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聚焦于2025年11月10日至11月17日的前列腺癌研究动态,精心筛选并汇总了多项具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进展。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我们将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力求呈现一个系统、全面的研究概览。
本文汇总了前列腺癌领域的最新高影响力研究,涵盖药物创新、治疗突破、精准诊断及风险评估等多个方面。
发表在《J Clin Oncol》(影响因子41.9)的LUNARⅡ期临床试验首次证实,新辅助177Lu-PSMA放射性配体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显著延长了寡复发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且无明显额外毒性,展现出极大临床应用潜力。
《European Urology》(影响因子25.2)的研究则深入探讨了非洲血统男性前列腺癌的遗传风险,结合致病变异、多基因风险评分及家族史,精准评估个体终生患病概率,为制定个性化筛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Nature Reviews Urology》(影响因子14.6)回顾了紫杉类药物治疗前列腺癌20年的历程,强调其作为非激素靶向疗法的开创性贡献及与雄激素靶向治疗联合使用的优势,为未来耐药机制研究和精准治疗指明方向。
此外,《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影响因子16.4)发布的2026版NCCN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指南,融合最新循证证据,提出个体化分期和治疗策略,强调多学科协作和患者参与,助力临床决策优化。
最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影响因子10.1)通过全球文献计量分析揭示,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推动前列腺癌诊断和精确治疗的变革,尤其在数字病理和影像识别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整体研究为前列腺癌的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和长期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临床指导,助力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药物类:
1. Cancer Res(IF:16.6):EZH2抑制增加前列腺癌谱系变异进化且缺乏抑制疾病进展的疗效;
2. J Control Release(IF:11.5):快速溶解微针贴片嵌入长效微球实现戈舍瑞林的持续释放;
3. Eur Urol Oncol(IF:9.3):PARP抑制剂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基础、机制及临床应用;
4. Eur Urol Oncol(IF:9.3):新辅助抗雄激素治疗联合或不联合MEK或SRC抑制剂治疗高危前列腺癌:一项II期随机临床试验;
5.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IF:9.1):昼夜节律调控因子REV-ERBα作为肿瘤谱系可塑性的主调控因子及有效治疗靶点;
6. NPJ Precis Oncol(IF:8.0):治疗前列腺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发展的新格局;
7. Neoplasia(IF:7.7):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ITRI-148降解雄激素受体变体并克服晚期前列腺癌的抗雄激素耐药;
8. Drug Discov Today(IF:7.5):基于siRNA的纳米载体用于前列腺癌的靶向治疗:对男性生育力保护的启示;治疗类
1. J Clin Oncol(IF:41.9):177Lu-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新辅助立体定向消融放疗治疗寡转移复发性前列腺癌(LUNAR):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II期研究;
2. Eur Urol(IF:25.2):最佳全身治疗联合或不联合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管理寡转移性前列腺癌男性:RAMPP随机对照试验述评;
3. J Natl Compr Canc Netw(IF:16.4):前列腺癌,2026年第3版,NCCN肿瘤临床实践指南;
4. Nat Rev Urol(IF:14.6):前列腺癌紫杉类药物治疗的20年——过去、现在与未来;
5. Nat Rev Urol(IF:14.6):前列腺癌中PSMA靶向治疗序贯及联合应用的新兴证据;
6. Med(IF:11.8):转移性前列腺癌:值得关注的临床试验;
7.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IF:7.6):[177Lu]Lu-PSMA SPECT/CT在早期疗效评估中的RECIP 1.0定量应用;手术类:
1.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IF:7.6):[99mTc]Tc-PSMA-HSG用于PSMA靶向杂交手术引导:PSMA-I&S/I&T家族的新成员;诊断类:
1. Int J Surg(IF:10.1):人工智能在前列腺癌应用领域的全景绘制:全球文献计量学分析;
2. Int J Surg(IF:10.1):癌症检测中的尿液生物标志物:探索、进展、挑战与未来方向;
3. Int J Surg(IF:10.1):缩略双参数MRI与多参数MRI在初治前列腺癌临床意义检测中的诊断试验准确性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4. Eur Urol Oncol(IF:9.3):前列腺癌筛查年轻男性中MRI引导靶向活检时附加系统穿刺的价值:PROBASE试验结果;
5. J Nucl Med(IF:9.1):68Ga-PSMA-11在不良中高危前列腺癌分期中降低非治愈性前列腺切除指征: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国际IAEA研究;
6. J Nucl Med(IF:9.1):前列腺内肿瘤检测中[18F]PSMA-1007 PET/CT与[18F]Fluciclovine PET/CT的前瞻性组织病理学对比:TRACER研究;
7.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IF:7.6):双示踪剂PET/CT鉴别PSMA阴性/FDG阳性侵袭表型,预测初治前列腺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早期失败;
8.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IF:7.6):高危前列腺癌新辅助激素治疗患者中[18F]PSMA-1007 PET参数与生化复发无进展生存的关系;
9.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IF:7.6):德国癌症联盟(DKTK)多中心前瞻性1/2期68Ga-PSMA-11 PET影像学试验在新诊断高危前列腺癌中的安全性与诊断准确性及其对患者管理的影响;其他类:
1. Eur Urol(IF:25.2):整合致病性变异、多基因风险评分及家族史用于非洲血统男性前列腺癌风险评估;
2. Med Res Rev(IF:11.6):激肽B1和B2受体:在肿瘤进展及与肿瘤及抗癌治疗相关疼痛中的作用;
3. Int J Surg(IF:10.1):全球男性肾癌、前列腺癌及膀胱癌疾病负担分析:1990-2019年相关风险因素的比较研究;
4. BMC Med(IF:8.3):番茄红素摄入与高心血管风险男性前列腺癌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药物类:1. EZH2抑制多样化前列腺癌谱系变异的演化且未能有效阻止疾病进展
期刊名称:Cancer Research影响因子:16.6JCR分区:Q1作者:Justine J Jacobi(一作),David W Goodrich(通讯)单位:Roswell Park Cancer Institute, Buffalo, NY, United StatesDOI:https://doi.org/10.1158/0008-5472.CAN-25-2747摘要:晚期前列腺癌(PrCa)因几乎所有患者在接受针对雄激素受体的标准疗法后疾病进展而成为男性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治疗耐药的重要机制是谱系可塑性,使PrCa细胞能够重新编程为不依赖雄激素受体信号的谱系变体。EZH2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正在临床评估治疗晚期PrCa的效果,本文研究了EZH2如何影响PrCa的谱系可塑性。基因工程小鼠及人类临床样本数据显示,遗传或药理抑制EZH2改变了染色质状态,扩展了活跃转录因子程序,这些基因表达变化增加了PrCa谱系变异体的多样性。EZH2抑制在此背景下未能抑制疾病进展或治疗耐药。研究加深了对PrCa谱系可塑性的理解,并提示EZH2抑制剂可能对易发生谱系可塑性的PrCa治疗效果有限。总结:该研究表明,EZH2抑制虽然改变前列腺癌细胞的染色质及转录程序,导致癌细胞谱系多样化,但并未阻止疾病进展或治疗耐药。结果提示EZH2抑制剂可能对存在谱系可塑性的前列腺癌疗效有限,强调了在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时需考虑癌细胞的谱系演化机制。2. 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戈舍瑞林微球负载快速溶解微针贴片的持续释放研究
