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数据
资源
版本对比
预约演示
免费注册
揭秘!谁成就了阿尔茨海默新药
Lecanemab
?一场医生、科学家、投资者30余年的接力赛
2023-07-07
·
交易
·
E药经理人
加速审批
当
卫材
/
渤健
的
阿尔茨海默病
新药
Lecanemab
获
FDA
全面批准的消息传来,除了对其光辉一幕的赞美,更不能忘记登上这座高山的那群幕后英雄。7月6日,等待数月的好消息终于传来,
卫材
/
渤健
联合开发的
Lecanemab
(以下简称“L药”)用于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AD)
的加速批准已成功转为完全批准。二十年来,这是首款获
FDA
完全批准的
阿尔茨海默
新疗法。攻克
阿尔茨海默病
领域这块骨头有多难啃,曾经
罗氏
的折戟,
礼来
和
卫材
的屡次落败,
阿斯利康
、
GSK
和
BMS
曾在这方面的“退却”,足以见得。但败和难,是胜的起点,至少已经有L药在极力证明。站在AD治疗的领域这无疑是一款里程碑式的新药。但在见证历史的时刻,不要忘记了是谁成就了这款药。在L药研发接力赛上,如果错失一个坚持者,或者一个机会,也就不可能有它引领
阿尔茨海默病
药物走到台前的今天。而不管是L药还是曾经的
Aducanumab
,从早期研究到成药,到上市,都是众人拾柴的结果。没有Lars Lannfelt,也就没有LecanemabLecanemab的前三个英文字母,来源于Lannfelt-Eisai(卫材)-Collaboration的三个首字母。如果没有这位名叫Lars Lannfelt的内科医生,没有他与瑞典生物化学家 Pär Gellerfors 创立的
BioArctic
公司,那便没有L药,更不用提如今这振奋人心的一幕。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瑞士斯德哥尔摩某医院的地下实验室里,Pär Gellerfors第一次见到了Lars Lannfelt。Pär刚从美国做了两年客座研究员回来,并带回了一本《分子克隆:实验室手册》。这本书现在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的经典著作,但在当时,里面提到的“克隆基因”和“发现突变”等概念,几乎是全新的。虽然常年在医院工作,Lannfelt却对这些一无所知。对此,他感到震撼,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与Pär试图一起绘制
间歇性卟啉症
(一种遗传性疾病)背后的遗传学和生物化学图谱,并决定深扎实验室,研究罕见早发性疾病。他们探索的开始,为后面合作创立Bioarctic和研发L药的故事,书写了序言。在实验室里一起工作了多年之后,Pär进入制药行业,而Lannfelt开始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本特·温布莱德实验室工作,该实验室以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
而出名。不久之后,Lannfelt得知在瑞典北部,有许多人在较年轻的时候便患有该疾病。其中一个含11个成员的家庭,他们在平均年龄57岁时便患病。基于在实验室多年对疾病背后突变的钻研,他决定对此展开调查研究。1992年,Lannfelt先是发现了“瑞典突变”,这种突变使淀粉样β蛋白聚集形成聚集体(即斑块),这在患者身上被清楚地观察到,当时瑞典很多一流的科学出版物均刊登了这项发现,但彼时的Lannfelt错失了申请专利的机会。不过,这并不是L药的开端,真正的开始,源自1999年,Lannfel研究小组发现并命名的一种“北极突变”。这种突变导致淀粉样β蛋白错误折叠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后也会发生聚集。彼时科学家的注意力都在“斑块”这一原因上,但淀粉样蛋白有多种形式,如从微小的可溶蛋白质碎片到患者大脑中杂乱的大斑块。Lannfelt则坚持认为,大脑中可溶性形式淀粉样β蛋白的堆积是真正的病因,Lannfelt团队将其称为“原纤维”。随后,Lannfelt欲对其进行专利申请。不过,由于经验尚缺,Lannfelt花了数月的精力去修改专利申请。所幸在同期,原伙伴Pär离开了
HemeBiotech
公司,并同样看好Lannfelt发现的靶分子潜力,两者新的伙伴关系正式开始,后找到了专业的专利顾问,解决了申请专利的问题。2001年,“北极突变”这一发现被刊登发表。至此,淀粉样蛋白-β低聚物/原纤维这个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
的靶点,注定要在史上留名。但起初,推进研究需要钱。21世纪初,IT行业股市的大崩盘波及到生物技术,某段时间里寻求外部资本甚至如天方夜谭。第一批专利发票被塞进Lannfelt和Pär的家庭财务中,由于发票金额太大,只能设法延期付款。“没有人想在我们身上投资一分钱。”Pär曾道出了最初的窘迫,“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决定寻找一家可以提供资金帮助的公司。”那时候,Lannfelt和Pär看到了同样在阿尔茨海默领域倾心研究的日本卫材,与其合作之心十分强烈。2003年6月,当在卫材的研究人员面前作出演讲后,Lannfelt和Pär原以为会很久才会收到结果,但谁曾想,就在会面第2天,卫材来电:“您们是否愿意来东京详谈?”也就是在与
卫材
逐步接洽的那一年,2003年,Lannfelt和Pär共同成了
Bioarctic
公司,2005与
卫材
