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药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024-03-22
专利到期疫苗核酸药物
深度聚焦多肽、多肽偶联药物研发、质控、工艺开发,7月相约苏州,联系电话18116036798多肽是由多个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其连接方式与蛋白质相同,但多肽的分子量一般远小于蛋白质,且大于小分子,多肽和蛋白质在结构上只是肽链长短之别,二者没有严格的区分,多肽药物是多肽在医药领域的具体应用,主要通过化学合成、基因重组或从动物植物中提取目标多肽制备,其分子大小介于小分子化药与蛋白质药之间(500<mw<10000),兼具两者的一些特性,多肽药物的质控水平接近于小分子药物,活性接近于蛋白质药物,在临床应用和生产制备上具有一定优越性,多肽药物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合成、基因重组和从动植物中提取。</mw<10000),兼具两者的一些特性,多肽药物的质控水平接近于小分子药物,活性接近于蛋白质药物,在临床应用和生产制备上具有一定优越性,多肽药物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合成、基因重组和从动植物中提取。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国内企业开始尝试多肽药物的合成生产,然而受技术水平、硬件设备等的限制,中国制药企业还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多肽药物生产,直到21世纪初期,随着各项技术水平及配套硬件设备逐渐成熟,国内少数企业开始具备规模化合成生产多肽药物的能力。多肽药物研发历史1902年,Bayliss和Starling在动物胃肠里发现了胰泌素。1931年,神经肽被发现。1948年,杆菌肽获得FDA批准,标志着多肽药物正式进入临床运用。1953年,Vigneand等人工合成缩宫素,成为人类第一个合成多肽药物。1960年,神经生长因子被发现。1963年,Merrifield提出多肽固相合成。70年代,人工合成多肽获批进入临床使用。80年代末,多肽微球、植入剂相继批准进入临床使用。多肽药物发展环境近几年,国家积极支持化学合成多肽药物行业的发展,大规模药用多肽的合成纯化被列入2011年和2019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产业。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推动重大药物产业化”部分,明确提出“重点开发具有靶向性、高选择性、新作用机理的治疗药物,重点仿制市场潜力大、临床急需的国外专利到期药品,加快新型抗体、蛋白及多肽等生物药研发和产业化”,国家产业政策为多肽药物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另外,随着多肽类药物行业的不断发展,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医生和患者对多肽类药物的接受度日益提高,进一步带动了多肽类药物的发展。近年来在研多肽药物的开发已经拓展到各个适应症领域,糖尿病骨质疏松镇痛、疫苗 、肿瘤、抗感染、抗心力衰竭、内分泌失常、肠易激综合症不孕不育、诊断、造影剂等等,多肽靶向药物、细胞因子模拟多肽也是研发的热门领域。除此以外,因大多数多肽药物都具有直接口服无效、生物半衰期短、治疗周期长的特点,因此以改善患者顺应性为目的,对多肽药物进行改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多肽类药物的主要特点是用量小,生物活性强,对代谢类疾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记忆力减退、精神失常、高血压和某些心血管疾病有显著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前途,近年来全球多肽药物市场飞速发展,2022年全球多肽药物市场规模达729亿美元,预计2023年全球多肽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795亿美元,从区域分布来看,目前美国和欧洲是多肽药物最主要的市场,其中,美国占比高达42.43%。全球获批的多肽药物随着小分子化药开发的日趋于难,以及基因工程技术与固相合成技术的日趋成熟,人们对多肽药物的关注度也日渐提高,截止目前,全球超过100个多肽药物获得批准上市,在过去的10年里,FDA就就批准了16个多肽药物,2017年伊始,又有2个多肽药物获批。自70年代人工合成多肽药物获批以来,人工合成多肽渐渐占据了多肽市场的主角,因为30个氨基酸以下的单肽,固相合成成本占明显的优势。进入新世纪后,生物重组多肽也开始初露头角。获批产品中,瑞林类、生长激素/生长抑素类、促甲状腺激素类、胰高血糖素样肽类产品是多肽市场的主角。2015年,生长激素/生长抑素市场超过25亿美元,瑞林类超过50亿美元,胰高血糖素样肽类超过40亿美元,随着市场的高涨,人们开始对多肽药物刮目相看。研究者对多肽药物的看重,不止体现在研发项目的日益增多,还表现在适应症领域的多元化。有文献报道在20世纪70年代只有1.2个,80年代增加到4.6个,90年代9.7个,21世纪初有16.8个。而现在已经有大约140个多肽药物处于临床阶段,临床前的药物近600个,实验室阶段的多肽超过千个,研究和开发公司超过百家。中国多肽药物市场从国内市场来看,近年来中国多肽原料药注册个数快速增长,新品种市场潜力巨大,截至2022年底,中国多肽原料药备案共计351个,其中246个状态为A,106个状态为I,审批数量逐年增加。尽管中国在多肽原料方面已初具规模,但多为低于10个氨基酸的初级产品,高端多肽原料依然依赖进口。老品种的登记备案数量排名前列,如胸腺五肽登记备案数量为41个,硼替佐米为22个,奥曲肽为21个。目前,中国多肽药物市场的产品结构与国际成熟市场差异显著,国内销售额较大的多肽药物主要是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类产品,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肿瘤糖尿病、罕见病是拉动多肽药物市场的“三架马车”,销售额较大的品种均为有着明确临床获益的治疗性药物,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治疗罕见病等疾病的多肽药物市场份额还相对较少,未来增长空间巨大,预计2023年中国多肽类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881.1亿元,其中肿瘤领域占30.7%,消化道领域占13.5%,糖尿病领域占14.0%,心脑血管领域占9.1%,抗感染领域占12.9%。