期刊名称: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影响因子:11.5JCR分区:Q1作者:Quanquan Han(一作),Xuemei Zhang(通讯)单位:鲁药制药研发中心,烟台DOI:https://doi.org/10.1016/j.jconrel.2025.114397摘要:戈舍瑞林广泛用于前列腺癌的雄激素剥夺治疗,因治疗需长期持续,传统注射方式侵入性强且不适合患者自我管理,依赖医护人员操作,且治疗依从性较差。本文开发了一种载有戈舍瑞林微球的快速溶解微针贴片(GSR-MN),该微针具备良好的机械强度和快速溶解性能,能有效穿透角质层,将戈舍瑞林微球递送至皮肤深层。该贴片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良好,能够实现28天的持续释放,疗效与常规肌内注射相当,有望提高患者依从性并减少治疗不适。总结:这项研究创新性地将戈舍瑞林微球结合快速溶解微针技术,实现了无痛且方便的长期药物持续释放,为前列腺癌患者雄激素剥夺治疗提供了新的给药方式。该微针贴片不仅减少了传统注射的侵入性和不适感,还保持了与肌内注射相似的治疗效果,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舒适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潜力。3. 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中的PARP抑制剂:原理、机制及临床应用
期刊名称:Eur Urol Oncol影响因子:9.3JCR分区:Q1作者:Stéphane Oudard(一作),Marc-Olivier Timsit(通讯)单位:Service de Cancérologie Médicale, Hôpital Européen Georges Pompidou, Paris, FranceDOI:https://doi.org/10.1016/j.euo.2025.10.011摘要:过去15年中,前列腺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化疗、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ARPI)以及近来的镭-223放射配体治疗。然而,转移性前列腺癌仍是欧洲男性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5年生存率约30%,中位总生存期不足3年。当前治疗策略趋向个性化,PARP抑制剂(PARPi)因利用DNA修复系统缺陷(尤其同源重组修复基因突变患者)而兴起。多项3期临床试验证明,奥拉帕利、尼拉帕利、鲁卡帕利及他拉唑帕利等PARPi可延长CRPC患者的总生存期,尤其是携带BRCA1/2突变者。PARPi与ARPI联合用药显示出更长的放射学无进展生存期及更佳总生存率,尽管不同DNA修复基因突变患者反应存在差异,BRCA1/2、CDK12及PALB2基因突变患者获益更大。尽管PARPi已获批用于部分或全部患者群体的单药或联合治疗,患者筛选及治疗序列安排仍有待进一步明确。总结:本文综述了PARP抑制剂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中的应用进展。PARPi通过靶向DNA修复缺陷显著改善患者总生存期,特别是携带BRCA1/2等关键修复基因突变的患者。此外,PARPi与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联合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尽管疗效显著,患者的精准筛选及治疗时机的优化仍是未来研究重点,以实现个性化治疗最大化临床获益。4. 不良风险前列腺癌的新辅助抗雄激素治疗联合或不联合MEK或SRC抑制剂的II期随机临床试验
期刊名称:Eur Urol Oncol影响因子:9.3JCR分区:Q1作者:Raag Agrawal(一作),Robert E Reiter(通讯)单位:Department of Urology, David Geffen 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Los Angeles, CA, USADOI:https://doi.org/10.1016/j.euo.2025.10.013摘要:[背景与目的] 雄激素剥夺治疗(ADT)耐药及随后的前列腺癌进展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MT)被认为由SRC与MEK通路诱导。我们假设抑制这些通路可减少EMT。[方法] 本II期试验中,45例接受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符合ISUP分级≥3,前列腺特异抗原>20 ng/ml和/或局限性前列腺腺癌≥cT3a期,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6-8周的新辅助ADT(恩杂鲁胺+德加瑞利克)单独或联合SRC抑制剂(达沙替尼)或MEK抑制剂(曲美替尼)。主要终点为切除后免疫组化检测的EMT标志物(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量。次要终点包括临床病理学结果、活检与切除标本间EMT标志物的变化(免疫组化及RNA水平)及安全性。[主要发现及限制] 各组治疗后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免疫组化结果无显著差异。生化复发时间、睾酮恢复时间及病理学微残留病灶无差异。MAP2K1、MAP2K2及SRC RNA丰度在三组均显著下降。无患者出现3级及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结论及临床意义] 新辅助SRC或MEK抑制未能减缓ADT诱导的EMT反应,亦未影响临床或病理学结局。
总结:本研究针对不良风险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探讨在新辅助ADT基础上联合SRC或MEK抑制剂对EMT标志物及临床病理学结局的影响。结果显示,尽管联合用药显著降低了相关基因的RNA表达,但EMT蛋白表达及临床疗效无明显改善,且安全性良好。提示SRC和MEK通路抑制在该情境下未能有效阻断ADT相关的EMT机制,临床应用价值有限。5. 生物钟调控因子REV-ERBα是肿瘤谱系可塑性的主调控因子及有效治疗靶点
期刊名称:Proc Natl Acad Sci U S A影响因子:9.1JCR分区:Q1作者:Xiong Zhang(一作),Hong-Wu Chen(通讯)单位: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School of Medicine,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MedicineDOI:https://doi.org/10.1073/pnas.2513468122摘要:肿瘤谱系可塑性的表观遗传和转录调控机制在前列腺癌从腺癌向治疗诱导神经内分泌型转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抗雄激素受体信号抑制剂(ARSIs)通过改变生物钟调控因子REV-ERBα的基因靶向程序,促进神经发生、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等谱系可塑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包括BRN2、ASCL1、FOXA2、ONECUT2、MYCN等多达十五个驱动因子。REV-ERBα通过促进BRN2、ASCL1和FOXA1的染色质结合及激活,成为ARSIs诱导的谱系可塑性驱动网络的主控因子。其机制涉及REV-ERBα招募BRD4和p300,诱导目标基因启动子区域染色质开放及H3K27ac修饰。REV-ERBα过表达即可引发谱系可塑性和神经内分泌表型,增强耐药性;而其缺失抑制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及驱动基因表达。药理性抑制REV-ERBα可有效阻断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及患者来源异种移植瘤的生长,提示其为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总结:该研究发现生物钟调控因子REV-ERBα在前列腺癌治疗过程中被抗雄激素信号抑制剂重新编程,转变其基因调控方向,激活一系列促使肿瘤细胞谱系转变的驱动基因,推动肿瘤从腺癌向神经内分泌癌转变。REV-ERBα通过促进关键转录因子的染色质结合和激活,成为治疗诱导肿瘤谱系可塑性的主调控因子。实验显示调控REV-ERBα的表达或活性能够显著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耐药性,提示其为治疗晚期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的有效靶点。6.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治疗前列腺癌的不断发展
