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退市!联拓生物“消失”背后:80%的Biotech都该“死”?2024新“活法”是什么?

2024-02-14
引进/卖出并购IPO
找到新活法,你可以成为新生代,你可以向“死”而生。找不到,那就只能等来生。2024年,达摩克利斯之剑开始逐一落到中国Biotech的头上。2月13日,“倒爷”中的高手联拓生物宣布将逐步缩减业务,停止在研临床试验,出售剩余管线资产,从纳斯达克退市,并迅速在今年Q1裁员一半,总体预计将于2024年底前完成终止运营的相关活动。换句话说,这家成立不到5年、走“License-in”商业模式的本土Biotech,关门在即。此事发生一个月前,杭州博际生物也正式提交了破产清算申请。博际生物曾手握全球首个肿瘤靶向性IL-15融合蛋白产品,此前获批临床的速度甩开了60%的创新药企,但他最终还是被“淘汰”了。“这种‘消亡’可能会陆续、且越来越快地到来。”行业一位资深投资人在去年底便向E药经理人这样表示。2023年,当诸多秘而不宣的事情陆续被曝光,行业意识到已有不少Biotech被裹挟其中。众多Biotech没能熬到下一轮融资,难以养活80%的员工,难处理掉手里的重包袱。此外,“每3天撤回1个IPO”、二级市场诸多不明原因的暴跌,也持续在搅弄心弦。但最坏的时刻往往蕴含最好的机会。适者生存,唯有出清掉一批公司,行业才能更良性发展。另一面,2023年帧帧幕幕,除了惊心动魄,还有反转。License-out浪潮涌现,创新药接连叩开美国市场大门,中国的创新实力正被国际大力认可。年复一年,医药人都在思索到底什么是“通往未来之路”。Biotech去往2024年的道路与往年没什么不同,依然左边是殿堂,右边是悬崖。但又已经大不相同。历经2023年的调整期,不少投资者表示,美国市场资本寒冬或已接近尾声,中国市场结构性调整正逐渐步入深处,但并非周期性调整,而是行业的结构性调整。最坏的时刻是否即将过去,不能绝对说是,还应谨慎观望,但新的活法,已经让一些Biotech产生了全新的活力。致疼痛联拓生物的发展节奏非常快,其高层曾感叹“每三个月会觉得像到了一家新公司”,此前还将引进的管线权益转卖给了辉瑞BMS这样的大型MNC。不过,License-in产品“转卖”的背后,实际是“费时费力”也难以突破的商业化工作与高昂的里程碑分成的矛盾。去年底,联拓生物CEO和CFO相继出走,同月拒绝了Concentra Biosciences的收购邀约。不到3个月,联拓生物宣布“关门”,令人唏嘘。不过自去年以来,联拓生物博际生物并非第一批“消失”的Biotech,水面之下,还有一片冰山。2023年,“寒冬难独活”的蛛丝马迹遍布整个医药产业。有的重资产难以合理处置,囊中羞涩;有知名Biotech年底通知裁员,预计裁撤幅度超过90%;有的公司为了紧急节省开支,无奈向中高层“开刀”。潮水褪去的裸泳者诸多彷徨。一mRNA企业创始人被限制高消费,另一mRNA企业“卖身”他人。有CGT公司负重前行,研发落后被“警告”;有企业处理不好CMC问题被发“黄牌”;也有企业卡在上市环节迟迟没法退出的,裁项目裁到只剩空壳。很多Biotech都与联拓生物博际生物相似,有过辉煌,但其产品都难走到临床中后期,没有一鸣惊人的数据,更没有“余粮”。尤其当空有一张壳的故事遇上最坏的环境,一切只能戛然而止。当然,联拓生物必然不是最后一家。有业内人士告诉E药经理人,2024年二级市场仍有一些“过剩”资产等着被处理,行业必须要消化这些公司,但消化的过程必然惨烈。一级市场上,投资人变得谨慎,资金趋紧。IPO之路上,审核趋严,“奔着上市去”的格局会在调整期中逐步发生变化。顶着开4项以上临床运营压力的创新药企,坦言未来一到两年,研发支出还会继续增加,等不到新的融资,就被迫向“死亡”的边缘靠近。风浪之上,有一类群体已经发出“SOS”信号:负企业价值(EV)和价值低于1亿美元的Biotech数量还在不断增加(通用的EV测算模型为:EV=市值+有息负债–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什么样的企业会消失?无法回答,但能据经验勾勒雏形。最典型的是Flagship孵化的四家Biotech:立志都要成为新技术领域佼佼者,但都在2023年接连倒下,原因几乎都是,临床试验折戟,现金流告罄,缺乏抗风险能力。太多失败案例予以警醒:如果缺乏收入和临床不顺利,“死亡”就是宿命。国内投资人信心不足的原因很多都由于产品没法靠数据说话,看不到变现的希望。如康乃德一步一步被投资人“抛弃”,其主因是美股对Me-too产品的难容忍。康乃德的核心自免产品从Me-better的云端,一步步跌至了Me-too甚至Me-worse的谷底,这也导致其在2023年公布积极数据时却再度遭遇了股价暴跌。2024年,康乃德一类药企必须用硬核数据化解质疑,扭转命运。而对于要冲刺IPO的Biotech来说,如果产品缺乏创新,开发进度严重滞后,销售业绩严重不达预期,或与事先吹出的“泡泡”相距甚远的公司,或将在接下来走向衰亡之路。敬新生扛不过是“死亡”,扛过了是新生。实际上,被淘汰的那些药企只占生物医药行业很小的一部分,也许会搅弄情绪,但阻止不了这个行业向前快速发展。不管经历了怎样的风暴洗礼,仍有能够代表产业底色的创新持续在进行。2024年,我们的目光更应该放在两种类型企业上:万般锤炼后向死而生的,以及在新阶段以新活法活得漂漂亮亮的。不过不管是哪一种,有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好产品和兼有长期主义的心态,才能持续穿越未知风暴。当和铂医药(以下简称“和铂”)在年初发布正面盈利预告时,意味着他在寻新活法的路上已经见效。2023年,和铂预计全年总盈利约180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亏损约1.37亿美元。