。感染和心脏事件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脏淀粉样变性、中风、17p缺失和较差的体能状态是早期死亡和总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ISS分期、血小板计数、治疗方案和合并心脏疾病影响总生存但不显著影响早期死亡。建立了基于多变量模型的列线图,可预测不同时间点的死亡率和总生存,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有助于临床个体化管理。总结:这项中国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揭示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早期死亡率及其主要原因,明确了多种独立风险因素,尤其是心脏相关疾病和基因异常对早期死亡的影响。通过建立风险预测模型,能够实现个体化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提示临床上需重点关注感染和心脏事件以降低早期死亡风险。7.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新兴作用:从促进肿瘤进展和药物耐受到新的治疗机会
期刊名称: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影响因子:3.5JCR分区:Q2作者:Sahar Jalilivand(一作),Ahmad Gharehbaghian(通讯)单位:伊朗,德黑兰,Shahid Beheshti大学医学院实验室血液学与血库系DOI:https://doi.org/10.1007/s10238-025-01908-4摘要:肿瘤微环境(TME)在肿瘤进展的各个阶段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该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在起源、表型和功能上具有多样性,通过细胞间接触、释放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以及重塑细胞外基质,调节肿瘤细胞生物学,促进癌症进展。本文综述了CAFs在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恶性肿瘤中的促瘤和抑瘤功能,及其在对多种化疗药物(如柔红霉素和硼替佐米)耐药中的作用。细胞培养研究表明,针对CAFs相关的促瘤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抑制肿瘤的新策略,未来应深入研究此类靶向治疗以开发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新疗法。总结:该综述强调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血液肿瘤的发病、发展和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化疗耐药形成中的贡献。通过研究CAFs介导的信号通路,有望开发出新的靶向治疗策略,改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8. 黎巴嫩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特征分析
期刊名称:BMC Cancer影响因子:3.4JCR分区:Q2作者:Guitta Najem(一作),Alain Chebly(通讯)单位:黎巴嫩贝鲁特圣约瑟夫大学医学院医学遗传学中心DOI:https://doi.org/10.1186/s12885-025-15135-3摘要:[背景]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起源于骨髓的血液恶性肿瘤,影响生发淋巴B细胞,导致异常浆细胞及终末器官损伤。遗传学分析对于风险分层和优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中东地区,特别是黎巴嫩的MM患者遗传学数据较为缺乏,这限制了相关决策和标准化指南的制定。[方法] 本研究通过传统核型分析和/或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了258例黎巴嫩MM患者的常见细胞遗传异常。[结果] 核型分析发现了包括复杂核型和低倍体等异常。FISH检测显示,del(17)(p13)和t(4;14)(p16;q32)均占10.9%,且未检测到t(14;16)(q32;q23)易位。[结论] 这是黎巴嫩MM患者细胞遗传学的首份报告,揭示了与其他人群的相似与差异,为后续更深入的细胞基因组和临床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丰富了欠研究人群的癌症基因组数据,促进精准肿瘤学的包容性发展。
总结:该研究首次系统描述了黎巴嫩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采用传统核型和FISH技术分析258例患者,发现del(17)(p13)和t(4;14)(p16;q32)为最常见的异常,且未见t(14;16)易位,显示该人群遗传学分布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研究填补了黎巴嫩及中东地区MM遗传数据的空白,对优化患者风险分层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并推动癌症基因组学研究向更多样化人群扩展。9. 脂肪酸代谢相关特征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预后价值及免疫微环境综合分析
期刊名称:BMC Cancer影响因子:3.4JCR分区:Q2作者:Yang Yu(一作),Feifei Che(通讯)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电子科技大学DOI:https://doi.org/10.1186/s12885-025-14886-3摘要:[目的] 鉴定脂肪酸代谢相关分子标志物,构建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预后模型。[方法] 从GEO和MMRF数据库获取MM患者的转录组和临床数据,采用WGCNA筛选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单因素Cox分析识别与生存相关基因,LASSO回归构建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特征和风险评分,建立临床列线图。使用CIBERSORT分析免疫微环境,GO/KEGG/GSVA功能富集分析风险组差异。通过qPCR验证骨髓单核细胞中CCNA2、KIF11、NUSAP1表达,体外功能实验检测其敲低对MM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共鉴定出37个预后相关脂肪酸代谢基因,16个基因用于构建LASSO模型。高风险患者预后较差,ROC曲线AUC为0.787。高风险组存在免疫抑制微环境,细胞周期、衰老及代谢异常明显。CCNA2、KIF11、NUSAP1在MM患者中表达上调,其敲低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和增殖下降。[结论] 37个脂肪酸代谢相关生存基因可作为MM预后生物标志物,CCNA2、KIF11、NUSAP1影响MM细胞周期和增殖,提示其潜在的治疗靶点。
总结:该研究通过多重生物信息学和实验验证,建立了基于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多发性骨髓瘤预后模型,发现高风险患者具有免疫抑制特征及细胞周期异常,揭示CCNA2、KIF11和NUSAP1在MM细胞增殖中的关键作用,为临床预后评估和潜在治疗提供了新靶点。10. 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乳酸酰化相关多基因特征:综合预后分层、免疫景观分析及治疗指导
期刊名称:Immunol Res影响因子:3.1JCR分区:Q2作者:Wuyang Zhang(一作),Wei Wei(通讯)单位:中国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血液科DOI:https://doi.org/10.1007/s12026-025-09718-2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异质性高且预后差的不可治愈血液恶性肿瘤。乳酸酰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翻译后修饰,促进肿瘤进展和免疫失调,但其在MM中的预后价值尚未明确。本研究整合了1417例MM患者(TCGA-MMRF训练队列859例,GSE24080验证队列558例)及121例正常对照,通过差异表达分析筛选乳酸酰化相关基因,利用LASSO-Cox回归构建预后模型。最终确定4个乳酸酰化相关预后基因(SLC19A1、KIF23、TOP2A和XK),将患者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组,生存率差异显著(P < 0.0001)。模型3年预测准确率优良(AUC=0.764),验证队列中同样显著(P=0.0018)。低风险组表现出增强的抗肿瘤免疫(活化树突细胞和CD8+ T细胞增多)及对硼替佐米和维奈托克拉等药物敏感性更高。本研究建立了基于乳酸酰化的多基因预后特征,为MM患者提供风险分层、免疫状态评估及个体化治疗指导的临床工具。总结:本研究通过分析乳酸酰化相关基因,构建了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模型,能够有效区分不同风险患者,并揭示低风险组患者免疫活性增强且对部分药物更敏感,有助于实现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免疫监测。
编辑:Dakota Z.
注:本文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资讯前沿,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本平台不推荐任何未获批的药品/适应证使用。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请注意甄别。
▼
🌟星标“君莲会·血液之声”
第一时间掌握血液肿瘤前沿研究与临床进展
点点 转发,转发给你想要分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