期刊名称:NPJ Precision Oncology影响因子:8.0JCR分区:Q1作者:Claire Lin(一作),Benedito A Carneiro(通讯)单位:Legorreta Cancer Center at Brown University, The Warren Alpert Medical School, Brown University, Providence, RI, USADOI:https://doi.org/10.1038/s41698-025-01131-0摘要: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技术的进步以及新抗原靶点的发现,使ADC成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治疗的有前景的平台。本文综述了ADC载药物和连接子化学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在前列腺癌中表现出有希望抗肿瘤活性的膜抗原,并探讨了减少脱靶毒性的策略。这些进展使ADC有望改变mCRPC的治疗格局。总结:本文介绍了抗体药物偶联物在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上的最新研究进展。新型载药物和连接子技术不断提升ADC的疗效,同时发现了多个有临床潜力的膜抗原靶点。文章还提到如何通过策略降低ADC的非特异性毒性,整体上ADC技术的进步有望显著改善该类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推动治疗方法的革新。7. 口服生物利用度良好的ITRI-148降解雄激素受体变异体并克服晚期前列腺癌的抗雄激素耐药性
期刊名称:Neoplasia影响因子:7.7JCR分区:Q1作者:Chiu-Lien Hung(一作),Ling-Yu Wang(通讯)单位:工业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技术与设备研究实验室,台湾新竹 31040DOI:https://doi.org/10.1016/j.neo.2025.101253摘要:雄激素受体(AR)信号通路仍是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关键驱动因素,其中AR剪接变体如AR-V7导致二代抗雄激素药物耐药。靶向AR的N端结构域(NTD)为绕过配体结合结构域(LBD)介导的耐药提供策略。我们开发了ITRI-148,一种基于CRBN的AR-NTD降解剂,采用刚性哌啶-炔烃连接子优化口服药代动力学。ITRI-148高效降解全长AR、AR-V7及临床相关突变(L702H、H875Y),促进活性AR在细胞核内与CRBN结合,诱导多泛素化及蛋白酶体降解。在CRPC和恩杂鲁胺耐药模型中,ITRI-148显著抑制AR信号及细胞存活,优于恩杂鲁胺。长期治疗实现持续AR抑制且无AR-V7补偿性上调或PSA恢复。体内,ITRI-148在去势及激素完整CRPC模型中表现出强效抗肿瘤活性,具有良好药代动力学、稳定性及安全性。该研究表明ITRI-148是下一代AR靶向药物,有望降解耐药AR变体并持久抑制晚期前列腺癌中的AR信号。总结: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口服AR-NTD降解剂ITRI-148,能有效降解全长及变异AR,包括耐药的AR-V7,克服了传统抗雄激素药物的耐药问题。ITRI-148通过促进AR与CRBN结合,引发其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降解,持续抑制AR信号通路,显著抑制CRPC细胞增殖。其在体内展示了优异的抗肿瘤效果和安全性,成为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的有前景候选药物。8. 前列腺癌靶向治疗中基于siRNA的纳米载体及其对男性生育力保护的影响
期刊名称:Drug Discovery Today影响因子:7.5JCR分区:Q1作者:Krishna Kant Jangde(一作),Dinesh Kumar Mishra(通讯)单位:Department of Pharmacy at Guru Ghasidas Vishwavidyalaya, Bilaspur, Chhattisgarh, IndiaDOI:https://doi.org/10.1016/j.drudis.2025.104543摘要:前列腺癌(PC)作为全球重要的健康负担,传统治疗方法存在治疗耐药、系统毒性及对男性生育能力的不良影响。基于小干扰RNA(siRNA)的治疗手段能精准沉默致癌基因及肿瘤促进通路,但其临床转化受限于稳定性、递送和细胞摄取等问题。纳米载体(包括脂质、外泌体及其他高分子系统)有助于提升siRNA的稳定性、靶向性及疗效。本文综述了针对前列腺癌的生物标志物靶向siRNA联合递送,兼顾生殖健康与转化障碍,展望未来保护生育力和提升生活质量的新型治疗策略。总结:本文探讨了前列腺癌治疗中基于siRNA的纳米递送系统,旨在克服传统治疗的耐药性及毒副作用,同时关注男性生育力的保护。通过脂质、外泌体及高分子纳米载体,siRNA治疗的稳定性和靶向性得以增强。综述强调了标志物靶向联合递送策略及其在临床转化中的挑战,展望未来实现生育力保护和生活质量改善的精准治疗方向。治疗类1. 177Lu前导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放射性配体治疗联合立体定向消融放疗治疗寡复发前列腺癌(LUNAR):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对照II期研究
期刊名称:J Clin Oncol影响因子:41.9JCR分区:Q1作者:Amar U Kishan(一作),Jeremie Calais(通讯)单位: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DOI:https://doi.org/10.1200/JCO-25-01553摘要:[目的] 对寡复发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orHSPC)患者,采用立体定向体放疗(SBRT)进行转移病灶靶向治疗后,疾病进展较为常见。本研究旨在评估将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靶向的放射性配体治疗(177Lu-PNT2002)作为新辅助治疗联合SBRT,是否能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LUNAR试验为单中心、随机、开放标签、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纳入1-5个病灶的orHSPC患者,依据分期(N1/M1a与M1b)及病灶数量进行分层,随机1:1分组接受SBRT单独治疗或先接受两周期177Lu-PNT2002(每周期6.8 GBq,间隔2周)后再行SBRT。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通过PSMA PET/CT、激素疗法应用或死亡判定。PSMA PET/CT在PSA进展及/或SBRT后12个月系统采集。所有分析均采用意向治疗人群。[结果] 2022年9月至2023年11月,共92例患者随机分配(SBRT组47例,177Lu+SBRT组45例),87例可评估(SBRT 42例,177Lu+SBRT 45例)。中位随访22个月,177Lu联合SBRT组PFS显著延长(中位PFS 17.6个月 vs 7.4个月,风险比0.37,P<0.0001)。仅有少数患者出现3级淋巴细胞减少,无明显额外毒性。研究还鉴别出PFS的预后生物标志物。[结论] 177Lu-PNT2002新辅助治疗联合SBRT显著延长orHSP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且未增加显著毒性,显示出该联合方案在临床治疗中的潜力和创新意义。
总结:该研究首次通过随机对照设计验证了将177Lu-PSMA新辅助放射性配体治疗加入SBRT对寡复发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该策略突破了单纯SBRT治疗的局限,未增加严重副作用,提示177Lu-PSMA配合局部放疗可能成为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的有效新方案,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潜力。2. 最佳系统治疗联合或不联合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管理少量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RAMPP随机对照试验的回复
