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技术人的新年决心|年度

2024-01-04
抗体药物偶联物IPO上市批准医药出海引进/卖出
写在前面的话2023年,即便在凛冽的资本寒冬下,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依旧逆风而行,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君实生物“中国制造”PD-1闯关美国FDA成功;多项ADC交易令人惊艳,其中百利天恒的ADC以潜在总交易额84亿美元授权给BMS,创下国内新药出海新纪录;深圳君盛泰赴港IPO,市值高达60亿港元;舶望制药第三轮融资再获3亿元等,更有众多实力强劲的全球化公司如百济神州复宏汉霖基石药业亚盛药业再鼎医药康方生物过去一年成绩斐然。我们也首次邀请了CNS领域的中国公司展现其研究新突破。最后,还有5位投资人为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打开今年投资机遇的画卷。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2024 年会是触底反弹的转折之年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各路英雄好汉,我们排名不分先后。君实生物为全球患者带去更多“中国方案”君实生物CEO  李宁2023年我们看到最大的利好政策是,中国医保政策不断完善,政策趋于稳定、透明,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和满足市场预期。举例而言,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着重于谈判续约边际优化,体现出保基本与促创新并行的特点。本次调整主要从专家评审标准、资料模板、信息化等方面进行优化。其中,评审方法进一步完善评审指标,综合考虑临床需求、患者获益等因素,更加精准评估药品的价值,以更好实现“价值购买”的目标。近期的一系列变化体现了国家保基本、促创新、强监管的目标。我们始终认为,创新是中国医药行业的唯一出路和唯一答案。对行业而言,持续支持“真创新”倒逼企业高质量发展、加速清退临床疗效尚不明确的药品;对于君实生物而言,国家支持和鼓励本土企业创新鼓舞了公司持续投入研发的信心。君实生物的抗肿瘤创新产品也享受了国家的政策红利。特瑞普利单抗作为我国首个在美获批上市的自研自产创新生物药,在本次医保谈判中以相对较小的价格降幅继续与医保续约,充分体现国家对于“真创新”的支持。国家通过提高政策可预测性和政策积极引导,指导企业少走不必要的弯路,不仅降低临床资源重复投入,缩短了新药研发和市场准入的时间和成本,是医保政策对创新药发展的最大影响。过去一年,君实生物迎来了又一项重要的“出海”里程碑,在埃特司韦单抗之后,特瑞普利单抗成为公司第二款通过FDA批准并在美国实现商业化的产品。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的获批对国内国外生物技术公司均具有开拓引领性意义。首先,特瑞普利单抗是美国首款且唯一获批用于鼻咽癌治疗的药物,标志着全球最具权威的药品监管机构之一对中国本土新药研发、临床、生产及质量体系的认可。对君实生物而言,将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推进公司国际化布局的进程。展望2024年,我们将继续坚守创新研发、国际化战略。公司针对特瑞普利单抗搭建的全球商业化网络已初步成形,将覆盖超过50个国家,该产品有多项适应症的上市申请正在接受中国、欧盟、英国、澳大利亚药品监管机构的审评。我们也期待看到更多高质量的中国创新药走出国门,为全球患者带去更多“中国方案”。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利天恒恰是赶路人百利天恒董事长&CSO  朱义2013 年,我们决定在美国西雅图设立生物技术公司Systlmmune,聚焦在抗肿瘤抗体类药物的创新研发,并为公司立下了这样的使命:持续研发有突破性疗效的抗肿瘤药物 ,让肿瘤患者的生命透进希望之 光,让肿瘤患者的生命得到有质量的延续,延续再延续……肩负使命,赶路十年。我们已构建起 ADC 和 GNC(Guidance Navigation & Control,制导、导航&控制) 两个重要的核心技术平台 ,形成了可持续创新的基础,以及数十个不同阶段的在研管线,已陆续有4个ADC药物和3个GNC药物进入临床,其突破性疗效的“苗头”正在一点一点的显现,我们努力推动着临床研究的开展,满怀期待地收集着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 ,忙碌、忐忑,而又兴奋不已。十年前的2013年是全球生物技术公司的“冬天”,那年我们设立了Systlmmune;十年后的2023年,又一轮“冬天”降临,我们何其幸运,年初在科创板上市,让我们在“冬天”里肩负使命赶路时,多了一件御寒的“冬衣”;年末达成了与BMS的围绕靶向BL-B01D1靶向EGFR×HER3的双抗ADC合作,给我们的未来加多了一份信心。未来已来,对于我们赶路人,如同过往,未来仍然:人间正道是沧桑。康方生物在对的时间做最大化价值的事康方生物创始人、董事长、总裁兼CEO 夏瑜2023年,面对全球宏观、中观形式复杂严峻的形势,康方生物始终保持初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进行新药开发,增强全球核心竞争力,坚持差异化、前瞻性,结合自身能力与资源,在对的时间做最大化价值的事情。2023年海外授权数量和金额不断攀升,逐渐融入全球生态体系。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国内新药开发仍然存在管线同质化及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行业整体缺乏耐心,企业需要建立药物原始创新能力,开发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同时也要关注进度的全球领先性,以此不断提升企业在全球产业中的竞争力。过去一年,得益于我们原始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及高效的战略执行力,公司在行业寒冬的挑战中实现了稳与进的平衡,体现在我们提速开发步伐,开发前瞻性开发高难度靶点,布局前沿技术领域以建立长期护城河。2023年,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肿瘤免疫双抗卡度尼利商业化取得里程碑进展,包括第二个全球首创双抗依沃西在内,4个新药6项适应症提交NDA,还有13项注册3期临床在高效开展。公司第二个全球首创双抗依沃西(PD-1/VEGF) 成功NDA并被优先审评,有望成为世界第一个“免疫+抗血管”双抗。2023年,我们与Summit Therapeutics就依沃西达成了总金额高达50亿美元的海外权益许可合作推进十分高效,依沃西2项国际多中心注册3期临床正开展中;与此同时,公司全球化战略不断升级:康方上海全球研发中心启动建设,为下一个十年飞跃再添动能。2024年,我们将收获多个新药上市重大里程碑,全力推进商业化:2023年4个新药申请均有望在2024年前后获批上市。其中,首个“肿瘤免疫”+“抗血管生成”双抗依沃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望于2024年获批;卡度尼利一线治疗胃癌、一线宫颈癌计划于2024提交NDA,依沃西对比帕博利珠单抗治疗PD-L1+的NSCLC有望于2024 提交NDA;古莫奇单抗 (IL-17) 治疗银屑病有望2024年提交NDA阶段。同时,我们将加速推进肿瘤、非肿瘤板块多个创新品种临床开发和上市进程。在国际化方面,我们将与合作伙伴Summit 快速推动依沃西多个国际3期临床研究,其中HARMONi研究有望于在2024年入组完成。2024年,ADC管线也陆续进入临床阶段,有望进一步提升以双抗为基石的联合疗法潜力。作为一家快速成长的生物制药公司,我们坚定地在变化中坚持长期主义,追求“稳”与“进”的平衡。2024年,我们将继续加强战略布局,夯实创新体系,加速新药开发进程,提升商业化和国际化效率。志不改、道不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创新是贝达药业的看家本领与发展之道贝达药业董事长兼CEO  丁列明医保谈判是2023年的一件大事。一款药品能谈判成功,可以说是三方共赢,既可以帮助企业稳定市场预期,又能让老百姓以实惠的价格用上好药、新药,还可以增强医保基金的支付能力和合理使用能力。从医保反映出创新成绩近年来,贝达药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医保谈判。早在2016年,我们的盐酸埃克替尼就作为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参加了首次国家医保谈判,并主动率先大幅降价进入医保目录,促使同类进口药也大幅降价,造福更多的患者。此后,盐酸恩沙替尼也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显示,盐酸埃克替尼、盐酸恩沙替尼成功续约,公司2023年上半年获批上市的甲磺酸贝福替尼、伏罗尼布也双双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一方面不断提升患者使用优质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对贝达药业创新能力的肯定。公司多款创新药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医药创新的成绩。近些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创新能力提升得很快,已迈入全球第二梯队行列,但与第一梯队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一方面,在不断提高自身新药项目研发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从借“船”出海到逐渐结合自主研发“走出去”,寻求新的增长点。贝达一直在推进重点自主研发项目,以及对外优质的战略合作项目;另一方面,要聚焦差异化、特色化,目前国内创新药靶点同质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对市场、行业、社会来说都是资源浪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等应发挥引导作用,药企更要主动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走好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道路。2023年是贝达药业成立二十周年,我们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取得了亮眼的成绩:甲磺酸贝福替尼和伏罗尼布两个新药相继获批上市,这也是公司成立以来,首次在一个年度内有两款新药获批上市,创下了新的记录。其中伏罗尼布是中国第一个用于治疗肾细胞癌的国产1类靶向新药,为国产创新药在肾癌领域的突破奠定了根基。盐酸恩沙替尼在去年全省创新深化大会上,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公司上市产品已有5个,在研创新药项目40余项,18项进入临床试验,4项正在开展3期临床试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走好创新驱动发展道路,集聚和发挥高端人才。这些年来,我们建立了500多人的研发团队,构建了分子靶向药物研发和产业化体系,针对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每年把40%的营业收入投入到研发中。贝达药业作为一家科技型民营企业,创新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和发展之道,是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2024年,将继续瞄准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将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快推进产品国外上市及临床申报工作,让更多自主研发产品走向海外。我们还将不断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到贝达来从事科学研究,成就梦想价值。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离不开行业政策、资本市场、合作伙伴的助力,共同优化医药创新生态圈,我们已经构建了贝达梦工场这个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平台,2024年,二期将建成启用。