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药企中国临床研究演变

2024-07-08
近年来,跨国药企(MNC)引进中国创新已经不是新鲜事,不过每一笔交易仍会在业界激起不小的浪花。真金白银的投入、频密的节奏、多领域多赛道的布局,构成了MNC拥抱中国创新的明牌动作。 交易达成是一个瞬间,是外界比较容易看到的跨国药企实施加码中国市场战略浮在水面上的那部分,MNC公司深化中国创新药市场布局的核心更在于创新研发体系的搭建与完善。 MNC公司在中国开始研发布局的时间点甚至早于绝大多数本土biotech成立的时间。诺和诺德在1997年就成立了中国研发中心,罗氏辉瑞诺华阿斯利康等更多的MNC从2004年开始筹谋布局,撒下创新火种。 MNC中国研发中心大事记 尽管开拓成长之路并非一片坦途,2017年前后有不少MNC关停了中国研发中心,包括艾伯维礼来GSK等,但从整体上看,MNC在中国的创新布局实现了跃迁,其中国研发中心在全球研发版图中形成了更全、更早、更快的站位,甚至在某些疾病领域已有引领全球之势。本文将从数据和例证维度出发,描摹出MNC在中国的临床研发图景,揭示MNC布局中国的一些共性趋势与差异化特点。 III期研究全球同步渐成基本标准 背靠全球化的运转体系,MNC在华肩负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全球新药惠及中国患者。开展临床试验,是引进新药过程中最耗时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在一定程度上,临床试验的数量规模、试验分期、布局领域等信息能够映射出企业研发布局的部分变化逻辑。 借助医药魔方TrialCube数据库,笔者筛选阿斯利康默沙东罗氏诺华等十余家MNC为申办方和合作方,多样本视角下的一个布局特点已十分清晰——MNC每年在中国登记开展的临床试验呈现递增的趋势。尤其在2016年至2021年间增势较为强劲,并在2022年和2023年保持着高位的临床试验登记量。 13家MNC在中国地区历年试验开展数量 样本包括:阿斯利康默沙东罗氏诺华诺和诺德礼来拜耳武田赛诺菲百时美施贵宝辉瑞强生勃林格殷格翰 同一时间线,MNC在全球的临床格局与在中国的走向其实是截然不同的。在2016-2023年间,MNC每年在全球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几乎不变,隐隐还显现收缩的趋势。近几年,瘦身聚焦成为了各大MNC的战略主线,巨头们不断剥离非核心业务,同时越来越多的管线消失在残酷的竞争中。在整体临床布局倾向收缩的情况下,MNC在中国的扩张显得独特且珍贵。 13家MNC在全球范围历年试验开展数量 通过探究MNC近五年开展的注册性研究情况不难发现,试验地区包含中国的全球注册研究占据多数。特别是在阿斯利康罗氏默沙东等注册性研究布局中,中国区地位难以撼动。 11家MNC在2019-2023年开展注册性研究情况 再细化试验分期来看,MNC在华开展的临床试验大多为关键的III期。与全球同步参与新药的III期临床逐渐变成MNC植根中国的标准化动作。 13家MNC在中国地区历年开展的试验分期情况 2022年,诺华在中国的新药及新适应症开发已实现100%与全球保持同步。2023年,礼来中国全面实现了全球III期临床试验的中外同步。阿斯利康中国研发管线内有超过200个项目,中国研发管线与全球的同步研发已达到100%。辉瑞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China All-In”战略规划,其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到2027年实现中国参与全部关键III期临床试验。 早期加入,渗透全球研发的核心 III期同步当然不是MNC追逐的终点,下一步他们希望在中国布局更多的早期研发。 与III期相比,MNC过去在中国开展的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数量远不在同一量级。举例来说,阿斯利康中国研发管线中,早期研发项目占比20%。在实现关键临床试验100%参与的基础上,武田亚太研发中心的早期试验参与度目前为约50%。 这意味着,在早期临床开发方面,中国还有很大作为空间。已经有MNC开始深入探索。