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针对EGFR突变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问世以来,大大延长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已成为EGFR突变肺癌一线治疗的最佳选择。然而,其耐药问题一直是肺癌靶向治疗的难点。为克服耐药,EGFR-TKI不断更新迭代,从一代到三代,再到即将上市的四代,“打补丁”式地进行完善。然而,耐药难题仍然存在。那么如何提升药效并降低耐药性,成为药企思考的关键。除了小分子药物外,在攻克EGFR靶点的征途上,还有哪些新兴技术已经呈现?下面我们从EGFR靶点出发,来浅谈一下其研发进展。 随后,以阿法替尼为代表的第二代EGFR-TKI获批上市。尽管第一、二代EGFR-TKI显著改善了NSCLC患者的PFS,但与对照组相比,OS均没有显著获益。而且,几乎所有使用前两代EGFR-TKI的患者最终都会进展,并产生明显的耐药性,主要与EGFR 20号外显子T790M耐药突变有关。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探索针对T790M突变的第三代EGFR-TKI。2015年11月,奥希替尼获FDA批准用于EGFR T790M突变的NSCLC患者,它成功地创造了EGFR-TKI史上最长PFS和OS,分别达到18.9个月和38.6个月,为NSCLC治疗史上的新高峰。 2020年,奥希替尼又获FDA批准用于早期EGFR突变NSCLC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在名为ADAURA的奥希替尼辅助治疗研究中,结果显示,奥希替尼组和安慰剂组的5年OS率分别为88%和78%,奥希替尼组显著降低了死亡风险(HR=0.49, 95%CI 0.34-0.70,P<0.0001)。 贝达药业的BPI-361175是一种强效、选择性第四代EGFR-TKI,拟开发用于治疗携带EGFR C797S突变及其他EGFR相关突变的晚期NSCLC等实体瘤。临床前研究显示,BPI-361175体内外生物学活性一致,能有效抑制携带EGFR C797S突变肿瘤细胞的增殖。 BBT-176是一种可逆的ATP竞争性抑制剂,可靶向复杂的EGFR突变,在临床前研究中已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在2022年的世界肺癌大会上,BridgeBiotherapeutics公布了BBT-176的I期临床研究初步数据。结果显示:在18例接受BBT-176治疗的NSCLC患者中,5例患者存在EGFR耐药三重突变(外显子 19 del/T790M/C797S 或 L858R/T790M/C797S)。接受BBT-176治疗后,2例患者的肿瘤缩小,2例携带外显子19 del/T790M/C797S 三重突变的患者的靶病灶和非靶病灶均有缓解。 BLU-945可靶向常见的EGFR突变和T790M以及C797X耐药突变,同时对EGFR野生型(WT)具有选择性。临床前研究显示,BLU-945与奥希替尼联合使用较单用奥希替尼可增强L858R的药效,延长抗肿瘤疗效的持续性。 在今年的ASCO会议上,Blueprint Medicines公布了BLU-945单药或联合奥希替尼治疗既往接受过≥1线EGFR-TKI治疗耐药的晚期NSCLC患者。其中,既往接受过奥希替尼治理的患者,入组后接受BLU-945+奥希替尼治疗。BLU-945单药组入组了112例患者;BLU-945+奥希替尼组入组了55例患者。
结果显示,单药治疗队列中,大部分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RAEs)为1-2级,共有12例患者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3级ALT和AST升高。疗效方面,4例患者部分缓解(PR)(其中2例已经确认)。
在BLU-945联合奥希替尼的队列中,≥3级TRAEs发生率为10.9%,3例患者发生剂量限制毒性。在疗效方面,10例患者达到PR,其中4例已确认。
总之,在多线治疗后的EGFR突变NSCLC患者中,BLU-945单药治疗展现出一定的疗效,安全性可耐受,不过疗效持续时间有待提高。而BLU-945联合奥希替尼在安全性良好的情况下,奥希替尼耐药患者的疗效可观。
以上四代EGFR-TKI,均是靶向EGFR三磷酸腺苷 (ATP) 结合位点的类似药物设计策略,该策略既有优势又有劣势,这些化合物可能始终难以避免遭受药物诱导的EGFR突变。因此需要一种新的药物设计策略来开发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化合物。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是一种杂合双功能小分子化合物,结构中含有两种不同配体,一个是E3泛素连接酶的配体,另一个是与细胞中目标靶蛋白结合的配体,两个配体之间通过 Linker 相连,从而形成“三体”聚合物——靶蛋白配体-Linker-E3 配体。PROTAC通过拉近靶蛋白和E3配体之间的距离,利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同时结合靶蛋白和E3配体复合物,进而引起泛素转移并启动,最终使靶蛋白被蛋白酶体降解。其独特的降解机制可以有效避免耐药性突变的产生,而其独特的三元复合物结构形式更是可以从现有的EGFR抑制剂出发来设计相应分子结构。 近年来,PROTAC 技术在肿瘤药物开发领域深受欢迎,不过国内布局的企业还比较少,且大部分处于早期阶段。国内海思科、贝达药业、百济神州、先导药物等布局了EGFR PROTAC项目。 其中海思科药业的PROTAC药物HSK40118于今年3月15日获NMPA批准开展临床试验,拟用于治疗不可手术的、携带EGFR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这是全球首款申报临床的EGFR靶向PROTAC药物。 临床前研究表明,HSK40118在体外对突变型EGFR蛋白具有良好的抑制以及降解活性,对EGFR L858R-T790M双突变、ex19del(或L858R)-T790M-C797S三突变体内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提示HSK40118对3代EGFR-TKI诱导的获得性耐药突变患者将产生显著疗效,有望延缓甚至克服由于长期使用EGFR-TKI导致的EGFR耐药突变问题。