期待未来加强与各方的深化合作,为科学家、企业家和创业者赋能。再鼎医药惟有拼搏、方得始终再鼎医药全球研发首席运营官  阎水忠2023年是艰辛却令人难忘的一年。再鼎医药在2023年提交了3个产品的NDA,迎来了免疫领域新药卫伟迦(艾加莫德)的获批上市并被纳入医保,推进十几个管线进入后期临床阶段,加大储备早期研发项目,涵盖多个靶点。回望每一个里程碑,我们深知这是政策层支持、行业伙伴助力和再鼎员工努力的共同结晶。我们也深刻感受到,随着国内创新药行业发展日趋成熟,政策框架逐渐完善,国产创新药的商业化环境持续改善。支持医药创新,体现价值购买,是政策端对行业释放的最大善意,也激励我们抓住创新药行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最大化体现创新药的临床价值。今天的创新药,是梦想接连实现的行业。以药审改革为标志,中国创新药行业开始迅猛发展,创新药行业发展的国内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创新力量不断觉醒,下一波浪潮正在翻涌而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优质好药,能顺利走上临床,见证中国新药的持续发展。今天的创新药,是紧密联系世界的行业。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药贡献的重要有生力量,优秀管线的授权出海层出不穷,叠加中国对创新药强大的政策支持,我们的行业已经初步具备了全球化的潜力。今天的创新药,是赓续奋斗精神的行业。2023年可能没有人一帆风顺,但逆境无法吓退我们,挫折反而成为动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一往无前、顽强拼搏,才能让明天更美好。2024年是再鼎成立十周年。十年间,再鼎在产品管线组合、商业化成果、研发能力和平台建设等取得巨大成绩,也见证了中国创新药行业的萌芽、发展与壮大。下一个十年,再鼎医药将继续发扬攀登精神,高效执行加快现有管线推进、不断充实具有全球权益的管线资产和加速内部研发引擎,未来3年,将迎来至少8款产品上市。这既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患者的承诺。惟有前行,方见远方。惟有拼搏,方得始终。我们有信心明天的再鼎会更强大,明天的中国创新药行业会更美好。让我们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共同迎接2024年的第一缕阳光!亚盛医药从全球患者所需出发亚盛医药董事长、CEO  杨大俊2023年对整个医药行业特别是创新药领域而言依旧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亚盛医药克服各种困难,在2023年取得多项里程碑进展。最令人鼓舞的是,我们的核心产品耐立克(奥雷巴替尼)作为国家重大创新药代表被纳入2022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更好地提升患者可及性。同时耐立克新适应症获批,让更多患者获益;该药还被获批开展治疗初治Ph+ ALL患者的全球注册3期临床研究,有望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用于一线治疗Ph+ ALL的TKI药物。此外,耐立克连续第六次亮相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创下了ASH年会口头报告“六连冠”的耀眼成绩,再次印证该药为全球“Best-in-class”药物。亚盛药业2023年在国际化进程上也获得重大突破。我们的Bcl-2抑制剂APG-2575获FDA批准开展全球注册3期研究,真正跻身国际竞争阵营。APG-2575在2023年的ASH年上首次披露AML、MM领域的多项数据,进一步验证在血液肿瘤的广泛潜力。新的一年,亚盛医药继续从患者所需出发,不断提高创新研发能力,加速在研品种在全球层面的临床开发,始终践行“解决中国乃至全球患者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的使命,使患者真正受益。我们也期待政策层面能给予创新药行业组合拳与全链条的支持,整个行业能回归理性发展,并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真正利国利民!复宏汉霖有星辰大海的决心,也有将心比心的用心复宏汉霖执行董事、CEO、首席财务官 朱俊对任何一家药企而言,要将一个药品推向上市都是极其漫长和艰辛的过程,动辄十几年。要走过这样一条漫长的道路,自然要有征服星辰大海的决心;除此以外,还要有将心比心的用心,“心中藏着病人”,要把这样一种信念贯穿于药品全生命周期。一直以来,复宏汉霖正是心怀这一“将心比心”,搭建起了完善的生物药研产销一体化平台。截至2023年末,我们已有5款自研产品上市,惠及超过51万名患者,10多个上市注册申请获欧盟、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多国受理。核心产品汉曲优(曲妥珠单抗)已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成为上市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国产生物类似药;全球首个获批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斯鲁利单抗(汉斯状)在中国获批4项适应症,并刚刚在印尼获批上市,成为首个在东南亚国家获批上市的国产抗PD-1单抗。2023年,我们首次实现了盈利,前三季度总收入超3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84%,逐渐成长为一家颇具规模的国际化创新生物制药公司。生物医药行业是一辆快班车,它铆足了劲,要驶向星辰大海。但是,比早晚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出发?比快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解决哪些患者的什么问题?我想,只有心中藏着病人,才能回答好每一个制药人每天都应扪心自问的这些问题。因为心中藏着病人,所以我们从研发立项之时,就坚定“以终为始”,做好“加减法”。“做加法”,修好内功。一方面我们积极推进临床开发国际化;另一方面逐步减少临床开发对于外包CRO的依赖。我们的产品管线自主研发率超过80%,涵盖60多款在研候选药物,临床研究全球入组超过6500名受试者。“做减法”,在搭建产品管线时,坚持“三心”原则:早期临床前,“花心”大胆立项;进入临床后,“专心”看数据、评估数据;临床3期阶段,“狠心”砍掉那些无法真正抵达患者的项目。因为心中藏着病人,所以我们做好药品生产中的每一步操作、每一项纪录。公司已建成的徐汇基地和松江基地共有48,000升商业化产能,稳定供货中国、欧洲和拉美市场。自公司成立开始,我们即对标中国、欧盟、美国最高质量标准搭建质量体系,已通过近百项核查审。2023年陆续完成PIC/S成员印尼及巴西、哥伦比亚、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药监机构GMP检查。但通过核查不是我们的目标,让患者用上安心药才是,质量精进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心中藏着病人,所以我们始终秉持着专业学术的推广理念,去帮助临床一线,为患者做出最好的用药选择。复宏汉霖的商业化团队人数已增长至1400多人,在他们的专业推广下,目前,由这支团队销售的两款核心产品汉曲优和汉斯状已惠及患者近21万人。除了以药物本身为患者带去福祉,我们还通过多样化的公益形式,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支持患者全病程管理。心中藏着病人,看起来是制药人的“理所应当”。做药,怎么可能不想到病人?可是当一家企业的研发、生产、商业化的每一个环节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数年如一日地做好这样的“理所应当”,那这家企业,就会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我相信只要这样做了,我们就一定还能做成更多更多的大事。2024,从心出发,同心,同行,同赢!微芯生物2024与中国生物医药共同高质量发展微芯生物董事长 鲁先平2023年是生物医药人盼望和期待能够回归正常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目睹了中国医药企业在创新产品研发与国际合作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目前我们人均GDP 排世界第68位,大约投入1.68% GDP用于医疗健康产业(相对欧美日10%以上GDP投入医疗健康),但在追求生命科学为患者的初心、科学进步及全球化推动下;在拓荒者、优秀传统药企、新型生物技术公司的艰苦奋斗与努力下;在药监系统不断改革、医保局不断动态调整对创新药纳入医保的努力下,和企业从技术创新到科学创新的国策、资本与资本市场的推动下,我们获得的新药、新技术、创新治疗方案已经处于全球第二梯队,成绩斐然。尽管我们也感受到医药行业似乎进入了“低谷”,但坚信这是螺旋式上升中的正常调整,让行业回归理性,有助于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2024年对于微芯生物来说也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份,预期抗肿瘤原创新药西达本胺针对B细胞淋巴瘤的新适应症,2型糖尿病原创新药西格列他钠用于二甲双胍单药控制不佳的新适应症将获批上市。抗肿瘤原创新药西奥罗尼针对晚期小细胞肺癌的关键3期临床试验、西达本胺联合PD-1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2期试验以及西格列他钠治疗脂肪肝的2期试验将解盲。医疗健康产业是让人民活得更健康、更幸福和更美好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展望来年并呼吁,一系列切实支持创新、符合产业生态良性循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清晰可判的顶层设计会逐渐呈现!君圣泰把中国原创药的临床价值带给全球君圣泰医药创始人、执行董事兼总裁  刘利平2023年是生物医药行业面临多重挑战的一年。然而,沉舟侧畔千帆过,逆境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回归临床价值,也坚定了君圣泰医药“以人为本,不断追求患者整体最佳获益”的研发初心。在过去的一年,君圣泰团队踔历奋发,团队携手共进跨越寒冬。我们在代谢及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稳健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入驻香港科技园,成为香港政府培育的20家重点企业伙伴之一;成功完成2型糖尿病临床2期开发,数据发布于欧洲糖尿病研究大会(EASD)年会,并顺利启动临床3期试验;正顺利开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国际多中心临床2b期研发(中心涵盖美国、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基本完成患者入组;我们还坚持源头创新,开发多个极具创新性的新产品。2023年12月22日,新岁序开之际,君圣泰迎来了登陆港交所资本市场的喜讯,翻开了发展历程中的崭新篇章。2024年,我们将坚持源头创新,坚持以患者获益为导向,做有差异化临床价值的产品。在进一步拓展创新产品管线的同时,君圣泰将全力推进已开展的中、后期临床试验,期待早日取得积极可靠的临床结果,为未来稳健发展打下基础。没有一个寒冬无法逾越,春色满园必将如期而至,我们怀揣着希冀与力量与您共同迎接阳光满溢的2024。我们坚信,以天然产物为基础研发的原创新药必将大有作为。希望我们携手,把中国原创新药的临床价值带给全球。值此万象更新之际,衷心祝愿新一年国泰民安,生物医药行业大展宏图!来凯医药保持谨慎乐观、保持清醒头脑来凯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吕向阳对于创新药企来说,2023年外部环境依然举步维艰。但纵使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资本寒冬的背景下,中国创新药领域却依然有惊喜和亮点: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与海外公司达成了至少40项license-out授权合作,其中有十几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0亿美元以上。