国内从事多肽药物研发生产的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同业竞争激烈,随着国内加大对多肽药物的研发投入,以诺华制药、美国赛生、瑞士辉凌和默克雪兰诺等为代表的外资企业虽然依旧占据一定优势,但本土翰宇药业中和药业中肽生化等企业也正在崛起。目前全球已出现多家优质的多肽药物公司:国外代表性企业包括Teva(梯瓦)NovoNordisk(诺和诺德)Novartis(诺华)AstraZeneca(阿斯利康)EliLilly(礼来)Takeda(武田)Amgen(安进)Ferring(辉凌制药)PeptiDream、BicycleTherapeutics等;国内代表性企业包括中肽生化翰宇药业成都圣诺海南中和海南双成麦科奥特普莱医药先为达生物盛诺基同宜医药泰尔康生物前沿生物恒瑞医药君圣泰派格生物贺普生物豪森药业泽生科技仁会生物等。多肽药物产业链概况多肽药物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商,主要为氨基酸、氨基酸保护剂、树脂酸、合成仪、包装材料、仪器设备等;产业链中游为多肽药物制造业;产业链下游为销售终端,主要为药品批发商流向医疗卫生机构,最终销售给患者。上游方面:多肽药物原材料主要包括氨基酸、氨基酸保护剂、树脂酸、合成仪、包装材料、仪器设备等,其中,氨基酸为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中国氨基酸产量达628.26万吨,同比增长7.1%,中国氨基酸持续增产,为多肽药物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原材料本身的质量将影响多肽药物的质量,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也直接影响行业的生产成本,未来,随着中国多肽药物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多肽药物原材料供应商数量还将逐步增加,原材料的选择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有助于多肽药物行业长期稳定发展。下游方面:多肽药物下游主要为医疗卫生机构,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健康观念将不断提升,医疗卫生事业也迎来发展良机,截止2022年末中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3.3万个,总诊疗人次为84亿次,多肽药物具有使用安全、疗效确切的优势,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医保目录的多肽品种不断增加,临床认可度越来越高,同时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大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程度提高以及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各级医院对多肽药物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由于多肽药物销售不具有明显周期性,且招标采购价格较为稳定,受下游影响较小。多肽药物展望高疗效、低毒性的药物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多肽药物的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处在实验室阶段的多肽有上千个,临床前的多肽药物超过600个。多肽新分子实体中,最值得期待的当属诺和诺德的降糖药Semaglutide,其次是Radius的抗骨质疏松药Sbaloparatide,此外,在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抗菌肽也非常值得关注。多肽药物是一类市场增长极快的药物,过去的十几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0.80%,未来的10年,按6%的复合增长率保守估算,2025年的多肽市场也可达400亿美元。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时代,相对普通化药,多肽药物生命周期更长,是一个极有潜力的掘金领域,人们对多肽药物的热情也随着市场的高涨而推向高潮。近年来,我国多肽行业取得了革命的进展,产业链基本形成,部分厂家实现了30肽以上原料的合成、纯化攻关,也有的厂家实现了微球等缓释注射剂的技术攻关,还有的厂家已经开始着手多肽新分子的开发,丙氨瑞林的上市标志中国多肽从仿制到创新的迈进。但这些尚不足以证明我们是多肽强国,要把我国的多肽行业做大做强,我们要做的不止是新肽发现与活性筛选,从合成到纯化、从纯化都制剂都是需要我们突破的壁垒,而且这些壁垒不只是技术与质量的攻关,还包括成本的控制。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以及居民卫生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国医药行业需求持续增长,而随着中国医药行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国内多肽药物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多肽药物以慢病治疗为主,国内销售额较大的多肽药物主要是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类产品,随着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新药品种陆续上市,多肽药物以其确切的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正逐渐被专家和临床医生所接受,临床治疗地位也不断提升,多肽药物正逐渐成为药物研发的焦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以上分享为公开渠道获得,内容大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END深度聚焦多肽、多肽偶联药物研发、质控、工艺开发,7月相约苏州,联系电话18116036798戳“阅读原文”立即报名多肽药物论坛吧!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靶点
-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