期刊名称:Eur Urol影响因子:25.2JCR分区:Q1作者:Riccardo Bertolo(一作),Alessandro Antonelli(通讯)单位:Department of Urology, Azienda Ospedaliera Universitaria Integrata Verona, University of Verona, Verona, ItalyDOI:https://doi.org/10.1016/j.eururo.2025.10.018摘要:本文回应了RAMPP随机对照试验,该试验探讨了最佳系统性治疗联合或不联合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在管理少量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的作用。研究强调了在少量转移性前列腺癌治疗中,结合系统治疗和局部手术的潜在益处,同时指出了当前治疗策略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总结:该回复文章聚焦于RAMPP试验结果,创新性地讨论了系统性治疗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在少量转移前列腺癌患者管理中的结合疗效。文章强调了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早期转移阶段,联合治疗可能改善患者预后。该研究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新的视角,支持未来开展更多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联合治疗策略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3. 前列腺癌,版本3.2026,NCCN临床实践指南
期刊名称: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影响因子:16.4JCR分区:Q1作者:Daniel E Spratt(一作),Deborah Freedman-Cass(通讯)单位: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DOI:https://doi.org/10.6004/jnccn.2025.0052摘要:NCCN前列腺癌指南为不同疾病阶段的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决策提供了框架。本文涵盖的指南部分聚焦于转移性去势敏感前列腺癌(mCSPC)、非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和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mCRPC)。对于mCSPC患者,疾病特征如转移是同步还是异步出现以及转移负担的程度会影响治疗决策,包括治疗强化的程度及前列腺或转移灶定向治疗的时机。mCRPC阶段,继续应用雄激素剥夺治疗,并依次或同时加入某些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化疗、免疫疗法、放射性药物和/或靶向治疗。NCCN前列腺癌小组强调所有病程阶段均应基于患者偏好、既往治疗、基因标志物、转移范围和部位、症状及潜在副作用,采用共享决策模式。
总结:该指南针对前列腺癌不同进展阶段提供了分层、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尤其强调mCSPC患者根据转移特征调整治疗强度和时机,以及mCRPC阶段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或序贯应用。创新点在于整合最新证据,提出基于患者特异性临床和生物标志物的共享决策流程,提升治疗精准度和患者生活质量。这一循证框架促进了多学科协作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指导临床实践并推动优化前列腺癌管理。4. 前列腺癌中紫杉类药物治疗的20年——过去、现在与未来
期刊名称:Nature Reviews Urology影响因子:14.6JCR分区:Q1作者:Marc Carceles-Cordon(一作),Josep Domingo-Domenech(通讯)单位:Mayo Clinic,Rochester,MN,USA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5-025-01104-9摘要:2024年标志着FDA批准使用紫杉类药物(即多西他赛)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二十周年。这一治疗方式的批准是该领域的重大突破,因为它首次证明非抗雄激素靶向药物能够显著改善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最新证据进一步巩固了紫杉类药物的地位,显示其与雄激素靶向治疗联合使用可在早期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中延长患者生存。因此,紫杉类治疗目前被视为前列腺癌治疗的金标准和主要手段。本文综述了紫杉类药物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关键作用,探讨了其高效机制,并分析了前列腺癌对紫杉类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旨在利用这些机制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总结:该文系统回顾了紫杉类药物在前列腺癌治疗领域20年的发展历程,强调其作为非抗雄激素疗法首次显著提升晚期患者生存率的突破性意义。创新点在于结合最新临床证据,肯定了紫杉类药物与雄激素靶向治疗联合使用在早期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中的疗效,进一步稳固其金标准地位。同时,文章深入探讨了耐药机制,为未来基于耐药机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推动精准治疗方向发展。5.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基于疗法在前列腺癌中的序贯与联合应用新进展
期刊名称:Nat Rev Urol影响因子:14.6JCR分区:Q1作者:Sola Adeleke(一作),Gary J R Cook(通讯)单位:Schoo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maging Sciences (BMEIS), King's College London, London, UK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5-025-01107-6摘要: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在前列腺癌细胞中表达上调,相较于其他细胞更为丰富。PSMA表达和酶活性的增加赋予高级别疾病细胞选择性优势,促进其增殖、转移倾向及去势抵抗表型的发展。数十年来放射性生化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多种PSMA靶向放射性示踪剂和放射性治疗药物,现已获FDA批准用于临床。PSMA基于的组合疗法新进展包括PSMA靶向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和放射性核素负载物。将这些策略与手术、放疗和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等标准治疗联合或序贯应用,有望改善患者预后。免疫治疗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也与PSMA疗法相关,因PSMA可作为特异性肿瘤靶点,提高前列腺癌治疗的精准识别和疗效。总结:本文系统综述了PSMA在前列腺癌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作为治疗靶点的临床转化进展。创新点在于整合了多种基于PSMA的治疗手段,包括放射性配体、抗体药物偶联物及免疫细胞疗法,强调将这些疗法与传统治疗如手术和雄激素受体抑制剂联合使用的潜力,提出了序贯和组合策略以提升治疗效果,代表了前列腺癌精准治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6. 转移性前列腺癌:值得关注的临床试验
期刊名称:Med影响因子:11.8JCR分区:Q1作者:Georges Gebrael(一作),Neeraj Agarwal(通讯)单位:Division of Medical Oncology,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Huntsman Cancer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Utah, Salt Lake City, UT, USADOI:https://doi.org/10.1016/j.medj.2025.100927摘要: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格局正在迅速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了几个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这些试验可能重塑转移性疾病未来的管理方式,包括新颖的治疗升级和降级策略,以及在激素敏感和去势抵抗阶段均出现的新兴疗法。总结:该文综述了当前转移性前列腺癌领域几项关键的临床试验,体现了治疗策略的不断创新。重点包括针对不同疾病阶段的个体化治疗调节——既有强化治疗的探索,也有减少治疗强度以减少副作用的尝试。此外,文章还关注了激素敏感和去势抵抗期的新兴治疗选择,显示出未来治疗方案将更加多样和精准。这些临床试验的结果可能极大改变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标准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学价值。7. [177Lu]Lu-PSMA SPECT/CT用于早期疗效评估的定量RECIP 1.0方法研究