这是一张鼓舞士气的成绩单,也是对那些踏踏实实做研发企业最好的回报。对于来凯来说,过去一年,我们有两个“保持”:一是对未来保持谨慎的乐观,对市场有更清晰的聚焦,持续优化并推进管线;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埋头做好研发,力争把公司做成优质资源。我们最重大的变化和成就是在当下挑战的行业环境中,于去年6月29日成功登陆港交所。我想特别感谢公司员工、投资者、合作伙伴,特别是临床PI的支持,还有研发客等媒体朋友,感谢大家一路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在临床进展方面,我们的核心产品afuresertib联合氟维司群的相关乳腺癌1b期临床试验数据已在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发布,确认客观缓解率(ORR)达3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PFS)达7.3个月,相比氟维司群单药治疗3~4个月的PFS接近翻倍。目前公司已经开始启动3期关键试验,我们期待在更大数量的样本中看到积极的数据。在自主研发领域,LAE102是来凯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激活素受体II的抗体,2023年获得FDA的IND批准,中国CDE也受理了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在肝纤维化领域,我们拥有利用aHSC清除及选择性TGFß抑制机制的临床前候选药物,其中一款药物的相关研究数据壁报入选即将召开的2024年的美国NASH-TAG大会。2024年已到来,我希望来凯达到这样一个平衡——近期内企业有潜力上市的管线,在中远期有更具创新性的项目、突破性的创新药,从而持续获得融资。同时,也能让员工持续创造出自己的价值,感受到工作的意义,和公司一起稳定前进,形成一个健康的循环。做药是一场马拉松,有时需要加速,有时要转弯,有时可能需要上坡乃至“撞墙”。对跑者来说,重要的是坚持,是一边奔跑一边思考。我们不在乎一时的快慢,达到终点、撞线完赛才是真正的成功。此时,我想说给青年学子、特别是那些热爱生物医药的年轻人听。因为最近刚刚听我的南开年轻小朋友们说,生物专业眼下由于难找工作,被称为“天坑”专业之一,我听了有点震惊。作为一个过来人和行业老兵,我想告诉他们:任何专业都是有行业周期的,你没办法预测读完书之后的市场环境怎样。所以我的建议是:第一,只有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学得更好。如果刚从学校毕业,可以凭自己的兴趣,start with any level of job。但不要因为收入高一点就选择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第二,大学教育特别是本科,其实是一个入门,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即使在毕业时碰到短暂的困难,也可以很容易转行。第三,如果选择从事技术工作,尤其像化学、生物、计算机这类学科,一定要做好多年专攻训练的心理准备。衷心祝愿所有的生物医药人都能在2024年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基石药业坚持创新、降本增效、推陈出新基石药业CEO、执行董事 杨建新近两年新药行业似乎一直处于“寒冬期”。一方面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全球创新药行业受到“资本寒冬”影响;另一方面是行业周期变化。202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鼓励和引导龙头医药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体现了政府对于“寒冬”中企业的扶持。现在是中国创新生物医药行业经历十年快速发展的第一个调整期,PE/VC投资规模大幅下调,回归到2020年之前水平。从企业来看,大多数公司会砍掉“me-too”或创新性差的管线,将研发规模降下来。资本方也在尝试性投资,因此,行业回暖仍需要时间。中国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和新药上市申请的情况仍然向好,已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行业变化表现在积极缓解现金流压力,如通过产品商业化、BD等提高产出,通过股票质押、债券等方式融资,再就是少花钱多办事。经过这一轮大浪淘沙的调整,行业集中度更高,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于2023年的中国创新药企,我认为,国际化和产品管线差异化策略是突破口。创新药企面临的挑战,一是医保准入伴随大幅降价,创新药国内市场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二是各国创新药支付能力差距显著,海外市场潜力大。此外,基于中国创新药产业强化、监管体系与国际接轨的背景下,风口已至,中国药企出海势在必行。国际化能帮助企业在全球找到更多合作机会,分享资源,加速创新药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从而实现“破局”。当然,海外市场只是一项锦上添花的优势,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仍需要强大的国内市场来支撑。面对国内市场,中国创新药企需要通过管线差异化来契合临床需求,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2023里程碑式进展过去一年,基石药业在研发和商业化方面都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在研发方面,公司已有4款创新药、13项新药上市申请批准。2023年,基石药业有多项新适应症获批,包括普吉华(普拉替尼)治疗晚期RET融合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RET变异甲状腺癌在中国台湾获批、该药一线治疗RET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扩展适应症在中国获批;择捷美(舒格利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R/R ENKTL)在中国获批;拓舒沃(艾伏尼布)用于治疗IDH1突变的复发或难治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在美国获批,该药一线治疗食管鳞癌的新适应症在中国获批。最值得一提的是择捷美,仅耗时5年就在IV期NSCLC、3期NSCLC、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GC/GEJ)、食管鳞癌和R/R ENKTL 5项适应症的临床研究中取得大满贯,其中4项适应症已获批,预计该药联合化疗用于一线治疗无法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GC/GEJ将于今年一季度获批。择捷美是全球首个覆盖3期和4期NSCLC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全球首个针对R/R ENKTL获批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全球首个获批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癌的PD-L1单抗和全球首个在GC/GEJ 3期研究中达到预设PFS和OS双终点的PD-L1单抗。此外,基石药业还有多项创新药被纳入用药指南推荐、多项研究数据与试验成果在ASCO、ESMO等学术会议或于JCO、Nature Cancer等顶级医学期刊发布。在患者关注方面,普吉华“泽普而康”患者救助项目、泰吉华“泽泰而安”2.0患者救助项目、拓舒沃“沃润希望”患者救助项目切实给患者带来获益。在ADC赛道,去年我们首次公布了CS5001(ROR1 ADC)的MRCT首次人体试验成果。作为临床开发进度全球第二的ROR1 ADC,CS5001的1期试验已完成7个剂量水平的评估,并在多种恶性血液及实体肿瘤中观察到令人鼓舞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抗肿瘤活性。多款自研早期管线产品接近或达到IND,如三特异性抗体CS2009 (PD-1 x VEGF x 另一免肿瘤免疫靶点) 和其他几款ADC药物,未来公司将推进更多创新药的研发上市。在商业化方面,去年11月以来,基石药业三生制药达成PD-1单抗nofazinlimab在中国大陆的许可协议,基石药业获得首付款6000万元人民币,研发及注册里程碑上限达近亿元人民币,以及销售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三生制药获得nofazinlimab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授权。基石药业保留nofazinlimab在中国大陆以外的权利。同月,基石药业将RET抑制剂普吉华在中国大陆的独家商业化推广权授予艾力斯基石药业获得首付款和后续的研发里程碑付款。12月,泰吉华被纳入医保药品目录,提高了药品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12月21日,基石药业将大中华地区和新加坡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拓舒沃(艾伏尼布)的独家权利转让给施维雅。展望2024新的一年,基石药业正加快推动PD-L1舒格利单抗进入全球的进程,同时积极与多个潜在全球合作伙伴商洽中。目前舒格利单抗在欧盟、英国和美国等海外市场进展顺利,EMA和英国药品和医疗保健药品管理局(MHRA)就舒该药用于一线治疗NSCLC的审评正在进行中。预计于今年上半年将获EMA的审批。基石药业也已在B类咨询中成功与FDA就R/R ENKTL的注册达成一致,未来也将与FDA就GC/GEJ以及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注册展开讨论。此外,基石药业的CS5001在全球ROR1 ADC中临床开发进度排第二。CS5001的国际多中心1期临床试验已完成7个剂量水平的评估,在多种恶性血液及实体肿瘤中观察到良好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晚期霍奇金淋巴瘤及胰腺癌等瘤种中观察到客观缓解。目前正在进行第8个剂量水平的评估。同时,多款早期管线产品接近或达到IND阶段,如三特异性抗体CS2009 (PD-1 x VEGF x 另一免肿瘤免疫靶点) 和其他几款ADC药物。展望2024年,希望各方对中国创新药发展充满信心。政策调整可能短期内会带来阵痛,但我坚信,随着国家药监部门的全面国际化和国家医保局对创新的支持,所有政策的叠加最终会加速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此,我想勉励大家,行业低谷时保持乐观积极至关重要,坚持就是胜利。那些能生存下来的企业终将胜者为王,大浪淘沙始见金。和誉医药,破浪前行和誉医药创始人兼CEO 徐昌耀风云变幻的2023年已经划上了句号,回看过去,我们经历了全球地缘政治的惊涛骇浪以及疫情后艰难的经济复苏。面对挑战,和誉医药笃定前行,在困难中历练和拼搏,在挑战中不断突破自我,坚守我们的信念和方向——“努力创新”!自2016年成立至今,和誉医药不忘初心,以改善中国及全球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己任。目前已拥有由16种候选药物组成的产品管线,全面涵盖肿瘤精准治疗领域以及肿瘤免疫治疗领域。过去的一年,和誉医药逆流而上,各项工作稳步推进:首先,best-in-class创新药Pimicotinib(ABSK021)同步开展全球III期临床试验,并获得中美欧三地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以及美国FDA授予快速通道认定,其治疗腱鞘巨细胞瘤的客观缓解率(ORR)高达87.5%。 第二,First-in-class创新药Irpagratinib(ABSK011)单药治疗FGF19过表达肝细胞癌患者ORR达40.7%,在非常难治的肝癌领域有了全新的突破。第三,BD和国际化持续发力。2023年和誉医药分别与国内创新药企艾力斯和跨国药企德国默克达成了BD合作。多项在研管线也同步与罗氏礼来百济君实等跨国药企及国内头部创新药公司展开合作。