抗体偶联药物(ADC)是近年来研发火热的赛道之一,对于EGFR突变NSCLC患者来说,ADC药物的出现也为奥希替尼进展后的临床需求提供了支持。
事实上,针对EGFR开发ADC药物已有很长时间,艾伯维先后开发了ABBV-221、ABT-414等多款EGFR ADC药物。尽管在临床前和早期临床研究中,ABBV-221、ABT-414具有强大的抗肿瘤活性,但在III期临床试验中两者均以失败告终。 无独有偶,Forbius公司的AVID100是一种高效力的EGFR靶向ADC,在临床前研究中,AVID100在对已上市EGFR抑制剂耐药的EGFR过表达肿瘤模型中显示出显著的抗癌活性,而且仅观察到了轻微的皮肤毒性。但在Ia / IIa期临床试验中,由于缺乏疗效,Forbius于2021年终止了AVID100的临床研究。 国内方面,虽然布局EGFR-ADC的药企较多。不过在NSCLC治疗领域进入临床阶段的仅有乐普生物、石药集团等。 乐普生物的MRG003,作为一种新型ADC药物,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EGFR,然后通过EGFR介导的内吞作用而内化至肿瘤细胞中。连接子被溶酶体蛋白酶裂解后,细胞毒有效载荷释放到细胞质中,发挥抗肿瘤作用。MRG003目前正在国内进行II期临床试验。 石药集团的CPO301于今年6月12日获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或EGFR靶向治疗(包括奥希替尼)无效的转移性EGFR突变NSCLC患者。临床前研究显示,CPO301在含有针对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耐药的EGFR三重突变(Exon19Del、T790M及C797S)的人源化NSCLC PDX模型中显示出很强的抗肿瘤效果。临床前毒理学和安全药理学研究中已显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目前其I期剂量递增及剂量扩展临床研究正在美国和加拿大开展,拟评估CPO301用于治疗晚期NSCLC的安全性和疗效。 除了ADC药物外,今年的ASCO年会上,百利天恒公布了其新型EGFR/HER3双抗ADC——BL-B01D1在治疗EGFR突变NSCLC患者中的I期临床数据。BL-B01D1的载荷为新型 TOP1 抑制剂ED04(属于一种喜树碱类物质),其通过阻止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RNA合成,破坏DNA的结构,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BL-B01D1的单抗部分SI-B001针对EGFR和HER3两个不同的靶点,更强的特异性增加了药物的安全性;同时通过交联作用促进两个靶点的协同内吞,提高毒素进入肿瘤细胞的效率,并进一步通过减少受体蛋白在细胞膜上的表达量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信号,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BL-B01D1结合双抗和小分子毒素实现了对EGFR依赖肿瘤的靶向杀伤并防止HER3引起的耐药,既精准杀伤肿瘤细胞,又减少毒素对体内正常细胞的破坏。 在今年ASCO大会上公布的I期临床数据显示,BL-B01D1治疗经治的EGFR突变NSCLC的客观缓解率(ORR)达63.2%,不同耐药突变均有疗效,治疗经治的EGFR野生型NSCLC的ORR也达44.9%,且未见间质性肺病报告。 EGFR突变作为中国NSCLC患者的第一大驱动基因,已成为NSCLC药物开发的热点。目前针对第三代EGFR-TKI耐药,已经开发出了多种类型的药物,如第四代EGFR-TKI、PROTAC、ADC、双抗(此文未涉及)、双抗ADC等,均已进入攻坚阶段。相信随着对耐药机制认识的愈加清晰,EGFR靶点将老而弥新,未来会有更加多样化形式的药物上市,为肺癌慢病化再添一臂之力。
1.Liu X, Wang P, Zhang C, Ma Z.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A rising star in the era of precision medicine of lung cancer. Oncotarget. 2017 Jul 25;8(30):50209-50220. doi: 10.18632/oncotarget.16854.
2.Cantor, A. J., et al. Deep mutational analysis reveals functional trade-offs in the sequences of EGFR autophosphorylation sit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5, E7303-E7312(2018).
3.BLU-945 monotherapy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osimertinib in previously treated patients with advanced EGFR-mutant NSCLC
in the phase 1/2 SYMPHONY study.
4.Zhang H, Zhao HY, Xi XX, Liu YJ, Xin M, Mao S, Zhang JJ, Lu AX, Zhang SQ. Discovery of potent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degraders by 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 (PROTAC). Eur J Med Chem. 2020 Mar 1;189:112061.
5.Zhao HY, Yang XY, Lei H, Xi XX, Lu SM, Zhang JJ, Xin M, Zhang SQ. Discovery of potent small molecule PROTACs targeting
mutant EGFR. Eur J Med Chem. 2020 Dec 15;208:112781.
6.2023 ASCO Abstract 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