期刊名称: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影响因子:7.6JCR分区:Q1作者:Mutaz Kassas(一作),Carlos Artigas(通讯)单位: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 Institut Jules Bordet, Hôpital Universitaire de Bruxelles, 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Brussels, BelgiumDOI:https://doi.org/10.1007/s00259-025-07613-4摘要:[目的] 本研究评估了应用于第二周期放射性配体治疗(RLT)后24小时SPECT/CT的PSMA影像响应评估标准(RECIP 1.0)用于早期疗效评估的预后价值。[方法] 纳入136例接受≥2周期[177Lu]Lu-PSMA-I&T治疗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记录临床及生物学指标,测量第1和第2周期(C1、C2)24小时SPECT/CT上的SUVmean、SUVmax及总肿瘤体积(TTV)。患者被分类为疾病进展组(RECIP-PD)或非进展组(RECIP-non-PD)。采用Cox回归和Kaplan-Meier曲线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评估PSA无进展生存期(PSA-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 中位随访23个月,中位PSA-PFS为6.4个月,中位OS为16.6个月。SUVmean增加、TTV增加≥20%及新病灶出现均与较短PSA-PFS显著相关,TTV增加≥20%及新病灶出现与OS相关。RECIP 1.0分类显示RECIP-PD患者(16/136)PSA-PFS和OS显著缩短,且RECIP 1.0显示最佳预后准确性(Harrell’s C指数PSA-PFS=0.80,OS=0.78)。[结论] 研究表明定量RECIP 1.0应用于第二周期[177Lu]Lu-PSMA SPECT/CT可作为独立预后工具,早期识别不太可能从持续治疗中获益的mCRPC患者。该结果需在前瞻性研究中验证后,方可用于指导治疗调整。总结:本研究创新性地将RECIP 1.0标准应用于第二周期[177Lu]Lu-PSMA SPECT/CT,成功实现了对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早期疗效的定量评估,显著区分出疾病进展与非进展患者,具备较高的预后准确性。该方法为临床提供了潜在的个体化治疗指导工具,帮助早期判定患者对放射性配体治疗的响应,优化治疗决策,提升患者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手术类:1. [99mTc]Tc-PSMA-HSG用于PSMA靶向混合手术导航:PSMA-I&S/I&T家族的新成员
期刊名称: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影响因子:7.6JCR分区:Q1作者:Margret Schottelius(一作),Margret Schottelius(通讯)单位:Translational Radiopharmaceutical Sciences, 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 of Oncology, Centre Hospitalier Universitaire Vaudois (CHUV), University of Lausanne, Lausanne, SwitzerlandDOI:https://doi.org/10.1007/s00259-025-07623-2摘要:[目的] 开发一种双标记的PSMA靶向示踪剂,用于放射性和荧光引导手术(RGS/FGS),通过优化药代动力学和肿瘤靶向性提升临床实用性。[方法] 设计并系统评估了四种含不同氰基素荧光团的新型混合PSMA配体。基于其优异的体外(logD、血浆蛋白结合、PSMA亲和力、内吞作用)及体内(稳定性、清除动力学、LNCaP和PC3-PIp肿瘤小鼠肿瘤摄取)表现,选择[99mTc]Tc-PSMA-HSG作为临床先导化合物。五例原发及复发前列腺癌患者接受[99mTc]Tc-PSMA-HSG SPECT/CT及手术导航,采用MIRDcalc v1.22进行示踪剂剂量学计算。[结果] [99mTc]Tc-PSMA-HSG的PSMA亲和力(IC50=38.4±5.3 nM)、亲水性(logD=-2.94)及血浆蛋白结合率几乎与非荧光母体化合物[99mTc]Tc-PSMA-I&S相同。小鼠肿瘤摄取6小时后为11.8±1.5%ID/g(对比[99mTc]Tc-PSMA-I&S为6.4±1.0%ID/g)。体内外荧光成像证实肿瘤定位,信噪比高。患者中[99mTc]Tc-PSMA-HSG较[99mTc]Tc-PSMA-I&S清除更快,背景摄取更少,唾液腺及肠道积累显著降低,但全身有效剂量稍高(0.011±0.003 vs. 0.0052 mSv/MBq)。术中伽玛探测器鉴别出6/6示踪剂阳性的淋巴结转移,经荧光显微镜和病理证实。该示踪剂RGS特异性、选择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结论] 混合示踪剂[99mTc]Tc-PSMA-HSG表现出高特异性及良好药代动力学,首次人体应用成功,显示其在精确术中检测PSMA阳性淋巴结转移中具备良好转化潜力。
总结:[99mTc]Tc-PSMA-HSG是一种新开发的双模式PSMA靶向示踪剂,兼具放射性和荧光标记,优化了药代动力学和肿瘤靶向性。动物实验显示其肿瘤摄取显著优于传统示踪剂,小鼠及患者均表现出良好的清除速度和低非特异性背景。临床初步应用于前列腺癌患者手术,成功定位所有PSMA阳性淋巴结转移,显示出极高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潜力,预示其可用于放射性与荧光引导的精准术中导航,提升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检测和切除效果。诊断类:1. 人工智能在前列腺癌应用领域的全球文献计量分析
期刊名称:Int J Surg影响因子:10.1JCR分区:Q1作者:Yuang Wei(一作),Dongliang Xu(通讯)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外科学研究所DOI:https://doi.org/10.1097/JS9.0000000000003828摘要:[背景] 人工智能(AI)正在改变医学研究,尤其在神经网络、临床影像和计算生物学方面。前列腺癌(PCa)作为男性主要恶性肿瘤,借助AI提升诊断精准度和个性化治疗,解决疾病复杂性和临床管理的挑战。[方法] 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对2014年至2024年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2581篇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涵盖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及共引文献,描绘研究全景和趋势,采用逐年创新视角展示领域研究轨迹。[结果] AI与前列腺癌研究自2020年后呈指数增长,美国和中国发表量领先,放射学与肿瘤学核心期刊占主导。巴里斯·特克贝(Baris Turkbey)和盖特·利茨恩斯(Geert Litjens)等作者推动跨学科进展。研究重心从传统机器学习转向深度学习,聚焦数字病理学和PI-RADS以提升诊断能力。[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AI在前列腺癌领域的变革性作用,研究迅速发展且趋向先进诊断工具,为未来AI驱动的创新提供路线图,期待提升前列腺癌管理的精准性和患者预后。
总结:该文献计量研究系统分析了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前列腺癌领域的应用发展,发现2020年后研究显著增长,主要集中在美国和中国。研究方向逐渐从传统机器学习转向深度学习,尤其在数字病理和影像诊断(如PI-RADS)方面取得进展。该趋势表明AI正推动前列腺癌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革新,为未来精准医疗提供有力支持,显示该领域的研究正快速演进,且跨学科合作日益加强。2. 尿液生物标志物在癌症检测中的探索、进展、挑战与未来方向