2024年的曙光已至,我们深信,唯有持续创新、开放合作、保持韧性,方能引领我们穿越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誉医药亦将聚焦突破性的技术,探索创新的新途径;通力合作,优化研发、临床、BD及商业化体系,确保为中国和全球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药物选择!华领赢得未来行5552(我我我爱)华领医药创始人兼CEO 陈力2023年,华领历时10年研发的全球首款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类药物华堂宁(多格列艾汀)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这是全公司上下与合作伙伴最为欣喜和自豪的成就,值得大书特书。早在2022年10月,华堂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自上市以来,我们一直与生产合作和商业化伙伴密切合作,确保了多格列艾汀足够的市场供应。预计2023-2024年用于商业化药物生产的总投资约为4亿元人民币。多格列艾汀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充分说明了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对多格列艾汀创新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等方面的认可。我们相信,将有更多糖尿病患者以惠民价格使用到这款新药,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未来,华领医药将充分发挥多格列艾汀的治疗优势,进一步探索患者的临床需求,力争在糖尿病缓解和延缓并发症等取得新的进展。此外,我们已向FDA提交了第二代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的IND申请,在美国启动1期试验。我们期待更多亮眼的数据与业内同行分享,为造福患者做出更大贡献。患者为先创新为本良药为民,坚守初心要5552(我我我二,编者注:5552是多格列艾汀HMS5552的代号),赢得未来行5552(我我我爱)。2024是我们守着初心开拓未来的机遇,是爱和二之二次方~思路迪医药聚焦肿瘤慢病化治疗思路迪医药创始人、CEO 龚兆龙在2023年资本寒冬中,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取得取得显著成就。多个创新药成功出海,大规模license out交易达成,多家公司上市或融资成功。然而,一些企业也感受到了资本紧张,通过裁员、降薪、砍减管线等紧缩手段度过难关。企业仍需面对巨大的生存和发展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肿瘤发病率上升以及新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肿瘤慢病化人群庞大,他们对长期维持治疗下的生活品质改善和回归正常生活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成为生物医药行业不懈努力的方向。思路迪医药系统在布局肿瘤慢病化治疗领域方面,不仅在扩大已上市的差异化产品恩维达的市场份额上取得成功,同时致力于研发下一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和细胞治疗产品。公司上市后,面对资本市场的重大变化,公司管理层迎来全新的挑战。我们由衷感谢新老投资人对公司的信任和支持。立足当前,我们将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建设公司,实现帮助肿瘤患者活得更久、更好的美好愿景。展望未来,我们满怀期待。患者的需求是新药研发人永恒的动力,而生物医药依然是朝阳行业,未来可期。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龙年腾飞! 和铂医药战略转型,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和铂医药董事长兼CEO 王劲松去年是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出海元年。而多年来,和铂医药在持续创造高质量的对外授权及合作,从早前与Abbvie在新冠中和抗体的合作,到近期与阿斯利康ModernaCullinan Oncology辉瑞等国际巨头的授权,涵盖双抗、ADC、CAR-T、mRNA等热门领域。我们布局了一大批早期项目,包括多个全球首创产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每一个靶点、每一个分子都在形成不同的竞争格局,这对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企也会变得更加专业和审慎。除了科学积淀和运营能力之外,产品开发的本质依然是临床需求。这要求我们更多思考是否为患者提供实实在在的价值。因此,在研发上,我们应该更“冷静”,更多地从患者需求出发。从和铂经验总结,每一款分子的研发,应该从最早期就赋予其世界级的科研土壤,才能在研发过程中提高成功率,从而在“内卷”的当下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过去一年,公司毅然进行战略转型后,和铂医药作为尚未拥有商业化产品的创新药企业,实现首次盈利,这在18A上市企业中也非常少见。具体体现在:· 基于创新管线产品的对外合作。借助外部力量将自研管线向前推进。2023年包括HBM7008和HMB9033在内的多款创新产品的授权,为公司带来了收益。· 基于创新技术的多元合作。自公司成立诺纳生物以来,其平台技术、研发经验和灵活高效的合作模式就备受国内外合作伙伴的青睐,达成了多项重要合作。诺纳生物正在ADC、mRNA、人工智能及蛋白质工程等领域持续发力。· 此外,运营优化、降本增效也在不断助力公司向更高效的成长方向迈进。放眼全球,不依赖商业化团队建设,而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盈利的公司均是Biotech企业中的佼佼者,而这样的业务模式对中国Biotech来说依然是全新的探索。从而彰显和铂医药一直在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寄语未来,我始终坚信创新药的本质是创新,正因如此,和铂医药自成立之初就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当中。从建立源头创新的底层技术平台,到开发全球首创/同类最佳的产品管线。事实证明,我们通过全球合作的开发路径不是昙花一现,我们已经将全球合作、源头创新的经验复制到多个产品及适应症上。随着资本回归理性,对于生物技术公司的创新硬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两年,不仅是市场,从医药政策层面,我们也看到了对于真正的技术创新尤其源头创新的推崇。创新能力是保证企业跻身国际市场玩家的真正硬实力。只有不断修炼“内功”,才能谈得上出海,通过合作来撬动更多资源。此外,我们也需要、更期待“借力”,通过合作将触角拉长,以杠杆撬动比自身更强大的力量和资源,从而实现创新价值的转化,进而实现共赢。北海康成在春天带给罕见病患者温暖和希望北海康成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薛群“希望”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词汇,尤其是在罕见病的世界里。罕见病药物的创新研发和用药可及在我国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十分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长久以来,北海康成秉持“为中国乃至全球罕见病患者带来希望”的信念,在罕见病赛道努力前行,即使遇到暂时的困难也永不放弃,希望在这个冬季给患者和彼此更多的温暖和希望。2023年9月,6部门联合发布了“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共纳入包括阿拉杰里综合征(ALGS)、先天性胆道闭锁(BA)、胶质母细胞瘤(GBM)等86种罕见疾病。北海康成研发管线中所有适应症均被纳入了第一批和第二批“目录”。目录的更新不仅让少数弱势群体被看见、被关注,还将推动一系列保障措施出炉,加速相关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早日惠及罕见病患者及家庭,对患者和企业而言都是重大利好。根据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的相关数据,2022 年我国共登记罕见病临床试验68项,是2019年的近3倍。在公司开展的4项罕见病药物临床试验里,中国入组的受试者超过了200人。2023年,治疗阿拉杰里综合征的迈芮倍在6个月内相继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上市,对于改善两岸三地罕见病患者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久前,迈芮倍还作为案例在香港卫生署举办的《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记者会上被提及。CAN008作为GBM具有潜力成为突破性治疗的产品,在国内完成II期临床试验117位患者的入组。我国首个进入临床研发用于GD的酶替代疗法CAN103目前完成了2期临床试验核心部分患者入组,距离递交新药上市申请又跨进了一步。CAN106在中国如期完成了PNH的1b期临床试验;基因治疗AAV内外部研究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北海康成进军国际临床开发的基础。去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15种罕见病用药,填补了10个病种的用药保障空白。在纳入我国第一、二批罕见病目录的207种疾病中,已有90余种治疗药品被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名单。与此同时,在第一、二批目录内的207种罕见病中,122 种罕见病在全球有药上市,只有60种罕见病在我国有药品上市,仍有311 种罕见病药物在国外已经上市但是在国内仍未上市,涉及163个适应症。因此,只有先解决有药不可及这一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无药可用的状态。2024将是北海康成发展史上的“大年”,在商业化和临床上都会经历重大的里程碑,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在寒冬中想要“活下去”、“活得好”,需要及时主动的战略部署积极直对挑战。我相信,只要存在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就一定会看到春暖花开。剂泰医药让天下没有难递送的药剂泰医药联合创始人兼美国公司总裁、研发负责人 陈红敏2023年对于药物递送领域来说,是充满变革和机遇的一年。从诺奖颁给了mRNA技术,到国内外各家递送相关的生物技术公司不断获得资本加注或大药企的收购与合作,预示着行业的大浪潮已经来临。对于剂泰医药而言,2023年是从技术产品到商业化发展建立信心的一年。作为第一家将AI技术应用到药物制剂开发和药物递送的公司,“AI+递送”是剂泰医药非常擅长和专注的领域。透过AI技术,剂泰医药实现了“全域”设计空间探索,以月为单位不断迭代新的靶向不同器官的材料,持续地领先业内一个数量级以上。比如肺靶向的递送,剂泰医药能够头对头做到行业的二、三十倍的递送效率的提升。与Moderna、BioNTech的头对头也可以提升表达量到10倍以上。同时,剂泰医药设计的纳米载体还实现了行业难以攻克的肺、大脑、肿瘤、免疫器官等等国际卡脖子递送难题。展望2024年,首先,剂泰医药将会继续投入建设AI药物递送平台。第二是准备首个产品的商业化。剂泰医药开发的管线,最快的去年已推进到临床3期。商业化可以给公司产生一些早期的营收,同时也是对技术平台的一个验证。除此之外,我们自研的核酸药物管线也快速地向IND推进。第三是更多的BD对外合作。剂泰医药2023年与多家大药企开展了合作,预计2024年还会有一些比较大的合同落地。从技术到产品,到对药物递送这个赛道的前景,我们剂泰团队是充满信心的。放眼新的一年,剂泰医药将继续专注“AI+递送”,去解决行业最具挑战性的肝外递送、靶向递送、细胞专业性特殊递送材料的开发。同时与更多的药企去赋能递送技术,一起突破非常难攻坚的技术领域,比如CRISPR、siRNA、mRNA等等各种CGT产业的应用场景。我们希望能在两年之内将剂泰医药做到全球药物递送领域领头羊级别的公司,开发多样性的递送技术满足不同的疾病的医疗需求,让天下没有难递送的药。宜联生物稳步推进临床与国际合作苏州宜联生物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薛彤彤抗体偶联药物(ADC)是当下药物研发最热点的领域之一。