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通过运营优化改善了成本控制,以及关键产品达成的授权与合作。和铂曾亏本卖厂,但在寒冬中,和铂开启了大力改革,将处于临床后期的巴托利单抗FcRn单抗)授权给石药集团,果断结束其特那西普Ⅲ期临床试验,不再入组新受试者。此外,和铂全面整合优化公司内部资源,将公司业务分为两大支柱,一个继续推进临床研发,一个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临床前解决方案。如今和铂两大业务很快通过不同的方式创收。此外,截至目前,2015年左右成立的以“快”创新模式起家的不少企业,都在快速梳理自身资产,试图轻装前行,换种新活法。基石药业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接连宣布两笔合作,先后分别与三生制药艾力斯NofazinlimabRET抑制剂普吉华RET抑制剂普吉华达成协议,几乎相当于将旗下重磅产品的商业化权益都“卖”了出去。2023年8月,德琪医药希维奥等包含或由塞利尼索组成的产品商业化权益出售给了翰森。每家药企擅长的事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想在寒冬中活下去,并且好好活着,最优解是根据自身条件将长板做长,而不是浪费资源,去补齐短板。“你必须看清楚现实,放下身段去调整,培养强大的逆商。”看多了Biotech生死,这是三一创投创始人尹正在寒冬中最大的启示。但还是那句话,能够进行自我修正的前提,还是产品。有受访者认为,如果只有一个平台技术,80%以上的Biotech难以让市场看到价值,如果基于平台技术能将产品推进到临床中后期,其估值可能有20%~30%的调整。“归根究底,企业有临床价值的产品,受到的市场冲击会相对较小,可以扛住周期震荡。如果全讲技术,或只讲概念,画一个没有未来的‘大饼’,在市场泡沫期你可能有很高的溢价,但一旦当市场不好,你或许会遭遇难以想象的暴击。”路来了调整期“出清”的同时,那些低调做好产品的中小型Biotech逐渐迎来了光明的季节。BD和并购漫漫亦灿灿,所有的授权方的共性在于,创新实力真正被受到了认可,而非“伪创新”。似乎到了MNC通过两大方式“抄底”的最佳时机,MNC要补充“弹药”的信号已是十分明显。2023年最后三个月,平均每月5笔大宗并购交易,多起中小型BD授权交易造出新型“淘金热”。种种迹象表明,Biotech的产品以及其本身的价格已经调整到位,这从标普生物技术指数(XBI)近两月增长40%可窥见。其中,中国创新药项目尤其正被MNC们关注,辉瑞罗氏等BD团队在2024年的JPM大会上密切关注。整体来看,BD作为另一种退出方式颇有成为“主流”的趋势。此外,来自大药企的“钱”愈发涌入新的明星赛道。BD之热尤其集中在了ADC、小核酸和核药领域。ADC的火爆不言而喻,此外,数名业内人士接受E药经理人融媒体采访时表示,几乎都感受到了小核酸药物领域的爆发之相。另一面,GlobalData数据显示,5年时间,核药风险投资交易增长了550%。短短一个月内,辐联医药在内的核药Biotech发生了3起融资,都有明星风投押注,还有的Biotech更是6个月内连宣两轮大额融资。投融资的钱也流向了以上明星技术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投融资的钱从何而来?不得不提,资金流入国内市场的信号,正在风投端释放。国外知名风投Flagship Pioneering的首席执行官NoubarAfeyan直接透露在中国寻找合作意向,来自中东的基金也在中国市场十分活跃……一切,都对应给处于早期研发阶段的公司莫大的机遇。不过,以BD和并购作为新活法,或想进军明星赛道以获投资人青睐的公司,必须具备真正有差异化临床价值的创新产品。宜明细胞海外负责人陈建曾是熟悉中美医药创新环境的资深投资人,他认为,“想清楚到底走什么路,但1000条路的地基,只能是扎实的临床数据。”也有投资者补充道,“其创新团队必须阅历丰富,连续创业者更好。”2023年,首个叩开欧美市场大门的国产PD-1药物相继诞生,和黄亿帆创新药也赴美上市。君实和黄产品高于国内几十倍的价格,“刺痛”了数人神经。但能获海外监管批准,获得高定价,究其根本离不开一个核心:定价的意义在于提升利润,给予创新合理的回报,对于药企应该打造的,是真正具备明显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做好核心产品,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保障“现金流”,是向“死”而生的企业最想留给后来者的道理,也是明星标的们正逐一印证的道理。长期关注医药行业的投资人说,不管是产品即将上市或已上市的Biotech,还是还在立项研发的初创公司,拒绝堕落,保持纯粹,低调做实事,剥掉“阳春白雪”外壳,明确自己是谁,想走什么路,想赚谁的钱,就能在新阶段找到求生之路。也有投资人向E药经理人表示,对于不同的Biotech,一做到开源节流,聚焦“瘦身”,知取舍,给管线设置优先级,通过BD等方式进行资产兑现;二做到合理处置固定资产;三做到放下身段,积极努力通过各种渠道融资,将侥幸心理变为“自律给我自由”,就能诠释自己的生存之道。但新活法又不容易,总有人长久以来不停在为错误买单。本文摘自《医药界》·E药经理人2024年1-2月合刊精彩推荐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适应症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