期刊名称: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影响因子:10.1JCR分区:Q1作者:Weixuan Pan(一作),Shunda Du(通讯)单位:北京协和医院复杂严重及罕见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肝脏外科DOI:https://doi.org/10.1097/JS9.0000000000003919摘要:尿液作为一种富含多种代谢物、蛋白质、脱落细胞及无细胞DNA的生物资源,能反映生理和病理状态。其无创采集和便捷性使尿液生物标志物成为检测泌尿系统癌症(如膀胱癌、前列腺癌及宫颈癌)的有力工具。多组学技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进步显著提升了分析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从而改善了诊断准确性和疾病监测。本文系统综述了尿液生物标志物在癌症诊断领域的最新进展,评估其临床应用潜力,同时探讨当前面临的限制与挑战,旨在推动尿液标志物策略的优化及其更广泛的临床应用。总结:尿液因其成分多样且采集无创,成为泌尿系统癌症诊断的重要样本。随着多组学技术的发展,尿液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得到显著提升,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动态监测癌症。该综述全面评估了相关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同时指出了目前的技术及应用瓶颈,展望未来尿液标志物将在癌症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3. 简化双参数MRI与多参数MRI在初治患者临床显著前列腺癌检测中的诊断准确性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期刊名称: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影响因子:10.1JCR分区:Q1作者:Guoqing Zhu(一作),Lu Yang(通讯)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与泌尿学研究所DOI:https://doi.org/10.1097/JS9.0000000000003893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诊断试验准确性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比较简化双参数MRI(bpMRI,包含T2加权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与多参数MRI(mpMRI,包含T2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对比增强MRI)在初治患者临床显著前列腺癌(csPCa)检测中的表现。[方法与材料] 两名独立评审者系统检索2012年1月至2025年7月间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ClinicalTrials.gov数据库,纳入bpMRI和/或mpMRI作为指数测试,组织病理学为参考标准。利用QUADAS-2评估偏倚风险,AMSTAR-2和GRADE评估研究质量。采用双变量随机效应模型汇总敏感性和特异性,并绘制总结ROC曲线。通过亚组分析探讨异质性。[结果] 共纳入25项研究。bpMRI的合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7和0.67,mpMRI分别为0.89和0.66。两者的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和0.87。Meta回归显示mpMRI敏感性显著高于bpMRI,特异性相当。[结论] mpMRI在检测临床显著前列腺癌时敏感性优于bpMRI,特异性相当。是否用bpMRI替代mpMRI需谨慎考虑,未来需更多前瞻性多中心比较研究验证。总结:该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显示,多参数MRI在初治患者临床显著前列腺癌的检测中,比简化的双参数MR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而两者的特异性相当。尽管bpMRI作为更简便的检测方案具有吸引力,但目前证据支持mpMRI在诊断上表现更优,bpMRI替代mpMRI的应用仍需慎重,建议未来开展更多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4. 磁共振成像引导下靶向活检中系统性额外取样在青年男性前列腺癌筛查中的价值:PROBASE试验结果
期刊名称:Eur Urol Oncol影响因子:9.3JCR分区:Q1作者:Rouvier Al-Monajjed(一作),Lars Schimmöller(通讯)单位:Department of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University Dusseldorf, Dusseldorf, GermanyDOI:https://doi.org/10.1016/j.euo.2025.10.014摘要:【背景与目的】虽然MRI引导的靶向活检(TBx)已成为前列腺癌(PC)早期检测的重要手段,但其在年轻男性筛查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分析了系统性活检(SBx)在提高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sPC)检出率中的额外价值。【方法】525名年龄45-54岁、前列腺特异抗原≥3.0 ng/ml的男性接受多参数MRI及结合TBx和SBx的活检。通过软件融合技术对MRI/超声图像进行定位,每个病灶取2针,结合系统性活检,采用经直肠或经会阴途径。主要目标是分析SBx和TBx在MRI相关的csPC检出率差异,次要目标包括不同组织学分级组的检出率及SBx和TBx结果分布。【主要发现及局限】共检测出209例PC(39%),其中148例为csPC(71%,GG≥2)。SBx漏诊了16%的csPC(24例),TBx漏诊了33%(49例)。SBx比TBx多检出25例低风险PC。64% SBx检出更高级别癌症的病例,其阳性核心位于MRI病灶内。MRI未识别5例GG≥3的PC。局限包括无集中MRI复核、活检技术差异、回顾性分析及随访时间短。【结论与临床意义】两针的TBx存在漏诊csPC的风险,尽管这些癌症在MRI上可见,显示出定位精度和融合技术的局限性。特别是年轻男性、前列腺体积较小者,系统性活检或靶向周围额外取样可作为TBx的有益补充,确保早期且可靠的csPC检测。【患者摘要】在45-54岁男性前列腺癌筛查中,仅用两针MRI靶向活检可能漏诊大量临床相关癌症,可能因定位不够精确。为提高诊断准确性,应增加系统性取样或靶向病灶周围更多取样。
总结:本研究针对45-54岁年轻男性,证实单纯使用两针MRI靶向活检可能漏诊大量临床显著前列腺癌,反映定位及融合技术的不足。系统性活检或靶向取样额外核心能显著提升检出率,尤其对前列腺体积较小的年轻患者尤为重要,提示筛查策略需结合两者以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 68Ga-PSMA-11在不良中间风险和高风险前列腺癌分期中的应用减少非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指征: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国际IAEA研究
期刊名称:J Nucl Med影响因子:9.1JCR分区:Q1作者:Juliano J Cerci(一作),Diana Paez(通讯)单位:Division of Human Health,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Vienna, AustriaDOI:https://doi.org/10.2967/jnumed.125.270537摘要:准确分期不良中间风险或高风险前列腺癌对治疗决策至关重要。传统影像常难以检测淋巴结、骨骼及内脏转移,68G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11 PET/CT被临床应用于此目的。本研究为一项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支持的前瞻性多中心国际试验,共纳入来自12个中心的775名基于常规影像计划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的高风险或不良中间风险患者,行68Ga-PSMA-11 PET/CT检查,结果与MRI和术后病理对比,并评估其对手术适应症的影响。68Ga-PSMA-11 PET/CT检测到20.4%病例存在转移病变,改变治疗方案并避免24.0%的患者进行前列腺切除。68Ga-PSMA-11 PET/CT在检测精囊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分别为90.1%和91.1%,显著优于MRI(57.3%和69.7%)。PET/CT假阴性淋巴结转移率为8.6%,假阳性率为4.5%。该技术显著提高了分期准确性,减少了非根治性手术指征,支持其在全球范围内纳入高风险前列腺癌标准分期流程。总结:本国际多中心研究表明,68Ga-PSMA-11 PET/CT较传统MRI在高风险及不良中间风险前列腺癌的分期中具有更高的准确度,能有效发现转移病灶,显著影响治疗决策,避免不必要的前列腺切除手术,尤其在资源不同的国家均表现出良好适用性,支持其作为标准分期手段的全球推广。6. [18F]PSMA-1007 PET/CT与[18F]氟氨基丁酸PET/CT在前列腺癌肿瘤检测中的前瞻性组织病理学比较:TRACER研究
期刊名称:J Nucl Med影响因子:9.1JCR分区:Q1作者:Robert J Hoekstra(一作),Hendricus J E J Vrijhof(通讯)单位:荷兰埃因霍温Catharina医院泌尿科DOI:https://doi.org/10.2967/jnumed.125.270650摘要:[18F]PSMA-1007 PET/CT和[18F]氟氨基丁酸PET/CT均为前列腺癌分期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组织病理学验证,纳入77例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57例在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前接受两种PET/CT扫描。以术后组织病理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扫描对前列腺内临床意义重大癌变(ISUP分级≥2)的检测敏感性、特异性等。结果显示,[18F]PSMA-1007 PET/CT对临床意义肿瘤的病灶敏感性为86.8%,显著高于[18F]氟氨基丁酸PET/CT的73.5%。尽管如此,[18F]氟氨基丁酸PET/CT能显示所有未被[18F]PSMA-1007 PET/CT探测到的主要肿瘤。两者结合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及临床决策。总结:该研究首次直接比较了[18F]PSMA-1007 PET/CT与[18F]氟氨基丁酸PET/CT在前列腺癌局部肿瘤检测的准确性。[18F]PSMA-1007 PET/CT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和定位准确性,尤其对临床意义显著的癌变检测更为有效,但[18F]氟氨基丁酸PET/CT能补充检测一些[18F]PSMA-1007未显影的肿瘤。两种成像方法的互补性提示它们在前列腺癌诊断流程和治疗规划中均有重要价值。7. 双示踪PET/CT识别预后不良的PSMA阴性/FDG阳性表型,预测初治前列腺癌根治术早期失败