ADC赛道的大额交易频繁出现,全年累计合作金额超过1300亿美元,宜联生物也有幸与BioNTech等公司达成多项合作,这意味着宜联生物的技术和产品进一步获得国际范围的认可,不断迈上新的台阶。2023年是我国加入ICH的第七个年头,在国家医药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我们看到政策法规与国际接轨的进一步推进,国内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在竞争中不断提升。然而,在大的经济环境调整期影响下,资本市场和医药行业都正处于下行周期,医药细分赛道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投资机构在决策方面更加谨慎。对于药物研发企业而言,回归临床需求的本源,坚持创新,拓展共赢合作,保持开发效率,保持良好现金流是度过周期的重要保障。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宜联生物恪守“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偶联药物,Conjugates for Global Patients”,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围绕国际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布局创新管线,稳步推进临床研究和国际合作,在这样的环境下谋求生存和发展。未来的道路仍然充满不确定和挑战,唯有团结一致,积极进取,才能应对风浪和变化。在新的一年里,期待我们开发的产品,在我们和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造福于更多的肿瘤患者。期待医药行业的同仁们相互勉励,打造中国医药创新走向全球的下一个里程碑。衷心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也祝愿世界和平!映恩生物穿越寒冬,携手同行映恩生物创始人、CEO 朱忠远回首2023年,映恩生物在管线进展、合作交易上收获良多。我们的核心产品进入全球注册性临床3期,多条管线与全球多家战略伙伴达成授权合作。其背后是映恩生物严谨的科学判断,差异化的技术平台和优异的临床数据。这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团队付出的巨大努力与极强的执行力,团队主要是中青年骨干,富有理想与热情,大家一起携手同行,穿越行业寒冬。映恩生物创立于2020年,是一家成立不到4年的年轻公司,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世界级领先的ADC公司,为全球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研发新一代ADC药物。在此期间,我们经历过疫情临床患者入组困难,资本市场寒冬等种种挑战。我还记得2022年12月21日,也是一个漫漫长夜的冬至,我们的第一个产品DB1303(HER2 ADC)在美国开展1期临床试验,为第一位患者注射了第一个剂量2.2mg/kg,后续评估发现,患者肿瘤显著缩小,达到了部分响应(partial response),在第一个剂量上DB-1303就展现了优异疗效,这在一般的肿瘤临床试验中非常少见。美国的主要研究者(PI)也曾是DS-8201的PI,他非常惊讶,他没有想到一款来自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药物也能获得如此出色的数据。目前,我们的平台管线药物已经累计超过400人数据,验证了平台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2023年,映恩生物已拥有4项临床ADC管线,在全球多个国家共计超过180个中心开展临床实验。我们的科学家们创建了多个新一代 ADC技术平台,并拥有全球知识产,同时借用平台,开发了包括新型有效载荷、双特异性ADC和双有效载荷ADC等十多项临床前创新项目。就在近期,美国FDA授予我们与BioNTech的DB-1303/BNT323突破性疗法认定,这将加速DB-1303的临床开发与未来上市审评,为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展望2024年,我们将制定新的战略计划,进一步建立海外的临床团队,从映恩生物1.0版本进化到2.0版本。我们希望在团队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持映恩生物 “相互连接Connet,追求卓越Excellence,勇于担当Ownership” (CEO)的文化与创业公司的敏捷性。我们如同悬崖峭壁上的攀岩者,不忘初心,走过了很多坎坷,每一个决定,每一步行动,都随着海拔上升,越接近山脊,越接近峰顶,越需要攀岩选手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未来,我对中国ADC仍然充满美好的憧憬。中国ADC生物技术公司经过十年磨一剑的积累,研发实力已显著增强,从最近的百利天恒、瀚森制药与国际大药厂的频繁合作管中窥豹。眼下,ADC的时代来临,而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必将成为这一领域的弄潮儿。2024年,中国公司有能力走向全球,中国源头创新也逐渐被国际监管所认可,中国的创新药物不仅是交易出海,而且逐渐走向临床共同开发和共同商业化。我衷心祝愿中国的生物医药不忘初心,励精图治,奋勇前行,共同穿越寒冬!拓创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拓创生物CEO 冯文昌龙行龘龘(dada第二声),行济天下。2024年农历甲辰年也伴随着寒冷的东风如约到来,彷佛在为来年的春暖花开拉开了序幕,随着疫情的远离和制药行业穿越周期的影响,生物制药行业的创新和突破也将在新的一年里将开启新的篇章,从国内不断地新药出海到更多由0到1的颠覆式创新,从行业监管不断进步到行业投资及市场的逐渐复苏,有理由相信,生物制药行业将在短暂的蛰伏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既是对生物制药行业的期望,也是拓创一直秉承的前行理念,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断挑战自己和超越自己。目前,公司已经完成两个自免项目Tavo101 和103临床试验1期并顺利进入2期,研发平台设计的高达68天的半衰期的长效性机制和安全性得到了充分验证,可以达到每年只需给药两次的效果,在临床前实验里看到超越对标药物5~10倍的疗效,也将在开始的2期试验里得到充分验证;而另外的肿瘤项目也在中、美两地顺利开展1期临床爬坡试验,整体安全性良好,且低剂量组中一名患者即出现疾病进展稳定。而在早期的临床前研发也是在稳步推进,特别针对胞内靶点的TavoElite的平台也有多个项目处于动物试验验证阶段,预计2024年将进入IND申报阶段。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不断努力前行,帮助广大病患早日康复和提升生活质量,祝愿大家在生活和事业如同“龙行龘龘”般蒸蒸日上、“龙腾四海”般广阔,对未来充满力量和希望和无限可能。中国创新药洗尽铅华,应世生物跃上国际舞台应世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王在琪2023年,中国创新药行业依旧在寒冬中摸索前行。大环境的艰难离不开宏观经济和周期的诸多因素,但也是在为过去几年泡沫期间诸多非理性行为买单。寒冬终于让大家沉下心来,进行真正反思,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件好事。过去这一年中,应世生物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前行。我们对于肿瘤耐药,包括对于“肿瘤是什么”这样的本质问题,都随着转化医学和临床研究数据不断充实,逐渐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些对于我们后续的新药研发都是弥足珍贵的。应世生物全球首创FAK抑制剂IN10018,2023年继续在包括三阴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小细胞肺癌等更多癌种进行临床拓展,并通过临床获益不断验证我们对其底层逻辑的推断,尤是铂耐药卵巢癌前期临床随访的将近2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结果,让我们对目前正在进行的关键性注册临床明年如期成功有了更多信心。我们更多管线也在陆续进入临床,包括新一代ADC药物。合作创新是未来的主基调。IN10018的深入研究和验证结果,使得我们有信心开始拓展更多的临床合作,包括与ADC药物的联合。我们也期待着能够携手更多志同道合的中国创新药公司,开创更多真正带来临床获益的创新研究。2023年是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的爆发之年,FDA也先后批准了多款来自中国的创新药上市。世界正在越来越多认可中国创新药的价值。寒冬为我们带来的思考和沉淀,事实上正构筑全新的起点。期待2024,中国创新药能够洗尽铅华之后,跃上新的台阶,惠及更多全球患者。科望医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科望医药联合创始人兼CEO 纪晓辉在回顾2023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时,我们面临着两个鲜明的主题:“寒流”与“出彩”。这一年,大部分发展中的生物医药企业都经历了融资的艰难,这个“寒流”实际上从2021年底就已经开始酝酿,到2022年爆发的全球生物医药股市大跌对中国生物医药企业造成全面冲击。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成了行业关注的焦点。不过,这种艰难局面也造就了三种不同的企业反应:一些敏锐的企业早在2022年就着手调整策略,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许多公司到2023年开始大规模调整,希望能够亡羊补牢;而另一些企业则因为反应不及,最终无法存续。这是资本驱动的高科技产业的一个自然规律,同时也体现了其残酷的一面。然而,这场寒流对于产业的长期发展来说,却是一件好事。它考验了企业的宏观管理和应急能力,留存下的企业更是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韧性。而对于那些暂时倒下的企业创始人和团队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历练,他们的再次崛起将会引起巨大震动。2023年也见证了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出彩时刻。这一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了近60余项国际授权和并购交易,这不仅数量惊人,而且额度也远超过过去20年的业绩总和,使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新交易国家。这种井喷的力量,不是短期的偶然,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这一出彩的背后,是资本寒冬的倒逼。寒流的不期而至触发了企业的生存欲望,迫使它们抛弃过去的惰性和自满,展示出了各自的独特技能,从而激发了面向全球交易的活力。至此中国的创新开始得到充分的展现,令世界刮目相看。这正是寒冬所带来的力量。作为一家专注肿瘤免疫创新药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科望医药也在国际合作的大潮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展。2023年末我们以收宫之作与国际制药巨头安斯泰来达成了超17亿美金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BiME平台(双抗巨噬细胞衔接器)及包括ES019在内的两款候选药物。这一合作潜力巨大,有望对现有的肿瘤免疫疗法作出新的突破,为癌症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新药研发,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展望2024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令人充满期待。在全球资本市场温度不定、中美关系复杂多变、地区冲突不断的背景下,中国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对医药创新的持续支持,不仅会使这一行业独树一帜,更有望在专项领域上引领世界。