勃林格殷格翰在2019年启动了“中国关键(China Key)”项目,成为首家落地“中国全面参与全球早期临床开发项目”战略的跨国药企。自2023年起,礼来也将中国区默认纳入全球I期和II期研究范围。 早期渗透建立在MNC总部对于中国区团队的充分信任之上。与后期试验重在执行不同,早期临床的不确定性更高、创新探索性更强,这不仅要求中国区研究团队充分洞察中国医疗体系,还要与全球团队保持紧密的沟通与协作。满足这两方面,才能够将中国患者的需求和对应的临床诊疗标准前瞻地融入到全球试验设计中。 在推动中国加入全球研发的时间前移过程中,MNC给予了中国区团队更高的自由度。罗氏中国创新中心拥有新药研究与早期开发的独立决策权,并发展壮大了一支由250位顶尖科学家组成的早期研发团队。 诚然,MNC需要拿出足够的魄力与定力来布局中国的早期研发,但这反过来也将为MNC带来了更多的利好机会。 研发人员、监管机构和医生患者都可以尽早地了解药物、积累经验,稳固多方合作关系;且保证药物后续开发的连贯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中国区将在后期研究中占据更重要的一席之地;早期数据还可以助力MNC申请突破性疗法,降低III期试验招募患者的人数要求,有望加速药物在中国的上市进程…… 中国首发背后的需求驱动 逐渐深化的临床布局没有拖慢MNC推陈出新的步伐,反而刷新了MNC的“中国速度”——新药中美获批的时间差不断缩窄,越来越多地以“零时差”的方式惠及中国患者,还有一些创新成果在中国的首发上市。 由阿斯利康珐博进联合开发的罗沙司他于2018年获NMPA批准,成为首个率先在中国获批的全球首创原研药;2024年,勃林格殷格翰佩索利单抗罗氏可伐利单抗相继在中国首发获批。 全球新药中国首发的实现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策略谋划,背后贯穿着MNC以患者为中心的开发思路。以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新药可伐利单抗为例,罗氏针对该药物先后启动了III期COMMODORE 1、2、3研究,其中COMMODORE 3研究仅在中国进行,也是3项系列研究中最晚启动却最先完成的,前后耗时不到1年。 这项中国研究之所以能在全球临床布局中后来居上,一方面是因为罗氏中国创新中心发挥了高效的临床执行力,另一方面则靠中国PNH领域极大的未尽之需驱动。 在某些中国高发的疾病领域,MNC完全有希望利用中国的资源引领全球研发。从疾病领域来看,MNC在中国开展的临床研究大多聚焦肿瘤领域。比如,在过去三年里,阿斯利康全球中国研发中心承担了阿斯利康全球1/4左右的肿瘤临床研究。其次是罕见病领域,毕竟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很多罕见病在中国实际并不罕见。 13家MNC在中国地区历年开展的试验涉及的疾病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经2016-2020年的快速发展,MNC如今在中国肿瘤领域的临床布局似乎正步入减速期,这种趋势与全球肿瘤领域的研发退潮相吻合。非肿瘤市场也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中国自免领域呈现的蓝海状态就持续吸引MNC加速布局。勃林格殷格翰实现首发的佩索利单抗切入的恰是自免市场。 13家MNC在中国地区历年开展的免疫领域试验数量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MNC必然会审时度势做出不同的战略抉择,但背后植根中国的基调不曾改变。未来,MNC肯定不满足于单纯地将全球新药引进到中国。我们或许可以期待,随着中国研发中心实力的提升,中国研发团队有可能做出在中国本地研发、在中国本地及全球上市的药物,成就MNC本土化研发为全球创新反向输血的案例。 Copyright © 2024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医药决策者们,请进 —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机构
[+15]
适应症
靶点
-
药物
来和芽仔聊天吧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