正式开发针对淀粉样蛋白原纤维的抗体。2006年,Pär成为全职CEO,
Bioarctic
聘请了首批研究人员。一拍即合,“L药”背后的
卫材
18年2005年,
卫材
与
BioArctic
的命运正式交织在了一起。
卫材
的首席执行官Haruo Naito亦是双方合作中的“关键先生”。他在制药行业工作了几十年,关注
阿尔茨海默病
的研究时间不亚于
BioArctic
的两位创始人,并与
阿尔茨海默病
药物研发做了多年斗争。算起来,
卫材
从1983年首次进入
阿尔茨海默病
领域,至今在这条路上已跑了40年。第一次取得突破是于1997年成功开发了
Aricept
,作为
阿尔茨海默病
的标准疗法,能够暂时改善认知功能的对症疗法,但其无法从疾病本身成因方面治疗,且可用药期间较短。Haruo Naito并不放弃,曾将为
阿尔茨海默病
患者提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作为
卫材
的首要任务。此后多年来,
卫材
一直致力于研发下一代
阿尔茨海默病
药物。而BioArctic抛出的橄榄枝迅速吸引了Haruo Naito。“当时BioArctic最吸引我们的便是淀粉样蛋白的发现,特别是原纤维,当时没人知道。”借此,他激动地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并由衷感叹“我们可以把这种神奇的药物作为一种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
的新药物提出来了。”很快,双方一拍即合,
BioArctic
和
卫材
在2005年就
阿尔茨海默病
的疾病修饰治疗进行了研究合作。也是在同一年,BioArctic候选药物mAb158(mAb158是
BAN2401
/
lecanemab
的小鼠前体类抗体)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分离。这只是双方合作的开始。2007年,
BioArctic
和
卫材
就抗体BAN2005作为
阿尔茨海默病
疾病修饰治疗的许可协议签订了许可协议,与此同时提交了关于抗体
BAN2401
的专利申请;2008年,
BioArctic
和
卫材
就
BAN2401
的后备抗体进行了第二次研究合作;2013年,
卫材
在美国启动了一项关于候选药物
BAN2401
的临床2b期研究,并在日本开始了备份临床开发;2014年,
BAN2401
在
阿尔茨海默病
中的临床开发在欧洲开始。而
卫材
和
渤健
的缘分也始于2014年,双方就
BAN2401
在
阿尔茨海默病
中的持续开发和商业化达成协议,这也为三年后加大合作埋下了伏笔。研发仍在紧锣密鼓推进。2015年,
BioArctic
和
卫材
加大了合作力度,签订了关于
BAN2401
备份的许可协议,
BAN2401
的后续项目,以及关于
阿尔茨海默病
新疾病修饰疗法的第三项研究合作协议。在
卫材
的助推下,
BAN2401
也开始陆续摘得果实。2017年,
BAN2401
的专利在美国获得授权;2018年,
早期阿尔茨海默病
的
BAN2401
2b期临床研究结果较为优异;2019年
BAN2401
在
早期阿尔茨海默病
患者中的3期研究启动,
BioArctic
与
卫材
发起了一项进一步研究合作。直到2020年,
BAN2401
有了一个新名字,被赋予国际非专利名称
lecanemab
,前三个字母便取自于
BioArctic
创始人Lannfelt -
卫材(Eisai)
- Collaboration首字母。更大的进展则来自于2021年,
FDA
授予L药在
阿尔茨海默病
中的突破性疗法和快速通道指定。
卫材
开始向
FDA
提交申请,以加速途径批准L药在
早期阿尔茨海默病
中的市场批准。
卫材
较为丰富的经验助力了L药在后续开发和商业化。Thomas D. Fagan Jr.于2022年7月任命为美国
阿尔茨海默病
商业化副总裁,负责领导公司
阿尔茨海默病
业务在美国商业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加速团队的成长和扩张。
卫材
副总裁Alex Scott也是一个关键人物。其父母因患上
阿尔茨海默病
而离世,他长期关注于
阿尔茨海默病
药物的研发,并致力于将药物推上市。而今,L药正式上市,成为了20年来首款获得
FDA
完全批准的
阿尔茨海默病
新药。不过,关于
阿尔茨海默病
新药的研发还远未结束。即使淀粉样蛋白的堆积是
阿尔茨海默病
的第一个迹象,也有其他目标需要解决,比如在患者大脑中堆积的被称为
tau
的蛋白纠结。而今,
卫材
已在测试将L药与一种针对
tau
的药物相结合。A药背后“关键先生”们除了L药,
渤健
和
卫材
还合作推出了AD领域的里程碑新药
Aducanumab
(以下简称“A药”)。尽管该药有争议,但不可否认它曾是自2003年以来
FDA
批准的首个治疗AD的新疗法,也是首个针对该疾病明确病理机制,减少AD患者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斑块的治疗方法。A药的研发历程比L药更加曲折,因而涉及的关键人物更多。Roger M. Nitsch、Christoph Hock和Jan Grimm共同创办了
Neurimmune Therapeutics
,确定了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最终成功筛选出抗体
NI-101
,这便是A药的“雏形”。在
Neurimmune
创立初期,最需要资金的时候,Karsten Henco投了500万美元的种子基金。而能将A药推向临床及之后的关键源于一起与
渤健
的合作,给合作牵线搭桥的是
渤健
当时的首席医疗官以及主管神经病学研发部门的高级副总裁Alfred Sandrock。在抗体