正如诗句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经历了寒冬的考验之后,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和光彩。所以,当我们展望未来,怎能不对它们在新的一年里继续灵活应对,如长袖善舞般优雅,绽放着夺目的光芒,抱持着高度的期待呢?亦诺微开拓第二代基因工程外泌体新赛道亦诺微医药创始人、CEO和董事长 周国瑛2023年,生物医药行业在各种唏嘘中艰难跋涉,举步维艰,真正尝到了做创新药“九死一生”的滋味,寒潮来得突然,来得猛烈,来得持久,来得看不到春天……这一年,亦诺微开发的全球首个静脉给药的溶瘤病毒完成美国 I期临床。资本寒冬下,公司开拓基因工程靶向型二代外泌体的新赛道, 研发的外泌体药物递送管线分为腔内核酸药物递送和外膜多功能多数量蛋白装载,开发出5 个大健康和医美产品。2024年,公司继续“溶瘤病毒”、“工程化外泌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现企业自我造血同时,守住初心,以Science为核心、以临床需求和市场导向为双重出发点,踏踏实实走脚下的路。盛世泰科做“量半功倍”的同类最佳降糖药盛世泰科生物医药创始人兼CEO 余强2023年医药行业政策缓和趋稳,但在行业趋势上蕴含着两条强力的“脉络”,而这些趋势也正是行业的突破口所在。三大研发趋势首先是当前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AI)+药物研发领域。当下,AI已在化合物设计、成药性评价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它真正的潜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我看来,AI更需要拓展的关键能力是对大数据的研究,为科学家们提供更好的研发思路,最终推动行业进入真正的精准治疗时代。其次,是传统大分子药物小分子化的趋势。由于大分子药物在口服生物利用度、生产成本和储存运输等方面的共性难题,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在探索用小分子药物提升“性价比”。尤其以GLP-1、PD-1/L1和CTLA-4三大靶点为代表。目前在研的GLP-1药物大部分都集中在多肽类的注射针剂,从差异化竞争和患者的依从性考量,该领域的小分子口服药物存在很大的市场空间。以辉瑞礼来为首的跨国药企们,正朝着这一“无人区”挺进,国内亦有一批创新药企纷纷入局。目前我们在降糖药物管线中就已经布局了一款该领域的小分子药物。与PD-1/L1抗体相比,口服小分子药物可针对细胞外和细胞内的靶点来促进抗肿瘤免疫,实现对肿瘤微环境的调节,甚至有望将“冷”肿瘤转为“热”肿瘤。而且其半衰期很短,降低了产生不良影响的机会。CTLA-4抑制剂与PD-1/L1抑制剂是最重要的肿瘤免疫类药物之一,但是该靶点药物存在副作用大、瘤内扩散难等问题限制它的临床应用和扩展,而CTLA-4小分子药物可以有效解决以上局限性。近期,全球首款CTLA-4小分子降解剂获批临床,可在后续的临床进展中进一步验证它的潜力。开创“免2期进3期”试验先河2023年,对于盛世泰科来说是继往开来的关键一年。我们最大的突破就是,新一代高选择性的DPP-4抑制剂森格列汀(曾用名:盛格列汀)的上市申请在2023年年初已被国家药监局受理,上市在即。所以我们的重点工作是做好这款核心产品上市销售前的系列工作,保证该产品获批上市后顺利开启商业化,同时持续推进创新管线的临床进程。森格列汀早在1期临床阶段就连续入选“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并基于1期临床的数据,通过定量药理模型豁免了2期临床直接进入3期临床试验,开创了该领域“免二进三”的先河。森格列汀的关键临床试验由国际知名糖尿病专家纪立农教授牵头,3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低剂量即可达到预设的试验终点,高剂量组还能很好的显示药物的安全性,有效解决了已上市药品中常见的多种不良反应。“量半功倍”的治疗效果让其有望成为同类最佳的降糖药物。纪教授在去年第19届北大糖尿病论坛糖尿病专题学术会议上,首次公开解读了森格列汀的临床结果,他总结了该药具有更高选择性,更低治疗剂量的优势,为新一代DPP-4抑制剂,其上市值得期待。在后续的创新管线上,除了4款抗肿瘤产品在顺利推进临床之中,在降糖领域的全球首款SGLT-2/DPP-4双靶点抑制剂CGT-2201也获批进入临床,能更好的用于糖尿病及其衍生疾病的治疗,包括糖尿病肾病和非酒精脂肪肝等临床痛点。为此,公司也在进行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为核心产品商业化和后续研发创新“保驾护航“,用充足的资金继续推动公司的持续创新。展望2024展望2024年,我们希望医保谈判对1类创新药的价格不应一味大幅砍价,在兼顾患者支付能力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创新药“十年磨一年”的综合研发成本,而不是仅仅考量生产成本,这样才更加合情合理。建议医保部门针对1类创新产品有一套合理的市场价格估算体系,让创新药在惠及患者的同时保证企业长久、稳定发展。在去年刚结束的医保谈判中,我们看到了氛围趋于“温和”,希望这种趋势可以持续下去。同时,新药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从国家、省、市,走完医保挂网流程几乎需要一年时间,挂网流程时间太长,既不利于创新药尽早惠及患者,也不利于新药企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所以,针对1类创新药,建议医保挂网一步到位,争取短时间内在所有地级市医保可以使用。在资本市场领域,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政策正在收紧。从长期来看,不管对行业还是对资本市场,都是一个纠偏的过程。但是,国家政策需要保持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否则将对行业创新和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希望国家针对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调整,能够更好导向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创新企业的快速成长,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易慕峰推动CAR-T治疗实体瘤的突破发展易慕峰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孙敏敏过去的2023年非常特殊,行业明显转冷,受中美关系、地缘政治、经济下滑、科创板第五套关闭等综合影响,对Biotech公司来说是转折的一年也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当下环境更需要团队团结一心、降本增效,并且把创新产品又快又好地推进到临床研究出成果。此外,国家药监局(NMPA)也陆续发布了和细胞基因治疗相关的指导原则,去年8月,NMPA发布了《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申请审评审批工作程序(试行)修订稿征求意见稿》,这一政策如果落地,对公司的产品研发计划和上市申请流程将产生重要影响。公司将更加注重产品的创新性和差异化,快速推进具有临床优势的产品。比如,2023年我们完成了全球第一个EpCAM-CAR-T的IIT临床探索研究和IND申报受理。细胞与基因治疗是当前生物制药领域的热点和重要方向,其市场前景巨大。然而,目前在国内,由于市场容量及支付能力有限,并且竞争激烈,需要寻找其他机会来实现持续增长和突破。这就使得拓展海外市场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策略和突破口。2023年,易慕峰获得了新投资人的资金加持,IMC002在2023年初获得IND中美双报批件后,快速推进注册临床研究。创新技术平台的产品SNR CAR-T也获得两项FDA ODD认定并启动IIT临床。新的一项IND Epcam-CAR-T也获得CDE受理。过于一年公司取得了几项里程碑进展和突破性成就,包括3项孤儿药认定,1个产品IND(CLDN 18.2 CAR-T)取得中美双报批准,1个产品IND(全球首个EpCAM CAR-T)获得CDE受理,2个项目进展入选ASCO壁报(EpCAM CAR-T及Peri-Cruiser);一款对抗肿瘤抗原异质性的功能加强型新一代技术平台的产品SNR CAR-T的IIT的启动。不过,创新路上荆棘满地。公司想要脱颖而出,重点需要重视速度和质量,作为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重心放在高质量的临床数据和研究结果上,以提高全流程研发平台/产品的竞争力。展望未来2024年,公司的发展计划是通过持续的研发平台创新、IIT及注册临床试验进展和工艺平台的优化,不断推动CAR-T在治疗实体瘤方面的突破发展和可及性,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寄语行业政策,我们期待在经济寒冬的环境下,国家持续出台令投资人恢复信心的政策,营造良好的资本环境持续鼓励创新。中国的细胞治疗药物研发目前在国际上处于比肩美国甚至领先的地位,为了长远地促进中国从制药大国到制药强国转变,更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该行业不断占领技术高地。寄语资本市场,我们期望能推出多元化的金融政策,吸引和鼓励更多市场化资本的支持,营造健康的投资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推动CAR-T细胞疗法突破实体瘤治疗难题。寄语合作伙伴,我们希望和CGT行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推动CAR-T细胞疗法的国产化进程,降本增效,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效果好且经济可负担的治疗选择!心有所愿,扬帆启程,我们共同期待2024!立凌生物坚持TCR原始创新,加强全球合作立凌生物创始人兼CEO 王文博和前几年相比,生物技术公司的投资和发展逻辑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作为行业一线的参与者很难改变大的形势,但是我们可以针对目前的形势作出相应的改变。生物技术公司需要回归biotech的本质,而大公司需要回归公司的本质。对于我们从事的TCR新药研发领域来讲,细胞治疗相对更加成熟,双抗等蛋白药物也层出不穷。但是TCR领域的新药研发技术门槛非常高,需要更多的尝试、探索和积累。因为靶点的相似性,不同成药形式:单抗、双抗、ADC、细胞治疗等等,相互之间难免进入激烈竞争的局面。我们期待TCR领域能打开局面进入到一个新的研发格局,通过靶点上面的差异化给行业带来一定的发展空间。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的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 预防为主,减少患病人群的数量,早诊早治,降低需要救治人群疾病的严重程度,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庞大的临床和医保负担。作为一家深耕免疫领域的生物技术公司,我们会充分利用我们已经建立的免疫相关技术平台优势,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积极探索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商业化方向,为国家健康战略的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新的一年,我们期待行业在阵痛中的产业升级,也期待下一个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周期。我相信在下一个周期来临之际,中国生物医药人的脸上一定会露出饱经风霜而又沉着自信的微笑。舶望制药期待核酸药物涌现出海交易舶望制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舒东旭过去一年,小核酸药物领域高度受到关注。siRNA、ASO、Crispr等各类核酸药物的涌现诠释着科学发现向技术突破再到产品转化的历程。以siRNA为例,Andrew Fire和Craig Mello在1998年首次揭示了siRNA的机制,并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奖。