期刊名称: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影响因子:7.6JCR分区:Q1作者:Ruohua Chen(一作),Gang Huang(通讯)单位: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 Jiading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 Health Sciences, Shanghai, 201800, ChinaDOI:https://doi.org/10.1007/s00259-025-07646-9摘要:【背景和目的】负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与正[18F]F-氟脱氧葡萄糖([18F]F-FDG)摄取的代谢表型是晚期前列腺癌预后不良的公认指标,也与PSMA靶向治疗的耐药相关。然而,该表型在初治、计划根治性治疗患者术前的预后意义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双示踪[68Ga]Ga-PSMA-11和[18F]F-FDG PET/CT评估的代谢异质性是否可预测根治术后生化复发。【方法】回顾性纳入104例未接受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术前均进行了两种PET/CT检查。根据原发肿瘤示踪剂摄取情况,分为三组:PSMA阳性/FDG阳性(65例)、PSMA阳性/FDG阴性(30例)和PSMA阴性/FDG阳性(9例)。主要终点为生化无进展生存(bPFS)。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独立预测因子。【结果】PSMA阴性/FDG阳性组3年bPFS最低(11.11%),其次是PSMA阳性/FDG阳性组(29.23%),PSMA阳性/FDG阴性组最高(56.67%),组间差异显著(P=0.009)。代谢分组为独立预测因子(P=0.044)。【结论】初治前列腺癌患者术前PSMA阴性/FDG阳性代谢表型显著且独立预测根治术后早期生化复发,提示双示踪PET/CT可作为术前风险分层工具,识别适合新辅助或强化辅助治疗的高风险患者。
总结:该研究表明,前列腺癌患者在根治性手术前通过双示踪PET/CT进行代谢表型分层,发现PSMA阴性且FDG阳性的患者生化复发风险显著增高,预示其肿瘤更具侵袭性。此发现为临床提供了一个术前风险评估的有力工具,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尤其是考虑新辅助或加强辅助治疗以改善预后。8. 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激素治疗后[18F]PSMA-1007 PET参数与生化复发无进展生存期的关系
期刊名称: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影响因子:7.6JCR分区:Q1作者:Niloefar Ahmadi Bidakhvidi(一作),Karolien Goffin(通讯)单位:Nuclear Medicine, University Hospitals Leuven, Leuven, Belgium.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Department of Imaging and Pathology, KU Leuven, Leuven, Belgium.DOI:https://doi.org/10.1007/s00259-025-07631-2摘要:[目的] 探讨[18F]PSMA-1007 PET参数与接受新辅助激素治疗的高危原发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化复发无进展生存期(BCR-FS)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期试验纳入89例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在新辅助激素治疗前后均接受盆腔[18F]PSMA-1007 PET/MRI扫描。患者随机分为degarelix+apalutamide组(45例)或degarelix+安慰剂组(44例),治疗3个月后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及扩展盆腔淋巴结清扫。评估了多项PET参数,包括SUVmax、SUVmean、PSMA表达体积、总病灶活性及其变化,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数目,影像学反应标准(aPERCIST和RECIP 1.0),以及基于PROMISE V2的分子影像TNM分期。[结果] 35%的患者在中位随访38个月内发生生化复发。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PSMA表达体积、治疗前远处转移灶数量及淋巴结累及状态是预测BCR-FS的重要因素,危险比分别为1.184、5.820和4.024。[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18F]PSMA-1007 PET可用于辅助患者分层,帮助确定哪些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可能从额外的(新)辅助治疗中获益。总结:本研究通过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发现[18F]PSMA-1007 PET参数,尤其是治疗后PSMA表达体积及治疗前远处转移灶数量,能够有效预测接受新辅助激素治疗的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化复发无进展生存期。这提示该影像技术可辅助临床风险分层,指导个体化治疗决策,优化患者预后管理。9. 德国癌症联盟(DKTK)多中心前瞻性一期/二期68Ga-PSMA-11 PET成像试验:新诊断高危前列腺癌的安全性和诊断准确性及其对患者管理的影响
期刊名称: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影响因子:7.6JCR分区:Q1作者:Frederik L Giesel(一作),Matthias Eiber(通讯)单位:TUM University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and Health, Technical University Munich, Munich, GermanyDOI:https://doi.org/10.1007/s00259-025-07540-4摘要:[目的] 临床上准确检测前列腺癌(PCa)转移对高危PCa患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评估68Ga-PSMA-11 PET/CT在新诊断高危PCa患者术前分期中的安全性和诊断准确性,并评估其对临床管理的影响。[方法] 这是一项由研究者发起的多中心、多国、单臂、开放标签一期/二期成像试验。共纳入计划行前列腺切除术的高危PCa患者,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9个机构接受68Ga-PSMA-11 PET/CT初步分期。主要评价指标为68Ga-PSMA-11 PET/CT检测原发肿瘤及淋巴结病变的能力及安全性。次要指标包括远处转移检测、68Ga-PSMA-11摄取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及对临床管理的影响。还评估影像对放疗靶区定义的影响。[结果] 173名患者接受PET/CT扫描,139例(影像组)有病理对照,淋巴结转移率为39.6%。报告14例患者出现20次与检查无关的不良事件,无严重不良事件。68Ga-PSMA-11 PET对局部病灶患者敏感性为97.1%。对淋巴结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40.0%,特异性98.8%,阳性预测值95.7%,阴性预测值71.6%,准确率75.5%。排除小于3或5毫米病灶后敏感性提升至56.4%和69.0%。局部病灶SUVpeak值与Gleason分级正相关。基于PET/CT结果,23例(13.2%)取消手术,29例(20.9%)调整放疗靶区。[结论] 68Ga-PSMA-11 PET/CT在高危初发PCa局部分期中安全且有效,能显著影响手术及放疗决策。其摄取量与肿瘤等级正相关,诊断效能依赖淋巴结病灶大小,预期将极大推动高危PCa患者管理。总结:本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证实,68Ga-PSMA-11 PET/CT在新诊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术前分期中安全有效,尤其对局部肿瘤检测敏感度高,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良好。该技术不仅能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Gleason评分相关),还能通过调整手术计划和放疗靶区显著影响患者治疗方案,显示其在临床管理中的重要价值。其他类:1. 融合致病变异、多基因风险评分及家族史评估非洲血统男性前列腺癌风险