NI-101
更早前,还有Dale Schenk对AD免疫治疗的研究,他启动了
AN-1792
的研究,这一研究是A药的“源头”。故事最早要追溯到1995年。第一个出场的人是Dale Schenk,他当时正在美国加州的
Athena Neurosciences
公司当神经生物学部的主任。当时AD新药开发的主流方向是寻找抑制淀粉样蛋白产生的化合物。Schenk提出了相反的研究思路:激发患者清除多余淀粉样蛋白的抗体。这个想法一提出便被大家认为不可能,在Schenk的坚持下,被放到了待做试验清单的最后一项——第30项。后来随着该实验的成功,AD免疫治疗的研究时代也开启了。2000年前后,
Elan Pharmaceuticals
(1996年了收购
Athena
)启动了
AN-1792
的临床试验。并在次年9月开始
AN-1792
的2期临床试验。在此期间,Schenk还因此获得了2001年的Potamkin奖(由美国神经病学学会颁发,授予在
脑退行性疾病
研究领域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之后因安全性时间激增,
Elan
于2002年3月宣布永久暂停
AN-1792
的临床试验。研发的企业放弃了,但承接
AN-1792
临床的PI们却坚持了下来。故事的主角也随之变成了Roger M. Nitsch和Christoph Hock,他们两人当时在瑞士苏黎世大学精神科医院分别担任精神病学研究部主任、主任医师,而该医院承接了
AN-1792
多中心临床的部分。Nitsch和Hock在患者免疫
AN-1792
一年后又进行了下一步研究,结果显著。2003年Nitsch在神经科学顶级期刊《Neuron》上发表相关文章,重燃起大家对AD抗体的研发热情,Nitsch也因而获得了2004年的Potamkin奖。文章发表后Schenk的团队重返,先进一步明确了免疫AN-1792后产生的靶向
Aβ
抗体的抗原表位。Nitsch选择了独辟蹊径。并找到当时在美国
Rinat Neuroscience
当AD研发主管的Jan Grimm帮忙,他在AD的单抗研发方面很有经验,
辉瑞
后来AD研发管线里的
Ponezumab
就是在他手下开发出来的。最终他们有了在当时还是“非主流”但成熟的技术实现路线,并且筛选出了初步看着理想的抗体。之后三人在Karsten Henco的建议下,创立了
Neurimmune Therapeutics
。Henco是
EVOTEC BioSystems
的创始人,在
Neurimmune
创立初期提供了种子资金。Nitsch与Henco的缘分在于,之前Nitsch与后者的公司合作注册了一家叫
EVOTEC Neurosciences Gmbh
的公司,这家公司主要致力于寻找AD的诊治方法,并寻求与制药公司的合作。Nitsch对药物开发有清晰的认识,他认为开发药物并不简单,必须寻找制药公司的合作。而此时A药的关键人物也跟随一个人、一笔交易发生了变化。当时
渤健
正在为近乎“枯竭”的研发管线而焦急,2004年
Biogen Idec
为了拓展合作在苏黎世成立了全球总部,地点正好在Nitsch他们所在的小城。天时地利有了,只欠牵线搭桥的人。现今被行业尊称为全球神经科学领域思想领袖的Alfred Sandrock就是这个关键人物,他当时是
渤健
的首席医疗官以及主管神经病学研发部门的高级副总裁。而他与Nitsch是“老相识”,当时两人都还在学术界,Nitsch在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和
MIT
当博士,而Sandrock在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当助理教授。2007年11月,Nitsch和
渤健
达成最终合作,由
Sandrock
监督治疗A药的开发。之后的故事便不再赘述。值得关注的是,A药背后的“关键先生”们如今也在自己的征程上继续发光发热。Sandrock在
渤健
工作了20多年后,去了一家叫
Voyager Therapeutics
的公司,并被任命为首席执行官。
Voyager
专注于开发神经系统疾病AAV疗法。而Roger M. Nitsch、Christoph Hock和Jan Grimm三人分别担任
Neurimmune
公司的CEO、CMO、CSO。登记邮箱信息订阅E药经理人信息服务扫描二维码精彩推荐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
再鼎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更多内容,
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机构
Eisai Co., Ltd.
Biogen, Inc.
US 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
[+48]
适应症
阿尔茨海默症
靶点
TAU
APP
药物
仑卡奈单抗
阿杜卡尼单抗
盐酸多奈哌齐
[+4]
Eureka LS:
全新生物医药AI Agent 覆盖科研全链路,让突破性发现快人一步
热门报告
2025 AACR 十大热门靶点推荐和解读
智慧芽生物医药
AI Agent技术跃迁赋能药企研发智能化
智慧芽生物医药
Deepseek在药企研发领域的本地化部署和应用场景
智慧芽生物医药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开始免费试用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
试用数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