尽管在十年间投入了大量资本,这一领域却一直陷入沉默。直到2011年前后,Alnylam公司取得了GalNAc递送和化学修饰的突破,该领域才迎来了转折,并于2018年成功获批首个药物。我们相信siRNA将彻底改变许多慢性疾病的治疗方式。以靶向PCSK9的小核酸药物inclisiran为例,通过半年一针的方式控制血脂和心血管风险,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这一个新技术也会给很多无药可治的疾病带来全新的解决方案。在中枢神经领域,ASO药物Spinraza的获批打破了脊髓性肌萎缩症无药可治的局面。而在2023年,我们也看到了首个中枢神经siRNA产品ALN-APP的临床1期数据,相信这一领域会有涌现更多的小核酸产品。“推动核酸领域技术前沿的进步,开发出一流的药物,给患者带来希望”,这是舶望制药的使命。面对siRNA带来慢病变革的机会,舶望制药采取了积极的策略,在2023一年内推进了5个产品进入临床1期,首个项目已经完成临床1期即将进入2期。在成立两年多的时间里面推出5款产品进入临床,这充分体现了公司对竞争和执行力的重视。我们也同样的注重创新,基于新开发的平台技术,有些产品在临床上可实现一年一针的给药频率。2023年,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出海BD合作成为主旋律。我们相信,核酸药物领域在未来几年也将涌现许多出海交易。我们期望与同仁共同推动整个领域技术的进步,共创美好未来!大睿生物开启小核酸发展征程新纪元大睿生物联合创始人兼 CEO  史艺宾虎啸龙吟,又到新年。借此,我代表大睿生物,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合作伙伴、投资者和行业同行者致以最诚挚感谢,亦想借此机会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大睿生物在过去一年的累累收获以及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愿景。siRNA(小干扰RNA)药物是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siRNA通过沉默特定基因的表达,有效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在代谢类、心血管类疾病和中枢神经疾病的治疗方面表现出显著疗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siRNA药物在研发、生产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飞速过去的2023年,大睿生物在siRNA的管线研发和平台建设方面更是取得了长足进展。我们的第一款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RN0191已经在澳洲的临床1期试验中展现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作为全球第3个进入中外同步研发的pcsk9 siRNA并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全球自由实施权利,RN0191在岁末年初即将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临床试验申请默示许可。基于此,RN0191的临床2期试验将于2024年启动。同时,运用最新一代平台修饰的RN036、RN026等项目也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且在临床前已经展现出潜在“Best-in-class”的潜质。除了上述肝靶向管线的加强,我们在非肝靶向研发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公司的创新递送系统已经展现出相当的长效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从临床前数据来看有望比肩全球头部企业Alnylam的递送系统表现甚至更优。这一创新技术将为大睿生物非肝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强大支持,奠定大睿生物在相关领域领先地位的可能。首款非肝递送产品也将于2024年进入临床前开发阶段,为后续的临床试验建立扎实基础。同时大睿也非常注重专利保护,累计至今已申请了21项专利,其中有11项国际专利合作条约,跨越了11个平台技术和10个项目。2024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动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继续夯实肝靶向领域的基本盘的同时,加速投入非肝靶向特别是中枢神经领域以及眼科领域的星辰大海。我们将与全球顶尖的科研机构和制药企业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进大睿siRNA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同时,也将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让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我们的创新药物。展望未来,大睿生物将持续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革命性创新药物。我们将不断完善研发体系,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确保我们的产品能够尽快进入临床试验并最终成功上市。更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加强与医生专家以及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临床的治疗目标和未满足需求,以终为始,努力提供更多创新性治疗方案,以惠及更多患者。最后,再次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大睿生物的合作伙伴、投资者和行业同行者。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喜鹊医药坚持CNS创新,突出重围,行稳致远喜鹊医药创始人、总经理 王玉强过去的2023年,国家对于神经系统(CNS)疾病的重视程度提高、医疗资源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增加、为了鼓励CNS药物的创新,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和技术指导原则,促进了CNS新药研发的发展;同时,随着全球科学家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CNS领域的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有了新的治疗方法;此外,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促进了对CNS综合性治疗方法的探索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和应用,极大的促进了CNS的医疗诊断、治疗和研究,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诊断系统、脑机接口技术等、AI技术、生物标志物的发掘等,不仅成为业界研究中的重要工具,更推动了CNS领域向精准医疗方向发展。目前,CNS领域药物的研发成功率较低。在美国,从1970-2015 年,仅有不到 50 种用于治疗CNS(不包括精神病)的治疗方法获批。从机制不明到动物模型不成熟再到临床开发,每一项都是CNS药物开发的阻碍。据《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数据显示,国内在研的首创新药(FIC)里,CNS药物仅占5%,CNS药物研发入局者寥寥。面对CNS药物研发困局,喜鹊医药始终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研发理念,我们前瞻性地规划了互补的团队及分工,建立了纵向深耕CNS治疗领域、横向丰富创新药研发的管线布局,同时在成熟靶点上进行创新突破,以降低研发风险。面对CNS领域新工具、新技术、新疗法快速崛起的冲击时,我们依旧能保持稳步前进,始终处于领域内研发第一梯队。在过去的2023年,喜鹊医药取得了多项临床研究成果。例如,1类创新化学药物MN-08治疗AD临床2期试验首例受试者1月9日完成入组, 随后该药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PAH)成功获批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在2023年6月的美国生物技术大会上,我们全球首次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创新1类化药硝酮嗪(TBN)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2b期临床试验成果。硝酮嗪同时还被用于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10月15日,在蒙特利尔举行的The 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y's XXVI World Congress of Neurology会议上,我们首次全球发布了硝酮嗪治疗ALS的中国2期临床试验结果。同期,硝酮嗪临床2期试验总结会暨3期试验方案讨论会去年11月在北京顺利召开,这是我们2023年最难忘的一件事。此外,我们还有多项其它临床试验正在进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类创新药MN-08治疗血管性痴呆 (VD) 的2期临床试验获得CDE批准,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药物正式获批治疗血管性痴呆。当下,AD、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抑郁症、癫痫等多个领域患者仍在迫切的等待好药。在CNS领域巨大的临床机遇面前,喜鹊医药坚信:唯有始终坚持技术研发与创新,才是突出重围、行稳致远的唯一利器。展望2024年,喜鹊医药的华章将在每一位喜鹊人的接续奋斗中书写。新的一年,愿前方艳阳高照,身后温暖一方!纽欧申在CNS领域坚守初衷,永不言败纽欧申医药创始人兼CEO 申华琼2023年,制药人经历了一场极为严峻的行业寒冬。但在这严寒之下,我看到了制药人的坚守和坚韧。他们不畏艰难,契而不舍,在不利的环境下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国际化的道路。一个个国际上的合作项目的成功,显示了我们越来越自信的创新能力和实力。纽欧申医药也是这众多的初创公司中的一家,我们充分利用多年在CNS药物研发上的积累和能力,利用地域资源和创新能力的优势,在短时间布局了具有全球最佳潜力的管线和平台,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特别是管线产品NS-041的首个IND新近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正式受理。NS-041是一款拥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选择性KCNQ2/3激活剂,在治疗癫痫和抑郁症等方面具有潜力。我们自主研发的毒蕈碱型乙酰胆碱能受体正向变构调节剂 (M4 Positive Allosteric Modulator),也即将进入临床申报阶段。该靶点化合物已证实对治疗精神病的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有疗效。两年来我们一直以比Cerevel和Karuna的对标产品更优效和更安全耐受为目标。近期这两家公司被高价收购,进一步证实了我们产品布局的眼光和研发实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全球创新的前沿Boston布局了AAV基因治疗衣壳改造技术平台和针对神经退行性变疾病的AAV基因治疗管线,近期也获得令人满意的进展。CNS疾病的治疗具有巨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需要更多的创新药去突破现有治疗手段的局限。两年来的探索证实我们选择了正确的赛道,聚集了优秀的人才。