期刊名称:European Urology影响因子:25.2JCR分区:Q1作者:Fei Chen(一作),Christopher A Haiman(通讯)单位:美国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人口与公共卫生科学系遗传流行病学中心DOI:https://doi.org/10.1016/j.eururo.2025.09.4161摘要:[背景与目的] 癌症易感基因中的生殖系致病变异(PVs)对非洲血统男性前列腺癌(PCa)风险的影响尚缺乏大规模研究。本研究旨在描绘非洲血统男性PCa及其侵袭性表型的遗传风险范围。[方法] 分析来自北美和非洲7个国家的7176例PCa患者及4873例对照,评估37个癌症易感基因中的PVs与整体、侵袭性及转移性PCa风险的关联。显著相关基因用于基于家族史、多基因风险评分(PRS)和PVs载体状态估算终生绝对风险。[主要发现与局限] ATM、BRCA2、CHEK2、HOXB13和PALB2基因中的PVs在4%的侵袭性/转移性PCa病例中出现,且与侵袭性PCa风险显著相关(比值比2.18-5.96,p<0.05)。终生绝对风险因PVs载体状态、PRS和家族史而异,整体PCa风险范围3.0%-74%,侵袭性PCa为0.6%-41%,转移性PCa为0.2%-37%。携带PVs且有阳性家族史及PRS处于90百分位的个体,其整体、侵袭性及转移性PCa风险分别是平均风险者的7倍、18倍和34倍。侵袭性病例的过度采样可能限制结果推广至筛查人群的适用性。[结论与临床意义] 结合PVs状态、PRS和家族史能更精准估计PCa风险。研究中观察的非洲血统男性PCa风险范围广泛,支持未来开展前瞻性研究,发展基于风险分层的癌症筛查方案,以早期识别高风险个体并提供筛查干预。总结:本研究在大规模非洲血统男性群体中发现,特定癌症易感基因的致病变异与前列腺癌,尤其是侵袭性和转移性疾病风险显著相关。结合家族史和多基因风险评分,能够更准确评估个体终生患病风险,揭示风险从极低到极高不等。这为未来制定个性化的风险分层筛查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帮助及早发现并管理高风险患者,改善临床预后。2. 激肽B1和B2受体:在肿瘤进展及肿瘤与抗癌治疗相关疼痛中的作用
期刊名称:Medical Research Reviews影响因子:11.6JCR分区:Q1作者:Indiara Brusco(一作),Sara Marchesan Oliveira(通讯)单位:联邦大学圣玛利亚自然与精确科学中心生物科学研究生项目:毒理生物化学DOI:https://doi.org/10.1002/med.70019摘要: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2020年全球发病约1930万例,预计未来20年内将增长47%。肿瘤及其抗癌治疗引发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骨转移导致的剧烈疼痛。常见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和前列腺癌常骨转移并引发疼痛。部分化疗和激素治疗也会引起疼痛症状,影响治疗效果。非甾体抗炎药和对乙酰氨基酚具有抗增殖作用,而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在抑制和促进肿瘤进展方面作用矛盾。激肽及其B1和B2受体在多种疼痛症状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包括肿瘤及其治疗引发的疼痛,同时激肽也促进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增殖,对黑色素瘤影响复杂。激肽B1和B2受体可能是治疗肿瘤相关疼痛及减少肿瘤增殖的潜在药物靶点,但需针对具体癌症类型评估激肽作用,防止潜在促肿瘤风险。总结:该综述强调激肽B1和B2受体在肿瘤疼痛及肿瘤进展中的双重作用,指出其作为疼痛管理的新药靶点的潜力,同时警示不同癌种中激肽的多样性效应需谨慎评估,以避免促肿瘤风险,为癌症相关疼痛的治疗及抗肿瘤策略提供新的思路。3. 男性肾癌、前列腺癌和膀胱癌全球负担分析:1990年至2019年相关风险因素的比较研究
期刊名称: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影响因子:10.1JCR分区:Q1作者:Xinyi Luo(一作),Feng Qin(通讯)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与男科实验室DOI:https://doi.org/10.1097/JS9.0000000000003783摘要:本研究系统分析了1990年至2019年间男性肾癌、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的全球负担情况,重点比较了这些癌症的相关风险因素。通过流行病学数据和生物统计学方法,揭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发病率和死亡率上的差异,并探讨了环境、生活方式及遗传因素对癌症风险的影响。结果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总结:该文章通过综合分析30年间男性三种泌尿系统癌症的全球负担及相关危险因素,揭示了不同地区发病率的变化和主要风险因素差异。研究强调了综合考虑环境、行为及遗传影响的重要性,为公共卫生政策和癌症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具有指导意义。4. 番茄红素摄入与高心血管风险男性前列腺癌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期刊名称:BMC Med影响因子:8.3JCR分区:Q1作者:Ricardo López-Solís(一作),Rosa M Lamuela-Raventós(通讯)单位:Polyphenol Research Group, Department of Nutrition, Food Science and Gastronomy, XIA, Faculty of Pharmacy and Food Sciences, University of Barcelona, Barcelona, Spain. Institut de Recerca en Nutrició i Seguretat Alimentària (INSA-UB), University of Barcelona, Barcelona, Spain. Centro de Investigación Biomédica en Red de Fisiopatología de la Obesidad y Nutrición (CIBEROBN), Instituto de Salud Carlos III, Madrid, Spain.DOI:https://doi.org/10.1186/s12916-025-04440-0摘要:【背景】番茄红素摄入被认为是预防前列腺癌的保护性膳食因素。心血管疾病与前列腺癌共享风险因素,这可能影响高风险个体中番茄红素的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地中海人群中高心血管风险男性番茄红素摄入与前列腺癌风险的关联。【方法】在西班牙PREDIMED试验中,对2970名55-80岁高心血管风险男性进行了前瞻性队列分析。通过重复的食物频率问卷评估番茄红素摄入,利用医疗记录和死亡证明确认前列腺癌病例。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不同番茄红素摄入四分位数的风险比(HR)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平均随访5.8年,发现104例前列腺癌。最高四分位数番茄红素摄入者前列腺癌风险显著低于最低四分位数(HR: 0.46;95% CI: 0.23-0.95;p趋势=0.035)。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摄入超过4.9 mg/天时显著负相关(HR: 0.36;95% CI: 0.13-0.98)。【结论】较高的番茄红素摄入与高心血管风险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降低相关,支持番茄红素丰富饮食在前列腺癌预防中的作用,尤其对高心血管风险人群意义重大。【试验注册】ISRCTN注册号:ISRCTN35739639(PREDIMED试验)。
总结:本研究针对西班牙地中海饮食背景下的高心血管风险男性,发现摄入较高剂量的番茄红素显著降低前列腺癌风险。研究显示剂量效应呈非线性,超过4.9 mg/天的摄入量与较低的发病率相关,提示番茄红素丰富的饮食可能是预防前列腺癌的有效策略,特别适用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
THE END
注:本文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资讯前沿,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本平台不推荐任何未获批的药品/适应症使用。
点点 转发,转发给你想要分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