任重道远,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生物技术公司能研发出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我想借此机会向所有坚守初衷,永不放弃,继续开拓在创新药领域的同行们致以新年的祝福:冬已至,春不远,相信我们一定能迎来花开满园!CNS疾病的“靶向疗法”和“统一场理论”普百思生物科技创始人、CEO 包杨欢CNS药物研发史将会铭记过去的2023年。国际上,靶向Aβ的Lecanemab 抗体完全获批,入选科学十大突破。国内,快速抗抑郁药艾司氯胺酮鼻喷雾剂获批,首次给药后4小时起效以及有效率和缓解率,让人印象深刻。这些国内外新获批药物未来在临床上使用的便利性、价格、药效持续时间,我们将拭目以待。过去一年里,CNS其他领域也有多点突破。其中值得一提的两个药,治疗SOD1突变所致ALS的反义寡核苷酸疗法Tofersen,这是FDA加速批准的首个反义核苷酸药物,也是首个使用生物标志物作为评估疗效的替代终点的药物。另外,首款产后抑郁症口服药Zuranolone也在去年获批。这两个产品迎来了CNS疾病的“靶向疗法”或精准治疗时代。传统的CNS药物“one size fits all”,而Zuranolone用于治疗中重度抑郁的临床研究,体现了这种传统思路上的尝试,但是遭遇挫折,中重度抑郁症适应症被拒,当天公司股价腰斩。CNS疾病的高度异质性决定了针对特定基因突变、患者亚群、致病机制的疗法会越来越多出现。近年来治疗抑郁症的艾司氯胺酮和Auvelity、治疗精神分裂的KarXT等成功案例和多个失败案例反复提醒我们,CNS疾病是多机制、多靶点的复杂疾病,针对单靶点的“钥匙对钥匙孔”药物设计往往不可行,成功的案例往往是利用了临床上看到疗效迹象的分子,单一分子恰好同时靶向多个相关靶点,两个药物组合来实现同时靶向多机制多靶点。得益于过去十多年积累的海量CNS疾病和药物的组学以及影像、脑电大数据,在普百思生物(Precision Brain Science),我们继续完善精准脑科学大数据平台,寻找预测疗效的数据标志特征,并借此来评估疗效和筛选新药。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各种CNS疾病有相通的底层致病机制,包括上游的长期压力诱导的HPA轴和糖皮质激素失调、神经免疫炎症上升,中游是现有市场的药靶向的神经递质(精神类),蛋白错误折叠(AD)下游的突触活性降低和神经死亡(CNS疾病的“统一场理论”)。我们正在建立靶向这三种底层机制的靶向疗法,目标未来能开展类似肿瘤领域的“伞式设计”(umbrella trial,针对一种疾病的多种靶向疗法)和“篮子设计”(basket trial,针对多种疾病的同一种靶向疗法)。以大家直觉上机制差异较大的抑郁症和AD为例,目前的抗抑郁症药都是靶向中游的神经递质失调,AD疗法聚焦中游的蛋白错误折叠。越来越多研究显示这两种疾病也符合CNS疾病“统一场理论”,绝大部分晚发型AD确诊前的首发症状都是老年抑郁症和认知障碍。我们大胆得设想一下,如果能在AD早期控制住老年抑郁症和认知障碍,是不是有可能延缓AD的发生和进程?我衷心祝愿CNS领域新药研发在新的一年里精进不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新进展!投资人篇向原始创新过渡中需要经历阵痛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 田源2023年,医药行业资本市场行情未改,大多数生物药企的股价仍在持续调整中,想象中的市场回暖尚需时间。因此,创新药行业的投资仍处于谨慎乐观的情绪中。面对资本市场的寒冬,行业的并购若隐若现,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外部大宗授权转让交易频频发生,成为生物技术公司自我造血能力的强劲说明。展望2024年的中国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我们正在从研发同质化到差异化以及原始创新转型过渡,这在产业升级的进程中无疑需要经历阵痛。生物医药公司要从靶点、疾病领域等方面开展有临床价值的创新,具备真正研发和商业化能力的企业才能得到投资人的青睐和合作伙伴的认可,最终突围成功。我衷心祝愿,2024年中国生物医药枯木逢春,鹏程万里!2024医药板块关键词“创新+国际化”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自营分公司副总经理  徐佳熹2023年从行业政策端来看,当前政策框架较为稳定,行业影响持续边际缓和。随着政策稳定推进,当前药品集采进度已经进入中后期;创新药谈判随着2022年简易续约规则推出,差异化创新产品具有更高的可能性、获得更大的议价空间;高值耗材集采覆盖面持续扩大,规则细节持续完善。在支出端,我国在医疗领域支出未来有望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多元化支付体系增量可期。展望2024年,我们认为,医药行业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具备较强确定性,这将有望促使医药板块成为2024年的重点布局方向。我们认为,2024年医药板块攻守兼备,静待花开。一方面,源于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医药中诸多细分领域受创新驱动,而随着技术进展又会不断涌现新的需求。基于新技术、新需求有望造就较多具备弹性空间的细分领域,带来结构性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当前医药板块总体处于估值、机构持仓历史低位水平,考虑到医药板块增长的稳定性和确定性,较多医药优质公司2024年PEG处于合适布局区间,下行风险相对较小,具备上行的潜力。此外,“创新+国际化”将是医药板块2024年核心关键词,可关注创新药、创新器械等赛道。(1)创新药与创新医疗器械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进展与数据读出和后续海外授权合作值得持续跟踪;(2)创新药出海已进入商业化阶段的重磅产品放量可期,具备“硬科技”实力的医疗设备将进一步打开海外高端医疗市场,原料药、制剂、低耗、核心零部件出口与新订单开拓有望加速;(3)海外创新前沿亦值得关注,减重、AD等新需求为行业发展提供新动能,亦为中国创新产业链带来新业务增量。重仓具有企业家精神和价值创造力的优秀药企杏泽资本管理合伙人 强静2023年,创新药行业投融资持续低迷。美元基金全线撤退、市场化人民币基金囊中羞涩,国有资本成为最美逆行者。同时,LP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根据清科的统计,73%的LP资金来源于国有资本。国有资本的风险偏好直接影响了行业的投资决策。2023年,BD交易成为行业资金的重要来源。ADC、GLP-1小分子等交易风起云涌。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得到了世界认可。未来3-5年,BD交易将持续火热,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成为跨国药企研发管线的重要贡献力量。值得注意的是,从2024年开始,siRNA和PROTAC将开启对外授权的新高潮。展望未来几年,行业资金来源趋于合理。对于中早期项目,40%的资金来源于VC,40%来源于跨国药企合作,还有20%来源于国有资本。这样的资本结构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竞争方面,只有5%的企业能获得和跨国药企的合作机会,只有头部企业能满足国有资本的风控要求,行业优胜劣汰进一步加快,行业生态有望逐步优化。投资方面,杏泽一直坚持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来做投资,坚持逆向思维,坚持价值创造。有价值才有市值。我们更关注产业发展的时钟,而不是资本市场时钟。资本市场的波动固然重要,但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判断才是关键。2024年,资本市场持续艰难,建议大家储备好充足的现金。企业家应该具备“底线思维”,谨防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对于整个行业的影响。在投资上,未来2-3年都将是非常好的逆向投资时点。寻找具有“企业家精神”和“价值创造能力”的优秀企业,重仓他们!创业家需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形成闭环得时资本创始人、董事长 郭稼2023年,疫情后中国的实体经济恢复已步入正轨;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趋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短期外部经济环境仍然趋紧,美联储加息带动全球资本回流,我国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资本市场承压,流动性整体趋紧。受外部环境和资金链变化的影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经受着“资本寒冬”的考验。预计这样的局面仍会持续1-2年。面对资本市场跌宕起伏的变化,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人更应保持初心。对于创业者而言,提升企业核心商业价值,形成商业闭环尤为重要。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资本的作用在于助力,允许创新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先上车再补票”。与科研需要情怀不同,创业更重视转化。资本不可能永远为企业输血,公司运营需要的是长期可持续性发展,需要自力更生。企业要尽早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才能让创新、理想、情怀持续下去。作为投资人,我们将继续支持具有突破性技术的创新企业,以及创新赛道上下游相关企业。进一步提升投后赋能,在研发转化及商业化运作等方面,更早更深入地为企业提供支持,助力企业更快形成商业闭环。令人振奋的是,2023年行业内产生了多宗大金额的许可交易,说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研发实力正逐渐被跨国药企认可。在IPO收紧、融资趋紧的大环境下,BD业务将成为研发型企业的重要分水岭,相信未来也会诞生更多的明星项目。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让我们共同努力,走出风雪!2024如何坚定投资人的信心?元禾原点广州合伙人 刘炳乾“寒冬”只是人们对“疯狂”和“恐惧”的资本市场周期特点的轮廓总结。2023年愈加艰难的融资和投资环境更加深了行业这方面的感受。但,微观层面的创新创业和宏观层面的技术突破及行业发展,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日升日落和春夏秋冬。寒冬之后并不一定伴随着春天,也可能是我们等不起的“永夜”,我们如何坚定我们的信心呢?从环境上看,基于围绕患者临床获益的一系列政策导向、创新转化机制在不同领域和科研院所的理念普及和落地执行,我们有了更好的支持自由创新的土壤。从过往发展上来看,通过快速跟随和资金扶持的方式造就了千篇一律的“速生林”,使得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的生态系统显得脆弱,虽有凋敝之相,但也输送了宝贵的行业经验和人才养分。2023年,创业者和科学家的群像也将根系扎得更深,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在出海上中国企业已经有了超强的技术快速优化迭代能力、产品加工制造能力,不同方向上的前沿技术尤其以CGT行业为代表也看到了不同团队做出引领创新的突破曙光;对内则有了更细分、更切实的患者临床需求定义以及商业化考量。元禾原点立足于中国的广阔土壤,致力于支持小微和初创企业的成长。2023年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微观环境下蕴含的勃勃生机,也保持着跟往年同样的投资节奏。2024年,我们将更加积极的去拥抱在生命科学前沿技术上的突破。期待在新的生物医药行业发展阶段下,大家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富有多样性和生命力的群落。编辑 | 戴佳凌dai.jialing@PharmaDJ.com 总第2027期访问研发客网站可浏览更多文章www.PharmaDJ.com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适应症
-
靶点
-
药物
-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